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
“余远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
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
老北京的礼儿,世代相传。
小时候,全村有一百余户,每家都要写上几副对子。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联儿,如猪圈,就该贴“肥猪满圈”;放粮食的仓库,就该贴“五谷丰登”或“粮仓满囤”;大门两侧,就要贴平安纳福一类的对子;而内室的门框上要贴“和气生财”或是“人丁兴旺”一类的字眼。我看着父亲研墨写大字。那一张张红纸黑字,写就一副副春联,赢得满室墨香,一屋的喜气洋洋。之后,就是扫房子、磨豆腐、蒸年糕、杀猪宰鸡,等着过大年。
后来,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林立,年味也越来越淡。甚至有那么几年,很多户人家都不再贴春联了。不知不觉中,父亲的笔墨也闲置了二十余年。这两年,我将父亲写的春联和福字送给朋友,家里又有人开始上门求对子。不仅找回了曾经的年味,还为父亲寻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喜悦。不管是农村的平房,还是城里的楼房,我都会贴上父亲写的春联。
过了小年,就开始走亲访友了。因为家族亲戚多,先从父姓本家串起,每年都先去看老爷和老奶奶,算是父姓家族的`大家长。我记得小时候,一迈进老爷老奶奶家的门,就要先给他们二老磕个头,然后说:“老爷老奶奶过年好!”这时候,老爷老奶奶就会从兜里掏出提前叠好的红包递过来。接过红包,美滋滋地去吃桌子上摆放的瓜子和糖果,听着大人们寒暄问暖。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是陪在父母身边吃年夜饭,守岁。每年包饺子,母亲都要往饺子里边放上一个硬币,谁吃到了,就寓意来年一定是有财运。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我把硬币换成了糖。饺子包好了,就要一直等到凌晨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才能下锅。等到那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就要说些吉利话,母亲问:“饺子挣了没?”父亲就答:“挣了!”这叫年夜饭,除去旧岁,迎新年。(所谓饺子挣了,是指饺子皮露馅了。取“挣”音,寓意这一年多挣钱。)
大年初一,一推开门儿,不管看见谁,双手一揖,互道一声:“过年好!”那脸上,都会笑开了花儿。
篇2:散文阅读:《包儿》
散文阅读:《包儿》
我们这地方,很多东西的叫法与外地不同,比如把卷心菜叫包儿菜。因此,用本地的语言与外地人交谈,即使说普通话,外地人也很难听明白。
成熟的包儿菜像个扁平的球。外层的菜叶,像绿翡翠。里层,呈现出一种象牙白。竖切,剖面像树的剪影。横切,则犹如粼粼的水波。
栽培的季节不同,包儿菜又分为热包儿菜和秋包儿菜。海拔低的地方,春天下苗,夏天成熟。这东西,在未卷心之前,特别容易招虫,稍不留意,几天就会被虫啃光。因此,种的人不多。那虫,开初只是一个比芝麻还小的绿点,很难辨识。成虫通体绿色,像蚕蛹,能蠕动,胃口极好。
有一年,我住在一个叫桂花的学校里,有几块小菜田。我和妻在集市上买了十棵包儿菜苗,栽在菜地里。包儿菜生虫后,我不愿喷农药。一到下午,没什么事,我就拿着一把镊子和空啤酒瓶,捉包儿菜上的虫。一次要捉小半瓶。那一年,包儿菜长得特别好,吃不完,腌了一坛,余下的送给了别人。肥料是农家肥,那包儿菜是真正的绿色蔬菜,无论是炒,是煮,还是腌,都香甜可口。
很多东西失去了才感到可贵。那时生活在乡下,上完班,就读读书,种种菜,写写文章,含怡教子,日子简单,平静充实,尤为难得的是内心极其宁静。那样的生活,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生活。可是,我却没有抵挡住诱惑,满心欢喜地进了城,甚至洋洋自得。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发现再也管不住自己的内心,宁静成了一种奢侈,甚至是很难企及的东西。我常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难过,感到好笑。
