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2023-05-25 08:44: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好劲仔读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篇1:家谱记归有光阅读答案

家谱记归有光阅读答案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阅读题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参考答案

1.(3分)C (责:要求)

2.(3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3.(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4.(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的中心鲜明突出。

2、具有科学性。

3、富有条理性.说明文都具有条理性.在说明事物时,要求头绪清楚,井井有条.条理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各种事物尽管错综复杂,但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就能找到一定的条理性。

4、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篇2: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阅读题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参考答案

6.(3分)C (责:要求)

7.(3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8.(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9.(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篇3: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是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请参考!

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山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1)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山茶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叶深绿、花红艳,山茶花具有色彩艳丽的特点。②端庄高雅,有富贵姿,而没有妖冶容。③有坚贞的品质,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凋。

(2)①托物言志。作者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也寄寓着作者高远的襟怀。②映衬。以雪的洁白来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借用松柏衬托山茶花坚贞的品质。

1.本诗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各描绘出山茶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前四句通过写茶叶深绿、花红艳来着重描绘山茶的.色彩艳丽。中间四句着重描绘山茶的可贵品质(或:花姿丰盈、端庄高压、凌寒傲骨)。

2、本诗表现了作者对山花的赞美之情(或“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有着高尚品德的无限景仰于赞赏的感情。

篇4:《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篇5:《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

【注】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B.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C.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D.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根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一般能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C.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赐进士及第。

D.《太史公书》即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即记载历史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归有光在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如果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但若与上级有所争执,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

C.王世贞岁不被归有光认同,但后来依然很佩服、推崇和尊重归有光,称赞归有光“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②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

参考答案

(1)C “之”为代词,作“恶”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顺德通判”为官职名,作“调”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看起来是升迁,实际上是打击他.

(2)C 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3)B “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若与上级有所争执,会“直行己意”,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4)①(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全部通晓《五经》《三史》等各种书籍(或“众多书籍”),对同乡魏校以师礼相待(或“拜同乡魏校为老师”).

②当时王世贞为文坛 盟主,归有光竭力反对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①属:写;弱冠:二十岁;诸:各种,众多;师事:以师礼相待,拜师;同邑:同乡.句子翻译为:(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全部通晓《五经》《三史》等各种书籍(或“众多书籍”),对同乡魏校以师礼相待(或“拜同乡魏校为老师”).

②力:竭力;相:动作偏指一方;抵排:抗拒、排斥、反对;目:动词,看、视;妄庸:狂妄平庸.句子翻译为: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归有光竭力反对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篇6:归有光《张自新传》阅读答案

归有光《张自新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②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③,无文饰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⑤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⑥,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s掠⑦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⑧,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⑨,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屹屹:勤奋不懈的样子。③方简:刚直简朴。④无文饰:没有丝毫的矫饰。⑤檠(qíng):灯架。⑤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⑦s掠:被拷打。⑧意气:神色,精神。⑨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11、下面与文中“见之者莫不讪笑”一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D、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句: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14、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

答案:

11、D

12、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13、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儿/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

14、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

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

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己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年仅二十岁,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把它视为最高兴的事。

篇7: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明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早年因老家在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号项脊生,晚年居于震泽附近,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诗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与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学习总结三:

篇8: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之后,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推荐。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他又多方寻找采购。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e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修改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篇9: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户外,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必须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

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到达资料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资料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比较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人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必须社会好处。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学习总结二: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有屠人货肉归阅读答案

2.阅读答案:春归燕园

3.苏东坡北归阅读答案

4.呵护那一点点光阅读答案

5.阮郎归秦观阅读答案

6.秦观《阮郎归》阅读答案

7.《尹翁归传》阅读答案

8.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答案

9.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10.《黄山记》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