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岭阅读答案
“addyy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过岭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过岭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过岭阅读答案
过岭阅读答案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意思对即可】 ? 解析:参考答案包含了4个意思,每个1分。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1分;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1分;“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1分;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1分。 前两句是对句子实际意义的解说,后两句是对句中情感的分析。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1、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
2、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3、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理会。 【答对1点给2分,2点给4分,3点给5分。在这几点之外概括均不给分,如“神性”“雄壮”“感情丰富”】 ? 解析:此题考察概括能力。答案中前面的关键词和后面的描述均为得分点。
注意:答此类题目要分条,答案组织要清晰有条理,平时练习时时刻要有这个想法,切不可随便写两个词应付了事。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1、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1分)我对马性不大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1分)
2、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1分)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在马上安全稳当,又可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1分)
3、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1分)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1分)
解析:
1、每条答案分成两个部分,对每一阶段心理感受的概括(关键词)与概括之后的相应的解释描述,各得1分。【概括+结合文本的分析】
2、心理感受的概括,意思相近即可。
3、概括之后的相应的解释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篇2:《过岭》阅读答案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参考答案:AE(A项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E项“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2分);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2分);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 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2分)
篇3:过岭阅读附答案参考
过岭阅读附答案参考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14【答案】AE(A项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E项“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15.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2分);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2分);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2分)
篇4:《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答案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欢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1)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2分)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2分)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篇5:《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答案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阅读训练】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3.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内容、手法、情感各1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2分)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3.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详细解析:5分,手法及说明3分,作用2分。手法答“反衬”也可,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情景关系”、“想象”等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
4.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
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详细解析: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
沈佺期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篇6:《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题及答案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2分)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2分)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篇7:温庭筠《过分水岭》阅读答案
温庭筠的《过分水岭》不写作者自身的孤独寂寞,而从本是无知无情的溪水来写,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显得格外有情致。
过分水岭(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 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
“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阅读答案:
8、(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相关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宇是金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4.“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阅读答案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 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4.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1分)
篇8:温庭筠《过分水岭》阅读答案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篇9:《鹦哥岭》阅读答案
鹦哥岭
①鹦哥岭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具有热带雨林面积大、生物物种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中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据调查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③据调查,鹦哥岭的物种非常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二级17种,海南特有物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二级36种,51种列入中国濒危。在调查中,专家们还不断发现新的物种,如首次发现的伯乐树、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动植物新种。专家们认为,鹦哥岭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
④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霸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区域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 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⑤鹦哥岭是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还是海南第二高峰,其森林与地形地貌影响着海南全岛气候,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本岛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⑥近年来,鹦哥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随之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乱伐、盗猎等现象 时有发生。20xx年以来,27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陆续奔赴鹦哥岭,开始了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并一直坚守岗位至今。鹦哥岭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是长 期而艰巨的。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鹦哥岭在呼唤!
(选自《大百科》有删改)
20.将下列句子还原于文中第②③④段的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鹦哥岭是我国生物物种的宝库。
b. 鹦哥岭是最具原始特征的自然保护区。
c.鹦哥岭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A.a—b—c
B.b—c—a
C.c—b—a
D.c—a—b
21.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
22.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短语“绝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结尾一段中“鹦哥岭在呼唤!”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案:
20.(2分)C
21.(3分)示例1: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是我国连片大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或“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热带雨林面积大的特征”)
示例2:作比较,突出鹦哥岭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22.(2分)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说明范围广、面积大,突出鹦哥岭原始性强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表明所指并非全部,如果删去,就成了全部区域,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3.(3分)示例1:呼吁我们行动起来,参与到保护鹦哥岭的行列中。示例2:鹦哥岭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示例3:鹦哥岭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我们要坚决掏这种行为,为保护鹦哥岭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篇10:鹦哥岭阅读答案
①鹦哥岭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具有热带雨林面积大、生物物种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中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 。据调查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③ 。据调查,鹦哥岭的物种非常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二级17种,海南特有物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二级36种,51种列入中国濒危。在调查中,专家们还不断发现新的物种,如首次发现的伯乐树、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动植物新种。专家们认为,鹦哥岭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
④ 。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霸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区域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⑤鹦哥岭是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还是海南第二高峰,其森林与地形地貌影响着海南全岛气候,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本岛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⑥近年来,鹦哥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随之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乱伐、盗猎等现象时有发生。20xx年以来,27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陆续奔赴鹦哥岭,开始了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并一直坚守岗位至今。鹦哥岭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鹦哥岭在呼唤!
