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

2022-09-14 08:27: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梦想长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

篇1: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

白居易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②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以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之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注释】①钱唐湖:西湖。②官河:运河。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具:详细

B.符下县,县帖乡 帖:文告

C.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 假:假托

D.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 典:掌管

5.B/下发文告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节限而放之B. 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

夜缒而出,见秦伯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C.盗泄湖水,以利私田D. 其笕之南,旧有缺岸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A/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地。B与:上句,动词,给,放;下句,介词,表对象,和、跟。C则:上句,连词,表目的,来;下句,介词,按照。D其:上句,指示代词,那;下句,人称代词,他。

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A.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B.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C.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D. 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7.C/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关于西湖水利问题的文章,涉及灌溉农田、控制水位、疏通水井、防止溃堤等事项,可谓详尽。

B.白居易为官能切实为民着想,遇到旱年,令百姓直接前往州衙递交状纸“请水”,这样做减少了中间环节,使旱苗得以及时浇灌。

C.本文除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外,还对官府的自私、吏治的黑暗有所揭露,也肯定了李泌在杭州开凿六井造福一方的做法。

D.白居易反对利用湖水耕种湖中无税田,下令采取措施将石函及大小笕口堵塞,并派员巡查,有一点泄漏,就追究主管官员的责任。

8.D/白居易反对的是偷偷排干湖水来使无税私田得利。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4分)

⑵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3分)

⑶ 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3分)

参考答案:

⑴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或:如果按照规定修筑堤防),(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临近钱唐湖的.一千多顷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濒、凶年,各1分)

⑵(井与钱唐湖)之间有暗沟,时常堵塞,也应经常检查疏通它。(阴窦、堙塞、数察而通理之,各1分)

⑶连年遇到旱灾,湖水(带来)的益处和害处,我都弄清了其中的缘由。(仍岁、尽究、其由,各1分)

【参考译文】

关于钱唐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需要知晓的四条,详细陈述如下:

钱唐湖又名上湖,周围三十里。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排水管。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寸,可以灌溉十五多顷;每一次引湖水灌田后待水位恢复时,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前)先要挑选两个心公身勤的官吏,一个站在田旁,一个站在湖边,会同本地界农户,根据农田面积,约定放水时间,算好放水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直接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回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递进州府所属各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下发文告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小吏,动辄要十天,即使得到了水,但旱田的禾苗等不及(早枯死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夏秋多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临近钱唐湖的一千多顷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从钱唐到海宁盐官镇地界,应该灌溉运河两岸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运河,湖水由河道流入田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先测量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毕,再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湖堤,加高了几尺,蓄水量也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倘或不够用,就再开挖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又(用之)有余了。民间传说开决放流湖水,对钱唐县官不利,县官常找借口来迷惑刺史。有的说鱼龙无处安身,有的说不利茭白、菱藕的生长。然而鱼龙与民众的性命相比,哪个更要紧呢?茭白、菱藕与稻米的利益相比,哪个得利更多呢?这是绝对可以知道的。又说如果放掉湖水,城中六井就没水了,这也荒谬。况且湖底部高,井口低,湖里又有几十眼泉水,湖水消耗了,泉水就涌出,即使用完湖水,但泉水用不完。何况前后放湖水,最终都不至于放完湖水,却要说井里没水,太荒谬了!那城中六井,是宰相李泌当年任杭州刺史时开凿的,对百姓很有好处。(井)与钱唐湖相通,其中有暗沟,时常堵塞,也应经常检查疏通它,那么即使遇到大旱,但井水总是充足的。湖中里有十几顷免税田,湖水浅了,田地就露出;湖水深了,田地就淹没。田户常与主管官吏勾结算计,偷偷排放湖水,来使私田得利。那石函桥闸、南排水管道和各小水管出口,在不浇田时,都必须封闭堵住,经常派人巡视检查,有一点小泄漏,就追究主管官吏的责任,就不会有偷排湖水的弊端了。再有如果遇到接连三天以上的大雨,就往往容易溃堤,必须由主管官吏巡视看守,预先做好防患工作。那排水管道南面,堤岸过去就有缺损,如果遇洪水暴涨,就在缺损处泄洪。(水位)仍然不下降,就要同时用石函桥闸和南排水管道排水,防止溃堤。我在杭州三年,连年遇到旱灾,湖水(带来)的益处和害处,我都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担心后人想要知晓,所以刻在石碑上。想要读者容易知晓,所以不修饰语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篇2: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文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 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 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 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 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 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 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 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 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 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 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 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 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 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 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这首 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 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 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 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 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知识扩展】

