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引水行
“巴博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唐诗鉴赏:引水行,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唐诗鉴赏:引水行,供大家阅读。
篇1:唐诗鉴赏:引水行
唐诗鉴赏:引水行
【作品介绍】
《引水行》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五七〇。此诗描写竹筒引水所形成的南方山区特有的诗意风光,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竹筒引泉出洞以及所听到的竹筒流泉琤琤清韵的情景,蕴含着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全诗语言清新,形象曼妙,风格明丽,是一曲古代农民改造自然斗争中兴建水利工程的颂歌。
【原文】
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⑴,引出深萝洞口烟⑵。
十里暗流声不断⑶,行人头上过潺湲⑷。
【注释】
⑴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
⑵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⑶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
⑷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白话译文】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创作背景】
李群玉所处的时代,朝廷腐*,日甚一日。宦官专权和藩镇跋扈有增无减,内阉与外官间党争特别激烈,致使皇帝废立异常频繁,直接威胁中央政权的巩固,唐王朝重新兴盛起来的希望随之变得十分渺茫。尤其是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发生的“甘露之变”,宰相王涯等十余家族诛,,朝野震骇。这种混乱的政局引起士人明显的心态变化。在这种状况下,不少人产生了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诗人们大多转向以抒写个人情思为主,而直接反映人民疾苦、社会疮痍的作品则不多见。李群玉也被时代所左右,其诗歌亦以相当的份量抒写个人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更着意表现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但是,仍有许多篇什触及社会的诸多层面,这首《引水行》便是这样的作品。
【赏析】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篇2:《山行》唐诗鉴赏
《山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篇3:唐诗桃源行鉴赏
唐诗桃源行鉴赏
【原文】
桃源行
王维/唐
〔时年十九〕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一作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阝奥]。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一作净)。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一作忽)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一作乡)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一作更闻)成仙遂(一作去)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一作岑)壑今来变。
当时知记入山深。
青溪几曲(一作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辩仙源河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值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房栊:房屋的窗户。
(12)喧:叫声嘈杂。
(13)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4)引:领。
(15)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
(17)闾巷:街巷。
(18)开:指开门。
(19)薄暮:傍晚。
(20)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1)去:离开。
(22)自谓:自以为。
(23)不迷:不再迷路。
(24)峰壑:山峰峡谷。
(25)游衍:留连不去。
(26)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晋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27)物外:世外。
(28)灵境:指仙境。
(29)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30)乡县:家乡。
(31)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32)云林:云中山林。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想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赏析】:
此诗借咏桃花源一事,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从容雅致,意境超脱,寓意深长。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篇4:《采玉行》唐诗鉴赏
《采玉行》唐诗鉴赏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韦应物诗鉴赏:
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山,自古以产玉著称;山下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深溪,这就是“蓝溪”。这里山谷险竣,深溪之内,出产一种极名贵的美玉—— 水碧。
古代的统治者崇尚玉器,尤其喜以“水碧”作为显示地位、夸耀财富的珍品,所以官府常常征丁派夫,大量开采水碧,以满足他们的豪奢生活。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开头便说:“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一个“须”字,表现了统治者对玉质的苛求,除了“水碧”,别的玉概不合格;也表现了他们要美玉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淫欲的`丑恶目的。而韦应物这首诗,一开头便说“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官府”二字,说明这是无偿征用,征用的平民不会供给任何报酬;而且指定和限制开采的是“蓝溪玉”,即蓝田山深溪之“水碧”。
官府只管要质地最好的蓝溪“水碧”,但对玉工的食宿和生命是全然不问的。李贺《老夫采玉歌》中的“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榛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正好与这首诗“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相互参读。玉工们辛苦劳作了一天,却饥寒交迫,无处安身,只能捡野榛充饥,冒山雨露宿。
诗的最后说:“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饷粮”即送饭。这两句说,孤独的妻子送饭回来,悲悲切切地在舍南的田园中痛哭。妻子送饭而归,为什么要 “舍南哭”?诗没有明说。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妻子前来送饭,看到丈夫“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的非人生活和冻饿之躯,因为疼惜而哭;第二,诗言“独妇”可知其家中再无男子和劳力;田园荒芜,无力为耕,收成无望,为将来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哭;第三,尽管如今还能“饷粮”,今后何以为炊?丈夫从事那样艰辛危险的劳动,再加上食难果腹,山头露宿,岂不将冻馁而死;如若夫死,妻何以堪;瞻前顾后,不寒而栗,叫她怎能不哭?第四,饷粮时强忍悲泪,不敢言明家中之苦,以免再增役夫之悲痛;而今饷粮而还,万般苦楚而又无处可诉,她也就只能“哀哀舍南哭”了!
