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娜朵简介

娜朵简介

2022-09-07 08:37: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虚拟仿生外星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娜朵简介,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娜朵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娜朵简介

篇1:娜朵简介

蕨蕨草

作者:娜朵[拉祜族]

一阵山风从山上滑过,金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飘散散地掉下来。扎哩用脚踏踏软软的树叶,懒洋洋地倒了下去,他的身子把那厚厚的树叶层,压出了一个坑,他的身上一下子盖满了枯叶。

“哎,土坎寨子树林多,

小雀小鸟好做窝,

做出窝来好睡觉罗,

刮风下雨冷不着。”

一个姑娘的歌声,从山路那边传来。

“又是一个骚货。”扎哩说着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用手当枕头,闭起眼睛装睡。

自从娜罗走后,扎哩最讨厌女人唱山歌。因为他和娜罗恋爱,就是对歌对上的。

扎哩身上被人轻轻地摇了一下,他一咕噜爬起来,看见娜实正微笑地望着他。

“哼!骚母狗摇什么尾巴。”扎哩气鼓鼓地说着,转身走了。

娜实愣愣地站在那里。

土坎寨子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本寨姑娘不外嫁,可是自从去年,土坎寨的姑娘娜努,到山外帮工,嫁给一个白白净净的汉族伙子后,这条规矩被搅乱了。

娜罗也跟着一个做买卖的汉族伙子走了。从此,扎哩就像霜打过的芭蕉树,干枯了。他天天和酒葫芦作伴,在寨子里东游西逛。村民们都说扎哩是被娜罗气成这样的,大家都叫他来吃饭。不久,扎哩却不请自到,到各家混饭吃。

扎哩“懒”得没有事做,常和那些光棍汉跑到寨子头的红毛树下谈女人,山里的汉子人对女人的事爱也爱听。

“瞧,那边来了一个哑咪(拉祜语:姑娘),那身段真绝。”一个拉祜汉子用手指着前面说。

众汉子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对面的小路上走着一个苗条的拉祜姑娘。

“哟,瞧她那身打扮,莫不是去会男人。”

“能和这样的女人睡上一觉,死也值得。”

“哎,叹子人就这样,讨着婆娘好瞧,不吃饭,肚子也饱。”

“扎哩,快瞧,那哑咪是娜罗的妹子。”一个汉子故意大声叫起来,这伙汉子人都认得,扎哩怕见娜罗家的人,就想给他难看,扎哩果然吓了一跳,跑了。

“哈,哈,哈,真是个尿汉子。”一伙汉子人笑骂着。

“你们这群野豹子,专会议论别人,也不嫌嘴累,你们这种人,哪个姑娘会嫁?”娜实几步来到他们面前。汉子人看着她的样子,都默不作声了。娜实又去追扎哩。

“扎哩哥,你等等我,我有话跟你说。”娜实追上扎哩。

“说什么?”扎哩停下脚步从牙缝里吐出几个字。

“我认得你恨我家人。这不怪你,都怪我姐姐财迷心窍,害得你落到这步田地。我们也觉得对不起你,但是,你也不能这样下去呀!该做什么也做一些,省得寨子里的人说你闲话。”

扎哩却顺着山路跑了。

扎哩家的草楼早已被雨水戳通几个大洞。在家里就能看见星星、月亮。草楼下的杂草已长得半人高了。扎哩扒开草丛走上草楼,几只饿极了的老鼠从房梁上跑下来,又急急钻进草丛里。扎哩拿过一节沾满灰尘的木头,坐在火塘边。他记不得火塘有多长时间没有热气啦,阿妈在世的时候,常对他说拉祜人的火塘是不兴熄的,要有人添柴,火旺人也兴旺,可是,扎哩自从失去了“娜罗”,火塘就熄了。

扎哩看看火坑头,上面挂满了蜘蛛网,扎哩的肚子也饿得咕咕叫。

“笃,笃,笃。”传来一阵敲门声。

“哪个?”扎哩嘴里说着,身子却不动。

“扎哩哥,你还没睡呀?”娜实笑嘻嘻地说着,一阵风似地飘了进来。

“扎哩哥,我拿点荞粑粑来给你吃,我阿妈刚蒸的,你趁热吃吧。”娜实说着,拿出用芭蕉叶包着的荞粑粑递给扎哩,扎哩没有接。

娜实看看扎哩,也不说什么,把粑粑放在火塘动,动手烧起火来,一会儿,火塘里窜出小火苗,小草楼变得暖和起来,娜实又往火塘里添了几根柴,起身走了出去。

扎哩呆呆地坐在火塘边,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娜实不在了,只有那包荞粑粑静静地放在火塘边。扎哩眼睛盯着那包荞粑粑,吃吧,又是仇人家送来的东西,不吃吧,肚子又饿得直叫,管它呢,先吃再说,不吃白不吃。扎哩这样想着,就把那包散发着清香的热呼呼的荞粑粑吃下肚,又喝了葫芦水,用手摸摸鼓鼓的肚子,倒在火塘边美美地睡了一觉。

扎哩醒来的时候,天已大亮,他揉揉惺忪的眼睛,走下草楼,又要去混饭吃。

扎哩扒着指头算算该到老保管扎祝家吃饭了。昨天,他无意中听见扎祝的儿子说他家要杀鸡,扎哩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哎哟,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扎祝满面春风地迎了出来,倒把扎哩吓了一跳,在以前,扎祝一般不理扎哩的。今天,莫非是日头从西边出。

扎哩也没有细想,径直朝火塘边走去,拉祜人吃饭一般都在火塘边摆起篾桌,凭扎哩的经验,在火塘边蹲着,是混饭吃的绝招,只等扎祝家煮鸡肉,喝鸡汤啦!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扎祝家摆篾桌。扎哩有些沉不住气,但又不好意思直说。虽然扎哩混饭吃的历史也算悠久,见人家摆饭他才去吃,这种主人家也不好说而自己开口去讨饭吃,他扎哩还说不出口呢。

