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khuggg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宁夏石空寺石窟导游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宁夏石空寺石窟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宁夏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大别山游览观光。经过长途的跋涉,大家一路辛苦了。我叫贺捷,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贺。这位是司机赵师傅,他开车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乘坐他的车,请大家放心。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我会竭尽所能的为你们服务。愿我的服务能够让你们渡过一段愉快美好的旅程。
又名大佛寺,位于中宁县西北的石空山南麓,《甘肃新通志稿》载其造于唐代,“寺内造像皆唐制”。西夏、元代重修增制。这里原有上中下三寺,13个洞窟。
现存最大的洞窟是九间没梁寺洞,面宽12.5米,进深7.4米,高约25米。洞窟内竟无一根梁柱,俗称“九间没梁寺”。
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宁园,于1987年国庆节期间落成。
宁园位于银川市解放东街南侧。从西门进园,便进入盆景区。主要区由“兴庆殿“、“沁茗”阁、碑、廊及水池组成。“兴庆殿“是园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内壁画“西夏风云”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西夏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风土人情。“兴庆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兴庆殿“左侧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阁,右侧则是一个四角由重檐亭和一个六角亭连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泽东、董必武及区内外书法家的作品。东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动休息。
近几年,为了发掘被淹埋的文化艺术宝藏,自治区和中宁县人民政府对石空寺石窟进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时,尚难明确论断。据明代史料记载,称其为“元故寺”。对于石窟的开凿年代,历来有唐、西夏、元三种传说。今天从窟室的形制和风格看,以始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其他景点:宁夏概况旅游景点介绍 ·西夏王陵旅游景点介绍 ·沙湖旅游景点介绍
石空寺石窟,明清时代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灯“之称。当时有诗赞曰:“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夜燃灯坐,遥见青山一点红?
篇2:宁夏石空寺石窟的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石空寺石窟!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又名大佛寺,位于中宁县西北的石空山南麓,《甘肃新通志稿》载其造于唐代,“寺内造像皆唐制”。西夏、元代重修增制。这里原有上中下三寺,13个洞窟。
现存最大的洞窟是九间没梁寺洞,面宽12.5米,进深7.4米,高约25米。洞窟内竟无一根梁柱,俗称“九间没梁寺”。
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宁园,于1987年国庆节期间落成。
宁园位于银川市解放东街南侧。从西门进园,便进入盆景区。主要区由“兴庆殿”、“沁茗“阁、碑、廊及水池组成。“兴庆殿”是园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内壁画“西夏风云“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西夏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风土人情。“兴庆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兴庆殿”左侧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阁,右侧则是一个四角由重檐亭和一个六角亭连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泽东、董必武及区内外书法家的作品。东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动休息。
近几年,为了发掘被淹埋的文化艺术宝藏,自治区和中宁县人民政府对石空寺石窟进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时,尚难明确论断。据明代史料记载,称其为“元故寺“。对于石窟的开凿年代,历来有唐、西夏、元三种传说。今天从窟室的形制和风格看,以始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石空寺石窟,明清时代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灯”之称。当时有诗赞曰:“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夜燃灯坐,遥见青山一点红?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篇3:石空寺石窟导游词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宁县石空西北双龙山的南麓。双龙山在古代被称为石空山。这里背山面水,风景秀丽,可谓真正的青山绿水,非常清秀。曾经明代杨郁有诗赞曰:“古洞仰观北拥山,洪涛俯瞰水东流,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
石窟前建有寺院,寺院中还有各类神佛塑像。可是因为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南缘,风沙大,另外在晚清时期社会**,导致寺院荒废,石窟逐渐被流沙埋没。后来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仅存一个俗称“九间无梁洞”的石窟和洞前的寺院了。里壁并列着三个佛像,东西两边各置佛坛。虽然造像有些残损,但这些明代的彩塑仍然显得十分精致;壁面彩绘的有佛教故事,窟顶有彩绘图案,描绘细腻,精美绝伦。
石空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代。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可以说,它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址,1961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大佛寺分上、中、下三寺,共有石窟十三个,自西向东分别为∶焰光洞、万佛洞、石子观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无量洞、九间无梁洞、财神洞、药王洞、娘娘洞、龙王洞、睡佛洞。其中数九间无梁洞(又称九间无梁寺,位於中寺处)规模最为宏大,是大佛寺的中心,洞高二十五米,深十五米,宽十三米,内塑八十八佛,加上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共有三百六十尊之多。
石空寺出名的传说故事是“石空夜灯”,早在明清时期已传遍双龙山南北。故事是这样传说的:
在石空寺,每当夜暮降临之后,会有一位仙女驾着彩云,自碧空飘飘而来,她把珍珠玛瑙撒下人间,这些珍珠宝贝闪闪发光,光芒四射,为人们照明。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埋伏在仙女降临的地方,仙女撤完珠宝以后,正要返回天宫时,小伙子冒险上前求她永留人间,仙女拔下头上的玉簪,叫小伙子把它插入石山上的一条缝中。转眼间,仙女已无影无踪,玉簪变成了一把金钥匙。小伙子把它对准石缝,轻轻一插,山崩地裂,一座座宫殿从山中飞出。自此,每当黑夜降临,宫殿里的灯火辉煌,鼓乐自鸣,仙女们翩翩起舞,把人间照得通亮。当人们爬上山腰,走进宫殿时,突然灯息烟消,鼓偃舞停。宫殿原来是一个个石洞,洞内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五颜六色的壁画,这就是中宁石空寺窟的来历。佛灯的红光从石洞里照射出来,遥望好似星斗挂在空中,“石空”因此而得名。 “夜空石灯”历来就是宁夏十大景观之一。古人有诗赞咏石空寺石窟夜景:“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夜燃灯坐,遥见青山一滴红。
