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
“马可瓦尔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学毕,乃牧豕(shǐ)于上林苑中,尝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qí)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译文:
梁鸿虽热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通晓的事情,读完书(他)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火势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于是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们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为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的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物,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于是,(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全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篇2:梁鸿尚节原文及翻译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知晓的事情。然而他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读完书,就到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牵连到别人的房屋。于是寻访被烧到的人,问他损失的财物,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他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因为做工勤奋,从早到晚从不松懈。一个老人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评那人,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于是,他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了他,梁鸿不接受就离开了。
注释
不为章句:为,著述
其主:其,其中
犹:还
牧:放养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离开
恒:平常,普通
责让:批评
豕(shi):猪
偿:偿还
许:允许,同意
他:别的
执勤:执守做工
懈:松懈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悉推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篇3:《梁鸿尚节》文言文原文翻译
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作品注释
而:表顺承
尚:崇尚、推崇
节介:气节,操守
览:阅览
通:通晓
延:蔓延
及:到
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
毕:此指读书结束
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其主:其,其中
犹:还
牧:放养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离开
恒:平常,普通
责让:责备、批评
豕(shǐ):猪
偿:偿还
许:允许,同意
他:别的
因:于是
见:看见
还:归还
执勤:执守做工
懈:松懈
耆老:老人,耆,老
悉:全部
受:接受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悉以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作品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文言知识
释“让”。“让”作“谦让”解,古今都有这个含义。上文“乃共责让主人”中的“让”指批评,与“责”同义,句意为“于是一同责备批评主人”。又,“以其无礼,众人让之”,意为“因为他无礼,大家批评责备他”。
人物简介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 。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终于吴。
作者简介
范晔(3—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篇4:《梁鸿尚节》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梁鸿尚节》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原文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知晓的事情。然而他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读完书,就到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牵连到别人的房屋。于是寻访被烧到的人,问他损失的财物,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他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因为做工勤奋,从早到晚从不松懈。一个老人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评那人,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于是,他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了他,梁鸿不接受就离开了。
注释
不为章句:为,著述
其主:其,其中
犹:还
牧:放养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离开
恒:平常,普通
责让:批评
豕(shi):猪
偿:偿还
许:允许,同意
他:别的
执勤:执守做工
懈:松懈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悉推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篇5:《梁鸿尚节》的原文及注释翻译
《梁鸿尚节》的原文及注释翻译
【原文】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注释】
而:表顺连,不译
尚:崇尚、推崇
览:阅览
通:通晓
延:蔓延
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
毕:此指读书结束
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
其主:其,其中
犹:还
牧:放养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离开
恒:平常,普通
责让:批评
豕(zhì):猪
偿:偿还
许:允许,同意
他:别的
因:于是
见:看见
还:归还
执勤:执守做工
懈:松懈
耆老:老人,耆,老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悉推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篇6:《梁鸿尚节》阅读答案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注释】①梁鸿:东汉人。②毕:此指读书结束。③上林苑:古宫名园,在河南洛阳市东。④耆老:老人;耆,老。
【文言知识】
说尚。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尚还指夸耀、自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自己夸耀功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豕 ②他 ③恒 ④让
2、翻译:①曾误遗火 ②悉推豕偿之 ③愿以身居作;④称鸿长者
篇7:《梁鸿尚节》阅读答案
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
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
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
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篇8:《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③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
【注释】①谖(xuā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②瞒:汁液。③瘿:(yǐng)赘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惩:更改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临:面对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凑:汇合
D.故让国,大节也 让:辞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且焉置土石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外连衡而斗诸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
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
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
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3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4分)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参考答案:
4.A【解析】惩:惩戒。
5.D【解析】A项:介词,表凭借/ 连词,表并列;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代词,表疑问; C项:介词,可译为“在” /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D项:连词,均为顺承关系。
6.C【解析】“即使践踏它的形体”,无据。
7.(1)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故”1分,补充出省略动词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2)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有远超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抱”1分,“以”1分,“诚”1分,语意通畅1分。)(4分)
(3)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怎么是无意义的呢?(“名”1分,“徒”1分,语意通畅1分。)(3分)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后汉书卷八十三梁鸿尚节》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3.杨尚希原文及译文
10.《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