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儿》的原文阅读

《三儿》的原文阅读

2022-09-16 08:27: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砂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三儿》的原文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三儿》的原文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儿》的原文阅读

篇1:《眼儿媚》阅读原文及答案

《眼儿媚》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7分)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②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3.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2.(7分)

①(3分)

B(“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

②(4分)

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醉”、“解除忧愁”)。作者借醉解愁,突出了离愁之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解说主旨,要点:“离愁之重”、“深厚情谊”)。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3.(10分)

【评分参考】①词中举例赏析4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②结合其他诗文赏析4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篇2:考研阅读原文三读法

考研阅读原文三读法

长期的阅读研究和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习考研英语的同学的众多困惑,如何高速有效地阅读原文是其中之一。在考试时,有的同学运用“地毯式”阅读法,读到每个词时都若有所思,战战兢兢,惟恐意思稍有偏差,陶醉于个别句子的繁琐分析,惟恐自己不了解句子的成分。这种缓慢谨慎的阅读虽然在心理上能给阅读者以一种虚假的踏实感,但是无论是从理解原文还是从做题的角度而言都表现为效率低下。针对这一普遍情况,笔者结合 年的阅读第一篇文章介绍阅读原文的一种有效方法 --- 考研阅读原文“三读法”:详读重点,略读细节,跳读修饰。

一、 详读重点

所谓重点,就原文而言,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态度;就答题而言,就是问题所对应的原文的出题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需要重点阅读的原文词句就不会很多,因为文章后面只有五道题,它们对应的原文在五句以上。为了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需要重点阅读原文的下列内容:

1. 宏观方面

1) 文章结构

2) 文章主题句

3) 各段首末句

4) 作者态度

2. 微观方面

1) 有转折处

2) 重要标点

3) 句子主干

二、 略读细节

相对于论点而言,论据是细节性的。如果明白论点,论据可以读得较快。相对于段落主题而言,解释段落主题的支持句是细节性的。可以略读的细节包括:

1. 例子

2. 解释

三、 跳读修饰

细节性的修饰,只对论点起次要的补充说明作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跳过。此外,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通常也不出题,即使涉及问题,到时候看也来得及。可以跳读的细节包括:

1. 两个逗号之间的东西

2. 两个破折号之间的'东西

3. 人物的头衔

4. 并列叙述

下面以 2006 年考研阅读第一篇为例,说明如何运用“三读法”达到最佳效果。

In spite of “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 There is ”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 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eference“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People are absorbed into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launched by the 19th-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 ”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 Instead of intimate shops catering to a knowledgeable elite“ these were stores ”anyone could enter, 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 This turned shopping into a public and democratic act. “ The mass media, advertising and sports are other forces for homogenization.

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 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 Writing for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Forum, Gregory Rodriguez reports that today's immigration is neither at unprecedented level nor resistant to assimilation. In immigrants were 9.8 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1900, 13.6 percent.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990, 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 1,000 residents; in the 10 years prior to 1890, 9.2 for every 1,000. Now, consider three indices of assimilation-language, 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The 1990 Census revealed that ”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 ‘well' or ‘very well' 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 “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end to be bilingual and proficient in English.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lost in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families. “Hence the description of America as a ”graveyard“ for languages. By foreign-born immigrants who had arrived before 1970 had a home ownership rate of 75.6 percent, higher than the 69.8 percent rate among native-born Americans.

Foreign-born Asians and Hispanics ”have higher rates of intermarriage than do U.S-born whites and blacks. “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one third of Hispanic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Hispanics, and 41 percent of Asian-American women are married to non-Asians.

Rodriguez notes that children in remote village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ns of superstars lik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Brooks, yet ”some Americans fear that immigrants living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 somehow immune to the nation's assimilative power.“

Are there divisive issues and pockets of seething anger in America? Indeed. It is big enough to have a bit of everything. But particularly when viewed against America's turbulent past, today's social indices hardly suggest a dark and deteriorating social environment.

21. The word ”homogenizing“ (Line 1, Paragraph 1) most probably means

[A] identifying. [B] associating.

[C] assimilating. [D] monopolizing.

2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department stores of the 19th-century

[A] played a role in the spread of popular culture.

[B] became intimate shops for common consumers.

[C] satisfied the needs of a knowledgeable elite.

[D] owed its emergence to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23. The text suggests that immigrants now in the U.S.

[A] are resistant to homogenization.

[B]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C] are hardly a threat to the common culture.

[D]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24. Why are Arnold Schwarzenegger and GarthBrooks mentioned in Paragraph 5?

[A] To prove their popularity around the world.

[B] To reveal the public's fear of immigrants.

[C] To giv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immigrants.

[D] To show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25.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absorption of immigrants into American society is

[A] rewarding. [B] successful.

[C] fruitless. [D] harmful.