扎祝慢条斯理地和扎哩白,好像忘记了吃饭。

“扎祝,你要做活计还不去?”扎祝的胖婆娘娜些走上楼说,身后跟着扎祝的儿子扎发。

“好,好,我都忘记啦,扎哩,你下午再来玩吧。”扎祝有礼貌地说。

扎哩想想,等了一早上,连饭也没吃一粒,无可奈何地走了。他心里一直在纳闷,当他走下草楼时,看见草楼下的柴堆前丢着几根鸡骨头,扎哩才恍然大悟,扎祝一家作弄了他,使这个混饭场上的常胜将军,吃了败仗,灰溜溜地抬着空肚皮回家。

“懒鬼扎哩,去混鸡肉吃没混着,气病了。”扎祝的胖婆娘正在指手划脚地说,几个拉祜女人好奇地围了上去。

娜实几天没有看见扎哩,听见别人的议论心里也不好受。

“扎哩哥,你怎么啦?”娜实望着躺在篾笆上的扎哩问。

“扎哩哥,你吃点东西吧,你瘦成这样怎么行!”娜实说着,把一碗饭和一碗鸡肉放在火塘边。动手收拾扎哩的“望月房”。娜实铲除了草楼下的杂草,又把草楼打扫得干干净净。

扎哩望着娜实,脸变得滚烫,恨不得把头钻进裤裆里。

“扎哩哥,你先吃饭,我出去一下。”娜实说完走下楼去。

扎哩抬起饭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扎哩哥。”娜实一下子就折回来了,她手中拿着一个小包。

“扎哩哥,我阿妈前两天到供销社买了一块布料,我学着做了一套衣服,你试瞧,看合不合身?你那身衣服也该换洗啦。”娜实说着递过衣服,扎哩还是不吭气。

扎哩看看自己的衣服,汗渍斑斑的,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肩膀上通了几个洞,露出一片紫檀色的皮肤,裤子也通着洞,用芭蕉皮当裤带拴着,扎哩低下了头。

娜实把衣服放在扎哩的面前,手脚麻利地收拾碗筷下楼去了。

天刚亮,扎哩就起床了,他烧着火,又换下自己的那套“四季服”,穿起娜实拿来的新衣服,正合身。

“扎哩哥!你起得这么早呀!”娜实又笑咪咪地站在门口,她看看扎哩的样子,先是吃惊,一下子又地笑起来。

扎哩有些不好意思用手搓着衣裳角。

“扎哩哥,走,跟我背柴去。”

扎哩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扎哩哥,你不去,我走了。”娜实装着要走的样子。

“别走,我和你一起去。”扎哩从墙上拿下一把砍柴刀说。

“你到底还是和我说话啦。”娜实笑笑,背着背箩走下草楼。

山上的小路已被树叶铺满了。树梢上又开始发出了嫩绿的叶子,小鸟的叫声也特别动听起来。

两人默默地砍着柴,也不说话,娜实看看扎哩的样子,在悄悄偷笑。

“扎哩哥,休息一下吧。”

扎哩拍拍身上的灰尘,坐在身边的枯树上,看着眼前的娜实,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娜实妹子,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好?”

“扎哩哥,你咋个能这样说,我们都是一个寨子的,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忙嘛。”

“那……那你不恨我?”

“我咋个会恨你。”

“以前我对你……”

“还翻那些老皇历做什么,以后你改掉不好的习惯就行了。”

“你瞧我家那种样子。”扎哩满脸的羞愧。

“哎,俗话说穷不怕,只要人勤快,慢慢就会好的。”

“娜实妹子,你真是个好心人,你说吧,我该怎么办,我听你的。”扎哩说着站了起来。

“嘻,嘻,嘻,扎哩哥,看你那架式像是去打豹子一样。”娜实说完又笑了起来。

扎哩倒搞得不好意思。

“扎哩哥,还是说正经事吧。”娜实止住笑接着说了下去:“上个月,我到多依林寨我舅舅家去了一趟,他家跟一个湖南来的师傅学烧砖,办了一个砖厂,附近寨子小学盖房子都来预订活计,还忙不赢。我舅舅说,如果我们办砖厂,他愿来教,我看在土坎寨办个砖厂,活计是不会成问题的。”

“能行吗?”扎哩有些心动。

“当然行啦,我跟寨子里的几个小伙子一说,他们很高兴,都愿意跟我们一起干。”扎哩点了点头。娜实把舅舅接了来,约了几个寨子里的小伙子,准备办砖厂。土坎寨却炸开了锅。“哎哟,娜实怕是疯啦,想得起办厂,那活计是姑娘人做的么?”

“哼!还有更稀奇是事呢!她叫懒鬼扎哩跟她办砖厂,莫不是早就勾上啦,这回扎咪得戴绿帽子,可还蒙在鼓里呢!”

人们议论纷纷,娜实却不当一回事,扎哩倒当起真来,别的不说,娜实的男朋友扎咪和扎哩是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扎咪曾约扎哩到山外做生意,扎哩说自己没有文化不敢去。扎咪去了,发了财,前段时间回寨,还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给娜实买了一个金戒指,娜实说山寨人不兴要这个,可扎咪却说是时髦。娜实没法就把金戒子戴在手指上,引来了女人们的一片赞美声。现在,寨子里的人说闲话,扎咪知道了会怎么样?

“娜实妹子,我不能和你办厂。”扎哩又打起退堂鼓。

“为什么?”

