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正月三日闲行》鉴赏

《正月三日闲行》鉴赏

2023-03-27 08:08: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udery11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正月三日闲行》鉴赏,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正月三日闲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正月三日闲行》鉴赏

篇1: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赏析

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赏析

《正月三日闲行》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前言】

《正月三日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著名的闲适诗,创作于诗人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本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注释】

1.黄鹂,坊名

2.乌鹊,河名

3.前日,原来的日子

4.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

【鉴赏】

《正月三日闲行》诗首联巧用地名:黄鹂为坊名,乌鹊乃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据史书记载,此桥原为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端正耸峙,如琼雕玉凿,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甚是壮观。此桥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乌鹊桥一直成为历代诗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白居易诗中“红栏三百九十桥”之“红栏”,显然是指称乌雀桥,诗以乌雀桥之个别而代“三百九十桥”之全部。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对此桥真可谓情真意笃。黄鹂、乌鹊语意双关,《正月三日闲行》中诗人巧用地名来写春意。首联两句中“欲”字并用,此乃大巧之拙,似为重复而其实匠心独运。诗人率意成诗,仿佛冲口而出,不管是平是仄,也不管是否重复,无心锤炼,不屑刻意,将一“闲适”的慵懒情态凸现出来。以笔者之推断:诗中连用两个“欲”,非诗人情词枯竭,实乃有意为之也。

中间两联,巧对偶得,不求工而自工,自然工稳。“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对“三百九十”的数词,妙不可言,以暗写绿水与河道,东西南北,纵横交织。一池春水,又由于水道的东南西北、曲折蜿蜒,更觉波光粼粼、源头绵绵之意。而各色桥等本来就姿态各异,情状呈献,又因为“东西南北”的方位,因为桥栏色彩鲜艳夺目,便愈加风情万种了。白居易在《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中也有对河道、对石桥的类似的描写:“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水是苏州城的自豪,桥是最苏州山水的'特色标志,苏州就像一座用桥搭起来的水上城市。苏州最主要的山塘街,街市傍水而筑,居民临水而居,人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河道与街道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而石桥沟通连接,船行水里、人走道上,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景观。

“三百九十”桥,真可谓千姿百态,诗人不作具体描绘,事实上也无从写起,唯有以“三百九十”桥而概写,极言其多,各色桥等让人调动起丰富的想象:或狭长如玉带飘逸,或联翩如雁阵同列;或贴水如苍龙浮游,或高隆似鳌背连云;或弯曲如新月初出,或平直似鸟翼伸展……其桥不仅造型各异,而且阴晴变化,晨昏二殊,桥倒映水中,随荡漾的绿水而荡漾,虚实交映,与自然浑然一体,为环境平添十分的诗情画意。白居易的《小舫》,则是驾舟水上行的记录:“小舫一艘新造了,轻装梁柱庳安篷。深坊静岸游应遍,浅水低桥去尽通。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慢牵欲傍樱桃泊,借问谁家花最红。” “游应遍”,“去尽通”,可见诗人的游兴甚浓,去处甚多,而且兴酣未尽;而深坊静岸、浅水低桥的苏州水城构建的特点,则给了闲适诗人以无穷的寻幽乐趣。

水用“绿”,可谓清澈之极;桥用“红”,可谓绚烂之甚,结合首联的“黄鹂”之黄、“乌鹊”之黛,复见诗人之匠心矣。黄、乌、绿、红,色彩鲜艳而明丽,图画层次丰富而跳跃,形成生动的形象,足以给人以美感强烈的视觉冲击。繁彩缛色,烂漫春光。因为是早春,还在正月,即便是江南也未到春花盛开季节,所能见到的尚不可能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情景,诗人巧妙地用绿水红栏来渲染春天,不可不说是对春意的一种刻意追求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强烈意愿,与首联的两个“欲”字也暗中应合。

在“莺欲语”而未语、“冰欲销”而未销之时,便有“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显示出春天急不可耐的情绪和状态。鸳鸯双双,甜情蜜意,嬉戏而知水暖;杨柳万万,嫩绿饱绽而润泽,虽然不像是“春风似剪”的二月,却也全然不同于寒冬里抖瑟的枯枝。正可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诗人也如自然界的自然物态,自由自在,心闲如雀跃而又一无用心。