记得读过一个故事,当时不以为然。一个富翁到海边度假,沙滩上晒完日光浴,惬意地漫步。遇到一个正躺在木船上睡大觉的渔民,勾起了富翁的怜悯心。他上前开导渔民,大意是渔民应该逞大好时光努力工作,赚钱。渔民反问道,赚钱干什么。富翁语重心长地教训,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船,赚更多的钱,然后就可以像他那样。渔民不屑道: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吗?现在看来,我和那自以为是的富翁一样,愚不可及。人最可悲的,是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许多东西,一旦成为过去时,就再也难以回到从前了。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道尽了人生的这种况味。
我对包儿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倒不完全是因为我栽培过它,倾注过精力情感,享受过劳动创造的奇迹,还与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曾跟着表兄,长途跋涉,到一个川鄂交界的叫界上的地方,贩运过一次包儿菜。来回一百多里。到了界上,在农户家买下包儿菜,再到我们那地方的集市上偷偷出售,赚取差价。这种行为,那时叫投机倒把,是非法的。记得小半夜就从表兄家出发,踏着夜色沿河谷往里走,然后沿着山梁一直向上爬,大半晌才到达叫界上的地方。那时,我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那地方似乎可以摸着天了。在一个农户家借火做饭,买了五十斤包儿菜。当时,这是我能挑的极限重量。我满怀喜悦地挑着这担包儿菜踏上归途,上灯之后,才挣命般地回到姨家。肩上、背上、脚上,多处受伤,那段炼狱一般的经历,此后再也没有过。第二天一大早,我忍着钻心的疼痛,将包儿菜挑到集市,出售给了一个胖胖的中年女人,赚了两元钱。或许是我的惨状我的坚韧我的娓娓述说,打动了那位中年女人,她给了我当时最好的价。我赚的钱,比表哥他们的还要多。第一次做买卖,出乎意料地做得很成功。
两元钱,七十年代中叶,对一个小孩来说,这就是了不起的收入。那时,在我们队上,一个强劳力,挣一天的工分,才不过两三毛钱。揣着用血汗换来的两元钱,此前的一切痛苦都被巨大的喜悦所冲淡。更主要的,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别人做得到的事,我也做得到,甚至能做得更好。我不比别人差。我从此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我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挣钱不容易,挣钱也很简单。要挣钱就要吃苦,要舍得花力气。没有挣不了的钱,只有吃不了苦的人。凡事,先苦,才有后甜。就是带着这种信念,我开始走上全新的人生旅途。
恢复高考,让我朦胧地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希望,即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过上另一种生活。进城读高中,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折,改变人生成了一种看得见的现实。那时,每个月有十元助学金,基本可以维持生活。学生生活清苦,有时,馋极了,也到馆子去,花五毛钱买一盘回锅肉,享受一下,奢侈一回。回锅肉,是用在沸水里滚过的包儿菜垫的底,炒好的回锅肉连同汤汁,起锅后,倒在包儿菜上。味道的那种鲜、那种香,真要命。现在回想起来,仍馋涎欲滴。
包儿菜是一种极普通的蔬菜,适宜在海拔高的地方种植。在人多地少海拔较低的地方,生长期比同类蔬菜长,不经济。又因为容易逗虫,栽培管理比较麻烦。在搞集体那年月,物资匮乏,吃饭穿衣都是大问题,蔬菜生产自然就不值一提了,本来不稀奇的东西也就成了稀奇的东西。