“我怕别人说闲话。”

“扎哩哥,你为什么这样软弱,俗话说人正不怕影子歪,我们光明正大的办砖厂,有什么错,还是汉子人呢,倒听不得别人说闲话。”

扎哩不作声了。

土坎寨最“假”的人就是社长扎罗,这是山里人都公认的,土坎寨没有几个人“假”得起来。“假”是山里人对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人的一种说法,既有褒意也有贬意,是褒是贬就要看说话人的口气。对社长扎罗,寨子人实实在在是褒称,在土坎寨人的眼里,扎罗是见过世面的人,据说从解放大军进拉祜山以来,第一个吃洋烟的人就是扎罗。土坎寨人所说的洋烟,只是城里人不屑一顾的“金沙江”香烟。土坎寨第一个坐汽车的人也是社长扎罗,这几个第一,就足以使那些一年都不出门的土坎寨人羡慕死了。

社长扎罗在土坎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娜实办砖厂,有一个人特别反对,就是老保管扎祝,别看扎祝长得瘦小,嘴巴却相当有功夫。他人老嘴不老,照样爱男女间的事,好像他不是男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婆娘。他和婆娘人白,能从太阳出来到日头落山,所以,山寨的女人说扎祝是投错了娘胎。

“娜实办砖厂,真是做梦,连见过大世面的人都不敢想这些事,一个毛丫头就想办砖厂?”扎祝说得头头是道。

“说是啦。”几个人附合着,扎祝更得意起来。

“娜实,你想办砖厂,也不看看瞧,土坎寨祖祖辈辈都住竹笆房,不照样活得好好的,住砖房,你能长高一截不成?”

“扎祝大叔,我们不但要住砖瓦房,将来还想坐飞机呢!”娜实故意气扎祝。

“你坐的飞机怕是土坎寨梁子头上飞的大头蚂蚱啵?”扎祝那张嘴巴也不好惹。

众人笑了。娜实也笑了。

“娜实办砖厂我支持!”人们回头一看是社长扎罗,吸着草烟锅站在那里。

“扎罗,你疯啦。”扎祝惊奇地说。

“扎祝,我们不能只想着住茅草房,我去年到城里看见人家住着干净的房子就想,我们拉祜人为什么不能住呢?我也想过办砖厂,可惜没有技术,现在,年轻人来做我们老人做不到的事,心里高兴都来不及,还反对什么?”扎罗的一席话把扎祝说得无话可说。

扎罗走到娜实面前,慈祥地望了她一眼说:“你带领青年人好好干吧,为我们土坎寨人争口气!”娜实激动地点着头。

她请舅舅当师傅,砖厂办起来了。烧第一窑砖的时候,娜实特意去请扎罗来点火,老人高兴地来了,还和娜实的舅舅一起蹲在窑子旁,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口麻梨果酒。

自从和娜实办砖厂,扎哩就像变了一个人。他佩服娜实,心里爱娜实,但他时时都提醒自己娜实是有男朋友的人,不能对她有非分之想,把自己的爱藏了起来。其实,娜实和扎咪早就在闹别扭,只是外人认不得而已。

娜实常常跟扎哩到山上砍柴时看蕨蕨草。

“扎哩哥,你喜欢蕨蕨草吗?”

“我喜欢吃蕨蕨菜。”扎哩老老实实地说。

做蕨蕨菜是娜实的拿手好戏,娜实做的蕨蕨菜,叫扎哩百吃不厌。

土坎寨蕨蕨草多,每年,日头把那满山的蕨蕨草晒得枯死,等到来年,它照样长得绿茵茵的,娜实喜欢蕨蕨草。

娜实她们烧出第一窑砖,在土坎寨成了头号新闻,寨子人都跑到窑子前看热闹,娜实说,第一窑砖要拿去修学校,让娃娃们有个干净的地方念书。

山寨人都认得原来的那间学校早已破烂不堪。下雨天,娃娃都要头顶芭蕉叶上课,娜实早就看在眼里。

砖烧成了,学校也修了,人们在一片赞扬声中,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着扎哩和娜实的事。

扎祝说他在山上看见扎哩和娜实在蕨蕨草林里说悄悄话。众人大笑起来。

“扎祝,你的婆娘嘴给我封牢点,要不然,我让你学狗叫。”娜实威风地站在那里。

“你……你莫不是做贼心虚。”扎祝强词夺理。

“扎祝,娜实办砖厂是正当事,你就不要再说闲话啦。”社长扎罗走进人群说。

众人慢慢散去了,娜实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转身走了。

扎祝看着娜实的背影说:“老扎罗,你真是老糊涂啦,娜实和扎哩乱来,你却为他们说话,你还要不要这个儿媳妇。”

“我喜欢娜实姑娘,但是现在兴自由恋爱。他们娃娃的事,我们做老人的,最好不要多干涉。”

扎祝呛得瞪了扎罗一眼,走了。

扎哩当真爱上了娜实,但他不敢和她说。娜实也爱上了扎哩,她觉得自己和扎哩更得来,白天,她和扎哩一起做活,有说有笑,娜实真想用绳子把太阳拴住,不让它落山,因为,太阳落山后,扎哩不敢来找她。

娜实爱扎哩,扎咪怎么办?她也苦恼起来,扎咪对她也不错,像大哥哥一样关心她,尽管她不爱他。

想起扎罗,娜实心里也觉得内疚,扎罗把她当女儿看待,寨子里传出风言风语,他也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自己不要扎咪而去要扎哩,对得起老人吗?

正当娜实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扎咪回来了,娜实想扎咪一定是听了别人的议论,才回来找她算帐的,她害怕扎咪会做出什么事来,他毕竟是深爱着她的人呀。

扎咪回来,几天都没有露面,土坎寨的人说是被娜实气病了。

扎咪被阿爸狠狠地克了一顿。

扎咪回家那天,在寨子头就听见别人的议论,他回家把包包一丢,气冲冲地走出门去。

“你上哪?”扎罗抬着草烟锅站在门口问。

扎咪不答话,径直出门去。

“你给我回来!”扎罗大吼一声,扎咪本能地缩回了跨出门去的脚。

“干什么去?”

