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

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

2023-01-22 07:52: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涩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

篇1: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

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

用文献法对我国来应付方式量表进行研究,发现应付方式量表可以依据理论基础、施测对象、评定维度划分不同的种类.我国现存应付方式量表编制、分析及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作 者:高艳玲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刊 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9(1) 分类号:B841.2 关键词:应付方式量表   特值论   研究述评   情境  

篇2:推理方式的研究述评

有关推理方式的研究述评

人类的.推理过程通常涉及到两种方式:逻辑方式与前逻辑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推理能力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介绍社会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作 者:邱江 张庆林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年,卷(期): 25(2) 分类号:B84-05 关键词:推理   逻辑方式   前逻辑方式   大脑半球  

篇3: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研究局面。目前,对图书馆哲学概念和内容结构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培育人的图书馆精神,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图书馆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63。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学认识本质”[1]。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本文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1 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是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至迟在1934年就出现,其根据是丹顿(J.Periam  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2]。据台湾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一文介绍,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就著有《图书馆分类哲学》一文[3]。据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图书馆哲学》(A  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一书[4]。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也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蒋永福认为,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就包含有较明显的哲学思考的痕迹[5]。不过,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或提法。在我国大陆,1990年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6],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library  philosophy)一词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鼎盛期,在这一时期里,较早对图书馆现象作哲学思考的人有刘迅、刘烈、陈一阳、庄义逊等人。刘迅于1982年著有《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一文[7];刘烈于1985年著有《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8],陈一阳于1985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10];庄义逊于1985年著有《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译有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12]。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蓬勃发展,高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锦雪外,其余研究者无一是以图书馆哲学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因此他们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发之作”,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们各自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都未能继续下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文骏、周庆山、胡先媛、张广钦、刘君、马恒通、李明华、郑全太、王梅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活跃状态,沈宝环、赖鼎铭、高锦雪、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达到了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1993年印行)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陆,蒋永福和郑全太是以图书馆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两人的研究成果也最丰,而其余的研究者们似乎仍属于“偶尔一发”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先生从1990年起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该说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正式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图书馆哲学”一词正式见诸有关文献。20世纪90年代

[1] [2] [3]

篇4: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研究局面。目前,对图书馆哲学概念和内容结构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培育人的图书馆精神,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图书馆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63。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学认识本质”[1]。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本文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1 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是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至迟在1934年就出现,其根据是丹顿(J.Periam  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2]。据台湾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一文介绍,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就著有《图书馆分类哲学》一文[3]。据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图书馆哲学》(A  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一书[4]。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也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蒋永福认为,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就包含有较明显的哲学思考的痕迹[5]。不过,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或提法。在我国大陆,1990年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6],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library  philosophy)一词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鼎盛期,在这一时期里,较早对图书馆现象作哲学思考的人有刘迅、刘烈、陈一阳、庄义逊等人。刘迅于1982年著有《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一文[7];刘烈于1985年著有《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8],陈一阳于1985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10];庄义逊于1985年著有《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译有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12]。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蓬勃发展,高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锦雪外,其余研究者无一是以图书馆哲学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因此他们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发之作”,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们各自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都未能继续下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文骏、周庆山、胡先媛、张广钦、刘君、马恒通、李明华、郑全太、王梅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活跃状态,沈宝环、赖鼎铭、高锦雪、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达到了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1993年印行)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陆,蒋永福和郑全太是以图书馆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两人的研究成果也最丰,而其余的研究者们似乎仍属于“偶尔一发”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先生从1990年起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该说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正式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图书馆哲学”一词正式见诸有关文献。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较之80年代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研究成果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由此奠定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在我国图书馆学领域中的显著地位。

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图书馆现象领域的一般(或本质)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应用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论”[14]。

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层面上展开评论的理性之学”,“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很高深的玄学,而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待‘图书馆’的态度、理论表现形式”[15]。

周文骏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图书馆本质规律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一方面是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所以可将其视为介于哲学和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层次”[16]。

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哲学也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回事[17]。

周庆山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他在《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比图书馆学大而又能指导图书馆学的理论,事实上这里指的便是图书馆哲学”[18]。