一、详读重点

根据上面要求详细阅读的内容,作者以红色标出了重点。首先是宏观方面。从文章结构而言,本文主要阐述一个概念 homogenization (同化),属于常见的”一枝独秀型“结构,即主要说明一个核心概念。文章首句 In spite of ”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 就是全文的中心。除了这一句之外,其他段落的首末句也值得关注。从态度而言,作者在首句用 amazing (令人惊叹的)、第二段首句( hardly poisonous )与全文末句( hardly suggest a dark and deteriorating social environment )使用双重否定表明移民成功融入美国社会。

从微观方面而言,第二段首句 (but) 、倒数第二段末句 (yet) 与末段末句 (but) 三处的转折对应三道题,加上文章首句也对应一道题,这样四道题 ---1 、 3 、 4 、 5 题所对应的原文就确定了。剩下的第二题也很容易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 19th-century 定位第一段。

由此可见,只要阅读时抓住了重点,就能迅速地定位各个问题所对应的原文。

二、略读细节与跳读修饰

一方面为了加快速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准确率,对于细节与修饰部分可以较快地阅读甚至跳过。在第一段中,第二句难以理解,但是由于放在文章的主题之后,应该属于对首句主题的细节性说明。所以,阅读的时候如果看不懂不要较真儿,因为它只是一个论据,而且通常不考。

在第二段中,段末包含数字年代的两个句子属于并列性的细节,应该速读甚至跳读。第三段与第四段是对第二段末句所说的三个表明同化的指标 ---language, 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的详细说明,属于明显的细节,阅读时应该速读。如此阅读不仅抓住了重点,而且节约了时间。

综上所述,只要详读重点、略读细节与跳读修饰,就能做到正确率与速度双丰收。所以,考研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读要考的,略读次要的,不管无关的。

篇3:《有事喊“董三儿”》阅读答案

程宪涛

董三儿不是我们公司员工,是蹬“倒骑驴”的闲散打工人员。在东北铁岭,称人力三轮车为倒骑驴。董三儿每天比员工来得早,推着倒骑驴站在公司前。见往来的员工笑着打招呼。上班啦!问候里浸淫了无限羡慕。四十余岁高大的汉子,脸上挤满了谄媚的余韵,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公司是较大的国有企业,员工十三年未涨过工资,普通员工一千三百多块的月薪,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公司就像一根鸡肋,仅仅拴住大家的身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多了分外的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罢了,时间长了就吹胡子瞪眼,不给领导们好脸色看。大小领导都深感惭愧,多不好意思指手画脚。

这样就给了董三儿机会。比如,抬桌子、搬椅子、送货物等,员工都懒得多伸一下手。大家顺嘴一句话:找董三儿来。有人到楼下找董三儿,有的甚至推开窗户就喊一声。董三儿乐颠颠地来了,穿着脏的旧衣服,铁塔一样横在办公室门前。大家七嘴八舌指派。董三儿记下说声好嘞。一会儿的工夫就做好。末了余兴未尽的样子,问,还有活儿干没?这热情和态度多雷锋。给董三儿的报酬形式多样,也许是半车旧报刊,也许是一些劳保用品,比如皮手套、胶皮靴等。这些东西物超所值,远高于董三儿的劳动价值。

公司有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疏通下水维修上水等,都是班组员工干,后来员工嫌工资挣得少,怠工,停工,罢工。班组长就带头干活儿,后来班组长也撂了挑子,抄着手大眼瞪小眼。物业公司经理没有办法,某次蓦然想起散工董三儿来,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董三儿喜欢干水暖维修,卸下的钢管作为废品卖掉,足以抵几天的工钱。董三儿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一位退休工人家下水道堵塞,董三儿挽起袖子用手掏,脏水脏物挨着鼻子嘴巴,老工人感动得什么似的,用红字写了感谢信送到公司。公司多年没有受过表扬,狠狠地把物业公司表扬一番。物业公司经理恍然大悟,再有苦脏累的活儿,就叫人喊董三儿过来。董三儿来了,似乎什么活儿都能做。物业公司经理说,你自己干不了。董三儿说,俺再找几个人来。操起手机喊了几嗓子,一会儿,几辆倒骑驴匆匆赶来,都是市场上打散工的'汉子。

董三儿笑嘻嘻地对经理说,你老人家看这些活儿,我们哥们儿要养家糊口,蹬倒骑驴也赚个三十五十的,是不是给俺定一个标准?