“我找娜实。”

“找她做什么?”

“找她算帐。”

“她什么时候差你的帐?”

“阿爸,难道你还认不得她和扎哩的事。”

“因为这些,你去找她算帐?”

“嗯。”

“哼!你还像汉子人么?连这小点事都容不下,娜实是个好姑娘,她办砖场,我支持。我也希望她能成为我的儿媳妇,但是,如果她真爱扎哩,你也不应责怪她,她有她的自由,你要是伤害她,那要犯法的!小心我打断你的腿。”扎罗不停的数落着。

娜实整天都心神不定,害怕扎咪什么时候来找她,她也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有一天,扎咪叫人捎口信给娜实,说他在寨子旁边的小树林等她。

娜实来到小树林,这是她和扎咪经常幽会的地方,今天,却要和扎咪分手,娜实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滋味。

扎咪早就来到树林中,腰上挂着一把拉祜长刀。

娜实胸口突突直跳,低着头,不敢看迎面而来的扎咪。

“娜实,你真爱扎哩?”扎咪问道,听得出他的声音在微微发抖。

娜实点点头。

“那你准备和他结婚?”

“扎咪哥,我对不起你!打我,杀我都……”娜实簌簌流下眼泪。

两人又沉默了很久。

扎咪的手摸到了刀把,他慢慢地拔出长刀,娜实用眼睛死死盯着。

“扎咪,回来!”远远传来扎罗的喊声。

“嗨!我的天呀!”扎咪大叫一声。一棵碗口粗的细米果树,被他拦腰砍成了两截,扎咪像一头发疯的豹子跑进森林里去……

“大叔!”娜实一头扎进扎罗怀里大哭起来。

那被太阳晒枯了的蕨蕨草又变得绿茵茵的。

篇2:朵拉简介

生活的真迹

作者:朵拉

微寒的天气,正好,身为亚洲人的我们和欧洲人恰恰相反,旅游不喜与过于炽烈的阳光相遇。平日晒得够呛,常年是夏听起来悦耳,其实成天被大太阳炙得一头一身汗,走几步路便感觉疲劳不堪。在巴塞罗那,随意披件大围巾,已足以保暖,安心在大街小巷中穿梭。

巴塞罗那的街巷像诗人。想象中诗人除了好作品,还必须努力保持身型瘦削,仙风道骨那样轻盈姿态方有资格上诗人榜。这儿的道路两旁全是楼高数层的建筑物,底楼的高度尤其比别的城市如吉隆坡、香港或台北的楼要更高一些,是那一幅幅高大的门墙形成街巷瘦瘦的诗人韵味吧。其宽度只够一辆车行走,对面再来一辆,就要表现两只羊过桥的礼让精神才有皆大欢喜的结果。至于窄隘的程度,我们打开住宿房间的露台门,对面酒店的房间便毫无掩饰地跃入我的视线。天花板上的吊扇出力地呼呼转,阳台上披着好几件男生大t恤,铁花上晒着数条大毛巾,早就住进里头的三个年轻洋人,裸着上身,单着短裤,皆处之泰然地手握啤酒杯和我们哈罗招呼。如果彼此看对眼,乐意深谈,双方只要一伸手,正好在半空中相握,且可轻声问好。

七月是旅游盛季,不热不暑的夏天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整座城人来人往,陷入一片喧腾的狂欢气息。如果巴塞罗那是海,那么海里的鱼显然缺乏多余的空间游泳。从行人的衣着打扮和手上拎着的地图,这些懒慵慵徐缓缓踱步在街路巷道的全是异地游人。似乎整个城里的住民也都出城度假去了,把充满惊喜的艺术美感的城,留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一边从容闲散地流连驻足,一边惊诧地发出啧啧赞叹。

踅个弯,眼睛里倏地跃进一群猫。陶的瓷的玻璃的木雕石雕甚至还有以蜡制成的,油画水彩黑白的彩色的清淡的浓艳的,架上墙上地上天花板上门面玻璃上,全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猫。猫形的杯盘碗碟,猫的挂饰,猫的踏脚布,猫的烟灰缸,猫的书,猫的记事簿,猫的笔,猫的拖鞋,等等,你想到和想不到的种种猫,全都聚集在这里了,造型各异,漂亮有趣,可爱美丽,就算是不喜欢猫的人,也会抑止不住好奇而停下脚步,和爱猫的人一起细细地观赏起来。

在这样一个完全无意张扬,却处处艺术、艺术处处的地方旅游,好处是不必辛辛苦苦埋头阅读地图或四处找人探询,只为了寻觅一个博物馆或美术馆。它们会在游人闲闲地逛来逛去时,自动蹦到眼前来,正如他们那典雅的美丽并非刻意营造出来的一样。女儿在一家意大利冰淇淋店排队买她怀念中曾经在意大利吃过的难忘冰淇淋,不远处突然隐隐约约传来大提琴的音乐声,那旋律之优美悠扬,学音乐的女儿说,水准简直和著名的音乐家不分上下。三个人循着提琴声过去,来到小巷中的另一条更小的巷道,年轻英俊、气质优雅的大提琴手就坐在巷口墙边的窗下。走过去,抬头突然看见提琴手面对的旧房子,钉着的牌子竟然是“museopicasso毕加索美术馆”。

毕加索在13至23岁这间,曾经长期居住于巴塞罗那,他对这个城市因此有一份家乡的感情。他首次捐赠自己的作品给巴塞罗那是在19,1932年毕加索陆续把自己著名的“蓝色时期”中重要的作品寄赠。巴塞罗那政府终于在1936年将一间13世纪的建筑物,于15世纪被阿基鲁勒装修成宾馆,1930年由政府规划成美术馆的旧石屋改为毕加索美术馆,此馆共三层楼,展示室有44间。过后,毕加索不断地将新作真迹或复制作品寄过来,到1970年,这间以毕加索的名字命名的个人美术馆,已经收藏有他的作品共3,500件。