吕斌和李国秋认为,“图书馆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宗旨和目标,第二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涉及到的哲学问题[19]。

蒋永福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人深思图书馆现象时获得的一种思维深处的感悟与理解[20]。他在《图书馆哲学是什么》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的综合思维方式”,“所谓图书馆哲学,就是对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关怀。这种哲学关怀,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21]。

胡先嫒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它既要受到哲学的雨露浸润,又要取得图书馆实践的支撑,它处于哲学和思想学的中间层,研究的是图书馆活动及

这一社会现象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探求的是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将哲学思想体现在图书馆学研究中”[22]。

李明华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的认识,对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文化的高度提炼与升华,研究图书馆哲学实际上是对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学理论成果作出高度的抽象和系统的概括”[23]。

刘君、易长芸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24]。

郑全太和孙淑文在《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图书馆价值观和图书馆学方法论”[25]。郑全太和石友荣在《试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哲学》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流变不息的图书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诠释”[26]。

另外,马恒通还专门著文论述了“图书馆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brary  science)问题。他指出,“图书馆学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27]。刘君和易长芸认为,“与图书馆哲学相反,‘图书馆学的哲学’强调的是哲学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与图书馆哲学不同,图书馆学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哲学,落脚点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28]。

由上述可知,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前科学”阶段,还很不成熟。不过,从上述诸说法中我们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些异中之同的看法:(1)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的产物;(2)图书馆哲学研究探讨的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本质问题,或者说,图书馆哲学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的深层理解、感悟和诠释;(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

3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既是这些范畴的一门具体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学科,又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9]。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具有浓烈图书馆学个性特征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是研究图书馆学高级理论形态的图书馆学研究方向”[30]。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所进行的反思性关怀,因而也可称之为图书馆科学的‘元理论’,……(它)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而一般不涉及或不直接描述图书馆现象中的个别环节或过程,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思辩性”[31]。郑全太认为,图书馆哲学属于具体的经验科学,属于图书馆理论思维科学[32];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精神科学,它在本质上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3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所以它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34]。王梅和李芸在《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一文中批评当前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缺乏人文内涵,指出:“图书馆哲学,首先我们肯定一点的是,它是人学,图书馆学与哲学的关系本质上的联系,是人文的相通,那么,图书馆哲学就不应该在人文的竹篱外徘徊”[35]。其实,蒋永福早在1991年就批评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缺乏人性的问题,并呼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人性的复归[36]。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性质的认识还有一些分歧,如图书馆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两者皆是?再如,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应用科学、实践哲学,而有的学者又认为图书馆哲学是理论科学、思辩科学,这两种看法相矛盾吗?等等。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澄清。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树立人文主义的图书馆学精神”[37]。蒋永福认为,“‘我是谁’,亦即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图书馆哲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38]。周庆山也指出,“透过图书馆具体机构认识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这正是图书馆哲学追求的目标”[39]。郑全太从“图书馆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哲学”这一立论角度认为,图书馆哲学“所要解决的是来自图书馆实践中的有关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的价值,什么是图书馆精神的问题”[40],“图书馆哲学作为实践哲学是以图书馆智慧(或称图书馆精神)为知识目标的”[41]。刘君和易长芸从哲学的功能推断图书馆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图书馆学与哲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两门学科优势,通过对图书馆问题的哲学研究,揭示出对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42]。周文骏教授也指出,“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没有正确地把握。而这种正确把握正是图书馆哲学的任务”[43]。可见,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的看法较为一致,即图书馆哲学追寻的是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意义,周庆山指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和学术境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员忽视理念和思想而偏倚于实务和技术,是与他们对图书馆认识上的机构化、实体化及操作具体化有一定关系的。这正是图书馆哲学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所在,即它可以让图书馆员充分意识到其工作的意义、目标、原则、合理性和整体价值取向”[44]。张广钦指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图书馆学理论的解释力;二是有助于增强图书馆人的理论观念[45]。郑全太和石友荣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功能价值在于用“图书馆智慧”指导图书馆实践,他们指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提供可操作性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在图书馆实践中直接应用,它要摆脱具体的事实和眼前的功利,与现实隔开一段距离,从而能够超越现实,以敏锐的理性的眼光去洞察、透视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实践进行哲学的判断,以它的理性的洞察力和规定性,形成对图书馆实践及其与人生实践、社会实践的关系的图书馆智慧,真正地用智慧参与到图书馆实践中去”[46]。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意义的认识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哲学是观察图书馆现象的智慧之学,它能够为人们提供观察图书馆现象的理论视野、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够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

