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不类成语相关典故
“w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不伦不类成语相关典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不伦不类成语相关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不伦不类成语相关典故
一、不伦不类成语解释
意思是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颠三倒四。出自《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二、不伦不类成语典故
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来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并王夫人等处。
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就是贾环那里,她也没有忘记。林黛玉的比别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点完毕,叫人送往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如此东西,心里很喜欢,想道:“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她挨门送,一处也不遗漏,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对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一面想,一面摆弄那些东西。忽然,她又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好呢?于是她拿了东西走进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边,赔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来,特地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赵姨娘的来意。又见她说的话不像这类,也不像那一类,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
赵姨娘来时很高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走了。
三、不伦不类成语造句
1、这孩子今天穿得不伦不类的真搞笑。
2、瞧你这样子,红头发,超短裙,打扮得不伦不类,哪像个学生。
3、今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女孩穿的衣服不伦不类的,一点也不像一个女孩。
4、她那身打扮,怎么看都是不伦不类。
5、她今天打扮得不伦不类的,一踏入教室便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6、一篇作文如果写得不通顺,就会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7、他听对方话说得不伦不类,就借口离开了。
8、那里有这样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中国风”呢?
9、你把这身戏服穿来学校,岂非不伦不类?
10、现代年轻人的穿著,好像越不伦不类,越能流行。
11、这位年轻人打扮得不伦不类,让人看了很讨厌。
12、在正式场合中,穿着休闲服,就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13、妹妹每次玩的时候都把衣服搭配得不伦不类,真是把我们都笑死了。
14、他经常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出来出洋相。
15、你不要跟这些不伦不类的人交朋友,会把你带坏的。
16、他穿得不伦不类,难怪游园会的看门人拒绝他入内了。
17、在一家药店里,居然有卖书、日用品的摊位,真是不伦不类。
18、这栋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筑,却盖个中式屋顶,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19、这篇作文他写得似文言不像文言,似白话不像白话,弄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20、他缺乏古代文学的修养,勉强作旧体诗,结果画虎类狗,不伦不类。
篇2: 不伦不类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不伦不类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不伦不在”这则成语的“伦”即类。表示不像这一类,也不象那一类,是不三不四,形容不成样子或不正派。
这个成语来源于《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说道:“你只管收了去给环哥玩罢。”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来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并王夫人等处。
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就是贾环那里,她也没有忘记。林黛玉的比别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点完毕,叫人送往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如此东西,心里很喜欢,想道:“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她挨门送,一处也不遗漏,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对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一面想,一面摆弄那些东西。忽然,她又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好呢?于是她拿了东西走进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来,特地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赵姨娘的来意。又见她说的话不像这类,也不像那一类,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
赵姨娘来时很高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走了。
篇3:不伦不类的历史典故
不伦不类的历史典故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 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 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 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 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 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 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篇4:不伦不类的成语分析
关于不伦不类的成语分析
【成语】: 不伦不类
【拼音】: bù lún bù lèi
【解释】: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处】: 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举例造句】: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拼音代码】: blbl
【近义词】:不三不四、非僧非俗、非驴非马
【反义词】:一本正经、正襟危坐
【歇后语】: 裤子套着裙子穿
【灯谜】: 最没有规矩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不规范与不成样子
【英文】: neither fish nor fowl
【故事】: 薛蟠从江南带回两大箱东西送给薛姨妈及薛宝钗,宝钗把其中的绫罗绸缎及洋货等分别送给贾府的上上下下。赵姨娘也得一份,为了讨好王夫人就到王夫人那里去夸宝钗贬林黛玉,但话说得不伦不类,被王夫人白眼送回。
篇5:不伦不类成语意思及近义词
一、成语解释
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翻译如果不顾本国语言的特点,死抠原文字句,就会弄出一些~的句子来,叫人看不懂。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二、成语近义词
不三不四 [ bù sān bù sì ]
1.不正派:不要跟那些~的人来往。 2.不像样子:这篇文章改来改去,反而改得~的。
画虎不成 [ huà hǔ bù chéng ]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非驴非马 [ fēi lǘ fēi mǎ ]
不像驴也 不像马。形容不伦不类,什么也不像。《汉书·西域传下》:“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即骡)也。”
画虎类犬 [ huà hǔ lèi quǎn ]
画虎类狗。
三、成语造句
1、这孩子今天穿得不伦不类的真搞笑。
2、瞧你这样子,红头发,超短裙,打扮得不伦不类,哪像个学生。
3、今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女孩穿的衣服不伦不类的,一点也不像一个女孩。
4、她那身打扮,怎么看都是不伦不类。
5、她今天打扮得不伦不类的,一踏入教室便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6、一篇作文如果写得不通顺,就会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7、他听对方话说得不伦不类,就借口离开了。
8、那里有这样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中国风”呢?
9、你把这身戏服穿来学校,岂非不伦不类?
10、现代年轻人的穿著,好像越不伦不类,越能流行。
11、这位年轻人打扮得不伦不类,让人看了很讨厌。
12、在正式场合中,穿着休闲服,就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13、妹妹每次玩的时候都把衣服搭配得不伦不类,真是把我们都笑死了。
14、他经常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出来出洋相。
15、你不要跟这些不伦不类的人交朋友,会把你带坏的。
16、他穿得不伦不类,难怪游园会的看门人拒绝他入内了。
17、在一家药店里,居然有卖书、日用品的摊位,真是不伦不类。
18、这栋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筑,却盖个中式屋顶,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19、这篇作文他写得似文言不像文言,似白话不像白话,弄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20、他缺乏古代文学的修养,勉强作旧体诗,结果画虎类狗,不伦不类。
21、今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女孩穿的衣服不伦不类的,一点也不像一个女孩。
22、我们隔壁的姐姐穿衣服总是不伦不类的。
23、我感到自己象个不伦不类的冒名顶替犯。
24、几个人又拿上氧割枪将那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从坦克上割了下来。
25、这与原先的老房子一混杂倒有些土洋结合,不伦不类的味道。
26、新富们不新不旧,不伦不类。
27、我穿着新军装,戴着三等功奖章,满脸煤灰,手提煤铲,不伦不类。
28、【童牛角马】比喻事物不伦不类,违背常理。
29、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而他正站在广场中央喷泉的水池边上。
30、如果你硬要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31、这又不是菜馆子,学些跑堂的贯口做什么,不伦不类。
篇6:精选成语典故
1、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成语典故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不伦不类成语相关典故】相关文章:
1.典故成语
2.成语典故纸上谈兵
6.中国古代成语典故
10.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