我们依照着地图一层一层观赏。毕加索的绘画才华在幼年时期已显露无遗。18尚于稚龄的15岁少年,呈现出一幅令世人惊诧的大师风范的《初领圣体》。面对这幅作品,久久无法移开脚步。如果不告诉你那是15岁少年的作品,你肯定无法想象;如果告诉你那是一个15岁少年的作品,你却不会相信。这一幅画,无论构图、色彩和肌理,不见稚嫩的手笔,布满成熟的笔触。你不由得要相信,世上确实有天生的画家。

一路寻去,就是不见《格尔尼卡》。只在三楼一间角落处的展示室,一个电视和另一个大银幕,正在播放着毕加索生前绘画的情景,坐下来一看,恰是他在创作《格尔尼卡》的纪录片。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佛朗哥政府的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空袭格尔尼卡,这一座西班牙著名的古城顿时陷入火海,人民伤亡无数。毕加索以图画记录了这一刻的历史事件。他以黑白灰的暗晦、切割式的构图、夸张扭曲的人脸和身体深刻地描绘人民的恐惧和绝望,同时表达画家对残酷战争的控诉。这幅《格尔尼卡》被评为“抗议地球上所有战争的永恒纪念碑”,也为毕加索赢得爱国画家的荣誉。

走过三层楼的所有展示室,回到楼下,依然舍不得离开,再一次走进以素描为主的楼下展厅。墙上多为毕加索简笔描绘的鸽子,线条简单利落,深得我心。巴塞罗那到处都是鸽子,广场上、教堂外、道路边、喷水池旁、公园、住家,处处见鸽子。难怪爱画鸽子的毕加索,最后索性把女儿取名为象征和平的paloma(鸽子)。

终于到了关馆时间,下午7点半,馆里的人潮纷纷往外散去,傍晚的街巷里,人群依旧如白日一样拥挤。我们走出来成为人群中的一分子,在照旧喧嚣热闹的街道上闲闲地逛。

灯亮起来,天空的颜色是少见的绚艳,没有星星和月亮的空中嵌着片片的紫蓝橙红黄,是大画家的泼辣手笔,色彩丰富多姿,缤纷艳丽。大街中间奢侈地辟为步行道,两旁是卖花卖鸟卖画的摊档,错落着咖啡座和餐厅之外,还间杂许多不同性质的艺术家在表演,有扮白雪公主的、拉琴唱歌的、跳华尔兹的、画漫画的、画人像的、写字的、把自己包在布里弯下身子变成一张椅子、也有那完全静止不动直直伫立着、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的,你在经过的时候不妨给他们一点钱表示你的赞赏,当然你也可以一路免费欣赏走过。不断有人走来,有人走去,擦身而过的人都慵懒地无所事事地边走边看,还有坐下来聊天的、在路边吃饭的、街头喝酒的,来到巴塞罗那,所有的压力仿佛被周边那种欢乐自在轻松浪漫的气氛舒解了。

绷紧着不悦的执著心情被清凉的夜风、快活的人群渐渐稀释了去,其实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子过。专心一意珍惜眼前当下,不急不躁不胡思乱想不妄想。真的猫,假的猫,真的床,假的床,真的艺术家,假的艺术家,真的音乐家,假的音乐家,真的作品,假的作品,看到了,没看到,有那么重要吗?

绚美的夜空下,海风吹拂,啤酒醇香,新奇的海鲜饭,艳丽纷呈的风景,散漫悠逸的步伐,不是人人都有机缘到西班牙,来巴塞罗那,无意中看到猫,见到吊床,遇到大提琴手,参观毕加索美术馆,然后闲适地和女儿一起喝啤酒吃海鲜饭。至于其他的一切,全让它成为次要吧。

生活的真迹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最重要。

篇3: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从小到大就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名著经典”,这本书的开始,源于一场家庭危机。虽然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并且远在俄罗斯,但是只要婚姻制度还是现今的模样,我们就都能体会这场危机,并为此投入感情。

这场危机的主角是奥勃朗斯基和他的妻子陶丽。奥勃朗斯基是莫斯科的一位公爵,属于上流社会,他最近和家庭女教师有了外遇,被妻子陶丽知道了,陶丽生气不理他,他尴尬且不知所措。整部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和伏伦斯基、卡列宁之间的纠葛,一条是列文与吉娣之间的爱情,一开头便写到的奥勃朗斯基和陶丽反倒没那么重要,只能算是副线,他们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层次,增加了故事的可能性。

安娜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被姑妈许配给了身份显赫的卡列宁,卡列宁比她大很多,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家庭还算美满,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并且她也尊敬丈夫。可是自从她在火车上遇到伏伦斯基之后,情况就有了改变,他们相爱了。她再也受不了无聊的家庭生活,终于和丈夫决裂,与伏伦斯基私奔。

可是,冲破了重重困难,他们真的走到一起之后,幸福并没有降临。伏伦斯基渴望自由,虽然他爱她,但是不想被完全占有。安娜处境艰难,除了伏伦斯基一无所有,她不得不为慢慢消失的爱情和伏伦斯基争吵。

最后,在五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安娜投身于一辆货运火车的车轮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是文学史上最迷人的女主角之一,她具备了诸多优点,美丽、高贵、大方、真诚、勇敢、聪明……托尔斯泰在营造安娜的魅力时,很少正面描写,他总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来衬托安娜的美,比如火车上与之邂逅的伏伦斯基,在舞会上被她折服的吉娣,还有仅仅是看到她的画像就赞叹不已的列文。如果一个人可以折服所有人,那么,她肯定也能折服你,托尔斯泰就是这么说服我们爱上安娜的。

相比安娜的那条线,列文的这条线则更精神化,虽然也有他于吉娣之间的结合,以及家庭生活的发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列文自己思想上的成长。