现在,包儿菜和所有的蔬菜、物资,只要有人要,就有生产,就能买得到。即使是反季节,即使是外地甚至是国外的,也不成其问题。物质太丰富了,叫人眼花缭乱,不敢相信。单从物质生活这个角度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实在是太幸运了。
包儿菜作为一种商品,通过现代化的栽培管理、销售流通,无论用怎样的烹调手段,做成怎样精美的菜肴,和所有的食物一样,都不能让我枯萎的味蕾兴奋。我吃它,是不得不吃。吃,不是享受,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种不得不尽的义务,是职责。时位移人,是一个原因。农药,化学肥料,转基因,激素,抗生素,添加剂……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这世界上还有干净的、安全的食物吗?可是,明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还不得不吃,不得不用,像饮鸩止渴,而且,别无选择。我不知道,我的身体还有多少没被污染的净土。我常常犯糊涂,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包儿菜,曾经是我的美味。我发觉,真正的美味只储存在记忆里,只存在于贫困的岁月里。这很叫人沮丧。
哎,我的美味包儿菜,只能在记忆里,在梦里,温馨地品味了。
篇3:有关写儿时玩伴的散文:过儿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和比我大许多的伙伴玩。但我们家在村子里辈分大,许多比我大很多的人却要喊我“姑”。
过儿就是这样的,她比我大四五岁,人也漂亮,廋高个,大眼睛。她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去世的早。她娘我叫“嫂子”。是个缠过脚的小老太婆。过儿是我们的头儿,小时候常常领我一起玩。
过儿常常领着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她家院子里,用墨汁描眉画眼,用她娘染布的颜料当胭脂给我们涂脸蛋,采一大把叫“蝎子花”的花,用小卡子给大家别在头上。然后拿出大人的衣服,围巾,让我们穿起来扭捏着做各种动作,学仙女走路,学红脸关公,跟着她学唱戏。我们一群小不点围着她,画着怪异的妆容,穿着大人们的粗布大褂,咿咿呀呀学的不亦乐乎。从她那里我知道了《虎口缘》《杀庙》等等秦腔折子戏。并记下了不少戏词。我们玩累了,肚子饿了,她会领我们回到屋子里,从橱柜里费力的拉出一个盖着瓷碗的乌黑大瓷坛子,从里面捏出一片腌制的肥肉,撕成几小块,分发给我们。那时候感觉那一口腌肉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为了能吃一口她家的腌肉,我们每天都去她家玩,听她指挥。
过儿知道哪个山坡上有野苜蓿,哪个山沟有野韭菜。跟着她我总能带回家许多野菜。有一次,她领我们去对面山坡挖野小蒜(一种野菜)。半道,她拿出她的小铲刀,向我们炫耀,说是她爹过去用来杀猪羊的,可好了。那是一把带有挂环五寸长锈迹斑斑的小匕首。她一边让我们看,一边一个指头套进挂环,说着给你们表演一下飞刀。就开始使劲转动起来。突然,那个小匕首从她手指脱开飞了出来,等我们反应过来,那把匕首已经在我头顶顿了一下噹啷一声掉在地上。我的头顶立马冒出血来。我们都吓的不知所措。她赶紧扔下手里的篮子,跑到路边拔了一颗马齿芥三下五下揉碎,跑过来敷在我头顶的伤口处。又蛰又疼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哭起来。马齿芥绿色的汁液混合着血顺着我的额头流了一脸。“姑,没事,等一会就不淌血了。”她安慰着我。“但是,回家不许告诉我婆(我妈妈)。要不然以后不带你了!”她瞪着大眼睛威胁我。我忍着眼泪,想起她家那个乌黑的瓷坛和瓷坛里的腌肉,不敢再哭。后来我头上结了个痂块,母亲帮我梳头时,梳子不小心刮到那个痂,又流出血,问起来,我说不知道啥时候碰破的。母亲知道我贪玩也就不说话了。
过儿家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她常常推到我们村子的场子里(七十年代碾麦子的地方),让我们好几个人给她扶着,她一只脚踩着这边脚踏,另一只脚从车子的大梁下伸到另一边,踩住那边的脚踏,双手扶着把手,让我们在后面推着车子跑。几天后,她就可以不用我们扶,自己这样踩着骑车子了。她很仗义,让每个小伙伴轮换着学自行车。可我个子太小,根本扶都扶不住车把手,更不要说将脚伸到另一边踩。她就教我将一只脚踩在脚踏上,另一只脚连同身体靠着自行车,她在前面帮忙扶把手,让小伙伴推着跑,让我也过过骑自行车的瘾。虽然为此我常常被摔倒,碰的皮青脸肿,但那种欢天喜地的快乐让我依然热衷于这个活动,每天都积极的跑去参加。
