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
“门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景公闻命》阅读训练及答案
《景公闻命》阅读训练及答案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
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词“雨雪”活用为动词,“下雨雪”。
3.jì 雨后或雪后转晴光风霁月
4.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5.因“公被狐白之裘”。
6.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篇2:《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霁: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
(2)逸而知人之劳(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 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篇3:《景公闻命》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闻命》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2)逸而知人之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篇4:《景公饮酒》阅读及答案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①也;不听,又爱②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释]①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②爱:吝惜,舍不得。
23.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七日七夜不止(停止) B.则臣为制也(被)
C.又爱其死(喜爱) D.令章遇桀、纣者(假使)
24.你喜欢景公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C
24.喜欢。因为他是一个较开明的君主,臣子以死相劝,他舍不得杀;晏子跟他讲道理,他还能听得进。
篇5:景公出游阅读答案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①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②,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③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④。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⑤。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⑥,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①遵:循。②巡狩:视察。③省:考察。④豫:指帝王秋天出游。⑤度:法度、准则。⑥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 南:南面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 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归也 赡:供给、供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下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
晏子《景公出游》 _________
欧阳修 《醉翁亭记》 _________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忧国忧民
曹刿《曹刿论战》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① “您问得真好啊!”晏子拜了两拜。
② 贫困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意对即可)
4.体恤民情 与民同乐 取信于民
篇6:景公出游阅读答案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①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②,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③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④。夏(朝)谚日:‘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⑤。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⑥,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日:“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①遵:循。②巡狩:视察。③省:考察。④豫:指帝王秋天出游。⑤度:法度、准则。⑥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海而南(南:南面)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 (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参考答案
1.A
2.C
3.(1)“您问得真好啊!”晏子拜了两拜。
(2)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4.晏子《景公出游》 体恤民情
翻译:
齐景公要外出游玩,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名山上去游览,然后沿着海边南下一直到琅琊山,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古代圣王的外出巡游相比呢?”
“您问得真好啊!” 晏子拜了两拜,“我听说天子到诸侯那里视察叫巡狩,诸侯去朝拜天子叫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穷困的人家,叫巡视,秋天视察收获情况补助欠收的农户,叫检查。夏朝时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休息?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帮助?君王出来巡视检查,是诸侯的法度。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来,就兴师动众,从百姓身上筹集粮草,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顺着水流泛舟而下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流,逆着水流而上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连,整天外出打猎追逐野兽不知满足的叫作荒,毫无节制地玩乐不懂停止的叫作亡。古代的圣贤君王都没有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齐景公)叫官吏查点粮食和老幼穷人数目相同。官吏照数目分发粮食。给予贫困穷苦的人三百斤的粮食。齐景公又亲自见了七十个老者病人,给了他们一些钱财,然后回到了齐国。
篇7:景公之时的阅读及答案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怪哉!寡人闻命④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⑤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⑤循,巡,巡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雨雪三日而不霁( )
⑵公被狐白之裘( )
⑶立有间( )
⑷今所睹于途者(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后,“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晏子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下雨雪;⑵同“披”,穿;⑶一会;⑷所看到的。
2、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⑴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⑵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4、⑴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讽刺了景公养尊处优,不知百姓之饥寒,令景公感到惭愧。
⑵启示: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篇8:《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
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
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
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
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
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5、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⑵回答。⑶身穿(通:披)⑷挨饿受冻的人。
2、C。
3、(2分)(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4、(2分)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5、(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认知能力。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表转折)水落而石出者(表顺承)B、坐于堂侧阶(在)墨子闻之起于鲁(从)C、公被狐白之裘(的)温而知人之寒(的)D、晏子能明其所欲(代词)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晏子或景公的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晏子的言语的理解,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来回答即可。
【《景公闻命》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3.晏子谏景公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