篇4: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距县城55公里,固原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年代已无从查考。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开凿于北朝中晚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原因。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资料《固原须弥山石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篇5: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其形制多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设“凹”字形佛坛造像,不另在壁面开龛。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开放形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优美的,如第五十四号、六十二号洞窟内的菩萨,她们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官女”,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学者说:“拜佛念经的僧侣想的是本来就没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样说法讲经,神乎其神,艺术还得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此话的确说得很有道理,所有的这些佛像,对古代信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对今天不信神、佛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凝聚着古人心血和艺术才能的珍品。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观察,只见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脚下,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旁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在须弥山现存的石窟中,题刻和墨迹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是唐“大中三年吕中万”,宋“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复陇干姚雄记”、“崇宁癸未”、西夏“奢单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个时期的题记和碑刻。这些碑刻、题记,不仅能使我们对石窟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还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外,国内绝大多数石窟都开在一面崖面上,而须弥山石窟却开凿在为洪沟间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篇6: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须弥山石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须弥山佛教石窟艺术兴盛与古丝绸之路关系密切。须弥山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二是须弥山石窟的分布格局与众不同,国内大多数石窟都开凿在一座石崖上,而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博物馆参观。该馆位于宁夏固原市,建筑面积5558平方米,陈展面积4500平方米。博物馆由序厅和尾厅加上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丝路开通”。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手段展示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给固原带来的文化经济繁荣。第二单元“佛教东传”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佛教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第三单元“须弥之光”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r展示了须弥山从石窟初凿、兴盛、高峰期到衰落几个部分,反映了须弥山石窟发展的全过程。第四单元“佛国众生”运用图版、石窟雕像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系统介绍了佛国世界各类形象,是专题的佛教知识单元。第五单元“佛窟集萃”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印度阿旅陀、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各具特色的18处著名石窟。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篇7: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__,我会带领你们一起去游玩这个景点的。
在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着“宁夏敦煌”之称.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至4,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媲美。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造像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国内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须弥山石窟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
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须弥山石窟最著名的造像,就是景区入口处的弥勒大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大佛造型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还是力士,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内着僧衣,衣薄透体,自然流畅。
菩萨上身袒露,斜披络涎,下着贴腿裙,腰间系带并折出大裙一角,显得体透轻纱,多姿多彩。力土袒露上身,下着短裙,采取束扎带,光脚,攒拳怒目,表现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着铠甲,下着战袍,手执兵器,脚踩夜叉,显得十分威武。
篇8:宁夏的须弥山石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须弥山欣赏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中的“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须弥山山基由紫色砂岩、砂砾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_米。这里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须弥山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千米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有: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被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人口处的大佛楼(第五窟),请大家看窟内,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坐佛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我们如果要拍照请到下面的观景台上去拍,那里拍到的大佛像的效果很好,只见在朝阳照耀下的大佛身披袈裟、头梳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更加神奇的是大佛散发着金光,看起来更加雄伟、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较大的造像之一。将长焦镜头拉近观察,只见弥勒佛祖高大魁梧,仅耳朵就有两个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雕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髙超技艺和雄伟气魄。据说,在明朝前曾建有三层楼阁对大佛进行保护,楼阁建筑的气势宏伟、壮观,故称大佛楼,后来毁于1920_年海原8.5级地震中,现在仅能看到原来阁楼的木构洞眼儿。除大佛楼外,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1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也都值得大家细细欣赏。
【宁夏石空寺石窟导游词】相关文章:
1.云岗石窟导游词
3.宁夏风光导游词
4.广德寺导游词
10.宁夏景点概况导游词合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