后来过儿报名去一个民办的戏校学唱戏,我也上小学了,我们再没有机会一起玩耍。
后来关于过儿的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她因为给哥哥换媳妇,十六七岁就嫁人了。再后来听说她过的很不好,生了一个儿子,却经常被老公打。前几年听说她跑去山东另嫁了人,做杂货生意,挣了不少钱,将儿子也偷偷接走了。到现在,我都没有再见过她,留在记忆里的依然是她廋高的个子,漂亮的眼睛,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欢快的笑声。
作者:贾炳梅
公众号:前沿作家
篇4:风过无痕散文阅读
风过无痕散文阅读
风过无痕散文阅读
侧耳倾听,温柔的风连声音都是温柔的,这一刻的恬静,让人忘记了很多,好像置身在一个除了风声别无它声的世界里,人往往是眷念这种美好的世界的。
雁过留声,风过却无痕,它不想让人知道它来过,可是我还是知道了,因为我在时时刻刻的关注它的行踪。天空留不下你的痕迹,可是留在了我的心里,细细的品味你留下的味道,淡淡的,要细细的品,原来回味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风的这种方式,撇开了俗套,显了它的独特,真的很聪明。
平如镜的湖面,起了层层的涟漪,嘴角微笑,我知道,是它来了,有一种偷偷的`甜蜜,相交良久,彼此的了解,似乎比自己还要深刻,对于自然,我是十分喜爱的,因为它真实,它不会骗人,它不懂得何叫虚伪,更重要的是它简单,不用那么的复杂。各种的色彩都是最天然的,不含任何的杂质,最纯的色彩。呼吸的节奏都带着轻快的舞步,好像万物都沉静在这迷人的环境中,是一种不经意的着迷。
轻柔的音乐,曼妙的身姿,最和谐的组合,停留在这一刻的时候,忘记了一切,只是跟随着它,陶醉,陶醉。可是这陶醉也是吝啬的,才一瞬间的功夫,它就走了,毫不留情的走了,还带走了一切,企图隐藏有关于它的一切,摸掉痕迹。可是我看出来了,因为是用心在看,从头到尾,一点不漏,都是清清楚楚。
风是精灵,空灵的姿态,想象出来的神态,一下子就像一个人一样活灵活现了,莫须有的空间里,它的生命是永恒的。绿色的活力,蓝色的静谧,紫色的神秘,诸多的色彩,随性而变,人生的精彩也不过如此罢了。
人总是想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不甘平淡,要留名青史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争斗。也有人只愿平凡的去过,那小小的天地就已经满足,会不会留名有什么重要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让人记得的也是那份幸福。
蜻蜓点点本无心,清水荡荡已见底。它是自然的使者,总是踏着轻快的步伐,踏雪无痕莫须有,风过无痕世人知。
篇5: 我的老家哪去儿了散文阅读
收获的季节,我坐上了回老家的长途汽车。
提及老家,那些陈年往事,尘封的乡愁,如同车窗外的树木,一棵接着一棵的浮现在眼前。都说时间可以修改记忆,可对于刻在心灵的伤痛,时光就显得无能为力。
六个小时的路途,小半天儿的新奇,车窗外广袤的黑土地及全新的村落,无一不在讲述着老家的变化。
“付家屯到了!”若不是司乘人员报出了站名,我真的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我阔别了十五年的老家。
小心的躲过一辆辆疾驶远去的摩托车, 面对平整的乡村公路及路边粗壮挺拔的白杨,还有不远处一幢幢屋顶上架设有电视天线的砖瓦房,我不禁问过自己,这是我的老家吗?那条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哪去了?路边那排长不大的'老榆树哪去了?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平房哪去了?迎来送往的毛驴车哪去了?
这时开拖拉机从地里往回拉苞米的远房表哥一眼就认出我来。表哥赶紧刹车。“都多少年没回来了?老家变化大吧?不敢认了吧!”
