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

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

2023-03-24 07:56: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游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欢迎大家分享。

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

篇1: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

经历了、的下行拐点后,一路上扬的考研报名人数在今年首次达到200万之上。由于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12月24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首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全国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与相比,报名人数增加了24万,增幅13%以上。

就业压力大是考研主要动机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多省市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均超过20%。

《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免生),比20增加18.9%。在京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106155人,较年增长20.8%。

此外,2017年,江西省考研报名人数达到52125人,比上年增加8143人,增长18.51%。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4460人,比2016年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其中,沈阳、大连、锦州等地区的考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本地区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的调查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紧随其后,达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同时,超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的影响较大,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没有影响的只占4%。

国内知名高校持续受追捧

“既然是考研,大家肯定希望再往上走一走,报考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同学们的首选。”王悦婷选择了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而她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报考了北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中国教育在线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其中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猛增28.8%。南开大学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增长11.58%。

此外,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报告》还显示,从到20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工学招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管理学、医学。其中,超半数学科招生规模逐年加大,仅有文学、哲学、历史学招生规模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在职研究生规模增幅显著

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让在天津担任公务员的李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今年,政策调整了,考在职既不影响工作,还能拿‘双证’”。

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其学历学位证书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单证)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报告》指出,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这一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2017年研究生报考热,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占比超过10%。

《报告》指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较高。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1400人,全日制招生4000人,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2.9。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3.4。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而增设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会计、法律、艺术、翻译、金融等专业,应用型学科居多。在新增学位点名单中,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比重加大,占46%,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报告》指出,在2017年部分地区专业硕士报名人数已超学术型硕士,其中报考北京招生单位专业型硕士占比52%,湖北省报名专业硕士占比54%,专业型研究生越来越受考生欢迎,这不仅从侧面验证目前多数考研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因素,也表明专业型硕士已得到社会认可。

篇2:就业压力成考研动力 考研呈现阴盛阳衰

就业压力成考研动力 考研呈现阴盛阳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统计数据,其中,在各级各类学校女生人数统计中,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递增。

女大学生超男生64.78万

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

全国硕士研究生人数143万余人,女硕士比男生多了4万人。

全国成人本专科生一共583万余人,女生比男生多50多万人。

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

全国女大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男生,是在。

这一年,全国在校的普通本专科人数达到2144万余人,女生占到50.48%,总人数上,女生比男生多20余万人。

而之前一年,,男大学生还比女生多5.7万余人。

全国女硕士研究生第一次超过男生,是在20。

这一年,全国有12万余硕士研究生,女硕士占到50.36%,女生比男生多了近万人。

女博士比例也在上升

女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20,女博士只占总人数的34.7%,年已经达到36.45%.

但在15年前,,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还是男生占优,女生人数比男生少79.7万人。

业界说法:“男女生走向高中开始明显”

据了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男多女少的情况,持续偏高30余年,然而为何在校大学女生的人数高出男生这么多?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在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比如俄罗斯和美国,也存在大学女生多于男生的问题,“这是由社会、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

熊丙奇分析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从初中开始,男生辍学率就高于女生,不想念大学的男生比较多,父母也放心男孩去打工,而女孩辍学打工就相对少一点;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女生更有优势,这也直接导致读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

“女生数量的增长其实从高中就能看出来了。”一位老师说,一般高中都是理科班数量多,而理科班里男生的`数量又是占绝大多数,但现在的情况似乎不一样了,该校目前男女生的比例大致是2比3,女生数量高于男生。大概在5年前,男女生数量还是差不多的。

“保送的学生中,女生占的比例更高。”该老师说。

篇3:考研族考公族赶就业 求职再升温

考研族考公族赶就业 求职再升温

考研、考公族的加入,让毕业生求职竞争更激烈。(资料图片)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珊珊

随着国家公务员招考告一段落、研究生招考初试尘埃落定,3月,更多的“考研族”和“考公族”已经或将要加入到求职大军中,让毕业生求职再次升温。记者注意到,毕业生们不像年前那样有较高的薪酬预期,许多应届毕业生调整了求职的高薪期望,把求职重点放在了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上。

考研、考公族加入求职大军

周同学是今年的考研一族,不过初试成绩没有达到报考院校的复试最低分数线。他说“虽然还有调剂可能,但我不抱太大希望了,还是得抓紧时间找工作啊。”据悉,虽然国考考完了,可还有一大批参加省考的毕业生不得不“脚踏两只船”,随时关注求职信息。“报国考是为了练手,主要还是以省考为主,但是我还是会时不时上招聘网站了解下最新的招聘信息。”广东工业大学的阿新如是说。