4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内容结构

4.1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图书馆哲学必须指导图书馆学建立自己的逻辑范畴体系。建立一种理论的逻辑范畴体系,主要是确定该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刘烈以“图书馆”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并循着“图书馆――图书馆的矛盾――图书馆的规律”这样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47]。陈一阳认为,图书馆在本质上是“固化信息中心”,于是他以“固化信息”为逻辑起点,演绎出图书馆学的10个基本范畴,依次是“固化信息”、“存储”、“分类”、“目录”、“资料”、“情报”、“检索”、“读者”、“图书馆员”、“图书馆”[48]。何长青则以“文献”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认为“文献”是图书馆现象领域最简单、最抽象的元素形式,它包含

着图书馆现象领域中的一切“矛盾胚芽”[49]。蒋永福一开始也认为“文献”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50],后来他经过进一步的深思熟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他根据“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这一论断,认为“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51]。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蒋永福可以说是在我国图书馆学界第一个完整地提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的学者。因为在这之前人们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逻辑起点问题上,而基本没有涉及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问题。而且,他的“客观知识论”观点正符合当前图书情报学“知识化”的趋势。相反,目前主张“图书馆论”和“文献论”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4.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

周文骏教授在指出,“我国至今还没有建成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52]。正因如此,目前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的讨论分歧也最大。台湾的高锦雪在《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应自图书馆史与图书馆思想史双方面着手”,她对自己著作的内容体系作了如下安排[53]:“图书馆的本质与功能之哲学观”、“图书馆教育之哲学观”、“图书馆选择之哲学观”、“分类与建筑之哲学观”、“参考服务之哲学观”。何长青设计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54]:(1)图书馆规律。包括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本质及功能、图书馆现象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矛盾关系。(2)图书馆认识规律。包括图书馆认识方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变革的矛盾运动。(3)图书馆指导规律。即研究指导图书馆实践的各种辩证法问题。吕斌和李国秋则从图书馆哲学的本体论、图书馆哲学的认识论和图书馆哲学的方法论三方面展开了他们的研究内容[55]。张广钦根据图书馆学理论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发展理论和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理论,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可划分为图书馆学哲学、图书馆事业哲学和图书馆业务哲学3个方面[56]。关于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内容,马恒通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57]:图书馆学发展规律、图书馆学研究规律和图书馆学的理论价值观。从以上关于图书馆哲学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如何界定问题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科学界定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体系,将是今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过,在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及其体系整体确定之前(这将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图书馆哲学的某些局部或个别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其实,一些学者早就做了这方面努力,如郑全太著有《略论图书馆评价的哲学范畴》、《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等文[58~59],武三琳、金高尚著有《关于图书馆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60],李明杰著有《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一文[61],陈思玲著有《哲学范畴的图书馆价值论》一文[62],刘君君、周进良著有《关于读者管理的哲学思考》一文[63],等等。

5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几个关系范畴

5.1 关于哲学与图书馆哲学

图书馆哲学固然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应该说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但有的人只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原理、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移植和应用,从而称图书馆哲学只是一种应用哲学,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这里,他们没有认识到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区别。部门哲学、专业哲学是对某一部门或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而应用哲学则是哲学原理、方法在某一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可见,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产生的哲学门类。图书馆哲学既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哲学门类,又是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哲学门类。所以图书馆哲学既是一种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又是一种应用哲学。

5.2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哲学”