钱塘江概述

钱塘江在古代被称为“浙”,全名是“浙江”,跟它所在的省一个名字,钱塘江跨度很长,一般来讲,地处富阳段的钱塘江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的称为钱塘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钱塘江,大家去观潮的大部分是这个段。

钱塘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河长500多千米,流经安徽和浙江两个省,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是天下第一潮,自然钱塘江观潮也成为了世界一大奇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就会有大批的游客前来观潮,可谓是万人空巷。

篇3:白居易《钱唐湖春行》阅读答案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训练一

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 。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课堂练习二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

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

1.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2.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 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练习题三

1.全诗以 为线索,以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3分)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

3.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附加题答案

1.(3分) 行 春 杭州西湖

2.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1)最爱湖东行不足;(2)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迷恋与赞美。

【知识扩展】

钱塘江最佳观潮地点

钱塘江观潮的地点一般有三个,其中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距离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镇。

第一处: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此处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第二处:盐官镇东八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

第三处: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这里的好处是可以欣赏到“回头潮”

盐官观潮景区3大好玩的地方

钱塘江潮涌简称钱江潮,又称海宁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被誉为“天 下奇观”。

海宁潮也与“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一起并称为“天下四绝”。

观潮胜地公园、陈阁老宅、金庸书院、海神庙、王国维故居、花居雅舍、江南民俗风情馆、国棋圣院等等。

篇4:《钱唐湖春行》白居易 教学设计

《钱唐湖春行》白居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出示教学目标(幻灯片)

三、介绍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四、朗读

分两步:①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五、整体感悟

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味情感。

六、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讨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①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

看出。

②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明确: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③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④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学生多角度抒情。用一句话表述对钱塘湖的'赞美之情,形式为“钱塘湖啊,你……”(幻灯片)

4、教师小结: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

春潮、浅草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

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所以虽是写

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

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5、再次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七、尝试写作写景短文(完成开始提出的学习要求)

1、请大家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写景短文。

在写作时要体现四个“要”(幻灯片)

要有精美的景物描写;

要写出早春景物的特征;

要注意景物描写的顺序;

要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关注两个“可以”(幻灯片)

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

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生练笔。

3、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优秀短文全班共同欣赏。

4、全班交流评价。

八、布置作业:

1、修改短文

2、自我朗诵本诗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篇5:《钱唐湖春行》阅读练习

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答案】

⑴最爱 ⑵C

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答案

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3.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9.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2分)

10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3分)

11.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由整理,仅供参考:

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10.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2分)

答案:

10.诗歌鉴赏。(4分)

(1)(2分)答:“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l分;“早春美景”,l分。

(2)(2分)

答: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8.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9. 展开想象,把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的情境描写出来。(2分)

答案

8.(2分)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意对即可)

9.(2分)答案略,所写内容要符合诗句内容,语句要优美。(对“乱花”“浅草”有描写即可)

篇6:《钱唐湖春行》阅读练习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篇7:《钱唐湖春行》阅读答案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练习及答案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相关文章:

1.《钱唐湖春行》课堂实录

2.《钱唐湖春行》的课堂实录

3.小石潭记语文阅读题

4.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小石潭记阅读

5.寄唐生 白居易

6.古诗唐白居易松树

7.钱湖之情作文

8.《小石潭记》的阅读训练题答案

9.《题山石榴花 白居易》阅读答案

10.唐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下载word文档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阅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