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管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桑怿传(节选)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即推仆地缚之(绑,捆绑)
B.见民走避溺者(跑,逃跑)
C.怿善剑及铁简(善于,擅长)
D.聚其里人饲之(喂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盗不可为也皆次当行,为屯长
B.不使之知觉辍耕之垄上
C.将以舟载之祭以尉首
D.粟尽乃止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②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小题4】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C
【小题1】①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②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
【小题1】(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聚其里人饲之(供养)。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A 中的两个为都作动词,解释为做。C中的'两个以都作介词,解释为用。B中的第一个之作代词,解释为他;第二个之作动词,解释为到。 D中的第一个乃作副词,解释为才;第二个乃作动词解释为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抓住然、为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桑怿)。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桑怿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等方面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篇2:《桑怿传(节选)》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桑怿传(节选)》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2.(1)绑,捆绑;(2)跑,逃跑;(3)善于,擅长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意对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5.(1)以舟载民;(2)聚其里人饲之
6.示例:(1)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篇3:《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缚其余: ②见民走避溺者:
③怿善剑及铁简: ④粟尽乃止: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
参考答案:
1.(2分) ( B )
2.(2分) ( B )
3. (4分) .
①缚:捆绑 ②走: 跑 ③善:善于、擅长 ④尽:完
4. (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上报了这件事。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 人供养他们。(荒岁饲各得1分。)
篇4:桑怿传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桑怿传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篇5:《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投郑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因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篇6:《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能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试题答案:
11.A 12.D 13.B 14.C
15. (8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了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篇7: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二、(16分)
5.(1)有人 (2) 栖息(3)这(4)离开
6. B(3分)
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
(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分)
篇8:《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文言文译文及试题答案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文言文译文及试题答案
⑴桑怿,开封雍丘人。怿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父老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诘共盗者。王生指某少年。怿呼壮丁守王生,又自驰取少年者,送县,皆伏法。
【译文】桑怿,开封府雍丘县人。桑怿参加进士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于是)离开开封到汝洲、颍州一带游历,得到汝州龙城的几亩荒地,退出科举考试,依靠体力,耕种庄稼。有一年闹饥荒,汝州附近各县盗贼很多。桑怿禀告县令,愿意担任耆长,巡察乡里,辨别为非作歹的人。于是召集乡里的年青人,告诫说:“你们不能做盗贼了!有我在这里,不容许你们(再干坏事)!”年青人都答应了。乡里有位老人死了儿子,尸首还没有装进棺材,盗贼在夜里偷走了死者的衣服。老人既老又怕,又没有别的儿子,不敢到县里告状。尸首赤身裸体,无法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老人,便怀疑姓王的年青人。晚上,桑怿悄悄进入王某家里,查看他的箱柜,没让他发觉。第二天遇到王某,问道:“你答应我不做盗贼,现在又偷老人儿子尸首的衣服,难道不是你干的吗?”王某脸色突变。桑怿立即把他推倒在地,捆了起来,追问和他一同偷盗的人。王某供出另一青年。桑怿叫来年青力壮的人看守王某,自己驱马奔驰抓捕另一盗贼,把两人送到县里,都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⑵怿为尉岁余,改授右班殿直永安县巡检。明道、景祐之交,天下旱蝗,盗贼稍稍起。其间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以传①召怿至京,授二十三人名,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则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居数日,军吏不知所为,数请出自效,辄不许。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以出,迹盗所尝行处。……盗凡二十三人者,一日皆获。二十八日,复命京师。
【译文】桑怿做了一年多县尉,改授右班殿直的职衔,任永安县巡检。宋仁宗明道、景祐年间,天下发生旱灾、蝗灾,盗贼逐渐增多。其中有大盗二十三人,无法捕捉。枢密院派驿站官车把桑怿接到京城,给他二十三人的名字,叫他捉拿盗贼归案。桑怿谋划道:“盗贼害怕我的名声,一定会逃散,逃散了便无法捉拿,应该先向他们表示我的胆怯。”桑怿到驻地后,关闭军营栅门,命令官兵(不得出营),官兵没有一人能随便走出营门。停驻了几天,官兵不知桑怿要干什么,多次请求出战,立功报国,桑怿总是不许。不久,桑怿在夜里和几个士兵一起,换上盗贼衣服,出了军营,寻找到了盗贼曾经出没的地方。……总共二十三个盗贼,一天之内全抓到了,前后只用了二十八天,便回京城汇报情况。
⑶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与兵马监押。未行,会交趾獠②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
【译文】枢密院的官吏对桑怿说:“你送我银子,我替你弄个阁职。”桑怿说:“使用行贿的方法得官,不是我愿意做的事,何况我家贫,没有银子;即使有,也决不能做这种事!”枢密院的官员恼羞成怒,隐瞒桑怿的功劳,给他一个兵马监押的职务。还没去上任,正赶上交趾人叛乱,朝廷派去的好几批人都没能平定叛乱。于是派桑怿去平叛,桑怿一到,把叛贼全部杀了。回到京城,朝廷授给他阁门祗侯的官职。桑怿说:“这次行动,不单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职位在我之上的,我只是他的副手。现在,他留在那里,我回到京城,我得到厚赏,他得到的赏却较少,他能不怀疑我掩藏了他的功劳而夸耀自己吗?接受厚赏,只会使我心里惭愧。”我对他说:“辞让赏赐,朝廷肯定不允许,白白地被人用沽名钓誉与行为狡诈讥笑。”桑怿叹息说:“我也这样想,但做官的人只看自己内心怎样就行了,受人讥笑又有什么要紧?如果要逃避追求名誉之嫌,那么,什么好事也不能做了。”听了他的话,我觉得很惭愧,桑怿最终还是辞让厚赏,朝廷不允许。
⑷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怿所为壮矣,而不知予文能如迁书使人读而喜否?姑次第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译文】庐陵欧阳修说:勇敢和力气是很多人都拥有的东西;但是知道如何使用的人却很少。像桑怿这样的官吏,可称得上是仁义勇敢的人了。他学问不深却能做到这样,大概是出于本性吧!桑怿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赞赏的`,但不知我的文章能不能像司马迁的《史记》那样,让人读后爱不释手?我还是姑且按顺序记下桑怿的事迹吧。
注:①传(zhuàn):驿站的车马②交趾獠(liáo):古代少数民族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地 凶:年成不好,荒年
B. 尔诺我不为盗矣 诺:答应
C. 天下旱蝗,盗贼稍稍起 稍稍:逐渐
D. 吏怒,匿其阀 阀:房门
【答案】D.