(选自《大百科》有删改)
20.将下列句子还原于文中第②③④段的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鹦哥岭是我国生物物种的宝库。
b. 鹦哥岭是最具原始特征的自然保护区。
c.鹦哥岭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A.a―b―c B.b―c―a
C.c―b―a D.c―a―b
21.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____
22.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短语“绝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
2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结尾一段中“鹦哥岭在呼唤!”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____
参考答案:
20.(2分)C
21.(3分)示例1: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是我国连片大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或“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热带雨林面积大的特征”)示例2:作比较,突出鹦哥岭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评分标准:3分。说明方法1分,写错字不给分;作用2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2.(2分)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说明范围广、面积大,突出鹦哥岭原始性强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表明所指并非全部,如果删去,就成了全部区域,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3分。作出判断1分,陈述理由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3.(3分)示例1:呼吁我们行动起来,参与到保护鹦哥岭的行列中。示例2:鹦哥岭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示例3:鹦哥岭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我们要坚决掏这种行为,为保护鹦哥岭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评分标准:3分。结合文章内容,表意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篇11:丰收岭绿岛阅读及答案
丰收岭绿岛阅读及答案
丰收岭绿岛阅读【1】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丰收岭绿岛阅读及答案【2】
小题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划线词语的作用。(4分)
答:
小题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4分)
答:
小题4: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做铺垫。
小题1:(4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的姿态;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了作者勇气与鼓舞。
小题1:(4分)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
小题1:(5分)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语境来分析,加点的三个词语都是表否定的词语,句式有气势,语气重强调,与后面“好”的情感相呼应,所以本身起“强调”作用。那强调什么呢?三个词语对应的内容分别从视觉、听觉、生命迹象三方面来表述,紧接后面的“一块墓碑”、“一个死寂的海”得以印证,得出其第一作用是:强调沙漠荒无人烟,死般沉寂。再往后延伸分析,是“我”面对死寂的沙漠的感受,与下文“绿色就是生命”相呼应。所以第二个作用是:令人反思“生命的宝贵,世界的可爱”。 本文第①段只点了“丰收岭”,没有出现“绿岛”,三个词语只是写了死寂的荒漠,但标题所指的“绿岛”还没出场,这三个词语用来描写荒漠,是为绿岛的出场来辅垫,或衬托。由此可推出,是为下文起辅垫作用,也可以具体说是反面衬托作用。
点评: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加以分析、归纳、整理,最后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修辞作用题。第一问,三个“那”字开头,分号间隔的为排比手法;“那”后面的内容为拟人手法。第二问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修辞的作用。本文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沙枣、白杨、榆柳抗击风沙的姿态,主要是从拟人手法的角度说,从排比手法角度说,体现了绿色植物抗击风沙的气势。沙枣是“苍劲”,白杨是“傲视”,榆柳是“乐观”,体现的是不同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沙枣、白杨、榆柳抗击风沙的姿态和磅礴气势,表现了绿色生命的存在,令作者精神振奋,胆壮气勇。
点评:这类综合性地题目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综合能力,学生除了要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揣摩、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根据画线句分析,要围绕“沙、治沙人、作者”三方面思考,本题要求从作者方面分析,基本解题思路应是两方面:一是作者对沙,谈作者对沙终于被打败这个结果的感受;二是作者对治沙人,谈作者治沙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结果的感受。首先,画线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体现了人工治沙取得了胜利,体现了胜利的自豪感,排比手法又增强了自豪的气势,可以表述为非常的兴奋,由衷地自豪。其次,画线句说明了人工治沙的结果。那么前面的'一系列过程的描写,如“七八年前”、“两三年前”与现在情景对比,体现了同志们治沙的艰辛历程;再分析人工栽植后,一系列措施产生了“跪伏”、“驯服”之效,体现了科学治沙的精神。再次,画线句也是侧面描写,以沙“终于”失败,来体现同志们凭借治沙的艰辛和科学的精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再联系下文来看,也体现了作者对“人们征服荒原意志”的敬佩与赞美。综合分析得出答案: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之情,也表达对治沙站同志们艰辛治沙和科学治沙精神的高度赞美和由衷敬意。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去分析、归纳。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就是解理,需要换位思考。“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可以把作者的总体评价分解开来分析,再综合起来回答。第一层绿就是生命自己,对应第②段,反映了绿色生命的客观存在,是生命的绿,“令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第二层绿是生命力的胜利,对应第③④段,反映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和治沙同志,共同创造了奇迹,是神奇的绿。第三层绿是伟大的现实,对应第⑤段和第⑥段“而”之前,并与第⑦段照应,是现实的绿。那现实是什么呢?是生命绿和人类共同创造的实实在在的奇迹。为什么说“伟大”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赞美之情。那赞美什么呢?赞美生命绿的顽强拼搏精神,赞美治沙人艰辛科学治沙的奉献精神。再问那“伟大”到什么程度呢?答案是在此治沙取得胜利结果的基础上,继续顽强拼搏,“会收获整个世界”。综合以上分析,答案是:丰收岭的绿是生命的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现实;是神奇的绿,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绿色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是现实的绿,是对生命绿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治沙人艰辛科学治沙的奉献精神的高度赞美,激发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定会收获整个生命的世界。
点评:这类题目一定要要审清题目,本题其实是对第六段的一个理解,尤其是对“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的理解。重点要理解“绿”的深层含义。
篇12:度大庾岭阅读答案
,这首诗感慨了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度大庾岭原文:
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度大庾岭字词解释:
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
②徂:消逝。
度大庾岭翻译:无
【过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