我答应着与表哥攀谈起来。
当聊到过往时,表哥长叹了一口气。“我二姑与我二姑夫夫命苦啊!若是现在,有了新农合,她俩都不能走得那么早。”表哥见我有些伤感,“不说这些了!”他用手指了指拖拉机上的苞米,“现在农民好过了,农忙种点儿地,农闲打打工,只要你能干,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目送表哥走远,我一边与偶遇的乡亲们打着招呼,一边向着父母长眠的大草甸子走去。
如今的大草甸子,草的长势没有从前那么茂盛了,显得有些苍老。可一排排崭新的厂房给原本荒凉的草甸子带来了新的生机,轰隆的马达声给寂静的荒野增添了几分喧闹。
久久地 站在了父母“面前”,虔诚地燃了一些纸钱,送去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长眠的父母啊!那些年你们真的不容易。父亲挣上一年的工分儿,还换不来家人的口粮,每年都要往债台上添一块砖。母亲总有缝补不完的衣衫,喝不尽的中药汤,仿佛总也治不好的病。都是你们没福啊!没赶上今天的好时候!
走在回村的路上,秋风和煦,田野金黄,不由自主的来到老家的中央。
这里原有一口辘辘井,是我永远都不该忘记的地方。那时的水井年久失修,井下的围板有些朽了,井水的味道有一点儿苦。就是这口苦井水供养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乡亲们。
可如今辘辘井哪去了?原来为了摆脱地方病的困扰,乡政府为乡亲们安装了自来水,过上好日子的乡亲们,把过去的苦辣酸甜连同这苦井一起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一天下来, 我不住的问过自己,记忆中的老家去哪儿了?其实答案很简单,是党的富民政策地落实,让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家乡的富足,小村的变迁,移除了我心那一抹淡淡的忧伤。
篇6:散文阅读把日子过成诗
在回忆里捡拾糖果
来去匆匆,不过是一两年的光阴,诸多人事物已变了模样,只时光仍不老去。拥不老美人时光入怀,在记忆的蛮荒回忆过往,车如流水马如龙。彼年六月,在同一处绊倒两次,销声匿迹过后陷入沉寂,力不从心的自己,难堪的自己,愧疚的自己,最讨厌的自己。委屈、无奈、愧疚......都因为一次所谓命运转折点而浮于表面。
九月,早已失了对大学的神往。身在校园,如被失手投入湖心的石子,除了起初溅起的水滴便又归于平静。低姿态生活在一个群体里,在寻常的组织取得轻若尘埃的荣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一段恋爱,又以奔逸绝尘之姿使其结束,如蝼蚁浮生却不能撼大树。
浅薄如我,卑微如我。
回忆是用来缅怀的,我却总在回忆里捡拾糖果。就那样固执地相信,只有高中才是最值得怀念的。温暖、伤痛、欢喜、苦闷、得意、失意......意念所能知的心情全部散落在那里。或伤或痛,都将难以忘却,最终在尘土里开出花来。
不否认我是悲观主义者,对生活没有太多的热情,失了奋斗的目标,心无旁骛干一件事的感觉和激情深埋于过去,曾经信誓旦旦要实现的梦想也被风吹散。
岁月不饶人,生活亦如此。若无激情便只剩下得过且过,生活只会冷眼旁观,未曾对我言语相激。我终究还是选择成为芸芸众生中一员,按部就班,不特立独行也不标新立异,未鹤立鸡群也未出类拔萃。
篇7:散文阅读把日子过成诗
时间如流水,其脚步也不过是丈量了几个月而已,路还是当初的路,脚还是那双脚,心境却早已不同。应感谢时光的,让过去成为过去,除去记忆,没有电影胶卷使其重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以,最终选择对过去一往情深但绝不回头。
英雄末路,绝望使其背水一战。文人才尽,寂寞使其妙笔生花。失败的人总是很容易感到孤独,却也最容易前所未有地勇敢。平静无波的生活在某些时刻总需要些调剂品,当悲观使生活到达一种尴尬境地,便不得不着手改变。
当是值得感念的,遇见一个人,生活从此改变。遇见这样一个人,不是爱人、不是挚友。早该遇见这样一个人,日子从此过成诗。坚定的自己,满意的自己,自信的自己,喜欢的自己。淡静、安然、诗意......都因为一次未曾预知的.相识重新回归。
三月,柔和如白月光,万物醒于眠,睡眼惺忪。
四月,安宁如镜湖水,微波偶现,浅眠不觉。
五月,勃然如绿松柏,细叶招摇,鸟鸣婉转。
六月,遇见一个人,生活从此改变。将久未触摸的笔拿起,让文艺的心栖息,使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转于文字。不改过去忧伤的文字基调,本心依然,却不再悲观。
忧伤如我,平和如我。
好风凭借力,亏了那样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儿,感染我拾起最初的梦想一往无前。秀丽灵动、温婉柔和应是诗般女子,诗般女子该有其独特韵味的日子,然而,在人生这条路上,除了命中注定最终落于尘土你无法改变,其余的都在你一念之间,非诗般女子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不过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得自己爱的模样。
篇8: 水过无痕精美散文阅读
水过无痕精美散文阅读
她从来没这么大胆,如此主动追寻自己想要的爱。
虽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着纱。
总会被说不够主动,总是期待爱情的降临,但相遇后的分离总是擦肩而过。
所以她选择主动,对他还是一无所知,她主动发信息给他。好像之前也有男生发短信给她,说一些有的没的,突然发现是不是着魔了。
现在竟然一直做着一些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事情,但她还不打算就这样过早的放弃。
终于有了回应,那个晚上她的手机不停的响着。是在和他互传信息的声音。( 文章阅读网: )
一来一去,当他说妈妈说现在的是时间不适合谈恋爱,要学习为主,反问她要怎么办好。
她似乎看出他的犹豫,她也不愿意影响他的学业,回复说“那就保持目前的距离,不再前进了……”
信息发出去后,她以为这次的主动就这样被拒绝了。
数秒之后,信息回过来,“不好,要再靠近,你可以好好督促我学习的。"
女孩在看到这条信息,心里暖暖的甜,这是不是就暗示她和他是有未来的',她甚至都憧憬督促他学习的美景。
这样的幸福情绪在身上回绕了几天,接下的日子里短信越来越来少了,女孩总会担心是不是自己的话说得有些过于夸张,
毕竟他们才认识没多久啊,有时候一天都收不到他的信息,她就会失落满满的。
手机不再收到他的信息,他似乎就这样蒸汽般的消失了。
篇9:《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阅读答案赏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阅读答案赏析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②,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1)【雁儿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帐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语、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图。
