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
“sun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 )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21.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 而B. 乃C. 且D. 则
22.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州新学由李侯倡议并设计建造。
B. 太平州的旺族出钱建造了李侯官府。
C. 太平新学有田地和器具供学者劳动。
D. 李侯因治理太平有功被当地人感念。
23. 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24.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 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 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 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25. 第③段作者就兴建州学的目的表达了观点,对此作评析。
【答案】21. B 22. D
23. 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24. C
25. 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一统思想有利于思想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思想争鸣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篇2: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答案】
16.B
17.C
18.B
19.(3分)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7分)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篇3: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参考答案
16.B
17.C
18.B
19.(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7分)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译文
暂未整理
篇4:《筠州学记》阅读答案
6.A(微:衰败)
7.B
8.
(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可译成“一定要符合礼义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3分。毎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
篇5:欧阳修《吉州学记》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篇6:欧阳修《吉州学记》语文阅读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劝农桑,责吏课 劝:劝导
C.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ば耄旱却
D.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 中:合乎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宽治理吉州“敏而有方”的一组是(3分)(__________)
①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③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
④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
⑤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⑥长幼相孝慈于其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
A.当朝天子深知教育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但在兴办教育时实施了分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然后兴建学校。
B.作者以夏、商、周三代为先例,告诫人们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地陶冶教化,才能收到持久而深远的成效。
C.吉州原先的学舍是城西北的孔子庙,已不能适应天子兴办教育的要求,所以李宽到任后首先迁址,然后进行了扩建。
D.李宽在吉州兴建学校影响深远,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到州学游览,仍然深深缅怀并吟咏他遗留给吉州子孙后代的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3分)
译文:__________
(2)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3分)
译文:__________
(3)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4分)
译文:__________
篇7:曾巩《筠州学记》阅读答案
5.C
6.A(微:衰败)
7.B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也可译为“一定要符合礼仪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
【评分建议】共3分。
篇8:曾巩《筠州学记》阅读答案
曾巩
周衷,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注
C.至于循习之深习:学习
D.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
译句: ▲ ▲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
译句: ▲ ▲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
译句: ▲ ▲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译句: ▲ ▲
篇9:《袁州州学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州州学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⑤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诞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②祗:恭敬。③尼: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⑤俾: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旧夫子庙 相:视,察看
B.庖廪有次 廪:粮仓
C.草茅危言者 危 :危害
D.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徼:通“邀”,要求
答案:c. 危 :正直。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乃营治之东北隅 当立者乃公子复苏
c.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蚓无爪牙之利
D.则诞礼乐以陶吾民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答案:D。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来。
详解:A,而。连词,转折关系,却;连词,递进关系,而且。B,乃。顺承关系,于是就;表确认判断,是。
篇10:王安石《虔州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安石《虔州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会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莫不有所。又斥余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英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①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扬子曰:“如将复驾其②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③。”盖有意乎辟雍④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
【注】①尚同:墨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②其:此指孔子。③金口木舌:指木铎,古时施行政教时,击木铎以振告万民。后用来比喻宣扬圣人的教化。④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大学,汉代以后,历代都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视:考察,察看。
B.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考:落成,建成。
C.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微:衰落,衰败。
D.《诗》《书》能循而达之循:遵守,沿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B.①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使之深知其意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①虔虽地旷以远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阐述自己观点的一项是
①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
②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
③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④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⑤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
⑥则虽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⑨⑤ D.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虔州地域空阔,教育设施落后,蔡侯、元侯二位地方长官能够顺应民意,不辞辛苦,先后为建设学校付出了心血。
B.作者认为秦朝焚烧《诗经》《尚书》、杀害学士、废除学校却不能使统治长久,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先王道德是性命之理的道理。
C.作者满怀激情借本文向当时天子进言,要读圣贤,广立学,对学校在教化百姓、培养仁义之材方面充满期待。
D.作者不仅叙述了虔州建立学校的始末,更借此评价了古人对道德人心的不同认识, 阐述了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深刻见解。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5分)
(2)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5 分)
参考答案
9.A(视:比照,比较。)
10.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C①代词,它们的;②语气副词,还是。D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因。)
11.B
12.C(“向当时天子进言”文中无依据。)
13.