列文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贵族,出于人道主义,他很关心农民的境况,但是同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列文的身上有很重的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他的经历也和故事中的列文颇多重合,他们都曾在年轻时花天酒地,过放纵的生活,也曾在结婚后因为感到太幸福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幸福是一种罪过,所以想到自杀。

本书最后,在一种神秘气氛下的悟道后,列文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我最感佩的地方,是托尔斯泰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我们都会有很多话没有真的说出来。这些,托尔斯泰全部捕捉到了,他不仅叙述了一个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并且把他们的心理完完全全的呈现了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甚至今天和明天都不一定是一致的。这些托尔斯泰把握的清清楚楚,他总是会让人物改变主意,他们是活的,面对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而不是完全被定义为某一种人。

这是托尔斯泰的真正伟大之处,他把人摸透了。

篇4: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名著名译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托尔斯泰――公认的世界文学泰斗,被列宁称颂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文学大师。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描绘了俄罗斯民众广阔的生活场景,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草婴,原名盛峻峰,著名学者、翻译家。草婴先生系统地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附录:《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

前言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读者面对品种繁多、应接不暇的图书信息,同样面临如何选择的窘境。即便是面对数百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经典名著,选择也一样无法回避。

篇5:王燕娜事迹简介及感悟

老师让我们读民族团结故事,我选了一本《王燕娜》,书中讲了一个叫王燕娜的姐姐给一个少数民族无偿捐肾的故事,我很感动。因为王燕娜姐姐当时看见患病少年需要捐肾的报道,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决心拯救一条17岁年轻的生命,她热心的帮助那位患病少年,捐出她一个健康的肾来挽救了陌生人的生命,她的行为让我很感动,也很佩服。

王燕娜姐姐是我国第一例跨越民族界限,无偿捐肾的好姐姐。我很开心,因为我也是汉族,汉族中又出了一个“爱心天使”。

篇6:王燕娜事迹简介及感悟

很久没有看电视了。大部分时间在网上挂着,做做作业和功课,主要是各种邮件的处理和大块头的工作报告。偶尔来兴致会发表一下人生感概,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但大部分文章还是真实想法,属于有感而发不是憋出来的。想起小时候放假老师都布置作业如日记一类,总是拖到开学前的最后几天,才疯狂地开动脑筋,编写和补上10到20篇的日记,大多是以今天我看到工人叔叔或农民伯伯干什么平凡的工作,如掏粪工,在如何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如何伟大的什么精神,偶尔也会编造一些我与他们的对话,以显得我的故事不是编造的。我估计这也不是我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现象。那个时代灌输给我们的是如何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如何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伟大的含义。锻炼久了我也很长于写这种八股式的文章,高考作文也考了很高的分。后来觉得,平凡的事情要上纲上线是要职业功夫的。但很多平凡的人或事,一旦感到其中真诚和流露自内心的东西,是相当令人感动的。年纪大了,经历事情很多,世间百态众生相也有机会体味而日渐淡漠。遇到好人好事总不免要质疑一下。但遇到这样的时刻,也不免被感动,不免“热泪盈眶”。昨天无意间打开电视,遇到中央台在重播一个新疆女孩 王燕娜 的故事,就属于这样的时刻。

3月,她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新疆昌吉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毛兰江(维族)因患急性肾衰竭,须立即做换肾手术,但家中所有直系亲属的生理条件均不符合换肾标准。她主动与毛兰江家人见面,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希望能够以己之力,来挽救这个维族弟兄的生命。

王燕娜的这一决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不解和质疑。但是她义无反顾,辞去临时工作,在有关部门、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于3月27日对二人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此次手术也成为新疆医学史上第一例不同民族之间无偿捐肾手术。汉族和维族之间这样能配型成功的机率只有10万分之一。让人不免觉得这是冥冥中安排王燕娜来救毛兰江的,如同时空穿梭机中的灵光一现。

王燕娜是新疆人民的骄傲,是新疆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出来的优秀儿女。一激动我已经提前把她评为“20感动中国的人”。我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我试图以“老百姓评委”的身份总结一下评语:“在世风日下,人情淡漠的今天,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决定和行为却如天使的行动,照亮人们心中的善良和真诚,拯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和希望。令人感动!在新疆更是难能可贵,对维汉民族团结和友谊的意义更加深远。”

我们从小在新疆长大。小时候,我们的小朋友中维族和哈萨克族的很多。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个很好的维族小朋友叫迪里夏。我们每天一起吃早饭,在他们家吃馕喝奶茶,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在我家做作业,直到他妈以悠扬而极具穿透力能绕几个弯的“迪里夏......”呼唤他时,才知道要回家吃晚饭了。做完作业一起到河坝上的草甸上抓鱼打鸟,拾拾柴火和牛粪什么的,晚上到苞米地偷几个牛奶场的苞米也是我们偶尔为之的勾当。一起揍我们不喜欢的孩子,互相取笑对方的缺点,很是亲密无间。我们从来没有感到有明显的民族差别。80年代后,明显感觉这种距离感就慢慢大了。里面的原因也是不能简单评判的。昨天,当我看到中央台节目中王燕娜和毛兰江母亲相拥而泣的场面,仿佛又回到久远的从前。这是让我感动的另一个原因。

我有幸生在和长在新疆,在内地读书,北京工作。又在西藏工作过,了解了藏族及其文化。至今也还操着略带烤肉味道的新疆普通话。我一直感到新疆人民还有更多这样真实和纯朴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妈妈跟我说,新疆还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王燕娜的事迹又一次验证这些结论。我也为家乡人民的优秀儿女而感动。

在海外工作,对原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思想有很大的触动。当我真正接触到不同的国度和民族,才感到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需要很多包容心的。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认可相当重要。任何文化都不应有君临天下的感觉,还要建立很好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机制。这些是中国在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所需要的气魄和胸襟。还需要找到很好的交流和谈判的机制。也要考虑如何有效保护其他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替人家想想如何实现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模式和流程,中国有一天会成为真正意义民族团结的世界典范。这也远比简单上升到对立面有效些。当年诸葛亮擒孟获,七擒七纵,以心悦诚服为目标。虽有夸张之嫌,但真正带来和平相处的确实是心灵间的融合和对话。

意犹未尽,就此刹车了。

篇7:安娜卡列尼娜英文简介

“Anna Karenina” is a Russian writer Leo Tolstoy's creation of novels, but also its representative works.

