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
“papill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
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
生命的渡口,来来往往,明明灭灭。仿佛只消一个转念,一个个我们熟悉的背影已然悄悄地消失于路的尽头,如同秋日里的一枚枚落叶,渐次凋零在记忆的彼岸;又仿佛只在一夜之间,一张张鲜活的陌生的脸庞,像极了那些雨后的春笋,一茬接一茬地闯入我们繁杂而沉重的舞台,点亮我们孤独的心灯,与我们相伴,与我们悲欢。
到来,离去。生命的舞台,犹如旋转的木马,我们粉墨登场,我们溘然长逝。一尾尾生命,就像一则则美丽的传说,茫茫然不知故事的起点,却广为流传。
生命的篇章,拢天地为笺,捻岁月为笔,几撇几捺,一目了然。生命的历程,逶迤成云彩,铺满历史的天空,层次分明,绝不模糊。
有的生命,轰轰烈烈,光彩夺目;有的生命,庸庸碌碌,风过无痕;有的生命高贵如金,有的生命低贱如尘。生命如此相似,生命的质感却又如此不同。
也许,生命原是一场寻寻常常的旅行,有苦有乐,苦中作乐,一边探行,一边收藏美景;也许,生命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游戏,贫贱富贵,喜怒哀乐,全凭运气,发牌出牌,不断洗牌;也许,生命本是一场苦苦难难的修行,耐得寂寞,历尽磨难,出人头地,名扬天下;也许,生命就是一场分分合合的宿命,缘来缘去,聚聚离离,聚时相依,离时相思。
面对生命无情的流逝,我们总是黯然神伤。年华,就像窃取大好时光的贼,逃走得迅疾而又悄无声息,稍不留神,我们便会被遗忘在时光的无涯的荒芜里。
长大的背后,是时光冷漠宁静的脸。几天,也许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墨点,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记;几年,也许只是生命里的一个章节,我们昙花一现;几十年的花开花谢,弹指一挥间,却始终换不来真正的成长。懵懂和稚嫩,更像不散的幽魂,不时侵蚀我们的本真,蒙蔽我们的双眼。
生命之中早已存在太多的磨难,面对种种坎坷,我们终日惴惴不安。生命的长度,也许只有上帝知道,即便最最葱茏的生命,也有可能一夜凋零。这偶然的偶然,如同一道又一道的魔咒,成就了生命之轻的`迷人诱惑。是做生命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还是在短暂的时光里,做一颗耀眼的星辰,一切,由我们自己选择。
我们都是平凡的生命,因为平凡,我们卑微。因为卑微,我们懂得。我们无法承载生命之重,不敢把高贵的理想构筑在泥巴之上,因为卑微,更不会用谎言编织生命的花环,我们只会仰视着我们的敬仰,如同向日葵面朝太阳,我们只能在现实的围栏里,卑微的生下来,活下去。
看看那些小草吧,它们低贱到整天与尘埃为伴,终年风吹雨淋,可是,它们倔强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能延展希望,可以把梦想埋在泥土下,掩在种子里,代代相传,只要觅得一丝机会,它们就能顽强地向天,向天宣示着不朽的生长,傲然地蔑视着主宰和权贵。
或许,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终将修炼成智者,用锐利的慧眼,优雅地剥去生命华丽的外壳,击穿生命精髓的内核。但在此之前,我们徜徉在生命之河,擎生命之轻为橹,搏击生命之重,溯流而上,只为活着。
活着,便好。还有什么可说呢?