物业公司经理手里有小金库,拍了板子说一天六十元,中午管一荤两素盒饭。没有工钱给董三儿时,就用钢管弯头水嘴子等充抵,都是从总公司领来的消耗品。这个标准就延续了下来。董三儿熟悉家属区的管路系统,就像掰着自己的手指头。董三儿听从指挥随叫随到,一个普通员工也能指使,从来没有怨言和二话,满心满意乐呵呵的样子。

秋天,供热系统年久失修瘫痪了,公司招标请有关公司维修。董三儿穿着工装来报名。招标人员问:“你来干什么?”董三儿说:“俺来投标。”招标负责人说:“别胡闹,你投标也不能给你。”董三儿问:“为啥。”招标人说:“啥也不为,就是不行。”董三儿讪讪地离开了。后来一家维修公司中标,这家公司做了充分准备,了解整个供热的运行系统。

作业现场出现了董三儿,公司负责安全人员好奇。董三儿说,招标时我授权别人去投标。

负责安全的人想起来,说:“有一个法人代表叫董浩然。”

董三儿说:“俺就是董浩然。”

1.请简要概括董三儿的形象特点。(4分)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意找出三处。(3分)

3.请简要回答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4.从这篇小说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4分)

篇4:《有事喊“董三儿”》阅读答案

1.(4分)身材高大,衣着脏旧;对人热情;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认真负责;对别人的指使不抱怨;喜欢干水暖维修工作;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任意答四点即可,一点1分)

2.(3分)企业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董三儿对他们的羡慕对比;企业员工偷懒和董三儿积极热情对比;企业员工怠工、停工、罢工和董三儿不嫌脏什么活儿都能做的对比。(三点,一点1分)

3.(3分)结构上有出人意料的作用;使董三儿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三点,一点1分。如学生答成“余味无穷,有韵味,意蕴丰厚”等也给1分)

4.(4分)对工作要积极、要热爱;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事不如意时不要怨天尤人;有志者事竟成。(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得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篇5:《有事喊董三儿》阅读答案

董三儿不是我们公司员工,是蹬“倒骑驴”的闲散打工人员。在东北铁岭,称人力三轮车为倒骑驴。董三儿每天比员工来得早,推着倒骑驴站在公司前。见往来的员工笑着打招呼。上班啦!问候里浸淫了无限羡慕。四十余岁高大的汉子,脸上挤满了谄媚的余韵,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公司是较大的国有企业,员工十三年未涨过工资,普通员工一千三百多块的月薪,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公司就像一根鸡肋,仅仅拴住大家的身子,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多了分外的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罢了,时间长了就吹胡子瞪眼,不给领导们好脸色看。大小领导都深感惭愧,多不好意思指手画脚。

这样就给了董三儿机会。比如,抬桌子、搬椅子、送货物等,员工都懒得多伸一下手。大家顺嘴一句话:找董三儿来。有人到楼下找董三儿,有的甚至推开窗户就喊一声。董三儿乐颠颠地来了,穿着脏的旧衣服,铁塔一样横在办公室门前。大家七嘴八舌指派。董三儿记下说声好嘞。一会儿的工夫就做好。末了余兴未尽的`样子,问,还有活儿干没?这热情和态度多雷锋。给董三儿的报酬形式多样,也许是半车旧报刊,也许是一些劳保用品,比如皮手套、胶皮靴等。这些东西物超所值,远高于董三儿的劳动价值。

公司有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疏通下水维修上水等,都是班组员工干,后来员工嫌工资挣得少,怠工,停工,罢工。班组长就带头干活儿,后来班组长也撂了挑子,抄着手大眼瞪小眼。物业公司经理没有办法,某次蓦然想起散工董三儿来,他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董三儿喜欢干水暖维修,卸下的钢管作为废品卖掉,足以抵几天的工钱。董三儿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一位退休工人家下水道堵塞,董三儿挽起袖子用手掏,脏水脏物挨着鼻子嘴巴,老工人感动得什么似的,用红字写了感谢信送到公司。公司多年没有受过表扬,狠狠地把物业公司表扬一番。物业公司经理恍然大悟,再有苦脏累的活儿,就叫人喊董三儿过来。董三儿来了,似乎什么活儿都能做。物业公司经理说,你自己干不了。董三儿说,俺再找几个人来。操起手机喊了几嗓子,一会儿,几辆倒骑驴匆匆赶来,都是市场上打散工的汉子。

董三儿笑嘻嘻地对经理说,你老人家看这些活儿,我们哥们儿要养家糊口,蹬倒骑驴也赚个三十五十的,是不是给俺定一个标准?

