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老马识途成语出处

老马识途成语出处

2022-11-21 08:46: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1g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老马识途成语出处,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老马识途成语出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马识途成语出处

篇1:老马识途成语出处

出处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狗离家很远都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应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在征得齐桓公同意后,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阳光充足的地方(南面),夏天住在山阴凉的地方(北面)。地上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想一想

齐国大军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篇2:成语典故:老马识途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

篇3:老马识途成语解释

【成语】:老马识途

【拼音】:lǎo  mǎ  shí  tú

【简拼】:lmst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近义词】: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不知所以、乳臭未干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篇4:老马识途的成语解释

老马识途的成语解释

【汉字书写】:老马识途

【汉语注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语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老马识途的意思】:途:路;意指老马认识走过的路。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办事熟悉。

【老马识途的近义词】:轻车熟路、驾轻就熟、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老成持重;

【老马识途的反义词】:初出茅庐、少不更事、老气横秋、乳臭未干、涉世未深;

【老马识途的故事】

公元前663年燕国遭到了山戎的侵略却无力抵抗,焦头烂额的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开诚布公地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全力以赴的征服他。”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最终山戎人败得一塌糊涂,逃往孤竹国。齐桓公决定乘胜追击,出征孤竹国,彻底消灭山戎人,以绝后患。孤竹国地处偏僻的东北,山河阻隔,路途遥远。齐桓公出兵时是初春时分,而凯旋的时候,却已是深冬了。在四顾茫茫的冰天雪地里,没办法分出东西南北来。不熟悉地形的齐军在空旷的雪地中转了又转,最后还是迷路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储存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光了,如果再找不到回去的路,齐军就要被困死在这儿,正当齐桓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侯管仲向齐桓公提议:“听说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我们不如借助老马的智慧。”于是他们挑选出几匹老马,解开马缰绳,让它们在前面自由行走。果然这些老马就像相互约好似的,按图索骥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大队人马紧跟在后,终于走出了山谷。

【老马识途例句】

宋.毛谤《寄曹使君》:“请同韶採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清.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明末清初散文家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老马识途造句】

那些曾经日行千里但年岁已高经验丰富的马匹我们通常都是用成语“老马识途”来形容的。

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通常用“老马识途”,因为他们能够在某一个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5:风声鹤唳成语出处

风声鹤唳成语出处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篇6:半三不四成语出处

《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相关成语

九州四海 折臂三公 两头三绪 无事不登三宝殿 调三惑四 让三让再 三街两市 三寸不烂之舌 两头三面

百科

词 目 半三不四 发 音 bàn sān bù sì 释 义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出 处 《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用 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

【老马识途成语出处】相关文章:

1.久惯牢成成语出处

2.功败垂成成语出处

3.以慎为键成语出处

4.宿雨餐风成语出处

5.齐心协力的成语出处

6.人面兽心的成语出处

7.娓娓不怠成语出处

8.盘根究底成语解释及出处

9.积雪封霜成语解释及出处

10.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

下载word文档
《老马识途成语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