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涑水记闻》阅读答案

《涑水记闻》阅读答案

2023-02-15 08:05: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andolp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涑水记闻》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涑水记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涑水记闻》阅读答案

篇1:《涑水记闻节选》阅读答案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        过:

(2)蒙正遂止之        止:

(3)时人皆服其量      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广西区梧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2.(3分) (1)过:过失、过错。

(2)止:制止、阻止。

(3)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篇2:《涑水记闻》阅读答案

《涑水记闻》阅读答案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

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2)蒙正遂止之(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2、(3分)(1)过:过失、过错。(2)止:制止、阻止。(3)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篇3:涑水记闻文言文翻译

涑水记闻文言文翻译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

阅读训练一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阅读训练二

1、解释句中黑体词。

及鲁肃过寻阳

不喜记人过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蒙正遽止之”中“之”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请用文中原句答题)

3、用两个“/”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 皆 服 其 量

4、翻译文中画线句。

5、前文中吕蒙受人尊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后文中吕蒙正受人尊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论文

1、到 过失 走过

2、诘其官位姓名

3、时/皆/服其量

4、如果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那么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5、才学 度量

篇4:《涑水记闻》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涑水记闻》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2)蒙正遂止之(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2.(3分)(1)过:过失、过错。(2)止:制止、阻止。(3)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1分)

参考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篇5:涑水见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涑水见闻阅读理解及答案

涑水见闻

【乙】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假装(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干涸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篇6:《涑水见闻》阅读题及答案

《涑水见闻》阅读题及答案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干涸就制止了他们。

14、(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篇7:闻鹊喜阅读答案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观涛即观潮。②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 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简要分析。(3分)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运用了比喻(或夸张、想象)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意思对即可)

(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阅读上阕,说说词人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下阕中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后,写了隔江闻夜笛一句,说说这句在词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意对即可)

(2)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之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自然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意对即可)

3.这首词将观涛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请至少指出一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动静结合。作者描绘了鳌戴雪山龙起蛰 吹海立白鸟等动景,天水碧数点烟一杼霞等静景,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钱塘大潮。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德祐间曾任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宋亡隐居不仕。

简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词上片 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 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

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篇8:闻鹊喜阅读答案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②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③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观看鱼塘江大潮的胜地;②鳌:海里的神龟。③杼:织布机的梭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第一句描写了钱塘江江面开阔,天光水色一片澄碧的美丽景象,为下文潮起涛涌的雄奇景象作铺垫。

B.词的第二句用了拟人手法,钱塘潮来如雪山起立惊起了蛰伏海底的神龟;又像是一阵大风让海水竖立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的场面。

C.潮去后,远处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天边的一抹红霞像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潮水迸溅的湿意。

D.“闻鹊喜”是这首词的词牌,它规定词的格律;“吴山观涛”是这首词的标题,它规定词的内容。一般来说,词可以省略掉的是标题。

15. 本词写景非常讲究技巧。请以下阕为例,任选两种进行赏析。(6分)

14.B 词的第二句用的是比喻手法。

15.(1)、用比喻手法,将远山比喻成美人的鬟髻,将天边的红霞比为刚织就的绡纱,形象生动;(2)视听结合,前三句视觉描写,“隔江闻夜笛”是听觉描写,有声有色。(3)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描写了钱塘江潮退却后的宁静。(4)远近结合。前两句远景,后两句近景。(一点3分,答对其中两点满分)。

篇9:《闻雁》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雁》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阅读训练题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二:

(1)韦应物的《闻雁》借秋雨雁鸣来抒发思乡怀切的句子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诗中表现漫漫长夜、绵绵秋雨,诗人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的诗句是: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赏析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篇10:闻雁韦应物阅读答案

试题: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附赏析】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附赏析。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闻雁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闻雁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个人资料: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涑水记闻》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

3.《黄山记》阅读答案

4.虎丘记阅读答案

5.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6.《苦斋记》阅读答案

7.核工记阅读答案

8.《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9.右溪记 阅读答案

10.观月记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涑水记闻》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