于是,诗人在尾联生出活泼一问答:“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自问自答,作者介入其中,问得漫不经心,问得随意天真,与杜牧的“借问春风何处好?绿杨深巷马头斜”的形式不同,白居易拟以答问,极富情趣。春风来时是早还是晚,是前天还是今日?欲问而问不出个究竟,欲辨而辨不出个界限,然而却还是问了。也正因为如此一问,方才显出诗人的机智和幽默,也使全诗顿时充满了稚趣。此二句属于“合掌”之笔,强调春天来得不知不觉的神奇和快速。作者在案牍之劳后,步出官邸,轻松一身、惬意无限的神情也已跃然诗外。

比较起唐代其他诗人的诗来看,此山水诗凸显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景色。从全诗的用笔来看,“信意落笔,自然超妙”(东坡语)。而此等境界,自然源自诗人的“闲”心。从审美原理看,心闲而境生。谢思炜研究认为:“在文学的具体的表现方法上,白居易很重视两点:一是比喻,一是诗境。” [3]P372 在古代诗人的中,还真的没有人在诗里像白居易那样频繁出现“境”的字眼儿的。而且,把“境”与“闲”同举,互为关系,如:“意闲境来随”(《夏日独直寄萧侍御》)、“闲中得诗境”(《秋池》)、“唯此闲寂境”(《北亭卧》)、“偶得幽闲境”(《玩新庭树因咏所怀》)等等,谢思炜统计其诗中之“境”多达四十多次。[3]P373白居易诗咏曰:“幽境虽目前,不因闲不见”(《冬日早起闲咏》)强调了心理的作用,境与心相关,有闲心方有幽境。据日本藤元粹辑《苏诗记事卷上》东坡:“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查“心相”一词乃佛家语,若从是句观之,东坡深慕乐天豁达,是其心闲得下来。闲,也使白居易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负荷和生活的压力,其精神绝对放松,意志也高度自由,安详从容而身心俱适,进入了享受生命的人生境界。因此,“对诗境的重视,尽管主要是在闲适诗创作中提出的,但显然也纠正了讽谕诗论仅强调诗歌语言质径易谕的偏颇。在白居易的全部诗论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篇2: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作品赏析

【注解】:

1.黄鹂,坊名。

2.乌鹊,河名

3.前日,原来的日子。

4.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

【鉴赏】:

唐诗中,最有南方印记的山水,莫过于“桥”了。而桥最多,被写得最多的,又莫过于苏州。桥景,不仅是最有特色的苏州山水,也是苏南景致最突出、最有个性的地方。在写苏州的桥的诗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太有名了,也太诗美了,以致顾颉刚这么说:“山东王子容来游寒山寺,大懊恼,谓受诗人之骗。”

白居易有诗吟道:“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 (《送刘郎中赴任苏州》)。唐代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在苏州当过刺史。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苏州任上,写有不少吟哦姑苏的好诗,其中《正月三日闲行》并不出名,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似乎也不算上乘之作,然而,此诗之美即在一闲字,认真玩味起来,还真的具有经典的意义。如果说张继的枫桥诗美在一种孤独情感,而白居易此诗则美在一种闲适状态。《正月三日闲行》娓娓吟道:

此诗写在白居易苏州刺史任职时。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直到长庆四年五月除太子左庶子返洛阳,仅仅十一个月后,即宝历元年五月又回江南任苏州刺史,至白居易离开杭州,就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十月,因病罢职。《旧唐书·白居易传》载云:“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可见白居易此次到苏州任职,与其在朝廷的处境有关。诗人自京城外放,而且是自求外放,在政治上肯定不太适意,且年已半百,但是,因为远离朝廷是非,远离正在兴起的朋党之争,而苏州则人情融洽,故而诗人的精神状态也便特别闲适,有他自己的诗为证:“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用兹送日月,君以为何如?”(《马上作》)诗中生动描写了诗人诗酒适意、唱和酬酢的闲情逸致。正月阳暖,早春时节,气候宜人,风光格外秀丽,街市特别繁华,故而心情也愈发轻松。于是,才写罢《钱塘湖春行》(脍炙今人之人口)不久的白居易,便又有了《正月三日闲行》。