中唐时代,世风日奢,尚玉之风极盛。但真正直接反映玉工痛苦生活的作品并不多见。最有名的也只有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韦应物的这首《采玉行》。
(沈德潜《唐诗别裁》对此首批注)。
这首《采玉行》,简短朴实,且完全站在玉工的角度为其伸冤鸣恨,表现出浓厚的悯农情绪,故而为人所称道。
篇5:《古悠悠行》唐诗鉴赏
李贺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李贺唐诗鉴赏: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太阳已经慢慢地落在西方天幕的山峦下面;而月亮又带着她的光华升上碧蓝碧蓝的高远的天空。这一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在敏感的诗人的心底却引发了悸动,萌生出飞越千载的奇思遐想。“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从古到今何处是它们的源头,又何处是它的尽头呢?这漫漫的时间,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大概只有它们是永恒的'吧!这么短短的两句,就给者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背景。“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下面四句分别用两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体写出了“千岁随风飘”:一是秦始皇及其为求仙而筑之入海石桥,一是汉武帝为求长生而铸的铜柱(金铜仙人 )。秦始皇、汉武帝都企望能永久留存人间,长生不老;但是,像历史上一切事物一样,都逝去了,随风而飘走了。他们为了求取长生建造的石桥、铜人,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毁灭。在写这两个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诗人分别用了两个分句来加强“随风飘”的力量。“海沙变成石”,是说明任何事物都在变化;“空光远流浪”,写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这样,就把“千岁随风飘”的哲理表述得更加具体生动。这两句又和秦桥、汉铜人交织起来写,就更把秦始皇、汉武帝企求长生的悲剧摆在哲理的氛围内,摆在永远变化的大千世界、永远奔腾不尽的时间长河里面,正像前面《金铜仙人辞汉歌》里面分析到的那样,李贺对于人生短暂、时间的永恒这个矛盾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去探究的。虽则如此,然而他毕竟探究到这种哲理的真谛——宇宙、时间的永恒性。
篇6:月夜江行唐诗和鉴赏鉴赏
月夜江行唐诗精选和鉴赏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
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
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
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
寂寥寒江深。
权德舆诗鉴赏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 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
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
下一句,鸣琴,即琴。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2644·《唐诗鉴赏大典》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然而,还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 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篇7:《江夏行》李白唐诗鉴赏
江夏行
李白
忆昔娇小姿,
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
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
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
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
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
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
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
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
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
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
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
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
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
旦暮长追随。
悔作商人妇,
青春长别离。
篇8:《江夏行》李白唐诗鉴赏
《江夏行》与《长干行》写的是同类题材,同样采用女子口吻的代言体方式,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则有同异。江夏女子的丈夫也在外经商,她的凄苦较多,而幸福的回忆却较少。
江夏女子与丈夫的结合,感情基础较之长干女夫妇似乎薄弱得多。这位江夏女子自幼多愁善感,向往爱情几乎是她惟一的精神生活。她的幻想是“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不免把爱情问题看得太简单,她还不知道“负心汉”的'含义,就委身商贾。殊不如商贾的生活方式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大,根本不可能“白头不相离” 的。