Works about the aristocratic women Anna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in the hypocrisy of Callein, Warrensky's indifference and selfish face in front of badly beaten, eventually fell on the rail suicide, Chenchen station end. Manor Lord Levine against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land, resist the capitalist system, sympathize with the poor peasants, but can not get rid of aristocratic habits and fall into the contradiction can not be released. Contradictory period, contradictory system, contradictory characters,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so that the book in the vortex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bumps. This novel is a portrayal of Russian society that is terrified by the old and new periods.

The book through the heroine Anna's pursuit of love tragedy, and Levin in the rural crisis and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se two clues, depicting the Russian from Moscow to other provinces of rural vast and colorful picture, has described more than 150 People, is a social encyclopedia of works.

篇8:安娜卡列尼娜英文简介

Anna Karenina's brother, Obrensky's Duke, has five children and is still in love with the French family of female teachers, so he and his wife Doris fall out, Anna from Petersburg to Moscow to mediate in Moscow for Costa Rica , At the station met the young officer of Warrensky. Wollongsky graduated from the aristocratic military school, after the involvement in the Moscow social circles, with its elegant style got Dolly's sister Kitty's favor, but he only flirting with her, and no intention to marry her.

And the love of Kitty's Constantine Levin came from the country to Moscow, he intended to marry Kitty. But Kitty, who had long been in the heart of Warrensky, rejected his proposal, and she was imagining a happy life with Warrensky's future. Warrensky is a physically strong man with a nice, beautiful and unusually quiet and decisive face, young and handsome and suave, handsome and compelling. His appearance and style, so many aristocratic lady attracted.

When he saw Anna's moment, it was captured by Anna, who was very attentive to Anna at the dancers of the Grand Duke of the Scarlet Abbey. And Kitty carefully dressed to imagine the Wolonsky to formally propose to her, in the eyes of the Warrensky, Anna Karenina is so outstanding: “her wearing a simple black dress attitude is charming, Her round arm with a bracelet is charming, her lively, beautiful face is charming and amiable, at the ball ... ... ”

Kitty found that Wolensky and Anna were exceptionally affectionate, which made her feel depressed. Anna did not want to see Kitty's pain, comforting the brother-in-law, and then went back to Petersburg. Then Wolensky came to Petersburg and began a warm pursuit of Anna, who took part in all the dance and banquets that saw Anna, which caused the gossip of the upper class. At first, Anna has also been suppressed with their own feelings, and soon the warmth of Wolensky awakened Anna long sleepy love.

Anna's husband, Alexander Callein, is not a prominent figure, but in the official field is a prominent character, is a “completely obsessed with fame” characters. He did not understand what was the love of love, he thought: his combination with Anna is God's will. He blamed his wife for failing to act, to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opinion, to understand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marriag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ldren. He does not care that his wife and others are good, “but others noticed that he was disturbed.”

One day, Anna and her husband, Carlining, went to see a grand jockey meeting, where Warrensky fell from the horse, and Anna could not help but exclaimed, and Karen was thinking that Anna had a checkpoint and forced her to leave early. Anna can not tolerate her husband's hypocrisy and selfishness, uttered his own voice: “I love him ... ... I hate you ... ...”.

Because of the surprising generosity of Callein, Warrensky felt that he was so despicable and insignificant. Anna's love and his future are so slim, despair, shame, guilt so that he raised his pistol suicide, but did not die. The resurrection of Anna and Warrensky's love was even more hot, and Warrensky took Anna away from Petersburg and they traveled abroad.

At the banquet of the Wolonsky, Levine and Kitty removed the gap and loved each other. Soon they were married, and after marriage they returned to the village of Levin, and Kitty was in charge of the housework, and Levin wrote a paper on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they were very happy.

Travel for three months, Anna felt very happy, but she was at the expense of honor and son. After returning home, she did not go home, but lived in the hotel, because of his son, in the son of Xie Liao Sha birthday that day, secretly to see him, innocent Xie Liao Sha left her mother, he said with tears “There is no better person than you.”

They returned to Petersburg, was cold, old relatives and friends refused to deal with Anna, make her feel humiliated and painful. Wollesky was re-entered the social circles of desire and pressure on public opinion overwhelmed, and Anna separated, try to avoid her alone, which makes Anna feel very sad, she asked: “We also love each other? Do not worry. ”

At a party, Anna was publicly humiliated by Mrs. Kartassov, and after returning to Warrensky, she complained that she should not listen to advice to attend the party. So they moved to the village of Wolonsky to live on the village. Warrensky wants Anna and Karening to divorce, but she is worried that her son will look down on her in the future. 3 months have passed, no news of divorce.

Worensky is getting cold on Anna, and he often goes to the club and throws Anna a man at home. Anna asked Warrensky to say that if he does not love her again, please tell him honestly, Skye was greatly annoyed. Once, Wolensky went to work with his mother, and Anna asked his mother if he wanted to intercede for him. He wanted Anna not to slander his respected mother, and Anna recognized the hypocrisy of Warrensky because he did not love His mother.