“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哲学和图书馆学的结合有两个方向:一是“哲学→图书馆学”,即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二是“图书馆学→哲学”,即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前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学哲学”,后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哲学”。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哲学是以“图书馆学”(理论)为对象,而图书馆哲学则以“图书馆现象”为对象。而所谓“图书馆现象”又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所以广义的“图书馆哲学”可包含“图书馆学哲学”。狭义的“图书馆哲学”是指抽掉“图书馆学哲学”内容的剩余部分内容。目前,在理论界存在混淆或不区分“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的现象,应引起注意。本文在上面介绍了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情况,就是从广义的“图书馆哲学”角度考虑的。

5.3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两者在涵义上是相同的。从两者的产生时间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肯定先于图书馆哲学研究,如果两者在涵义上相同,那么图书馆哲学研究就可说成是一种重复的或多余的研究。显然,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知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属于理论图书馆学范畴,而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资料”。也就是说,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范围要比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宽泛,层次也高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对图书馆实践的一般性理论概括和总结,而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和批判的产物。

5.4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这种判断恐怕很难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到目前为止,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问题众说纷纭,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理论肯定是图书馆学之外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如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因此,如果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就等于把图书馆哲学认定为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显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那么,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看来这一问题也是以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且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15,30,37,45,56 张广钦.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图书情报工作,(5)

3 胡述兆.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台湾:图书与资讯学刊,(8)

4 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图书馆论坛,1996(1)

5,21,31,38,51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情报工作,(10)

6 蒋永福.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黑龙江图书馆,1990(1)

7 刘

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情报科学,1982(1)

8,47 刘烈.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1)

9 陈一阳.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广东社会科学,1985(2)

10,48 陈一阳.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1)

11 庄义逊.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见: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参考文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2 [美]J・H・谢拉著;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13 赖鼎铭.图书馆学的哲学.台北:文华出版社,1993

14,29,54 何长青.图书馆哲学论纲.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4)

16,43,52 周文骏.编后――我们研究些什么?见:周文骏,倪波.图书馆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17 黄宗忠.浅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

18,39,44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1)

19,55 吕斌,李国秋.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与情报,1997(1)

20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散思.图书情报工作,(9)

22 胡先嫒.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述评.图书馆学研究,1998(2)

23 李明华.大众图书馆哲学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2)

24,28,42 刘君,易长芸.关于图书馆哲学两个问题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0(7)

25,32 郑全太,孙淑文.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图书情报工作,1998(9)

26,34,41,46 郑全太,石友荣.试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哲学.图书馆,2001(5)

27,57 马恒通.图书馆学哲学论纲.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4)

33,40 郑全太.图书馆哲学的实践意识探析.图书馆建设,2000(5)

35 王梅,李芸.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图书馆建设,2001(4)

36 蒋永福.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三.黑龙江图书馆,1991(6)

49 何长青.“文献”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图书馆杂志,1992(3)

50 蒋永福.图书馆学的三个研究范畴――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二.黑龙江图书馆,1990(6)

53 高锦雪.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台北:书棚出版社,1995

58 郑全太.略论图书馆评价的哲学范畴.图书情报工作,1998(4)

59 郑全太.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图书馆建设,1999(2)

60 武三琳,金高尚.关于图书馆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哲学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61 李明杰.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4)

62 陈思玲.哲学范畴的图书馆价值论.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4)

63 刘君君,周进良.关于读者管理的哲学思考.图书馆建设,(1)

篇5:我国近十年来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近十年来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应激理论兴起之后,应付和应付方式的研究也相继大量出现.虽然与此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但是我国的'应付和应付方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来有关应付方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揭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

作 者:刘宣文 江帆 董岩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8(5)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应激   应付   应付方式  

篇6: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述评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述评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述评

赵艳立 徐玲

摘要:社区学院作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形式,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梳理了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社区学院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外社区学院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的启示等,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社区学院:述评

