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起个名字费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苏轼还曾写下一首打油诗名曰《猪肉颂》,来总结东坡肉的烹饪方法:“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于“苏东坡”这篇“食猪肉”诗歌的.传播,他的这套独特的炖肉方法也被人们看好,老百姓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东坡肉”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篇2:东坡肉历史典故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苏东坡的事迹在浙江民间流传极广。至今人们仍称西湖那条湖堤为苏堤,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与修苏堤有关。
苏东坡早年曾在北宋京城做官,因与当时的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同,自动请调到地方做官,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以后还到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当过知州。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史这样一个挂名小官,其实质是流放。在这个时期苏东坡心境之悲凉、门庭之冷落、生活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黄冈一带猪肉比较便宜,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曾作诗一首介绍他煮猪肉的经验,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东坡肉的研究工作是在谪居黄州时开始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一派重新执政,次年苏东坡奉调回汴京做官,但这时他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意义上看法发生分歧,于是再次被贬为地方官。1090年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那时苏东坡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谢这位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酒(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则吩咐家人:把猪肉烧好后连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谁知家人误认为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办法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他的烹调技法,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
东坡提梁壶的传说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东坡提梁壶应创制于民初
传说中「东坡提梁壶」的传统定型款式创制是北宋苏东坡,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只是反映了陶都宜兴人民的一种心愿或民俗民风,那么,事实是怎样呢?苏东坡事实上嗜好的煮茶用器应该是「铫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铜器铫子,被称作「铜石铫」的,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代书画名家尤荫根据周钟赠的苏东坡铜提石铫仿制的「白泥大砂壶」,这就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并经不断改进、演变,终趋成熟的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彭年石铫」早期之作──「提梁石铫」。这和「苏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今定型定名款识「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春天。当时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宜兴职校校长(陶校前身,紫砂职业教育创始人)王世杰,多次邀集丁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工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谋策划,群策群力。座谈会期间,再讨论展品的题材时,有人讲起了「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传说。王世杰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绝好题材,就组织紫砂艺人专门讨论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艺人、各紫砂营业公司、各陶器厂亦提供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壶款式的壶样。特别是一把清光绪年间的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壶身为灯笼圆壶,厚圆盖,钮扁圆,一弯式流,前提梁用一段横把呈弯弓形状,后竖搭一段把架在弯弓上,直至壶后身传统的接壶把处将提梁把嵌接。此件艺技、格调、形制均较别致。王世杰根据清末传统单把提梁的款式,结合清末双梁横竖架接提梁的架势,设计出初步图稿,正式定名为「东坡提梁壶」,并将图稿分发于紫砂业界,由各陶器公司、各陶器厂、各陶器作坊聘请艺人制作。其中「东坡提梁壶」制得成功的,为民初制壶名艺人汪宝根。
汪宝根,号旭斋,民初制壶好手,擅花货,善传统壶式,从师汪升义,为著名艺人吴云根、朱可心的大师兄。民国之初,宜兴利永陶瓷公司创办之始,即被聘为该公司技师,为民国初期紫砂花货器好手之一。汪宝根制作的「东坡提梁壶」,制工严谨,圆纯精致,气度神韵,特别是流把处理巧妙,浑成一体,与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相得益彰,情趣意合。作品制作成功,全窑场引起轰动。
另一艺人束金寿,照图制作亦获成功。束金寿在「东坡提梁壶」壶身表面采用红泥浆「粉红」处理,效果比较明显,较好地表现达了「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
「东坡提梁壶」造型形制,是根据传统的单把提梁、双把提梁壶型转化演变而来,在王世杰手中定型定名。将传统提梁定名为「东坡提梁壶」比原先壶名更贴切,更接近主题,这就是「东坡提梁壶」创制的原因、过程。
东坡提梁壶的典型之作
「东坡提梁壶」的典型之作,应该是民国好手汪宝根、冯桂林及当代好手范洪泉所制之器。
民初好手汪宝根创制「东坡提梁壶」获得成功之后,得到紫砂业界的承认。汪宝根为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将创制成功的「东坡提梁壶」壶形放大,制成一把特大型「东坡提梁壶」。该壶气势恢弘,神气十足,壶面用钟鼎文、古钱币装饰镌铭,将传统文化与金石书卷有机结合,将苏东坡品茗立意之主题充分发挥。民国,王世杰设计,汪宝根制作的「大东坡提梁壶」一举荣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章,为紫砂赢得了荣誉。
在汪宝根之后,民初好手冯桂林也创制了一把梅桩为题材的「东坡提梁壶」。该壶充分发挥他自己的梅桩特长,在原作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变动,改动点主要在壶流、壶钮、壶把上,均采用梅桩节枝处理,疤痕累累,苍老劲挺,疤瘤处理上枯枝新芽,新颖别致。特别是「东坡提梁把」,曲折奇特,每个疤瘤均采用不同处理,在深沉肃穆的格调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既表达了梅桩「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也充分显示了冯桂林的高超技艺。
当今好手范洪泉的「东坡提梁壶」创制八○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著名高级工艺师范洪泉,在传统「东坡提梁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这把高105公分,壶身直径为70公分,可容水100公斤,该壶造型古韵,朴雅坚致,可同时供600人品饮的特大「万寿东坡提梁壶」。壶身正面,由当时78岁高龄,以画猴出名的老画家赵宏本先生,精心绘制了一幅「灵猴献寿图」。壶身另一面,则由紫砂工艺大师谭泉海题词赋诗,还用篆书镌刻了「饮者长寿」和诗文。「万寿东坡提梁壶」集壶艺、书画、陶刻诸艺术为一体,成为难得的壶中珍品,其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也充分体现了紫砂艺术的魅力,可谓创「东坡提梁壶」之最。