(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思念今日送别之会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凄凉悲苦;曲子还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二:
注释:这是一首带过曲(元曲的一种),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雁儿落],后面的是[得胜令]。
(1)从送别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三个层次,请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4分)
(2)诗中“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 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雁儿落])为第一层次,写送别的季节和环境氛围。(1分)中间四句([得胜令])写送别的情景和送别时设想别后的思念。(2分)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1分)(指明层次并加以简要分析才可得分。)
(2)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1分)前两句铺叙送别的情景,为实;(1分)后两句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为虚,这是送别时的心理活动。(1分)(答“用典”,言之成理亦可)
赏析:
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雁儿落]写景,后面的[得胜令]抒情。
[雁儿落]写的是春景,也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四句实为两联,构成一幅画图。“前一联写近景:在一片和风丽日中莺燕喧阗、桃杏怒放。莺燕是以啼声之美动听的。但这里没有这类具体的象声描绘,而只着一“闹”字,便使人似听到一派莺啼燕语,春天欢腾热闹之境界由是全出。又,声音是靠风传送的,所以这句是“和风闹燕莺”。“桃杏”以其艳丽著称,但这里也不着意状其姿色,而以一“明”字突现它的光采。光采是阳光照耀的效果,所以这句云:“丽日明桃杏”。下一联写远景。远景是大江、千山,视野极其开阔。“长江”在这里不是专有名词。“江”即今长江,“长”与下联“暮”相对,是“江”的修饰语。全句写江不着眼于它的浩大,“长”、“一线”等词使大江显得秀丽;也不着眼于它的奔腾,而用一“平”字,着意于它的平缓。“千山”言山峰之多,也并不写它的巍峨险峻,而突出它的宁静。“暮雨”不是写当时的雨,而是昨暮的雨。这才不与前面的.“丽日”相抵牾。经昨天暮雨洗过的山峦格外苍翠,显出它的静好。总之,下一联所写的江山风格与上一联花鸟风格是如此谐调,鲜艳明媚的前景以平静辽阔的背景衬托,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画图。
[得胜令]叙写离情。前四句又形成两联。上一联铺叙送别的情景。一方面将酒载到长亭设宴相饯,一方面按唐代风俗折柳相赠以示临别依依。下一联写送别时的心理活动,即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梁苑又称梁园、兔园,是汉梁孝王修筑的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思梁苑”实际是指思念曾经相聚也是今日送别的文人朋友们,别后当然只能在梦中思念了。“花时别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内容,即想起春暖花开时节送别的场面。“渭城”即今咸阳,是古时长安人送别的地点。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名《渭城曲》,所以这里的渭城不是实指,而是代作别的地点。这两联上联是实、下联是虚。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长亭,咫尺人孤零”是视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间,刚才还是十分热烈的,顷刻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听,阳关第四声”是听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阳关”即《阳关曲》,又称《阳关三叠》,亦即前述王维的《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以其充分表达了离人的情怀,常在离别时传唱。原唱三遍即三叠,离情别绪已达高潮,这里“第四声”应为第四遍、第四叠之意,由此可见离恨之长、之深了。
整首曲前半感情较平静舒缓,后半腾挪跌宕,表现了送别时情感的复杂状况。
篇10:《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绿杨著水草如烟, 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 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 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 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颈联中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颈联的意思是:从前的饮马泉冰冻一片,坎坷难行,今日的饮马泉寒冰解冻,绿水分流,写出了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2分)②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诗人在春天经过复苏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2分)