据了解,3、4月份的招聘企业与年前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年前结束宣讲和招聘,现在更多的招聘单位是国内企业,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发布的职位来看,国有银行、科研单位、民营企业占据了更多的招聘岗位,太平养老保险、安信证券、中科院人才中心、康师傅、霸王等公司成了招聘主角。同时,一些在年前没有招满的外资企业,也开展了节后的第二轮招聘,给出了相当数量的职位。比如宝洁、三星半导体、李维斯等,成了学生关注的热点。业内人士表示,3月实际上是求职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缓冲期”,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趁此调整求职方向、修改简历,总结之前求职失利的经验,关注心仪企业的招聘动向,尽快投入到新一轮的求职竞争中。人力资源专家陈斌认为,虽然今年就业形势比前两年好,但如果不抓紧3、4月份的时机,过了这波再想求职,也不一定容易了。

年后求职更看重发展潜力

据悉,虽然大学生求职依旧供需两旺,但记者注意到,年前与年后的.求职学生在心态和要求上有了细微改变。“我求职主要看的不是薪酬,而是企业的发展”:“只要公司有发展潜力,个人有晋升空间”:“我希望进入的公司对应届生有足够的重视,薪水不低于3000元就行……”

在近日一场应届生招聘会上,记者问及他们的求职要求时,毕业生们不像年前那样有较高的薪酬预期,许多应届毕业生调整了求职的高薪期望,把求职重点放在了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上。广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招聘人员张先生表示,年后来应聘的应届生不少,无论从数量还是整体水平看,都比去年有了提高,但对起薪的要求比年前略降低了些。

小宋是某计算机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不仅在校成绩优秀,社会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将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知名企业上,但年前的几次应聘都没成功。到了3月,他对求职要求做了调整:名企在各高校的招聘名额本来就不多,不仅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很挑剔,更对学历和院校档次有很高的要求,有时连递简历的机会都不给。于是决定放弃竞聘名企,转向一些规模中等发展良好的中小型企业递交简历。

特别提醒

毕业前求职日程一览

●3、4月基层岗位密集启动:村官、事业单位招聘、基层岗位招聘、全国大型网上招聘会等工作机会将密集启动,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可以多关注这类机会。

●5月应征入伍、民企招聘:按照往年惯例,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会在5月启动网上报名工作,应届生可网上报名并从所在高校参加预征。这部分毕业生在冬季征兵时可优先入伍。5月还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月和重大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月,关注这两项公益岗位的毕业生要留意招聘信息。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5月启动,将提供大量岗位。

●6月离校准备: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单位的签约阶段。高校于6月中旬启动集中派遣工作,毕业生要处理好档案、户籍、党团关系的转移工作,并做好离校准备。

中国大学网: 考研族升温 求职就业

篇4:140万人严冬赶考 考研在就业寒流中再度升温

140万人严冬赶考 考研在就业寒流中再度升温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吴晶)顶着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的严寒天气,140万人参加了9日开始举行的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项考试在就业“寒流”中继续升温,报考人数创下以来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3%。

在位于清华大学的考点,一位考生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来到考场。他说:自己是应届毕业生,现在是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做好两手准备。

近年来,由于人们普遍具有通过深造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心理,考研的冷与热已成为判断就业形势的风向标。从到,中国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128.2 万、120万和124.6万人。

根据中国教育部门的计划,20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上年大致持平,20约为46.5万名。考试竞争依然十分激烈。

有专家指出,研究生报告人数的减少是全球经济繁荣下就业机会增多的直接反映,而年和今年数字的连续攀升则直接反映了金融危机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考研大军中,应届毕业生依旧是“主力军”。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项国内调查机构针对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有9%的人计划在国内读研。有34%的人把“就业前景好”列为读研的首要理由。

为了尽可能减少就业“寒流”给高校毕业生造成的影响,中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要在去年基础上按5%至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指出,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特点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中国已设置19种专业学位,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西方国家相比,培养规模小、涉及领域少、发展潜力大。

记者在清华大学的考点了解到,为确保考试公平,今年中国教育部门加大对违规考生的处理力度,考生作弊的情节不但要记入诚信档案,还要录入其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教育部门还规定,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下一年度不允许报考。

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往年,研究生复试线最早于4月初公布,很多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得不一边找工作,一边等待考研分数的出炉。一旦复试线公布,考生又要左右徘徊,难作决定。今年教育部规定,研究生考试阅卷工作将于春节前全部完成,复试资格线也将于3月对外公布,以方便应届考生就业。

中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一些耗时较长的考试科目。考试将于11日全部结束。

篇5:就业难考研再升温 复试线提前公布方便考生

就业难考研再升温 复试线提前公布方便考生

1月9日上午8:30分,一万两千多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记者从招生部门了解到,与全国“考研热”升温一样,烟台今年报考考生人数创下三年来之最,“就业难”让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镀金”。