物业公司经理手里有小金库,拍了板子说一天六十元,中午管一荤两素盒饭。没有工钱给董三儿时,就用钢管弯头水嘴子等充抵,都是从总公司领来的消耗品。这个标准就延续了下来。董三儿熟悉家属区的管路系统,就像掰着自己的手指头。董三儿听从指挥随叫随到,一个普通员工也能指使,从来没有怨言和二话,满心满意乐呵呵的样子。

秋天,供热系统年久失修瘫痪了,公司招标请有关公司维修。董三儿穿着工装来

报名。招标人员问:“你来干什么?”董三儿说:“俺来投标。”招标负责人说:“别胡闹,你投标也不能给你。”董三儿问:“为啥。”招标人说:“啥也不为,就是不行。”董三儿讪讪地离开了。后来一家维修公司中标,这家公司做了充分准备,了解整个供热的运行系统。

作业现场出现了董三儿,公司负责安全人员好奇。董三儿说,招标时我授权别人去投标。

负责安全的人想起来,说:“有一个法人代表叫董浩然。”

董三儿说:“俺就是董浩然。”

阅读题:

1.请简要概括董三儿的形象特点。(4分)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意找出三处。(3分)

3.请简要回答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3分)

4.从这篇小说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4分)身材高大,衣着脏旧;对人热情;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认真负责;对别人的指使不抱怨;喜欢干水暖维修工作;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任意答四点即可,一点1分)

2.(3分)企业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董三儿对他们的羡慕对比;企业员工偷懒和董三儿积极热情对比;企业员工怠工、停工、罢工和董三儿不嫌脏什么活儿都能做的对比。(三点,一点1分)

3.(3分)结构上有出人意料的作用;使董三儿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三点,一点1分。如学生答成“余味无穷,有韵味,意蕴丰厚”等也可给1分)

4.(4分)对工作要积极、要热爱;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事不如意时不要怨天尤人;有志者事竟成。(任意回答两点即可得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篇6:《勉谕儿辈》阅读答案及原文

《勉谕儿辈》阅读答案及原文

勉谕儿辈

原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9)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3)。酒肉一餐,可办粗饭(12)几日;纱绢(8)一匹,可办(5)粗衣几件。不馋(10)不寒足(16)矣,何必图(11)好吃好着(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6)待(15)无时思有时,则(14)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阅读训练】

1.解释

(1)可办粗衣几件:(2)莫:

2.翻译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读完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用来做成(2)不要

2.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翻译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会轻易地花费钱财了。每一顿饭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注释

1.俭:节俭。

2.奢:奢侈费用。

3.费用:花费钱财。

4.着:穿。

5.办:用来做成。

6.莫:不要。

7.饥:饥饿。

8.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9..若:如果。

10.馋:这里指饥饿的`意思。

11.图:贪图

12.粗饭:粗茶淡饭

13.特:只、仅

14.则:那么

15.待:等待

16足:足够

评析

评析一:在我们这个高消费的时代,重温一下先贤有关俭朴的教诲,很有现实意义。节俭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一种保护。

评析二: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篇7:笋芽儿课文原文

笋芽儿课文原文

《笋芽儿》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笋芽儿》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妈妈见了,忙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还不停地唠叨:“千万别着凉。”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是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笋芽儿看着这儿,开展看着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热爱着她。太阳公公照着她,温暖着她。笋芽儿脱下了一件件衣服,长城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她站在山冈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笋芽儿》教学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轰”、“笋”、“呼唤”。理解“呼唤、撒娇、揉一揉”等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识记生字,读好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春雨姑娘的温柔,笋芽儿撒娇的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谈话:请学生说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成语、古诗。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绿竹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想不想看看竹子小时候的样子?

2、教学“笋”字(出示笋图)这就是竹子小的时候,我们把他叫做——笋。(出示“笋”字)“笋”是一个平舌音,一起读两遍。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笋”字的?

预设:竹字头加一个君去掉口(不错,你采用了偏旁加熟字的办法,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办法吗?对照图画,你还可以怎么形象地把笋字记住。

预设:(竹字头就象笋的头发,“尹”就象笋的身子。)

3、指导“笋”的写法,﹙师范写,生书空)在课文纸后面写一个。

4、“笋”,人们也把它叫做笋芽儿,补充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笋芽儿》这篇课文。

(笋芽儿图)瞧,笋芽儿挺起小胸脯,正笑眯眯地在欢迎我们呢,我们和她打声招呼?﹙师强调儿化音的读法﹚指名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

笋芽儿是怎么长成竹子的,是谁陪伴着笋芽儿成长的?想知道吗?赶紧到书里去找找答案吧!

1、出示自学提示:大声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2、学习生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唠嗓揉抚扭漆滋辫轰豪

(1)自由试读----齐读----指名读,重点指导唠的读音。可以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住这些字。

(2)这些字宝宝现在都摘掉帽子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3、词语学习

扭动 撒娇 弹奏 爱抚 伸了伸 揉了揉

沙沙沙 轰隆隆 叽叽喳喳

【《三儿》的原文阅读】相关文章:

1.儿行千里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2.成都三儿申请范文

3.示儿陆游原文翻译

4.眼儿媚原文赏析

5.白鹭儿原文及赏析

6.陆游《示儿》原文及赏析

7.示儿 陆游 阅读答案

8.龙应台《雨儿》阅读答案

9.《春天》阅读原文

10.格林童话《三兄弟》原文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三儿》的原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