篇2:生命之轻美文摘抄
生命之轻美文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如果一切都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下去,那么我们任何的罪恶都将被无限地放大,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在永恒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担。可事实上呢?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前世对比,也没有来生加以修正,因此相对于永恒轮回,我们的生命是“轻”的。那么失去重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如释重负”呢?失去了承载生命的重量,让我们飘在迷茫和未知的'空中,一种失重的压力会把我们摧毁,那就是生命之轻。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一点。在生命的早期,我们必须要有自己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标,或者竭尽全力让自己明白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总之,我们要能承载生命的重量,否则,只能在轻飘飘的世界里自我毁灭。要认识到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生命对我们的恩赐,每一秒钟都是一份礼物,我们不能浪费,更不能毁伤,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看他经常做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利用好我们不再回来的光阴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做有价值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大学生都爱随波逐流,看到大家在考公务员,就一哄而上,恐怕落后;看见大家在考研,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考研大军;看见大家谈恋爱,就害怕自己成为光棍儿。在一次又一次的趋同效应中,我们实际上成了“沉默的螺旋”,没有了主见,没有了真正的追求,走别人走的路,做别人做的事,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却死在自己的信仰中。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却还时常吼着空虚和寂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了信仰的囚徒,我们失去了自我,成了生活的奴隶,灵魂游离于躯体之外,轻飘飘、无家可归,没有归宿。
人性的复杂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爱与恨、轻与重。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在我们心中交织,谁能说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之所以喜欢其他的女人,是因为他想猎奇,他需要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找到不一样的神奇,而他对特雷莎是一种不愿放弃的爱,不是同情,而是爱。当特雷莎在他身旁的时候,他会觉得压力的重,但是当她真的离开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被抽空了的痛苦,生命之轻不能承受。对于特雷莎而言,她也爱着托马斯,但是这种爱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他只是区别于她曾经生活世界的一个标志,是她开始一段新生活的一个救星,因此她抓住不放。
而我们呢?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爱与被爱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蒙昧于“禁欲”主义当中,我们需要理性的爱。因此,太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感情而纠结抑郁,站远一点儿,看淡一点儿,也许他或她就没有那么让你魂牵梦萦或者撕心裂肺了。
《易经》有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刚柔两面,凡事不能剑走偏锋。也许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也许感情总是不投机,但是沉重的负担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萧条,或者生命之轻才是最不堪的重负。抬起头,直面生活,无论轻与重,勇敢前行。
篇3:最难承受生命之轻美文
最难承受生命之轻美文
不经意间,走过生命轻率时段,不经意间,从抱怨生命之重中感悟着生命之轻。
许是回忆多得足已让午后的静默有了充实的内容,许是寂寞的冥想有了意外的收获。我不是庄周,但我希望是那梦中的蝴蝶,在轻盈、美丽中载着生命之“重”飞翔……
犹记得青涩的年龄,经了一点点事,就长叹:这生命太重了!成长的过程何其痛苦!而且一遇见朋友就叹息自己的烦恼,一遇事不顺就埋怨自己的牵绊。可是如今,当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和日渐懂事的孩子,单调的工作不再乏味,孤单的日子不再空虚。其实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对家庭和亲人的.牵念。要知道,只有不断的努力,亲人们才会得到生活更好地赐予。
在不经意间被过渡到家庭支柱的时候,我尝到了苦涩和甜美,不!应该是幸福!生命其实就是这样,在“重“中你才会感受到快乐!在困倦之后才可以享受到睡的美妙。
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当逆反心理颇强的我气得母亲说“以后不管你了,你爱干啥就干啥”时,就会很恐惧,也会立马顺从。那时不懂为何会恐惧于一句话,今天,我才明白,风筝得以翱翔,全凭扯着她的那根线。
如一本书中所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刚回来上班时,总害怕又一次厌倦了流水线的单调而出逃,但是现在看来,也是自己小看了自己。因为在如今,每天伴随着我的不仅仅只有单一的流水线操作,还有父母亲和小女对我的依赖,我感受到了生命真正的“重”,也找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现在,我重新修正了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尽心尽力的工作,为了这里依赖我的亲人!
篇4:《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有感于《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11-10 王金立 心视野周刊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读过一本书,《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名轻生青年刘伟的故事。
书里,作者阿宁这样描述他:刘伟是这种人,你在一千个人里面, 也能立即认出他来。是的,他太不同了:从家庭,到相貌,到学业、智识与才华,再到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向往的恋爱,刘伟都卓然于众人。父亲是省粮食厅厅长,家境优越,读书和思辩一直出于领跑的地位(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优秀, 读了许多学术名著, 在学术上有着特殊的执著),总是轻易地获得姑娘的垂青,在别的同伴因为求爱遭拒或者失恋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一直走马灯似的换着女朋友,当然,每次伤心的都是对方。……与众人相比,生命于刘伟而言实在没啥为难之处,没有人相信刘伟会自杀(大伙儿就说:我们每人都有理由自杀,唯独你没有,你的条件太优越)。
但是刘伟竟然跳楼了。在他留给工友的信里,他这样写道:
”……这些天来,一种茫然的心绪缠绕着我, 脑子里不时闪出死的念头。 我觉得生命太轻太轻, 每天早晨起来, 就被空的感觉充塞着, 我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做了那件事,不能理解自己。 也许,我就是想让你骂骂我, 想让你给我一个耳光。哪怕是拥有一个耳光, 拥有一份难堪, 也比这么空着强。 你给予了我, 使我打发了好几天无聊的日子。 我该谢谢你……“
是的,就是这种”空“带给刘伟某种无法克服的绝望。然而”空“从何来?
