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goodfei9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关于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选自欧阳修《吉州学记》,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劝农桑,责吏课 劝:劝导?
C.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须:等待?
D.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 中:合乎?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宽治理吉州敏而有方的`一组是(3分)(__________)?
①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③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
④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
⑤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⑥长幼相孝慈于其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
A.当朝天子深知教育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但在兴办教育时实施了分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然后兴建学校
B.作者以夏、商、周三代为先例,告诫人们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地陶冶教化,才能收到持久而深远的成效
C.吉州原先的学舍是城西北的孔子庙,已不能适应天子兴办教育的要求,所以李宽到任后首先迁址,然后进行了扩建
D.李宽在吉州兴建学校影响深远,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到州学游览,仍然深深缅怀并吟咏他遗留给吉州子孙后代的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3分)?
译文:__________?
(2)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3分)?
译文:__________?
(3)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4分)?
译文:__________?
篇2: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二、(16分)
5.(1)有人 (2) 栖息(3)这(4)离开
6. B(3分)
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
(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分)
篇3:《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篇4: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
(4)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山间之朝暮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4、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5、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环绕(2)情趣(3)花(4)植物开花结果。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2、给它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称呼来命名的。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3、C
4、琅琊(山) 酿泉
5、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
6、《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篇5: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篇6: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1】能从二者的论证角度不同来谈,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7: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而叹曰:“傅公死,讨贼无人矣。”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部檄踵至,趣出关。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乔年曰:“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之,尽获贼所掳。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诸将皆曰:“善。”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乔年叹曰:“此吾死所也。”率步卒千余入城守。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以足蹴其首曰:“汝畏死,我不畏死也。”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贼磔杀之。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部檄踵至 踵:接连
B.良玉乘其背 乘:顺应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简:选拔
D.而自勒兵驻城外 勒:统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之官,携二仆 左良玉破而屠之
B.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 乔年流涕而叹曰
C.乔年疾驱于商、洛 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
D.乔年以足蹴其首曰 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3 分)
②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4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汪乔年“不畏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5. B【解析】掩袭,偷袭。
6. B【解析】B.连词,表修饰;A.动词,去,到/代词,代指临颍城;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7. B【解析】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 的省略,要停顿。“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8. A 【解析】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9.(1)①(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解析】括,搜集、搜求、搜括; 分)无以:(1“无法用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1 分)。;句意 1 分。】
②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解析】穴:挖。 分)(1;实:填塞。 分)(1;补充省略“之”1 分;句意 1分。】
(2)①在明知无法抵挡敌人时,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依然勇往直前,领兵作战。(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②在城池被攻下后,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后大骂不止。(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找出两个事例,可以摘抄原文,亦可用自己的话说。注意句意的完整性。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他做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乔年驱马急速来到商州、洛南,没有见到贼兵。贼兵包围了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也来到陕西,两个人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宗龙、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不久,宗龙在项城败亡,乔年流着泪感叹说:“傅先生死去,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过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兵部的檄文接连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灭
亡了。乔年说:“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我一旦出去,便如同用肉去喂老虎。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来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于是召回离散逃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得骑、步兵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在此之前,临颍被贼兵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全部缴获了贼寇抢劫的'东西。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良玉,良玉退守郾城,贼兵围困他们,形势紧急。乔年与各位将领们讨论说:“郾城危在旦夕。如果我们到郾城去救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我听说襄城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我们舍郾城不打,用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撤回兵力救援,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郾城解围之后,我们攻打贼兵的前军,良玉趁机偷袭它的背后,贼兵可以大败。”将领们都说:“好。”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把人龙、嘉栋、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乔年自己则统率军队驻在襄阳城外。贼兵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贼兵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官兵大败。乔年叹气说:“这是我丧命的地方了。”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入城守卫。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乔年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十七日,城被攻下,乔年杀死了三个贼兵,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了,大骂不止。贼兵把他给分尸了。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篇8: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篇9: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②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 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篇10: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祠:祭祀。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请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与文段中加点的“且”、“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对的—个成语。()
(A)画饼充饥(B)画地为牢(C)画虎类犬(D)画龙点睛
(六)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选出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
A.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B.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
C.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
D.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2.这段方框中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选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句号。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
B.问号。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
C.逗号。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
D.感叹号。因为它深刻地表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
3.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从根本上说,是由陈尧咨的什么心理引起来的?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自矜B.自卑C.谦虚D.嫉妒
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矜_____________
5.“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佩服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表示虚心向他学习。
B.始终不信服卖油翁“惟手熟”的说法。
C.争强好胜,不愿当面接受。
D.打心里感谢卖油翁的有益教诲。
6.《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朝而往,暮而归。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②,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⑥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④侣:同伴。⑤怠:懒惰,松懈。此为疲倦无力。⑥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⑦身:自身,自己。
1、解释加点的字。
永之氓咸善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
是以后何不去之益怠
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
A水暴甚暴病身亡B绝湘水夜久,语声绝
C汝善游最也京中有善口技者D身且死立岸上呼且号曰
3、翻译句子:
①汝愚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慢看
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二)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你快离开吧!3、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三)1、C2、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4、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四)1、主观努力或立志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3、D(难道)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五)1、年且九十亡以应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她添(画)上脚呢?3、D
(六)1、A2、D3、A4、忿笑5、C6、熟能生巧
(七)1、牵引应当烧寻找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3、C4、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八)1、都他的你因此抛弃更加2、AC3、①你太愚蠢了。②你最善于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后了?4、讽刺了那些贪而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篇11: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因谒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
(3)其人已心怪之()
(4)果蔬皆不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拜访(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2.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3.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篇12:文言文《三峡》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三峡》阅读题目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
(1)沿溯阻绝。沿:
(2)负势竞上。负: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5.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6.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三峡》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参考答案:
1.顺流而下; 凭依; 障碍;通“返”
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那些为名利而忙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功名利禄之心;为社会事务奔波忙碌的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B
4.(1)湍急、清澈;
(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5.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6.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欧阳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