篇3:东坡肉的做法和典故
东坡肉的做法和典故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
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
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
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更多精彩学习,请加微信:ctwh678传递智慧,传递爱!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篇4:论据素材:东坡肉的来历
论据素材:东坡肉的来历
相传系苏东坡被贬於杭州时,在贫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将烧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在赣北的永修(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带,每逢酒席宴会,首先是两大碗和菜,象征和睦相处。随后上桌的就是两大碗用稻草扎着的大块猪肉。丰盛的酒宴上摆着这样的两碗猪肉,倒显得别有风味, 拿起剪刀,剪断稻草,再仔细地品尝品尝,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绵糯。肉香味中还夹杂着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确实是余味无穷。这种肉就叫“东坡肉”。为什么这道菜称为“东坡肉”呢?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一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东坡,他云游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此时,正是三伏暑天,天气十分炎热。恰好路边有棵参天大樟树,树阴蔽日,真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苏东坡坐在树下石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读书。读着读着,突然传来一阵哭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农夫抱着个孩子急急忙忙朝这边走来,后边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东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对医学虽不在行,但医书药学倒也看过不少,常见病症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农夫说:“让我给看看吧!”原来这对夫妇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所以给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两口子吓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乱求医。农夫看看苏东坡的打扮,又如此热诚,立即把孩子递给他。东坡接过一看,孩子紧咬牙关,手足抽搐,正合医书上中暑之说。于是招呼农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顺手摘了一把樟叶,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随后又按医书上的做法,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会儿,金崽俚“哇”地哭出声来。两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苏东坡就往家里走。苏东坡见农夫谢恩心切,也只好跟着走。来到农夫家一看,家虽不富,却也十分整洁。农夫为了抱恩,留住苏东坡热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这天清晨,农夫兴冲冲从集上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他一边走,一边想:肉买回来了,我还得去问问先生的口味。于是就去问苏东坡。 这时,太阳刚露出半边笑脸,朝霞满天,露珠挂在田间得稻叶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苏东坡被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临东窗,诗兴大作,正在赋诗填词,推敲词句呢!农夫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东坡作诗入迷,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楞,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对了,他是叫我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样吃才香,所以说:“和草整煮透心香”。这先生和我们作田人真不一样,说话开口是诗,连吃肉都特别。想到这里,农夫把肉拿到厨房,按苏东坡讲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着稻草把猪肉整块地放在锅里闷煮,煮得透烂。
到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想来想去,不知什么原因。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吃吗,一整块肉,稻草还捆在上头,不知如何动手。农夫见苏东坡望着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农夫把他的话给串起来了,断断续续的诗句,被他听成一句话。既然如此,也只好顺坡下驴。于是剪开绳子同农夫一家高高兴兴地吃起来。真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农夫夫妇出门去了。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天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东坡不辞而别。”农夫夫妇回来,看见条子大吃一惊,原来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
传说二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时时候的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用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的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大家很高兴,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东坡肉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传说三
北宋时期,庐山归宗寺的佛印大师与苏东坡、黄庭坚乃莫逆之交,来往频繁,酬唱甚多。苏东坡常游庐山,在佛印之里一住就是半月。有一天,苏东坡正在书房改诗,忽然扑来一陈异香。东坡顺着香味寻去远远地看见佛印端起肉正要进行品尝,猛然一把抓住他,这可把佛印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是东坡,才放下心来,并领着东坡进入卧室,痛痛快快地饮酒吃肉。东坡觉得佛印烧的肉特别可口,称赞不已,常找佛印烧肉吃。佛印就干脆把他的烧肉方法传给了东坡。后来东坡又能把这个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社会上都仿效起来,从而使得东坡肉成为流传广泛的一道名菜。
传说四
苏东坡三做“东坡肉”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被谪贬到黄州,见黄州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不大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苏东坡二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醇香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赏称奇,于是“东坡肉”的美名更传遍了中国。
篇5:中秋节的来历和典故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典故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这里不表,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相关文章:
1.除夕来历和习俗
3.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10.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