【解析】 阀:功绩,功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因召里中少年蒙故业,因遗策
B. 怿闻而悲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 则善皆不可为也已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 而能知用其勇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C.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 那么。
【解析】A.副词,于是∥动词,沿袭;B.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D.代词,用在动词短语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译为“……的人” ∥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译为“……的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一篇写得细腻具体的人物传记。通过叙写桑怿捕盗、让赏等内容,突出表现出他智勇双全、忠勇兼备的特点。
B.文章“枢密吏索贿”的情节,暴露了宋朝政治的黑暗腐败。它和“盗贼蜂起”等内容一起,共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桑怿两次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于是外出游历,“得田数顷,退而力耕”,表现出他鄙弃功名利禄、热爱山水田园的品质。
D. 本文以“庐陵欧阳修曰”对所述人物、事件进行评论。这些议论因事立论,言简意赅,赞赏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答案】C.
【解析】“鄙弃功名利禄”的说法没有根据。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往者数辈/不能定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B.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C.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D.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日,军吏不知所为,数请出自效,辄不许。(4分)
【译文】停驻了几天(或者过了几天),官兵不知桑怿要干什么,多次请求出战,自己(立功)报效国家,桑怿总是不允许(答应)。
(得分点: 居:停驻,停留,或者过了。1分。数:多次,屡次; 1分。效:效力,尽力; 1分。辄:总是;1分。)
(2)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3分)
【译文】(他)能不怀疑我掩藏了他的功劳而夸耀自己吗?接受厚赏,只会使我心里惭愧。
(得分点:得不……乎:能不……吗或者“该不会……吧”;1分。伐:夸耀;1分。徒:只;1分。)
(3)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 (3分)
【译文】听了他的话,我觉得很惭愧,(桑怿)最终还是辞让厚赏,(朝廷)不听从。
(得分点:惭其言:(听了或对)他的话,我(感到)惭愧; 1分。让:辞让,推让; 1分。补充省略成分“朝廷”;1分。)
篇9:桑中生李文言文阅读答案
桑中生李文言文阅读答案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②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
①南顿:占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行:不久。③翕赫:此指轰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欲持去( ▲ ) (2)顾见空桑中有土( ▲ )
(3)谢以一豚( ▲ ) (4)因就斫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1)离开;(2)回头看;(3)答谢;(4)于是,就。(4分)
2、这有什么神奇,(只不过)是我种的梨树罢了。(2分)
3、传闻容易失真,轻信就会上当;消除迷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揭示事实真相。(2分)
附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有哪些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阅读理解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篇10:文言文阅读《颍滨遗老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颍滨遗老传》题目及答案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释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九举进士,释褐 释:脱下
B.只乞寝臣新命 寝:停止
C. 微仲直而暗 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柄 柄:权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 善假于物也
B. 上以辙为之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 秦亦不以城予赵
D. 何足以语达人哉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4分)
译文:
(2)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译文: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节选自《荀子》)
8.C(“暗”是“糊涂、昏昧、不明事理”的意思。)
9.A(A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对”。B项,前者动词,“担任,做”的意思;后者介词,“替”的意思。C项,都是介词,前者“因为”;后者“把”。D项,前者疑问副词,“怎么”;后者代词,“什么”。)
10.(1)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认为一定会被罢官。(“因”“见”各1分,大意2分)
(2)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缮”“顾”各1分,大意2分。)
11.①主动上奏请求留京侍奉父亲。(2分)②父亲去世,守孝期满才出任官职。(1分)③主动向皇帝推荐水平高于自己的兄长苏轼。(2分)
12.参考答案:(4分)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
【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