⑴(5分)虔州人想要聚集私人财产(或“集资”)迁移并扩建州学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诉讼案件上精力耗尽,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注意“合”“大”“屈”“听狱”“凡”的翻译。)
⑵(5分)上层施政有过失,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自己认为合乎正义的标准”)做事,不追求做到最好来超过他人,却忧虑有所作为的艰难,那么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秦朝啊。(注意“义”“务”“患”“特”的翻译和语句的通顺。)
参考译文
虔州在江南是土地最空阔的,高山深谷,荒山险阻,交、广闽、越贩卖铜盐的人,取道这里,从这里出入,偷盗抢劫作奸犯科的事,比全国其他地方多。庆历年间,朝廷曾经下诏在州县建立学校,虔州也响应了号召,可是学堂低矮简陋狭小不能算是美观,虔州人想要聚聚私有财产,迁移并扩建学堂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案件上耗尽精力,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此后,改建在州驻地的东南,来顺从虔州人的愿望。学堂在治平元年二月开始营建,提点刑狱宋城蔡侯代理虔州事务的时候,而在治平元年十月建成学堂的人,是知州事钱塘元侯。这两位侯爵,都是天下所说的有才的官吏,所以他们建成学堂不辞辛苦,斋祠、讲说、候望、宿息,都建有学堂。然后州人又拿出剩余的钱买了土地和书,来等待求学的人,内外都具备了(万事俱备)。因此,虔州人都感激两位侯爵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请我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我听说,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性命的本真罢了。它的界限在俎豆、钟鼓、管弦之间,却常常担心百姓难以了解,所以替百姓安排官方老师,给百姓建学堂,来聚集天下的学子,希望可以让他们辨别讲演,颂歌弦舞,使他们深深了解其中的意思。
周王朝衰落之后,不幸的是接连而来的是秦朝,君臣不知道委屈自己来学习,却以自以为是为乐,因而它倡导的道义也就错了。秦讨厌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于是就烧毁了《诗》《书》,杀有学问的.人,拆除全国的学校,这样以后,指责秦的人更多,秦终于没有长久得保有天下。为什呢?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从性命的本真中提炼出来的。而性命的本真来自于人心。《诗》《书》能够遵循这种本真并发扬光大,而不是剥夺百姓拥有的东西,然后把他们缺少的东西赐给他们。经书虽然没有了,但出于人心的东西还在。怎么能让我舍弃自己明白的道理来顺从糊涂的理念呢?可是这种想法不仅仅秦人有。处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想毁坏乡校的人。大概是上层(上级)施政有过失,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不追求做到最好来超过他人,却担心有所作为的艰难,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秦朝啊。墨子见识浅陋,不懂错在这里,却发出“尚同”的言论,他算是愚笨,难道和秦有什么区别?
哎呀,风尚不一样已经很久了。扬子说;“如果要再推行孔子的言说,赶不上让各位学者宣扬圣人的教化。”他大概是要说建立学堂的事。他的话很好啊,即使孔子再生,也一定会听从他的建议。现在天子凭借他高尚的美德刚刚登上皇位,大概能达到这个高度吧!现在的地方官吏,实际上就是古代得诸侯,他们和古代诸侯不同的地方,不在于没有拥有设施,而在于从朝廷那里接受到的没有先王的法令制度;不在于没有什么教化百姓的,而在于用来教化的没有用来成就士大夫仁义的人才。虔州虽然土地空阔并且偏远,若能够真的得以教化,那么触犯刑律不知悔改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耳聪目明并且心地善良的方法,何况有学问的百姓呢?
篇11:《筠州学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筠州学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 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笃于自修 笃:专注
C.以干世取禄而已 干:求取
D.岂非信欤 信:相信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乱于百家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① 人材之乏久矣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①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②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① 相与升降乎其中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 能 尊而 守 之 者 则 未 必 众 也 故 乐 易 惇 朴 之 俗 微 而 诡 欺 薄 恶 之习胜 其于 贫 富 贵 贱 之 地 则养 廉 远 耻 之 意 少 而 偷 合 苟 得 之 行 多 此 俗 化 之 美 所 以 未 及 于 汉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3分)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4分)
参考答案
16.(2分)D.真的
17.A.介词,被(B. 取独代词,这些;C. 所用来……的方式 ……的原因;D. 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18.C. “汉代读书人比当今人读书多”有错。
19.然能 尊 而 守 之 者则未 必 众 也故 乐 易 惇 朴 之 俗 微而诡 欺 薄 恶 之习胜其 于 贫 富 贵 贱 之地则 养 廉 远 耻 之 意 少而 偷 合 苟 得 之 行 多此 俗 化 之 美所 以 未 及 于 汉也。
20.(3分)(1)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然士之出于其时者,定语后置;苟简,草率简略马虎简略;语意通顺。各得1分)
(2)(4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迄,到;乃,才;寤,使 …… 醒悟;语意通顺。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政事治事理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习俗教化的美德,之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州也算是个州,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经营,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6.虎丘记阅读答案
7.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9.列子学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