After Hurricane, Wolensky angrily left, she felt everything was over, Anna ready to take a train to find him, she imagined and his mother and his favorite lady talk, she recalled this life, understand their own Is an insulted, abandoned man, she went to the station, in the waiting room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 Warrensky, said he was 10 o'clock to come back, she was determined not to let Wolonsky torture her, played A desperate and determined revenge mentality, and finally Anna dressed in dressed in black velvet dress, in front of the railway station rail, let the roaring past the end of their own hope that love and life, this section for the moral and the world can not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extramarital affair by Anna independent commitment, leaving the infinite sentimental.

Karening took part in Anna's funeral and took Anna's daughter away. Warrensky was condemned by his conscience, and he volunteered to join the army in Serbia and Turkey, but he wanted to die.

篇9:小娜

在我书桌上摆着一个精美的文件夹精品座,上面夹着我今年获得的四张星星卡,真让人爱不释手,精品夹是吴闽丽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银色的夹子下面连着精美的底座,它的底座是3厘米宽的正方体的小匣子,里面装了满着水,底部是天蓝色的液体,最神奇的是有种银光的“脂肪”把里面的蓝白液体清晰地分开。

天蓝色的液体上面漂浮着只有三个小指头那么宽的正方体,它印着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F1的台标,它们身边还有一个憨厚可爱的布袋熊,它可是风靡校园的little bu bu哦,它驾着”帆船”总是栩栩如生地“站”在蓝色的液体上,最神奇的是不管我怎么颠来倒去,它们总是浮在天蓝色的液体上面,好像在参加奥运会的帆船比赛。

吴闽丽送给我的时候本来让我格外潇洒的照片夹在上面,可是我为了激励自己就把老师表扬我的星星卡放在上面,每当我在写作业时去玩小玩意时,它好像对我说:“小主人,你要认真做作业,不然做错了,明天老师会批评你呀!”每当我取得成绩沾沾自喜时看到它,它仿佛对我说:“欧阳霖,你有能力得到这么多的荣誉,但是不要骄傲,要取得更多更多……”

我非常喜欢这个可爱的精品座夹,它天天陪我看书,伴我做作业。

篇10:小娜

我家有一只小狗。它长着黑白相间的皮毛,红红的鼻子,蓝蓝的眼睛,两只三角形的耳朵总是搭拉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向上翘着,走起路来,身上的毛一抖一抖的,讨人喜爱极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欢欢”,有了欢欢我的生活又增添了许多乐趣。

每次吃饭时,我总要先安排欢欢,用米汤拌饭喂它,有时也给它骨头。每次上学时,我都要和它亲亲、逗逗,放学回家时,第一句就是呼唤欢欢,欢欢听到我的呼唤,一下子跑过来,一会儿嗅我的手,一会儿咬我的衣服,怪亲热的!

欢欢和我可好了,它每天都在门口接送我。可有一次我却做了件对不起它的事。那天,爹妈不在家,让我在家写作业,可我却在家里疯玩,一不小心打碎了爸爸最喜欢的花瓶。为了逃避惩罚,我想到了小狗欢欢,我把责任都推到了欢欢身上。结果欢欢被打了一顿,看着可怜的欢欢逃到院里舔它那条痛腿,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虽然事后,我向爸爸承认了错误,但这件事却永远记在我的心上,时刻提醒我要诚实,要对得起我的朋友——小狗“欢欢”。

篇11:小娜

谁都有自己所欣赏的人,我也不例外。我欣赏的认识一个我以前从不在意从不关心的人。她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她很瘦,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扁扁的鼻子。以前她在我心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而现在她在我心中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她还有一双灵巧的手。

那一天,我和小娜出去玩。我们到了一个我们一直想来的地方。那是一个公园,一个晚上人非常多的公园。我们终于开始玩了,我们先玩荡秋千,然后又玩了滑梯,那里的东西不计其数。我们玩玩这个玩玩这个。我们玩了很久很久,天也变得暗淡了。于是她一边擦汗一边对我说:“真开心,不过我们休息会吧,真渴啊,玩了那么久。真想和一杯甘冽的水啊!”我正好也很累,便说:“谁不想啊。”我找到了一个位子上,于是说:“来着坐吧!”她便匆匆忙忙的过来休息啦。

突然她指着不远处的一个黑色物体说:“那是什么啊?”我看了看就说:“好像是个钱包。我们过去看看吧”于是我便拉起她过去了。不出我所料,真的是一个钱包。小娜捡起了那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几百元钱。我凑上去一看深深的吸了口气,心里却想,她得命真好捡了个钱包。

我心直口快:“你真好啊,捡了个钱包,可以买水了。”“我没打算买水啊”她看着我说。“我打算交给警察。”“你傻了吗?有钱都不要。”“别人的东西不能要的。”我听见这句话后,惭愧的低下了。偷偷地对她投去了赞许的眼光。

篇12:厉娜

厉娜

姓名:厉娜

小名:小雪

性别:女

户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

生日:1983年

职业:模特,广告代言

父亲职业:医生

喜欢的歌手:范玮琪,范晓萱,陈奕迅

学习过的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演出过的.MV:郭顶的《1985》、吴克群的

《泛泛之辈》

厉娜参加超级女声之前曾在内地歌手郭顶和台

湾歌手吴克群的MV中担任女主角。以前一直是长头

发,喜欢穿裙子,但参加超女后却剪短头发不再穿

裙子了,不可否认扮相中透出中性气息让她在比赛

中颇有加分。

【娜朵简介】相关文章:

1.姜丽娜简历(姜丽娜个人资料简介)

2.康娜简历(康娜个人资料及简介)

3.孟少娜简历(孟少娜人物资料简介)

4.刘晋娜简历(刘晋娜人物资料和简介)

5.张晓娜简历(张晓娜人物资料和简介)

6.卢玮娜简历(卢玮娜人物资料和简介)

7.玛蒂娜读后感

8.娜式美丽诗歌

9.雅娜作文300字

10.《娜写年华》读书笔记

下载word文档
《娜朵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