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2023-09-24 07:56: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猫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常见多字成语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常见多字成语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篇1: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解释: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例句:1,虽然这场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来。

2,“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 日 战争的上策。” 毛泽东 《论持久战》一○六

3, 欧阳予倩 《不要忘了》第十三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暂时退一退,使我们的军队不至全部损失,这是应该的。”

4,《红楼梦》第八二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説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成语故事】薛蟠从老家来到大观园住下后,打听到贾府有一所家学,学校里有许多年轻人,就动了龙阳之兴,假装去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而已。学校里有些学生图薛蟠的钱财就被上了他的贼船。秦钟与贾宝玉来上学,薛蟠立刻就打他们的主意。

【出处】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释义】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用法】作宾语、状语、分句;指没有恒心

【相近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相反词】持之以恒

【示例】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15岁时,偷偷地跟随吕当随军打仗。吕当看见后立即大声呵叱他要他回家,吕蒙就是不听。战后吕当回家告诉吕蒙的母亲。吕母十分生气要惩罚他,吕蒙说:“家里贫穷十分艰难,如果打仗立功就能得富贵,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出处】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解释】不进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危险境地,就不能取得必须的成果。同“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成功

【相近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示例】胜败在人而不在险,唯险而后可以见人之能否也。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冒大险而后能立奇功。 宋·陈亮《酌古论·马援》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成语故事】传说中道家有八大仙人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他们来到东海边,吕洞宾建议各自渡海,铁拐李站在龙头杖上,韩湘子坐在花蓝里,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曹国舅乘各自的箫、纸驴、拍板、鼓、竹罩、玉板渡海。

【典故】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解释】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用法】作定语、分句、宾语;比喻个人有自己的本事

【近义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成语例句】

◎ 海拉尔垦区从这一最敏感的神经入手,在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中,注入了与投入产出挂钩,按效益分配和多投多得按资分配的内容,使垦区上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 历史大踏步地走进八十年代,山沟沟迎来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沸腾局面。

彼一时,此一时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近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篇2: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成语故事】古代《乐府诗集》中有一首《长歌行》,作者借园中葵来揭示人生该如何度过青年这黄金时代,诗文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常恐秋节至,睎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典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日弗用功,自到临期悔。 明·张岱《课儿读》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故事】公元前5,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典故】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释义】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近义词】以升量石、以己度人

【相反词】易地而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成语示列】他处处怀疑别人在跟他过不去,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故事】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典故】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集·君子行》

【释义】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避嫌

【相近词】瓜田李下

【成语举例】俗话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成语故事】古代卖油郎秦重爱上有名的妓女花魁娘子,他很痴情。花魁也很喜欢他,为了筹集一夜十两银子的宿费,他拼命节俭积聚,连银铺的伙计也发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后来花魁跳出妓院火坑,嫁给秦重做老婆,两人恩爱一辈子。

【出处】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

【解释】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人不可貌相

【反义词】以貌取人

【成语举例】说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语故事】明成化年间,苏州倒运汉文若虚拿朋友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随商船航海,到了国外他一篓橘子卖了百两银子,朋友劝他买一些货物回去倒卖,他运气特别差惯了,就说:“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典故】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释义】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有余悸

【相近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语示列】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现在还心有余悸。

篇3:多字成语典故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典故】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近义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相反词】任人唯亲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邓绾想巴结王安石就上书宋神宗赵顼,露骨地吹捧王安石等人像伊尹、吕尚一样,推行青苗法、免役法深得人心。王安石将他推荐给宋神宗,神宗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他对别人的笑骂置之不理。

【出处】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宋史·邓绾传》

【解释】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示列】并劝他‘下野以示坦白’,不要‘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3章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州太守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他名“登”,下令州内百姓不许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否则治罪。元宵节照惯例要放焰火点三天灯,出告示的官员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外地人纷纷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出处】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释义】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肆意妄为

【近义词】肆意妄为

【示例】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说一句妨碍的话,你就说不吉利。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成语例句】

◎ 在政治上农民也是毫无权利的,俗话说得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衙门座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都是描写当时农民的无权的。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司马迁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