在我看来,爱与苦难蕴藏着人生的全部意义。从这点而言,刘伟其实很是不幸:”他母亲一生下他就把他放到了姥姥家,只在节日里去看看。 直到上中学, 他才回到父母身边。现在父母放假时派车来接他, 也是联络感情的意思。“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亲情与陪伴,刘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人希望我来, 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也许, 那天晚上我妈根本不想“.家境优越,相貌堂堂,才思过人,让他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为难“.凡事都轻而易举,就算是(生意)失败也像玩票儿一样,刘伟无法体验那必须通过”挑战“才能体验到的”满“.
从幸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幸福主要来自”满意“而非”愉悦“,条件优越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体验愉悦,却并不能带给他”满意“或”满足“.当暂时的愉悦消失,空虚便像幽魂一样攫取着他生命的能量。在与生命无意义的争斗里,刘伟曾向书本求救:
刘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书籍:休谟的《论自杀>>, 杜克海姆的《自杀的社会研究>>,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
但是,很遗憾,书籍只能带给他知识,让他胜于辩才,却无法带给他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终于,他厌倦了:
弄到后来, 我差不多已经被他完全说服,可他反而突然失去了兴趣,厌倦地说:”这些书说到底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恨这个图书馆。 图书馆就像人的腹腔, 我们像一群蛔虫! 虽然我们吸收了人体的养料, 却依然感到沉闷,压抑, 与活生生的生活隔得很远。
空虚,乏闷和无聊,让刘伟觉得生命很轻很轻,于是他选择了“跳”,像一根羽毛一样,从四楼。
但是刘伟并没有死。他被医生救活了:
我们到医院看他时,他嘴歪眼斜, 下肢完全瘫痪, 上肢只有左胳膊勉强可以活动。 看见我们, 他咧开嘴笑了, 一缕口水从嘴角亮晶晶地流出来, 我打了个寒战。 这是怎样惨烈的失败, 简直比死还可怕。我真渴望他再有一次勇烈的行动, 然而他确笑得真实。
自此,刘伟从“青年才俊”变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青年”.而他的生命也因为这样一个转变发生了蜕变:
他生活得很好,脸上白净红润, 闪着光泽, 比健康人气色还好。 他每天早晨起来学习英语, 上午试着翻译英国的一篇通俗小说, 下午看医学书, 写自己的回忆录, 已经写了一万多字,每个字都像核桃那么大。 晚上看电视, 有时还给邻居家的孩子辅导英语。他现在的口齿已经清楚多了。
因为瘫痪被困在轮椅和床上的残疾青年刘伟再也不空了,虽然活得艰难。小说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发生在这个故事的结尾:
前些日子, 他母亲争取到一个名额,到日本考察, 家里只剩下他和他爸爸。 那天他爸爸中午要参加一个什么仪式, 早晨上班时, 给他把书, 纸, 笔, 墨, 大小便桶, 录音机等都放在身边, 整整围了一圈儿。
到了中午, 他觉得饿了,才发现忘了给他准备吃喝, 饥渴的感觉一下子强烈起来。自从瘫痪以后, 刘伟的消化系统特别好, 仿佛要以肠胃的'运动来代替四肢的运动。 他坚持着, 肚子里响得越来越厉害。到了中午, 他又渴又饿, 实在不能坚持, 看见旁边窗台上有个瓦罐, 那是他爸爸第二天浇花用的一罐生水。 屋里只有这个水罐离他最近, 就把听诊器上的胶皮管子拔下来,一下下地往罐上甩, 管子短一点儿, 够不到。 他出了一身汗, 坐在床上喘息。过了一会儿, 他渴得更厉害了, 索性把身体从床上挪到椅子上, 再够。
他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脸上摔出一个口子, 流着鲜血。 胶皮管摔出老远。 他躺在地上喘成一团, 眼睛里泛着绿色的莹光。 他盯着那个水罐, 把椅子靠住墙, 翻过身来一点一点地扶着椅子往上爬,他的右手在椅子上艰难地支撑着, 左手哆哆嗦嗦地伸过去, 只差五六公分, 差二公分, 差最后一点点, 他终于抓住了那个瓦罐的提手。 他笑了, 大大地喘了几口气,然后往下提。 他的手没有力量, 提不动。
瓦罐里其实只有半罐水,可在他提来有千斤重, 仿佛提着整个生命。 他提不动, 提, 提不动。 提。 他的脸紫涨着, 眼睛鼓了出来, 他屏住呼吸, 使出最后的力气, 终于把瓦罐提了起来。这时他眼前一黑,“嗡” 地一声从椅子上摔下来,但手里仍然牢牢地抓着那个把手, 瓦罐摔在地上, 成了一堆碎片……
当王惠和他爸爸走进屋里,他正趴在地板上, 吸吮着瓦罐里撒下的水。 他痛痛快快地喝着, 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是怎样一种生的勇烈啊!
