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刘禹锡的作品

刘禹锡的作品

2022-10-16 08:25: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熹阿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刘禹锡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刘禹锡的作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禹锡的作品

篇1:刘禹锡的作品

刘禹锡的作品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篇2:隶书刘禹锡乌衣巷作品

隶书刘禹锡乌衣巷作品

《乌衣巷》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寄物咏怀,感慨藏而不露的名篇,深受人们的喜爱。全诗如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篇3:刘禹锡《陋室铭》作品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作品赏析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篇4:刘禹锡的相关作品及个人介绍

刘禹锡的相关作品及个人介绍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所以说,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

提起“诗仙”,我们都会想到李白,因为读李白的诗,我们领悟到雄奇豪放的`不羁,提起“诗圣”,大家都会想到杜甫,品味杜甫,我们能够体会社会腐败的精炼,提起“诗鬼”,有人会想到李贺,领会李贺,我们读到诗中鬼谲的魅力,提起“诗隐”,也有人会想到王维,因为从诗中能够体会到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提到“诗豪”,应该也会有人想到刘禹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呢?其实,我们能够通过“诗豪”这个词,很清楚地理解其意思,也就是说,刘禹锡写的诗,诗风豪气,雄健。这正是其中的一点,刘禹锡的“诗豪”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豪”字,这个“豪”,不仅指诗风之“豪”,更多的还是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为人正直,刚毅,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认知。刘禹锡本人夜市很支持永贞革新的,即使在失败侯,还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权臣。并且,能够奋勇直抒,坚持自己的看点。是一位少有的豪杰英雄,在后人眼中就是豪杰,所以,就被称为“诗豪”!总体说来,“诗豪”还是很能概括刘禹锡的整体风格的,不管是从性格,还是风格。同时,刘禹锡的“诗豪”之风也是能够自成体系的。首先,这个“豪”能够代表一种“雄浑苍老,沉着痛快”的风格,比如说,刘禹锡的《后村诗话》等等,其次,这个“豪”也能表示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即使被贬,也要乐观坚强的活着,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刘禹锡出生于文学世家,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早期大都是简洁明快,透着哲学家的睿智。比如说:“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让人读完能够积极向上,传播的满满的正能量。在此期间,刘禹锡还创作有《浪淘沙》组集,其中有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巧妙的运用七言绝句,非常具有特色。

在刘禹锡被贬之后,他创作的古诗更是体现出自己不折不饶,傲岸不屈的精神,比如说:《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比如刘禹锡游玩玄都观所创作的几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直接讽刺当时朝中权贵,可谓勇敢之至。整体说来,刘禹锡的诗,诗中有理,如其性格一样,刚直豪放又不缺清新自然。刘禹锡诗篇涉及的方面也很广,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

篇5: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

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

中唐文坛繁荣兴盛,出现了很多文豪,刘禹锡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在绚丽多彩的唐诗艺术长廊中,刘禹锡处于比较引人注目的地位。他异于流俗,在当时声势浩大的韩孟、元白这两大诗派之外,自立一格,赢得了“诗豪”的美誉。而在另一个领域里,他还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这方面的成就同样名垂千古。

1.刘禹锡的性格特点

1.1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德,其祖籍在河南洛阳,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他对外自称是靖王刘胜的后代,自小在江南生活。对于刘禹锡的仕途,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刘禹锡考中进士,而在同一年,登博学宏词科,之后的两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在贞元十六年的时候,他在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幕中任掌书记,此后相继任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和监祭使。五年后,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在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之后仍避免不了被召回及再次被罢免的命运,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在洛阳病逝。

1.2刘禹锡的性格特点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在繁盛的中唐诗坛中具有颇高的影响力。他与各大文豪都有密切的交往与联系,但是从来不与任何一个派别有依附关系,自己别具一格,在文坛上多有创新。刘禹锡在性格中的一大特点是“猛”。当时的改革,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代表的青年官员极力支持改革,在改革中风光了一年,但后期却因此而蒙受贬谪。根据历史记载,刘禹锡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年轻气盛,暗中被人嫉妒,树敌很多。王叔文经常把刘禹锡请入宫中商议国事,对于他跟柳宗元提出的意见很是赞同。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们改革的念头。当时的`“猛”,为后期的连续被贬官埋下了伏笔。在做官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特色的贬官生涯。对于官员的生命来说,贬官是一次人生的挫折,也是人生中经历的大不幸。这些经历造就了刘禹锡旷达的情怀。在失意的时候,没有整天郁郁寡欢,灰心丧气,也没有因此退隐江湖,傲视林泉,也没有夜夜笙歌,嘲风弄月,更没有叫屈喊冤,发泄愤恨,他选择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对待生活认真执著。他悲而不哀,有怨但是不悔恨,不颓废,不因此而沉沦。在被贬谪之后的作品里,仍可见明丽的景象。

2.刘禹锡的作品特点分析

2.1乐观、旷达思想的表现

刘禹锡在被贬官的日子里,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抱着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作起来,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表达了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的豪迈壮烈。他甚至还有闲心写《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讽刺那些得宠的新贵:“玄都观里桃千数,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这种豪迈乐观的性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2“境象”论

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道:“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在他看来,文人墨客要想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是所有文章的精华部分,其语言比较简练,包含了丰富的境象,意味深远。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的重要命题,明确指出了境与象的关系,这个观点是值得称赞的。这一理论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将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统一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在刘禹锡的作品里,通过丰富的联想,超出事物本身的特质,体会其超出本身的意境。他的作品比较注重意义的提炼和总结,给人一种相对理性的感觉。要充分地欣赏其作品,就要理解其真正的内涵,结合自身的心境,慢慢品鉴,才能找出对人生的思考。刘禹锡著名的组诗《金陵五题》就是凭着自身比较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了创作才能而写出来的。这组诗中的五首诗全是意中虚景,那“潮打空城寂寞回”的秦淮河水,“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双燕,以及“一方明月可中庭”的生公讲堂诸种意象,都比实际物象包含更多的诗人的主观情思和人生理想。

2.3自然隽永的诗风

刘禹锡把他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刘禹锡推崇的是平淡自然的写作风格,他喜欢从朴素中找出宁静和祥和,符合高雅悠远的韵味,有一种淡泊名利的胸怀。这种清淡的风格,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刘禹锡的诗风对于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通观他的诗歌作品,可以发现其主要特点就是精炼含蓄,委婉自然。《酬马大夫以愚献通茇葜酒感通拔二字因而寄别之作》中说:“成谣独酌后,深意片言中。”这些都是他自然隽永的作品风格的体现。

综上所述,刘禹锡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了永贞革新和牛李党争等重大事件,以及被贬官的。从其五十六岁回到洛阳开始计算,以洛阳为他活动的中心,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六年。他敢想敢做,支持改革,乐观旷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生活认真大度。这些性格特点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诗豪”。

篇6: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 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 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 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 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 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 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 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刘禹锡的作品】相关文章:

1.刘禹锡简介

2.刘禹锡——《乌衣巷》

3.竹枝词刘禹锡

4.刘禹锡作文600字

5.《陋室铭》表达方式 刘禹锡

6.浪淘沙刘禹锡词

7.刘禹锡 春词

8.浪淘沙刘禹锡读音

9.秋词 刘禹锡

10.文言文刘禹锡《陋室铭》

下载word文档
《刘禹锡的作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