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juli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2)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些。(5分)
篇2: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这里的“汲汲.应理解为“急于得到“急切地投身.。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2)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兢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
篇3: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 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就是射技;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礼记》所谓 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就是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札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 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 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
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而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篇4:饮归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饮归亭记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饮归亭记
曾 巩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2)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些。(5分)
参考答案
4.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项,整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这里的“汲汲”应理解为“急于得到“急切地投身”。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2)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兢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
【参考译文】
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就是射技;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礼记》所谓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就是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札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
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而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现在汪县尉教导射技不能跟礼乐相比雨重在技巧与力度,学的人虽然少,但是旌旗镯鼓,矛、戟、弓、剑、戈五种兵器,去熟悉它们的锋利,和行走止步疾缓的节奏,都应该有方法,所以汪遘教授的不仅仅是射箭啊。他幸运在生活于国家安定之时,得以安逸地卫护辖区镇守百姓。要是不幸生活在杀人越货,惊扰民间,而相互追逐于深山峡谷阅的时候,就要顶着早晨黄昏,蒙着露珠雾气,奔赴危险之地,不回避利箭、石块、沸水、烈火的危难,出兵千里之外,与敌人恶战,那么平时能不告诉他们如何应对么?现在建造这座亭子是用来教导青年的,汪遘又认为古代军队凯旋后必定套在庙堂宴饮,以此来纪念胜利。现在庙堂废弃后并没有设立,也希望青年们胜利归来时就在这里宴坎,于是用“饮归”命名刚刚建立的射亭。汪君的志向,跟他的职位可以说是一致啊!
有的人说汪君是一介儒生,县尉这个官职又是文官,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应该可以止住,而他竟然学习格斗而喜好胜利,这样正确么?治理百姓本来不能不文武兼施,而在府堂上给予恩惠,穿冕服插玉笏,使士兵变得跟平头百姓一样,作奸犯科的人不再扰乱社会,本来也在于他们而不在于施政方式。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就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不在意他的官职卑微,这难道不是有志向的人幺。
篇5: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 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 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1.B(滋:滋生、蔓延。)
2.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B(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公之乐”; 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 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⑥ 是写“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的人)
4. 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5.(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3分,翻译对关键词“或”“即”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3分,翻译对关键词“夷狄”“宜”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3分,翻译对“同游于此”和“其可”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仅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的地方,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候,游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山水,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美,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曾巩又可以凭借这篇文章依托在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篇6: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拓展阅读:《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 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 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篇7: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篇8:醒心亭记曾巩阅读答案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2、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3分)
(2)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3分)
1、B
2、B
3、C
4、(1)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2)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参考译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边上,欧阳先生(欧阳修)担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丰乐亭”,并亲自写了记文,来宣扬它的名字和意义。后来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凡是欧阳先生和本地的宾客出游,必然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喝醉而且感到疲劳,必然到醒心亭眺望,来观赏群山相环,云烟相连,旷野无边,草木众多而且泉石美观,所看到的使眼睛明亮,所听到的使耳朵灵敏,因此他的醉意就会突然醒过来,更加打算长时间停留而忘记了回去,所以用亭子的用处来命名它们,抄写了韩退之(韩愈)《北湖》的诗句回去。啊!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虽说如此,欧阳先生的寻找乐趣,我能写出来。我们的长官在上面悠闲游玩无为而治,我们的.百姓在下面自给自足而没有缺憾,天下的学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这才是欧阳先生的乐趣。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水的旁边,难道这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吗?其实是先生在这里表达胸臆罢了。
像欧阳先生这样的贤能,韩愈死后几百年才出现。如今一同出游的宾客,还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难得啊。往后上百年、上千年,有倾慕先生的为人的,看到先生出游的足迹,想要见到他,就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叹,然后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么难得呀。所以一同出游到这里的人,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篇9: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
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道山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6.下列句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解析:C项,虚:不真 实,虚假。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成为/介词,替。B项,凭借/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 错。
答案: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篇10: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篇11: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拓展阅读:《咏柳》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