据孟二冬“中唐诗歌年表”考,白居易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除苏州刺史,时年54岁,五月五日到任;又考,宝历二年二月,落马伤足,卧三旬。五月末,以眼病肺伤,请百日长假,九月初,假满,罢官。十月,发苏州,与刘禹锡结伴游扬州、楚州。[2]P305-306 故而笔者断定,《正月三日闲行》诗写作于宝历二年正月,白居易时年55岁。孟二冬的诗歌纪年里列出白居易此一时期诸多的代表作,而《正月三日闲行》却不在其列,想必孟氏尚未将此诗确认为白居易的力作。

白居易在苏州期间比较短暂,似乎还常在病中,其实乃小病大养。白居易曾有《咏慵》诗云:“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一生都在慵懒中的嵇康都不如他慵懒,诗人已经无心长进,心闲而百闲了。故而,此时他的闲适诗的数量大增,而且此时的诗中多“闲”字,连题目也往往以“闲”字作,如《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闲园独赏》、《闲卧寄刘同州》、《城东闲游》等。“闲”是他的一种状态,“闲”也是他的一种情调和境界,因此,我们从“闲”上着眼和发掘,方可真正读懂此诗,读懂白居易的此在状态。

篇3:正月三日闲行,正月三日闲行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的意思,正月三日闲行赏析

正月三日闲行,正月三日闲行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的意思,正月三日闲行赏析 -白居易的诗

正月三日闲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注释】 ①黄鹂,坊名。

②乌鹊,河名。 【赏析】唐诗中,最有南方印记的山水,莫过于“桥”了。而桥最多,被写得最多的,又莫过于苏州。桥景,不仅是最有特色的苏州山水,也是苏南景致最突出、最有个性的地方。在写苏州的桥的诗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太有名了,也太诗美了,以致顾颉刚这么说:“山东王子容来游寒山寺,大懊恼,谓受诗人之骗。”

白居易有诗吟道:“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 (《送刘郎中赴任苏州》)。唐代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在苏州当过刺史。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苏州任上,写有不少吟哦姑苏的好诗,其中《正月三日闲行》并不出名,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似乎也不算上乘之作,然而,此诗之美即在一闲字,认真玩味起来,还真的具有经典的意义。如果说张继的枫桥诗美在一种孤独情感,而白居易此诗则美在一种闲适状态。《正月三日闲行》娓娓吟道:

此诗写在白居易苏州刺史任职时。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直到长庆四年五月除太子左庶子返洛阳,仅仅十一个月后,即宝历元年五月又回江南任苏州刺史,至白居易离开杭州,就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十月,因病罢职。《旧唐书・白居易传》载云:“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可见白居易此次到苏州任职,与其在朝廷的处境有关。诗人自京城外放,而且是自求外放,在政治上肯定不太适意,且年已半百,但是,因为远离朝廷是非,远离正在兴起的朋党之争,而苏州则人情融洽,故而诗人的精神状态也便特别闲适,有他自己的诗为证:“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用兹送日月,君以为何如?”(《马上作》)诗中生动描写了诗人诗酒适意、唱和酬酢的闲情逸致。正月阳暖,早春时节,气候宜人,风光格外秀丽,街市特别繁华,故而心情也愈发轻松。于是,才写罢《钱塘湖春行》(脍炙今人之人口)不久的白居易,便又有了《正月三日闲行》。

据孟二冬“中唐诗歌年表”考,白居易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除苏州刺史,时年54岁,五月五日到任;又考,宝历二年二月,落马伤足,卧三旬。五月末,以眼病肺伤,请百日长假,九月初,假满,罢官。十月,发苏州,与刘禹锡结伴游扬州、楚州。[2]P305-306 故而笔者断定,《正月三日闲行》诗写作于宝历二年正月,白居易时年55岁。孟二冬的诗歌纪年里列出白居易此一时期诸多的代表作,而《正月三日闲行》却不在其列,想必孟氏尚未将此诗确认为白居易的力作。

白居易在苏州期间比较短暂,似乎还常在病中,其实乃小病大养。白居易曾有《咏慵》诗云:“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一生都在慵懒中的嵇康都不如他慵懒,诗人已经无心长进,心闲而百闲了。故而,此时他的闲适诗的数量大增,而且此时的诗中多“闲”字,连题目也往往以“闲”字作,如《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闲园独赏》、《闲卧寄刘同州》、《城东闲游》等。“闲”是他的一种状态,“闲”也是他的一种情调和境界,因此,我们从“闲”上着眼和发掘,方可真正读懂此诗,读懂白居易的此在状态。