(2)本诗描绘了一幅“过五原”图,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寄情于景,摄取典型意象,连续描绘了八个画面:明媚的大草原、荡漾的饮马泉、悲壮的月夜、守边的将士、冰封的关山路、汉使面前的淙淙流水,以及怕临泉照影的老人和回忆中的英武青年。(2分)②这一系列画面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情感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表达出诗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并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2分)(画面描绘2分,情感2分;八个画面,赏析其一亦可。)
(3)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答:(要点: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4)“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答:(要点: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5)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要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
注释
⑴饮马泉:指?鹈泉。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⑵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⑶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⑷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汉使:诗人自指。
⑸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译文
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赏析: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主要是抒写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通过对饮马泉春色的描写,慨叹美好的五原几经沦陷,边塞无长剑倚天的英雄来镇守,并抒发了诗人容颜渐老而壮志难酬的情怀。全诗语言优美精练,节奏和谐鲜明,格调含蓄深沉。
此诗为七言律诗,题目中五原是古称,即唐丰州九原,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篇11:《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阅读题及答案
无名氏
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
绿柳倚门栽 ,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清闲归去来。
【注】
①白象简: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扳。
②金鱼带:即金鱼袋,唐制,二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1)上片中的“忙”“紧”二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来间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忙 紧 均为 急忙的意思,生动地描绘出作者辞官去职的急迫心情和决绝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在污浊官场中虚度光阴的懊悔这情和对回归田园的渴盼这情。
(2)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绿柳倚门、金菊盛开、流水清澈,表现了居处环境的宁静优美、生机盎然,抒发了对清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用典。
作者借 柳 菊 彭泽 归去来等与隐士陶渊明有关的词语和意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归隐后宁静闲适的心境和淡泊高雅的志趣。
篇12:古诗鉴赏阅读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元]无名氏
古诗鉴赏阅读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元]无名氏
无名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11分)
相见欢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②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倩:请,让古诗鉴赏阅读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元]无名氏古诗鉴赏阅读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元]无名氏。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from 古诗鉴赏阅读 相见欢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来自大学网, 此链接!。答题时可先叙述词句内容,再回答所写景色。至于“作用”,则应主要从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和所抒发的感情方面入手分析。
(2)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下片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词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古诗鉴赏阅读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元]无名氏古诗词鉴赏。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之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解析:要注意题干关于扬州的提示。在这里,“扬州”是沦丧国土的代名词,含有收复失地的思想。答题时要紧扣题中“如何抒发内心情感”一语,结合下片词句内容分析。
【散文阅读过年的老礼儿】相关文章:
1.伢儿散文
2.柳哨儿散文
3.我家有儿散文
5.谁送的礼散文
6.十年老员工颁奖词
10.示儿 陆游 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