报考人数扩增

“考研热”再度升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烟台考研人数一度降温。20报考人数跌落万人,仅有9970人。2009年,报考人数略有回升,达到10930人。2010年,烟台考研报考人数为12031人,创下近三年来考研人数之最。

“从全国的情况看,考研的再度火爆是个大趋势。”市招生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140万人,较 2009年增加13%。在140万考生中,最终录取名额为46.5万个,录取率仅为33%,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昨天上午9点左右,学生们已经开考半小时,送学生参加考试的鲁东大学文学院教师李海英依然徘徊在烟台一中南校考点门口。李海英所带的班级共有39名学生,33名准备考研,除去中途退出的两位学生外,还有31人参加了考研初试。

“比较而言,今年学生考研的愿望更迫切。不少学生都把目标定在北大、北师大、南开大学等名牌重点院校,考研压力更大了。”李海英告诉记者。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系学生黄超达表示,班里考研人数超过50%,也想考名校的他担心本班、本校学生的竞争会加剧竞争的激烈度。

重归火爆缘由多

就业难是主因

采访中,“就业难”成为众多考生选择“考研镀金”的最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的工作太难找,工资也少得可怜。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考研了,虽然三年后的工作也不一定好找,但最起码增加了竞争的一个筹码。”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准备考研的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王洋说。

山东工商学院招办主任王西兵认为,考研人数升降往往与就业形势成反比。“近几年考研人数的回升,恰恰印证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王西兵表示,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读研”博得改变人生的机会。

1月9日,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开考。今年山东省烟台市共有1.2万人参加考试,共设芝罘、福山、牟平三个考区,有14个考点,402个考场。(YMG记者初阳摄影)

今年复试线提前公布

春节前完成阅卷

此外,今年复试线的'提前公布也让不少以往需要边考研边找工作的大四学生专心做起“考研族”。王西兵告诉记者,以往研究生复试线一般是4月初开始陆续公布,使得很多应届生不得不在忐忑不安的等分过程中仓促找工作。不少已找到“东家”的考生会因为姗姗来迟的复试线而放弃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为此,今年教育部要求研究生考试阅卷工作要于春节前全部完成,广大考生3月份就可以查到复试资格线,尽早作出读研还是找工作的选择。

2010年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将于11日全部结束。

篇6: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

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 半数大学生要考研

由于就业压力太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愈加激烈,多数学生选择报考研培训班。

德州学院机电系大三的孙同学年前就报班,寒假后舍友们也陆续报了名。“没办法,想考研的大多都报班,我们如果不报就太没竞争力了。”

“班上23个学生,我知道的.就有14个人报了班。”服装工程系的郭同学说,他是德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的学校代理,今年的研究生培训报名从去年就开始了。

记者从德州市多家考研培训机构了解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报名,3月底的时候会陆续开一些基础课。

篇7: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随大流不能左右未来

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随大流不能左右未来

大学生属于群体性人群,无论从学习、日常生活到选择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每个个体都要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因此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尤其是对他人给自己的评价相当在意。这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以及群体的`选择。考研也同样如此,尽管现在很多同学都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但在整个考研过程中却多数很明显的随大流心理:看别人考研,自己也考研;考研报名中别人报什么专业自己也报;别人上辅导班自己也上;别人买资料自己也买。很多事情都不认真思考,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究竟都是哪些因素左右了你的未来呢?

一、个性差异

1.个人心理特性

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随大流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由于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随大流行为,相反智力低的人则容易随大流。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随大流。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更为容易表现出随大流倾向。另外在整个考研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复习水平把握不够,对自己的自制力没有信心的更容易随大流。

2.男女差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随大流,许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在考研随大流方面,是否也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随大流,仍需进一步实验才能下定论。

3.经验决定

如果同学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随大流,反之则越容易随大流。例如有一名医生和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营养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随大流。

() 中国大学网 ■

篇8:暴雨促考研网络备考升温

暴雨促考研网络备考升温

本报讯 (记者周逸梅)距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仅剩半年时间,恶劣的天气打乱了许多学生的备考计划和复习进度。据了解,北京6月23日的大雨过后,考研网校在线的考研网络辅导日均咨询电话比之前平均增加了一倍以上。其中不少考生都在考虑退掉已经报名的.面授辅导课程,准备选择网络备考。

考研教育网专家老师提醒考生,选择网络课程切忌盲目,应充分与辅导机构沟通,注意比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品牌和课程。一般来说,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选择附加服务比较丰富的课程产品,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复习过程,保证复习效果。

中国大学网

篇9:考研持续升温 年轻人考研不要跟风

考研持续升温 年轻人考研不要跟风

考研已进入倒计时。一部分学生为考研做了一年甚至更久的准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跟风”考研,面对近年来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许多人心存疑虑。对于年轻人来说,究竟要不要再花三年时间读研究生?