作者简介:赵艳立(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社教部教师,研究方向是社区教育;徐玲(1973-),女,内蒙古包头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成人教育专项课题“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课题编号:GKA103012)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徐玲。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33-03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和确立等三个阶段。…由于这种教育活动既能满足地区居民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又能实现地区社会安定,以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教养和整体素质为宗旨、并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标,因而其一经产生即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此推进全国社区教育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10月,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左右,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到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社区教育政策在保证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学院也被期望肩负起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历史使命。社区学院是设在社区中与该社区有着密切关系,集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它通常具有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功能,同时担负着为各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就和选拔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1994年,我国第一所社区学院――金山社区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社区学院在我国发展的起步。我国的社区学院发展到今天,为社区培养了许多人才,对于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从现有情况来看,与美国完备的社区学院体系相比,我国社区学院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不规范、职能定位不清楚、经费投入不足以及课程落后等问题.阻碍着我国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对已有相关研究做初步的梳理,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几点启示与思考。

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现状

社区学院作为一种面向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多种类型教育的机构,在国外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尽管社区学院在各个国家发展的起因不同.但都基于以下两个共同点:一是经济迅猛发展:二是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社区学院在我国的发展与国外有着相似的背景。目前,我国社区学院主要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依托,由地方政府主办,社区各方参与,以推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多功能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的创建培养了社区所需的人才,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一)对国外社区学院的介绍与评价

通过文献搜索,一方面,学者们以专著的方式介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发展相对完善的经验.其中介绍美国的居多。在中国学者的众多著述和译著中,笔者查到共有四本专著出版,毛澹然的《美国社区学院》(1989年2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描述美国社区学院横切面的专著。该书对社区学院的发展阶段、特点、职能、学生状况、教师状况等做了介绍,内容详细,涵盖面广。续润华的《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研究》,该书从纵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史图卷,重点研究了社区学院的历史,特别是其创建过程中的历史分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万秀兰的《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该书以美国社区学院的职能和发展为主线,探讨了社区学院如何在美国高教系统中完成其角色定位并确立其竞争优势。徐琦编写的《美国社区学院研究》,该书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的概况,以及二十一世纪美国社区学院的挑战与机遇.详实地介绍了美国圣莫尼卡学院、南内华达州、奥斯丁社区学院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以论文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美国社区学院进行研究。

一是对美国社区学院的综合性介绍。主要围绕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学特点、课程设置、功能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筹措渠道、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介绍。如:高海霞(2010)指出美国社区学院以多样性、人本性为核心课程理念,在课程体系、课程模式、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傅林(2010、指出美国社区学院及四年制大学通过与中小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教师教育,其教师教育模式别具特色,有“2+2转学模式”、“社区学院学士学位模式”、“网络在线,‘教师资格证书’模式”等。徐魁鸿(2010)认为,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对于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完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自身在教育质量、社会功能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诟病。眦蒋凤霞等(2009)在文章中着重阐述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了美国社区大学的概况.对美国社区大学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论。张怀斌(2009)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灵活的教师聘任标准、严格的教师聘任程序、弹性的工资制度、多样的教师评价体系、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案、效能显著的契约管理等。张瑞(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办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出发,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经费筹措、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教师管理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

二是探究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刘晶等(2010)通过介绍美国社区学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评价的启示包括进行学院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学生质量培养,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满意度:重视劳动力开发与培训,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关注与资源及技术的有效利用率。冯宏义(2010)在文中概述了近年来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服务的职能,总结出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服务职能对我国电大开展社区服务的几点启示。苏荟等(2009)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应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把握时代需求,找准定位,探索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常凤霞(2008)指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自学考试教育。樊睿(2009)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牛志英(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系统地梳理了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办学目标及职能、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维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并提出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比较关注的要是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成人电大、自学考试以及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启示意义。

(二)对国内社区学院的介绍与评价

国内学者对我国社区学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逐渐开始。到目前为止.代表性的专著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4月出版的由杨应裕、孙祥羽主编的《构建学习型城市:上海社区学院巡礼》一书。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上海八所社区学院和四所业余大学的创办历程、发展经验、办学特色以及对未来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的思考,对我国其他地区城市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我国社区学院”为题名检索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背景分析与可行性、必要性研究。吴薇(2010)认为我国社区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思潮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三点。徐魁鸿(2010)指出社区学院以其实用性、多职能、便利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后大众化阶段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将成为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刘尧(2008)认为我国发展社区学院的必要性有三个方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其可行性也有三点: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创建社区学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社区功能的强化,为创建社区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电大的社区教育实践,为创建社区学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是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刘尧(2008)指出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存在着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职能定位、课程、与社区的联系和经费等六大问题。蔡苗(2008)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三个问题:无法可依、体制不顺和管理不够规范。王连华(2008)指出社区学院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法律上的障碍、缺乏开展社区教育的方法、社会知晓率低等三个方面。徐琦(2007)也指出社区学院存在无法可依、行业不规范、教育质量不高、社区学院不能发文凭、学生毕业后不能转学到四年制普通高等学校续本等。