【典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回

【释义】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彼此不往来

【近义词】鸡犬相闻

【示例】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成语造句】

◎ 它打破了以往学科研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军作战、独家经营的局面,而崇尚联合开采、综合利用,而心理学这一大学科、母学科对于艺术的意义,又超出一般小学科、子学科对艺术的意义,对它的忽视和冷淡,无疑是很不聪明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到岳州当知州,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的嘱托写一篇《岳阳楼记》:“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美景而高兴,也不因处境坏而哀伤,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典故】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释义】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等

【近义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成语示列】在被贬外逐时,还念念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成语例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这种忧患意识的生动写照和高度概括。

◎ 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曾培育和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走在世界前列。

篇4:多字成语典故精选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有人献只大龟给孙权,孙权让人煮了吃,烧了一万车柴都没有煮烂。孙权大怒,怨厨子的水平太差。诸葛恪立即上前建议砍伐院门外的那棵千年老桑树来煮,孙权同意砍伐。结果用桑树烧火一煮就烂了。

【典故】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

【释义】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成语故事】南朝陈国时期,张贵妃得到皇帝的宠爱,沈皇后受到排斥,经常是半年以上得不到皇帝的临幸。一次皇帝临幸沈皇后,刚坐一会就要离开,皇后也不挽留,皇帝感到奇怪就作诗:“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出处】《通俗编》第13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卷引《平陈录》

【解释】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成语举例】别伤心,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忠臣沈符因揭露他们的劣迹被害至死,子女被流放。严嵩吩咐押解差官张千、李万在途中杀死沈小霞及其妻闻氏,被沈小霞识破,借口中途讨要巨款逃脱。正是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八年后严嵩倒台,他们夫妻才团聚。

【典故】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

【解释】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出处】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

【解释】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势力范围内不允许别人插足

【相近词】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成语示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我能饶你吗?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情世故

【成语示列】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你不可太认真。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成语故事】林黛玉听薛宝钗的下人说薛家正张罗宝琴的事,心中特别敏感,和衣而睡。在梦中见到南京派人来接她回去结婚,宝玉也催她回去,惊梦醒来就吐鲜血,心里凉了半截。紫鹃在旁边劝她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黛玉又昏昏躺下做梦。

【出处】身子是根本,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

【解释】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成语示列】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成语故事】浙江淳安县锦沙树徐家三兄弟,老三早亡留下妻子颜氏和五个小孩。老大、老二就三分家产,把老仆阿寄分给颜氏。阿寄决心做生意赚钱,一年下来,他赚了两金,颜氏用1500两金购良田与大宅。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颜氏将家产分给阿寄。

【出处】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

【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近义词】功到自然成

【成语举例】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毛泽东《论持久战》

【成语造句】

◎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篇5:著名多字成语典故

此地无银三百两

【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屯兵赤壁欲进攻东吴,周瑜与孔明商量用火攻,可此时季节已过没有东南风。周瑜气得生病,孔明去看他,他说:“人有旦夕祸福。”孔明说:“天有不测风云。”并送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刮起了东风。

【典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胜花气死》

【解释】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成语造句】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呀!没想到自己这个航空俱乐部少年飞行班的尖子给栽到了飞鸟上。

◎ 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事却偏偏落在刘大夫身上。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河内主簿向雄与郡太守刘淮积怨,后来向雄任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相见如同路人一般,晋武帝下令他们讲和,向雄说他们已经恩断义绝,无法沟通,并说:“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出处】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释义】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凭自己喜好待人

【近义词】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成语举例】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刘秀起用西汉时期的侍中宋弘,并升他为“太中大夫”。刘秀的姐姐守寡并看上了宋弘,刘秀想把姐姐嫁给宋弘,问宋弘对“贵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答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

【典故】后悛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顾谓悛曰:‘此况卿也。’ 《南齐书·刘悛传》

【释义】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语示列】古人云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似这等畜类这行止,着小老婆尽都丢了也。 元·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

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典故】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成语举例】名将盖非徒以勇敢著也。胸罗武库,学具韬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

【其它使用】

◎ 古语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 运筹,是军事家们必备的基本功,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说的运筹的重要性。

【常见多字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1.典故成语

2.成语典故纸上谈兵

3.成语典故:冰山难靠

4.成语典故:杯弓蛇影

5.成语典故:开天辟地

6.中国古代成语典故

7.成语典故:侃侃而谈

8.成语典故:木人石心

9.成语典故:沉鱼落雁

10.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下载word文档
《常见多字成语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