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天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把谜面写在纸条上,有的直接写在灯笼上,然后有猜谜人进行竞猜,既能益智,又能娱乐,为元宵节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据说今天大唐不夜城也有“线上猜灯谜赢大奖”活动哦,要不下了班去参与一下,说不定可以中个大奖抱回家!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各类花灯不一而足,有宫灯、兽灯、花卉灯、花鸟灯、龙凤灯、鱼虫灯。种类繁多,璀璨明亮,好不热闹。趁着华灯初上,和亲朋好友一起,漫步在花灯之间,感受上元花灯节的浪漫。
舞龙、舞狮
每逢元宵节,好多地方都会通过舞狮或者舞龙来助兴,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狮子和龙都是中国的吉祥物,比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舞狮和舞龙,其实就是一种象征美好的祈福活动。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有的地方叫“柳木腿”,就是参与者在腿上绑上很长的木棍,然后站立行走。它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是在《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现在的民间社火表演,加入了“踩高跷”的元素,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对社火表演究竟有多喜爱?今天下午两点之后去大唐不夜城看看,你就会知道!
扭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每当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会扭秧歌庆祝,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放天灯
最早放天灯是用来互报平安的信号,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在放天灯是一种民俗活动,用来祈福,在天灯上写上美好祝福,希望天灯上达天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祭祖祈福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都对祖先非常尊重,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每到节日,比如比较重大的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都会祭祖,小节日就更多了,比如有些地方会在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大年三十也祭祖。
吃元宵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由皮和馅组成,皮通常为糯米粉,馅通常为豆沙、芝麻、白糖、枣泥。形状呈圆形,味甜。寓意团团圆圆、甜甜美美。每到正月十五,我国不分南北,都要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表示这一年事事顺心、团团圆圆、生活甜甜美美。
有趣的元宵节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思索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姑娘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篇2: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0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02、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03、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04、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
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新的一年,该闹的时候狂欢,该静的时候沉思,一张一弛,长长久久!
05、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愿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工作爱情双丰收!
06、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希望今年天降麟儿,多子多福!
07、迎紫姑
在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
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
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但愿世间无疾苦,所念之人皆幸福!
0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
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祈愿年年岁岁身长健,摆去穷愁醉几杯!
元宵节要注意什么
1.元宵节将至,市民请勿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
2.元宵大型灯会活动应落实各项防火灭火措施和安全疏散预案。
3.元宵节期间,商家在使用各种照明、装饰灯等灯具时,尽量不要靠近可燃物,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4.元宵节期间烧香祈福要注意用火安全,切记不要因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5.遇到火灾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逃生时要沉着、冷静,正确选择逃生路线;在公众聚集场所遇到火灾时,应根据工作人员引导疏散,不要盲目跟风、相互拥挤,以免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6.元宵节期间,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众多,街头人员密集,请广大市民参加活动时不要肆意散布、传播流言,避免踩踏事故。
7.如遇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8.如遇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毛巾衣物堵塞门缝,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篇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篇4: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1、吃汤圆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的忙着制作元宵来庆祝节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制作汤圆了,但是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分温馨美好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
2、放烟花
从古至今,燃放烟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节日的助兴活动。当烟花被点燃后,飞向天空绽放开来的那一刻,虽然这份美丽只有一刹那,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赏烟花也是元宵节到来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
3、舞狮子
在有些地方,每到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喜欢通过举办舞狮子舞龙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因此舞狮子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4、赏花灯猜灯谜
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座绚丽璀璨的花灯,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猜灯谜活动,赏花灯猜灯谜从古至今都是元宵节格外重要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禁忌有哪些
1、忌丢失财物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里认为,如果在小正月这天丢失了财物,可能会影响一整年的财运,因此建议大家在元宵节出门时,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和贵重物品哦。
2、忌洗头发剪头发
在老一辈的旧思想里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不宜剪头发和洗头发的,为什么呢?
据说人们认为剪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是同一个字,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剪头发可能会剪掉一整年的财运,如果在这一天洗头发,可能就会将自己的财运给洗掉了。
3、忌空米缸
由于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的满满的,这样预示着一整年都不会断粮。
因为在古代时,很多人都生活的非常艰辛,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元宵节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满,其实是寄予了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美好愿望。
4、忌借钱给别人
每当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会说这一天一定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借钱给别人,会同时将自己的财运借出去了。
因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管是关系多么亲近的亲朋好友,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在这一天借钱给别人。
5、忌穿破衣服
正月十五这一天最好不要穿破衣服,也尽量避免将衣服弄破。
因为相传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生日,如果在这一天穿破旧的衣服,会破坏了喜庆的节日氛围。如果因此惹怒了天官大帝,可能会破坏了一整年的好运势。
篇5: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简介)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
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风俗
一、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自先秦时期。猜灯谜盛行于宋朝,元宵佳节,在赏花灯会上,将诗词谜语书于花灯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灯谜”。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节都会打出灯谜,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
二、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汤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吃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食俗,意味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而在中国北方,元宵节通常会吃元宵,元宵的外形虽然和汤圆相似,但是做法和口感完全不同。元宵一般只有甜味的馅料,做法是将馅切成小块,蘸水后在江米粉中反复滚圆,其表面是干的。而汤圆的馅料荤素甜咸皆有,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再将馅包入后揉成团,汤圆的口感要比元宵更加细腻爽滑。
三、舞狮
每到元宵佳节,民间都会进行舞狮活动。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于世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四、踩高跷
踩高跷,又称为“扎高脚”,是民间盛行的一种技艺表演,属于我国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以后,司马迁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为了元宵节的盛大庆典,踩高跷不断发展成为庆祝元宵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
五、逐鼠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养蚕的农户都会进行逐鼠活动,人们听说在元宵节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蚕了。于是,人们就在元宵节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就不得好死。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称之为“游百病”、“散百病”或“走桥”,这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消灾除病的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妇女相约出行,见桥必过,古人认为这样便能祛病延年。
“游百病”是明清以来的风俗,主要流传于北方。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进行,也有的在正月十六。这天妇女们通常着盛装,成群结队走桥,或登城、摸钉求子,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除了以上几种元宵节习俗外,还有“偷菜节”、“迎紫姑”、“送孩儿灯”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都被渐渐淡忘了。在此元宵佳节,小编祝愿各位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象征意义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篇6: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相关文章:
8.元宵节来历介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