《正月三日闲行》诗首联巧用地名:黄鹂为坊名,乌鹊乃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据史书记载,此桥原为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端正耸峙,如琼雕玉凿,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甚是壮观。此桥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乌鹊桥一直成为历代诗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白居易诗中“红栏三百九十桥”之“红栏”,显然是指称乌雀桥,诗以乌雀桥之个别而代“三百九十桥”之全部。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对此桥真可谓情真意笃。黄鹂、乌鹊语意双关,《正月三日闲行》中诗人巧用地名来写春意。首联两句中“欲”字并用,此乃大巧之拙,似为重复而其实匠心独运。诗人率意成诗,仿佛冲口而出,不管是平是仄,也不管是否重复,无心锤炼,不屑刻意,将一“闲适”的慵懒情态凸现出来。以笔者之推断:诗中连用两个“欲”,非诗人情词枯竭,实乃有意为之也。

中间两联,巧对偶得,不求工而自工,自然工稳。“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对“三百九十”的数词,妙不可言,以暗写绿水与河道,东西南北,纵横交织。一池春水,又由于水道的东南西北、曲折蜿蜒,更觉波光粼粼、源头绵绵之意。而各色桥等本来就姿态各异,情状呈献,又因为“东西南北”的方位,因为桥栏色彩鲜艳夺目,便愈加风情万种了。白居易在《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中也有对河道、对石桥的类似的描写:“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水是苏州城的自豪,桥是最苏州山水的特色标志,苏州就像一座用桥搭起来的水上城市。苏州最主要的山塘街,街市傍水而筑,居民临水而居,人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河道与街道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而石桥沟通连接,船行水里、人走道上,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景观。

“三百九十”桥,真可谓千姿百态,诗人不作具体描绘,事实上也无从写起,唯有以“三百九十”桥而概写,极言其多,各色桥等让人调动起丰富的想象:或狭长如玉带飘逸,或联翩如雁阵同列;或贴水如苍龙浮游,或高隆似鳌背连云;或弯曲如新月初出,或平直似鸟翼伸展……其桥不仅造型各异,而且阴晴变化,晨昏二殊,桥倒映水中,随荡漾的绿水而荡漾,虚实交映,与自然浑然一体,为环境平添十分的诗情画意。白居易的《小舫》,则是驾舟水上行的记录:“小舫一艘新造了,轻装梁柱庳安篷。深坊静岸游应遍,浅水低桥去尽通。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慢牵欲傍樱桃泊,借问谁家花最红。” “游应遍”,“去尽通”,可见诗人的游兴甚浓,去处甚多,而且兴酣未尽;而深坊静岸、浅水低桥的苏州水城构建的特点,则给了闲适诗人以无穷的寻幽乐趣。

水用“绿”,可谓清澈之极;桥用“红”,可谓绚烂之甚,结合首联的“黄鹂”之黄、“乌鹊”之黛,复见诗人之匠心矣。黄、乌、绿、红,色彩鲜艳而明丽,图画层次丰富而跳跃,形成生动的形象,足以给人以美感强烈的视觉冲击。繁彩缛色,烂漫春光。因为是早春,还在正月,即便是江南也未到春花盛开季节,所能见到的尚不可能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情景,诗人巧妙地用绿水红栏来渲染春天,不可不说是对春意的一种刻意追求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强烈意愿,与首联的两个“欲”字也暗中应合。

在“莺欲语”而未语、“冰欲销”而未销之时,便有“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显示出春天急不可耐的情绪和状态。鸳鸯双双,甜情蜜意,嬉戏而知水暖;杨柳万万,嫩绿饱绽而润泽,虽然不像是“春风似剪”的二月,却也全然不同于寒冬里抖瑟的枯枝。正可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诗人也如自然界的自然物态,自由自在,心闲如雀跃而又一无用心。

于是,诗人在尾联生出活泼一问答:“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自问自答,作者介入其中,问得漫不经心,问得随意天真,与杜牧的.“借问春风何处好?绿杨深巷马头斜”的形式不同,白居易拟以答问,极富情趣。春风来时是早还是晚,是前天还是今日?欲问而问不出个究竟,欲辨而辨不出个界限,然而却还是问了。也正因为如此一问,方才显出诗人的机智和幽默,也使全诗顿时充满了稚趣。此二句属于“合掌”之笔,强调春天来得不知不觉的神奇和快速。作者在案牍之劳后,步出官邸,轻松一身、惬意无限的神情也已跃然诗外。