此时,我已觉得我无须赘言。生命的意义往往来自人世多艰,当艰难到“活着”本身,生命也会呈现出最勇烈的面貌。对你我而言,命里的每一次为难,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感受,那来之不易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要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作者:王金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篇5:生命之“重”作文
许多人一心只向往快乐,视人生艰难为畏途,视人生之痛为仇敌,希望离它们越远越好。然而正是那痛苦与欢乐,才谱写出生命的乐章;坠落与飞扬,才能构成了生命之重量;失败与成功,才合奏出生命的二重奏。
蝴蝶的幼虫被那层又厚又重的蛹壳包着,它拼尽全力从蛹壳里挣脱出来在花丛中快乐地翩翩起舞。没有之前挣脱蛹壳的沉重,哪儿来飞舞的轻扬?草籽在地下被厚厚的泥土压着,它拼尽全力破土而出,迎着春风拂动。没有之前冲破冻土的艰辛,哪儿来随风而动的悠然?年幼的鹰一次又一次地张开翅膀从树枝上腾起,而后近乎狼狈地坠落,直至最后在天空中展翅翱翔。没有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里会有日后空中那矫健潇洒的身姿?
人生同样如此。在我们成功、欢笑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痛苦,亦或是漫长的黑暗、等待。它们让人生变得格外沉重。成功之路是寂寞的,因而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承受更多的失落,品尝更多的孤独;成功之路也是漫长的,有太多的理由让你放弃,因而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面对这沉重的人生,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于是放弃;有的人选择了面对,于是坚持。爱迪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不断的追求过程包含了一次次的失败,而只有那些执着追求并从失败中获得最大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生命之痛,给予我们更丰富的人生感悟,用事业成就了我们的收获。失败、挫折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亡国之痛,深深地在李煜的心中打下烙印。这位南唐后主被俘后所作之词悲慨哀愁,可谓以血书成。王国维有评:此乃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没有这亡国之痛,想必习惯了那歌舞升平的后主是无法写出像《虞美人》这样蕴涵如此真挚情感的千古佳作的。从出生无忧无虑、荣华富贵到幼年的无才补天、半身潦倒,曹家的衰弱深深影响了曹雪芹的创作之路,他将自己家族的境遇深深熔铸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里。纵然贫困苦难过早夺去了这个满腹才华的不屈生命,但那血泪凝成的《石头记》却成为千古名作,闻名四海。没有此痛,何就此作?
生命之重有时让我们喘不过气,但正是这深邃的重,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可他用持之以恒的奉献和爱谱写了生命乐章中最激荡的音符。他用舞台构筑课堂,用他的歌声点亮希望。是的,癌症或许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绝夺不走他对人生的信念——爱与奉献。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富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朗与欢乐。当大多数作家在消费时代里放弃了直面人生、拷问灵魂时,史铁生却依旧在自己的内心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出发,坚定地与艰难作斗争。勇气和执着,诠释了他的生命、理想。
生命之痛、生命之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海伦·凯勒说过:“世上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就像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没有经历沙漠的苦难,我们怎能理解绿洲的可贵?没有体验炎夏的酷热,我们怎能感知仲秋的凉爽?没有目睹战争的残酷,我们怎会去珍惜和平的美好?
只有经历人生的痛苦与磨难,才能奏响人生的二重奏,使人生的旋律更为和谐、更为动听,生命的色彩更为丰富、更为绚烂。
【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美文】相关文章:
10.生命之诺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