我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0年的新中国初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美国从1950年的23.72万人增加到1970年的90.28万人。1975年,美国每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30多万人;1976年,升至126万人。在日本也是如此,为适应国际间竞争的需要,对旧的研究生院进行改革,人数也开始增加,从1955年到1980年间,报考人数从6988人增加到37116人,入学人数也从3870人增加到16844人。从这些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是个普遍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另一种更高的追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未来世界知识的获取和更新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临的过程中,更加促进了激烈的竞争,也使人们对学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催生了世界背景下的高学历追求。

教育部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比翻了一倍。从近年来大学生考研和就业总体形势来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是考研高温不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中。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历层次需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唯高学历不用,就连每年的国家公务员[微博]招考过程中,研究生学历也有一定的优势,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诸多这样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生深感自身学历偏低,为了躲避眼前面对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是抱着多一级学历多一个机会的想法,毅然地选择报考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一直处于扩招状态。然而另一方面,有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有很多人认为,较以前相比,研究生“贬值”了,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育资源失衡,学生多了,老师相对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课,大课堂剥夺了研究生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很难进一步随堂发问、质疑甚至批评,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已经背道而驰。

研究生扩招自然褒贬不一,一方面为报考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扩招自然给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带来了重负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国现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固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作为研究生本身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能力提高。一份调查显示,海外求学归来的研究生与国内的研究生通常就业起点不相上下,但在海外求学的研究生提升的空间和速度往往较之国内研究生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社会实践,在各种经历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货币是贬值的,但能力不会贬值,思维和能力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以说,不是我们的研究生“贬值”了,而是许多研究生过于将自己封锁于课本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经验、社会实践经历,能力“贬值”。这就要求研究生本身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实践经历中得到了那份自信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我国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近年来力度比较大,很多高校开始逐年缩减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扩大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做研究,专业型硕士偏向于应用。近日教育部指出,原则上20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型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型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型学位计划,到2013年专业型硕士录取人数将达到20万左右。这一调整使我国的更多研究生偏重于应用,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需要。

考研热,头脑不能热,如何选择,见仁见智,考研、出国、工作无所谓优劣,更无关优劣感,人人皆有生存之道,年轻不怕走弯路,重要的是在理性思考后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考研是一种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坚定前行。考研更是一种经历,就算不知未来的结果如何,这一路坚定前行的经历也会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篇10:“退烧”两年 考研热再度升温

“退烧”两年 2010年考研热再度升温

我省报考明年入学考试人数达24967人比上年增加3585人创历史新高

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考研又成为不少学生暂避就业风险的选择,连续两年降温的考研热再度升温。12月15日,记者从省招办获悉,今年共有24967人通过了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场确认,实际报考人数比上年增加3585人,增幅达到16.8%。这是我省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经历两年的报考人数持续降低后再次大幅回升,“考研大军”人数创历史新高。

◆考研人数猛增创我省历史新高

今年全省各地共设立了9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点,共接受24967人报名,比去年的21382人增加3585人。从2004年开始,我省考研人数就持续上升,2008年考研热首次出现“拐点”,人数减少,2009年继续回落。但2010年考研人数大幅增加,创我省历史新高。

外省市高校的报名情况也如出一辙,从外省多所高校报名点确认的考生数量来看,与上年相比均有增加。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报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创下2001年以来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最高纪录。由于明年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约为46.5万名,这意味着,2010年考研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压力大应届生报名增多

记者走访省内高校时了解到,2010年考研人数增加,主要原因是应届本科生的数量持续增多造成的,在考研大军中,应届生占据主力,许多同学都是两手准备,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抽空找工作。兰州理工大学今年报考人数为1193人,比去年多200余人,大部分为应届生。兰州大学报考人数为9000余人,比去年也略有增加。西北师大招生办一位老师分析说,由于本科毕业人数的增长和就业吸纳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201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攀升,而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张速度不及报考的扩张速度,所以竞争十分激烈。此外,报考的不均衡性在近两年不会有明显改观,报考依然会集中在很多传统热门专业。

【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相关文章:

1.为缓解就业压力?武汉六成大学生欲考研

2.英语专业考研就业前景

3.计算机考研就业前景

4.中文考研就业前景

5.财务管理考研就业前景

6.工业经济缓慢升温论文

7.考研热再升温 南京大学网报人数增加5000人

8.食品专业考研就业前景

9.考研失利顺搭就业“末班车”

10.考研 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下载word文档
《考研升温折射就业压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