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2022-09-04 08:38: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xia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篇1: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①遇:获得机会。 ②武力:指武艺、兵法。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吾更为武 ( ) (2)武主又亡( )

12、翻译画线句。

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2分)

13、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 、 、 。(用自己的话按序回答)(3分)

14、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 。(3分)

参考答案:

11.(1)更改 (2) 去世(各2分 如有错别字扣分)

12. 我为自己年老了失去机会而伤心,所以哭了啊。(2分 )

13. 老年人、学武之人、年轻人(3分)

14. 随时逢迎,丢失自我(3分)

篇2:仕数不遇词语解释

仕数不遇词语解释

【释义】“仕数不遇”说明遇不遇与贤不贤,是两码事。只要才高行洁,不要管他什么逢遇与否。

【出处】此典出自《论衡·逢遇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从前,周朝有一个人几次想当官都没有找到机会,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走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这个人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没有得到机会,自己哀伤年岁大了青春已逝了,所以才在这里哭啊。

有人又问他:“做官为什么碰不到一次机会呢?”这个人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乐制度。

等到礼乐教化获得成就,快要担任官职了,可是君王却喜欢任用老成人。

喜欢任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爱武勇兵法,我便改习武勇兵法。

等到武术兵法学好了,偏爱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

少主刚刚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可我年岁却老了。

因此我一生没有遇到一次当官的`机会。

由此可知,担任官职是要碰机会的,不是可以强求的呀。

篇3:《李仕鲁》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一)4、C

5、D(致仕即退休。)

6、B(“不听众多大臣的劝告”有误,原文为“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7、(1)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得分点:之属,这些人。皆拔擢至大官,译为被动句,被提拔为大官。耳目,刺探消息的人。由是,因此。其徒,这批人。句意通顺酌情给分)(2)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帮助的。(得分点:缙绅,官员。缁流,僧人。同事,一起共事。济,帮助。句意通顺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

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天下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皇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的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说,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当即毙命于台阶下。

篇4:《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答案:

14.(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

15.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2分)

16.(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2分,“以为”“孰”各1分)

(2)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2分,“予“:足”各1分)

17.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

译文:

有一个中向魏武侯揭吴起短处的门客说:“吴起贪心,不能重用。”武侯(于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入宫觐见说:“君王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他贪心,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

篇5:《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篇6:“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参考答案:

8.B(济:帮助)

9.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旬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10.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11.文言翻译(10分)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文意通顺,1分;“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文意通顺,1分,“推明”、“辟”各1分。)

③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溺”、“无惑”、“言之不入”各1分,文意通顺,1分)

篇7:《李仕鲁》阅读答案

8.B(济:帮助)

9.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旬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10.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11.文言翻译(10分)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文意通顺,1分;“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文意通顺,1分,“推明”、“辟”各1分。)

③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溺”、“无惑”、“言之不入”各1分,文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或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袒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元入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分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一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陶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康先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手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已。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之,立即毙死于台阶下。

篇8:《晏殊初仕节选》阅读及答案

《晏殊初仕(节选)》阅读及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①批除晏殊,执政莫喻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②,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①内廷中。②体范,规矩。

17.本文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是_____。(1分)

18.写出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乞别命题( ) (2)执政莫喻所因( )

(3)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 (4)眷注日深( )

1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1)及为馆职 (2)正可为东宫官 (3)荐之于朝廷 (4)为游息之地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上面谕除授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皇帝选中晏殊当东宫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7.沈括(1分) 18.(1)另外 (2)明白,知道 (3)到处,处处 (4)器重、垂爱(4分) 19.B(2分) 20.(1)皇帝当面把授予他东宫官官职的意图告诉他。(3分) (2)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容许百官各自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3分) 21.做人诚实(2分);读书专心(1分)

[附文言文翻译]

(一)晏殊少年时,张文节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朝廷)征召他到了京城。恰好遇到皇帝亲自面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一看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草稿还在,(我)请求(皇上)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等到(晏殊)进了翰林院(担任馆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子、幕僚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当时侍从、文官、士大夫各自设置宴席,以至于集市内的'酒楼、坊间,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栖息之地。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去(参加),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一天,(吏部)挑选辅助东宫太子的官,忽然从内庭中批复,任命晏殊为(东宫官),执政的人不明白(皇上任命)所依据的(缘由)。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内的臣子、幕僚,没有一个不开心游玩、设宴赏玩,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得到回复(任命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却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最终被重用(官至宰相)。“

篇9:晏殊初仕 阅读答案

晏殊初仕 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

(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

(12)适:恰好,正好

(13)值:遇到

(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

(15)谕:告诉,使知道

(16)直:仅,只是

(17)嘉:夸奖,赞许

(18)既:既然

练习: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适值: ②执政莫谕所因:

③上益加其诚实: ④卒至大用:

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行者休于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苛政猛于虎也 D、余将告于莅事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2分)

译:

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2分)

译:

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分)

答:

答案:

11、①正值、恰好 ②明白 ③更加 ④最终(4分,1分1个)

12、B(2分)

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惟、如此、为)

②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做这些事。(乐、以、为之)

14、(2分)文段中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请求另出题;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个质朴、诚实、谨慎、忠厚的人。

【扩展】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的词】

晏殊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同时晏殊词非常具有文士气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有一种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的特点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我们熟知他的词句就有许多,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二月春风,正是杨花满路,那堪更、别离情绪。”等等,至今都传唱不衰。晏殊的词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且委婉含蓄。多表达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感慨。虽然晏殊是北宋婉约词宗师,但他的词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也没有柳永式的纯粹个人的儿女情感的情感的抒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篇10: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14、A解析:“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

【点睛】诗歌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2分)。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1分)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判断出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

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篇11:谒荆公不遇阅读答案

谒荆公不遇阅读答案

《谒荆公不遇》是一首宋代诗人方惟深所作七言绝句。是一首访人不遇之作,我们看看下面的谒荆公不遇阅读答案。

谒荆公不遇阅读答案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请简析“渺渺”“茸茸”两词的妙处。

(2)缪钺《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深析透辟。”有人评论这首诗,称它虽为宋诗却“深得唐人句法。”你觉得该评价是否合适?请结合三、四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渺渺”是渺茫的意思,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浩浩荡荡向远方流去,宽阔而渺茫的江面,愈衬出船的渺小。(1分)“茸茸”是草又短又柔又密的样子。岸上春草长得非常茂盛,此刻又被笼罩在慕色中,看上去迷迷茫茫。(1分)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气,富于节奏感,更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暗示作者心中充满了说不清的哀愁。(2分)(评分:两个词的.分析2分,叠词的使用1分;感情1分,答出失望、帐惘之情即可)

(2)第三句“柳花吹尽”暗示凝望时间已久,第四句写城头春旗迎风飘扬,呼啦作响,好像在催促太阳快快落山。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意乱,落日的余晖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拜访的人了。作者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2分)这首诗不像大多数宋诗那样论事说理。并无一字明写诗人心境,而是采用寓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1分)借助多种意象委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拜访王安石不遇,归去时的孤寂、遗憾、失望、帐惘之情,深得唐人酝藉空灵,一唱三叹之致。(1分)(评分:两句分析2分;情感l分,能结合唐诗、宋诗特点来谈的得1分)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晏殊初仕

2.小升初奥数试题和答案

3.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4.小学奥数题及答案

5.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6.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7.《绿》阅读答案

8.海燕阅读答案

9.《想念》阅读答案

10.乡愁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