三是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功能和模式研究。王仁或(2010)认为社区学院功能定位在“聚焦和辐射”作用,其功能体现在社区教育的研发.培训、展示信息技术支撑功能。蔡苗(2008)指出社区学院主要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四种功能。王连华(2008)指出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社区学院应定位于区域终身教育的办学和指导机构,发挥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休闲教育和区域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等功能。并从性质定位、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建设途径四个方面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徐琦(2007)指出对于社区学院的建设,在职业生涯教育与转学教育方面,教育部应考虑把社区学院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成立专门的社区学院建设机构.负责将社区学院的教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是我国农村社区学院的研究。马汉波等(2010)介绍了2009年9月,依托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城市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诸城农村社区学院,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了有益探索。夏鲁惠(2007)指出农村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全面开设实用性课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及培训活动为农村社区服务。张莹(2007)认为农村教育的理想出路在于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真正融合,其最有效的途径是创办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我国社区学院的描述多于分析,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思考。总体而言,对我国社区学院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普遍集中于对社区学院的产生、发展及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描述.而较少集中力量去探究社区学院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一个具体问题,没有去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未曾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问题意识及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思考,缺乏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学院的对策。

与美国完备的社区学院体系相比,我国社区学院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如果不克服,社区学院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我国有关社区、社区教育等研究也是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后出现的,此外,我国社区学院较国外来讲起步较晚,实践探索较少,虽然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理论较丰富,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并不能将这些理论照搬过来指导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这样一来就使得社区学院发展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理论指导的缺乏又反过来使社区学院的实践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使发展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在观念方面,由于社区学院属于新生事物,人们对它了解不够充分.有些人认为社区学院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开展学历教育,可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从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到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院校再到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再在社区学院中进行学历教育是不是有必要,会不会是教育的重复进行从而浪费了本来就很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使高等教育体系出现混乱;而把社区学院理解为单纯地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和休闲教育的人认为,在目前我国社区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人们对于社区的认识更多的还是局限于地域观念的情况下,社区学院是不是真的具有对社区居民进行上述教育的能力,社区学院会不会由于缺乏居民的参与而变得流于形式。这两种想法在某种意义上制约了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社区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及具体管理思路上出现混乱。

参考文献:

[1]周嘉方.我国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进程的政策研究结题报告[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续润华.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4]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6]高海霞.多样性与人本性: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7]傅林.美国社区学院教师教育模式述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8]徐魁鸿.美国社区学院功能辨析[J].职教论坛.2010(22).

[9]蒋凤霞等,美国社区学院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9(2).

10]张怀斌,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管理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6).

11]张瑞.美国社区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刘晶,等,美国社区学院绩效评价极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13]冯宏义.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服务的职能极其对我国电大的启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14]苏荟等.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9(5).

[15]常凤霞.从美国社区学院看我国自学考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6]樊睿,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7]牛志英.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8]吴薇,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9]徐魁鸿.社区学院一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呼唤与回应[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0][21]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22][26]蔡苗,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学院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23][27]王连华.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24][28]徐琦,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探讨[J].成人教育,2007,(11).

[25]王仁或,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区学院功能分析[J].成人教育.2010(2).

[29]马汉波,白术明.创建农村社区学院服务农民教育培训[J].中国农村教育,2010(9).

[30]夏鲁惠,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

[31]张莹等.试论农村社区学院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相关文章:

1.语感研究述评

2.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国外当代词典学研究述评

4.我国学生奥运意识的培养及参与方式研究

5.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6.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7.信息的理解与语言信息研究述评

8.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研究

9.教学反思评价量表

10.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下载word文档
《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