比较起唐代其他诗人的诗来看,此山水诗凸显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景色。从全诗的用笔来看,“信意落笔,自然超妙”(东坡语)。而此等境界,自然源自诗人的“闲”心。从审美原理看,心闲而境生。谢思炜研究认为:“在文学的具体的表现方法上,白居易很重视两点:一是比喻,一是诗境。” [3]P372 在古代诗人的中,还真的没有人在诗里像白居易那样频繁出现“境”的字眼儿的。而且,把“境”与“闲”同举,互为关系,如:“意闲境来随”(《夏日独直寄萧侍御》)、“闲中得诗境”(《秋池》)、“唯此闲寂境”(《北亭卧》)、“偶得幽闲境”(《玩新庭树因咏所怀》)等等,谢思炜统计其诗中之“境”多达四十多次。[3]P373白居易诗咏曰:“幽境虽目前,不因闲不见”(《冬日早起闲咏》)强调了心理的作用,境与心相关,有闲心方有幽境。据日本藤元粹辑《苏诗记事卷上》东坡:“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查“心相”一词乃佛家语,若从是句观之,东坡深慕乐天豁达,是其心闲得下来。闲,也使白居易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负荷和生活的压力,其精神绝对放松,意志也高度自由,安详从容而身心俱适,进入了享受生命的人生境界。因此,“对诗境的重视,尽管主要是在闲适诗创作中提出的,但显然也纠正了讽谕诗论仅强调诗歌语言质径易谕的偏颇。在白居易的全部诗论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篇4:吕梁三日行记叙文

吕梁三日行记叙文

7点钟起床略修整即上路,去往李家山。

沿着黄河一条大路,路弯弯跟着水弯弯,水弯弯那两岸的山也是一起拐弯,就像是这黄河的警卫队,一路护卫着黄河。

左手山势高俊,有小白杨林依着山脚,林间透着朝阳束束光线,强有力地穿透浅浅的林子,把刚生长的小白杨那纤细的身影映在山石间。右手是黄河,那河床大片大片的干涸了,有人在那里耕作,种下蔬菜一行行一垄垄一片片。远处是山,黄土多于树木。

一路走着,没人影没声音,偶有摩托车飞驰而过,驮着大箱大包的。我走在大路中间不时为自己窈窕的身影拍照,阳光投射下越显得好长的一双腿。呵呵。我跳跃我吟唱,快乐轻松,不觉走了个把小时,看到了李家山的路牌。

上山,一路上山。一层层山一段段路都有住家。有树有菜也有花。依山势而建的一层层一排排一孔孔窑洞,拱形的门,拱形的窗贴着窗花,院落干干净净的,院墙上砌进了一排排泥土烧制的大缸,在阳光下黄灿灿亮锃锃的,把这光反射到了院子里村路上,也反射到对面的山崖人家。当然也有少数破落失修久无人居住的老窑洞,朽木门窗,杂草遍地。山这边山那边中间隔着深深的山沟,隔山的人在说活还听得真切呢!但是要见面恐怕得先下山十里八里再上山八里十里的。这倒让我想到了隔着深沟对歌的陕北妹子和她的情哥哥。 一路上山一路望景拍照。遇到写生的学生们,但很少遇到游人。

山谷里太阳显得格外亲切。那样慷慨地铺洒在山山树树沟沟壑壑。那山影树影和门前的`花都给农家点缀上色彩,加上几个写生的年轻人活蹦乱跳的让这古老的黄土高原上也显出了生机。

为了赶时间去趟西湾村,冒一回险找了一辆摩托车在险峻的山路上蜿蜒急拐飞下,倒是站在远眺碛口古镇的位置,才倍感此处生活的不易。山环绕了整个村镇,一山更比一山高。途经村里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而只见那些身体稍显佝偻面色黢黑的中老年人驻守着家园,在干涸的河床,在沟边的坡地,开垦种植,摘吃自己收获的果蔬,卖出盈余补贴家用,也许还要供养远方上学的儿女,年复一年。

从李家山到西湾村是要经过碛口古镇的。西湾村的民居很有有些特色。

西湾村距黄河古镇碛口仅一公里之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座西北向东南。当地人说,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静静的从村前流过,见证了西湾村的创建、兴盛和衰落。西湾村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

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巷子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堞楼和供巡视的墙道。早先村子的外围建有封闭的村墙,只是如今都已塌毁了。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为天、地、人的大门。显然,古村西湾对外部世界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而对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言是开放的、外向的,折射出对外防御、对内聚合向心的传统心态。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在村口遇到夫妇二人,随之进院吃了中午饭:豆面抿节儿,清拌苦苦菜。与他们聊天。得知这个村子很早是往来于甘肃内蒙陕西到天津等黄河以北以东做生意人的家眷所在地。一公里之外的黄河段已是行船相对安全并不得不上岸的地方。再往前去200公里左右便是壶口瀑布,水流急落差大。另外,村边的湫水河连接着黄河,便于把货物转运到陆地。于是西湾村就成了歇脚休息转运货物的地方。

进村去看了那些砖雕精细依山设计巧妙的五条街,房子毗邻着房子院子接着院子,上下错落又相连,假山势借风水。但几乎没碰到什么人,无论游人还是村民。整个村子静悄悄的。

太阳明艳照在古村落的树上墙上院落,五月的风柔情地吹拂着我的脸。顿觉穿越,已恍惚眼晕,竟幻觉身边是那些大褂长袍牵骡饮马的生意人了。

篇5:魔鬼深夜闲行有所思

着实是争秋夺暑的时节,尽管星夜依旧朗照,寒蝉声依旧悦耳动听,可心还是焦躁至极。

拣一最舒适的位置于阳台上,将身体隐藏在种养的藤蔓后,噙着清香阅读,也颇有意境。俄顷一阵风乍至,一个黑影跃然而至。颀长的身子轻轻靠在藤蔓上发出愉悦的声音。

“朋友!虽说今夜突访多有不周,不过论理你我应早已认识。”他将身体再往藤蔓缠绕处靠去,试图寻找更舒适的位置,“我是魔鬼――身处地狱却得遵守清规戒律,从未体会世俗的美好。我非和尚,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我知道人间是与这些绝缘的。我虔诚的信徒们都过着繁华奢足的`生活。我决定偷渡至此,再也不回去了。”

我惊讶地合上书本:“乖乖。老兄。我与你可未曾相识。”

“你不承认?”他说时脸上泛着诡异的同情,“也对,谁会坦诚与魔鬼有交情?无妨,你也是可怜之人。身为地狱使者,我要引诱和试探世俗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实在是可爱;不成功的,也会有所动摇。这便是作为魔鬼特有的成就感,也是世俗社会独有的魅力所在。”

这是什么歪理!我有些轻视他的观念,“俗世哪有你这般想象?你所谓的魅力只是你接触的一部分。你怎可囫囵吞枣,以偏概全。”

“哈!我看不然。拥有官位,拥有财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即使被你们说成是奢靡却也享受到极乐的顶峰;拥有名誉,拥有美名,即便被你们说成是沉醉于不切实际的虚荣之中却也飘飘然羽化而登仙呀!”

“非也非也。”我将书本卷成小桶在他眼前摇了摇,“这可不是尘世的魅力。这些是我们要杜绝的社会隐患与危害!”

“何解?”魔鬼眨了眨他的大眼,表示匪夷所思。

“拥有名誉拥有美名拥有财富与官位,若是致力于社会贡献者,如人民教师,可有也;若是奉献给祖国建设者,如科研者,实至名归也。若是奸人邪佞者,则名不副实也,更有甚者,不顾社会之伦常,宇宙之规律,则万物皆将有害也。”

“这样不与我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了!”

“也不尽然。这一切皆有人心所控制,非你我之力可以有所为。官富二代、穷二三代,虽出身无法选择也无从比拟,求学成长路上也许偶有交际,穷二三代未必有所上风,但人心的决策可以使他们成功反转,也可使他们一路到底。你若想拥有财富,则得正心用合理手段;你若想拥有权利,也应当理所当然。孔夫子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见羡煞财富之人并无可耻之处。同理,拥有置顶权利也是有本可循。只是别将这些钱财这些权利用在令人唾弃的地方。这样即便你富可敌国即便你手中的权利可以一手撑天,当你呐喊着‘我爸是李刚’驾车而去,顶着‘红十字会’开着豪车叫嚷着要闯荡娱乐圈,即使你说你不是作秀,大家也只会当成是茶余饭后的笑话而已。”魔鬼听完,托腮轻叹:“有理。”

“其实这些说穿了也只能支撑大众娱乐板块的一小段时间,再怎么样也会慢慢淡忘。我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所谓的婚庆类节目。打着寻亲牵姻缘的幌子,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曝光身家与财产,是选人还是选家产?却无奈这样的节目日益增多。即使想忘记,却也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些所谓的相亲女目的何在?是打算在豪车里做着不雅的动作?还是在自行车上妩媚娇柔?不。一切都只是炒作,成名才是最终的动力。被娱乐版面夸奖‘拜金女’、‘凤凰男’。是美名么?若是我,可谨谢不敏。”

“哎――”我听得魔鬼叹了深深一口气,“原来世俗的社会那么难以理解。”

我笑道:“其实不难。就像我刚才所说:一切的一切都归咎于你的人心。不过当然你的是‘魔心’了。周敦颐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你保持你的本心,当权者洁身自好,拥有佳名美誉不恃才傲物而宽以待人,那你也能像白杨一样不折不挠。”

“那你是享受着世俗的一切?”

“当然。我享受金钱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夹击,沉醉别人的赞誉却更贪恋世间的温暖。我只小小读书者一名,何况非男儿,没什么鸿图伟志也不渴求功名利禄,我的心告诉我,我只要伟岸、正真、朴质、严肃,也许过得平淡,不过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迷人的‘动情点’?”

我不说了。他也沉默了。我有点尴尬。正想再说点什么。他起身,说要告辞了。修长的影子在黑夜下显得十分肃穆。我看着他消融在星夜之中,仿佛是一颗星归于浩瀚的宇宙。

篇6:《寄生草·闲评》鉴赏

《寄生草·闲评》鉴赏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下文是《寄生草·闲评》鉴赏。

原文

问甚么虚名利,管甚么闲是非。想着他击珊瑚列锦帐石崇势①,则不如卸罗襕纳象简张良退②,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③。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④,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争闲气,使见识,赤壁山正中周郎计⑤,乌江岸枉费重瞳力⑥,马嵬坡空洒明皇泪⑦。前人勋业后人看,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鉴赏

这是元代一位不留名姓的隐者写得两首笑看人生曲,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曲子语势奔泻,又明白如话,堪称雅俗共赏,特别是这曲中的典故,着实引人入胜。

“想着他击珊瑚列锦帐石崇势”一句,写得是西晋时国舅王恺和巨富石崇互相攀比权贵的故事,晋武帝曾送给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举世罕见。王恺把这株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炫耀,不料被石崇随手打碎,王恺十分痛惜,认为这是石崇因嫉妒故意而为,大声怨恨。不想石崇轻描淡写地说道:“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就还给你。”说着便让下人取出几株三、四尺长,光彩夺目、举世无双的珊瑚树来。还有一次,王恺用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屏风炫耀权势,石崇便用锦缎做了五十里长的屏风和他争风相对。这个整日和皇亲国戚比富的石崇,后来终于死在了皇亲国戚们的手里,只因争抢一个越南(那时还是中国的交趾)女人,为赵王司马伦手下的孙秀所杀。

“则不如卸罗裾纳象简张良退,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两句,前一句说得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在建立功业以后,立即辞去官职,归隐山田的传奇;后一句说得是北宋名士陈抟隐于华山的故事。这二人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远离权贵和政治,得以善终。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一句则出自北宋诗人林逋《长相思》中“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的词句。与其“长相思,相送迎”倒还不如“今朝醉,明朝醉”来得潇洒快活,畅意人生。

“赤壁山正中周郎计,乌江岸枉费重瞳力,马嵬坡空洒明皇泪。”分别讲得是周瑜在赤壁一战,运用黄盖诈降火袭曹军水寨的计划,终于大败曹操,成鼎足三分的大势;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以及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军士们纷纷要求杀掉杨贵妃,玄宗被迫赐贵妃自缢的故事。

“前人勋业后人看,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作者最后发出感慨:往事难追,人生如幻,不如来个置身世外,一醉方休。语似豪旷,实含悲辛,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

【《正月三日闲行》鉴赏】相关文章:

1.《山行》唐诗鉴赏

2.唐诗鉴赏:引水行

3.山行诗歌鉴赏

4.《采玉行》唐诗鉴赏

5.三日诗

6.闲词语

7.李清照《行香子》宋词鉴赏

8.《缚鸡行》杜甫唐诗鉴赏

9.白居易《池上闲咏》全诗注释及鉴赏

10.黄山三日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正月三日闲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