她所委身的这男子,似乎较其他商贾更为重利轻别:“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他的去处是扬州,乃是大都会,温柔富贵之乡。同去的人都还知道有个家,唯独他不回来。
于是江夏女子痛苦得发疯,心理上发生了变态。
她妒嫉一切少妇:“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她痛悔昨日的轻信:“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由此看来,李白笔下的妇女题材绝非千篇 一律,妇女问题在大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的反映。《江夏行》与《长干行》彼此是不能替代的。此诗较前诗比兴为少,赋法为主,又运用了五、七言相间的形式,音节上更见灵活多致。不过,大约是即兴创作,较少文字推敲,此诗比《长干行》出语稍易,腔调稍滑,不免在艺术上略逊一筹。
篇9:《桃源行》王维唐诗鉴赏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概与《桃花源记》大体相同,但他却将陶渊明所描绘的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描写成了一个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渗透着诗人所虔诚奉信的佛家思想。诗中的“灵境”,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人也同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待来客淳朴、热情、亲切,诗中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维对田园乐趣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字简洁,但基本上是叙事。而在诗中,则使情、景、事水乳交融,抒写出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之“事”,峰壑变幻、青溪曲折、云林恍惚之“景”,以及渔人遍寻不得、无限怅惘之“情”。此外,还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的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的向往,诗意比散文浓了。为了开拓诗境,加浓诗意,王维充分发挥想象,在诗中相继展现出一幅幅流动变幻的形象画面。诗的开篇四句,描绘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这幅“渔舟逐水”的画面,色彩明丽,景致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优美的诗境之中。“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描绘远处高大的树木仿佛攒聚在蓝天白云间,近处满眼是遍生于千百户人家的繁花、茂竹。画面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云、树、花、竹历历在目,相映成趣,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一联,写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栊沉寂,一片恬和静谧气氛;写桃源晨景,朝阳,云彩,鸡鸣犬吠,则是一片喧闹,生机勃勃。写生活情景的“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以“惊”、“闻”、“争”、“集”、“竞、“引”、“问”等一连串动词,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桃源人待客的纯朴、热情和对故土的关心,同样荡漾着诗情画意。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无穷。整首诗的意境,美丽、静谧、闲适、虚幻、奇妙,非常迷人。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骈偶化影响较大,诗中有不少符合今体格律的句子,这就是前人所谓的“运律入古”。同时又发挥古体诗的长处,形式比较灵活,骈散相间,自由转韵,时而用典,采用比较浅近而又华美的语言,带有清新活泼的民歌风味。这种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之风,下开中唐白居易、元稹叙事歌行体之先河。前人赞扬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录二引《史鉴类编》。
篇10:《山行》杜牧唐诗鉴赏
《山行》杜牧唐诗鉴赏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描写了诗人“山行”的旅途风光。“远上”二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路遥勇于攀登和追求的努力。“寒”字点明“山行”的时令已是深秋,呈现秋风萧瑟、万木凋谢的景象。“斜”字描绘出前路山势之险峻、山路之陡峭。诗人描绘了一幅山岚经秋,林木萧条,一道蜿蜒曲折的石径不断向上伸延的动态画面。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诗人远眺之所见。“白云生处”极言山巅之高。“有人家”让人突见崇山峻岭中飘出人间烟火令人惊喜不已,使寂静幽深的'景色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绘出了诗人流连山景、停车歇息的情境。正是这一个“停”字,诗人舍“行”而“停”,显出山景之美,诗人“爱”景之情深。“枫林”正是诗人瞩目之处,赋予了“霜叶”的品性。一个“晚”字,韵味无穷。它透露出秋山红叶的最佳之景在迟不在早,又展示了一幅秋山夕照图,夕阳、晚霞、红叶,红成了一片,交相辉映“寒山”与红艳共色,色彩绚烂无比;怪不得诗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以致耽搁行程,及至夕阳西下,才猛悟到自己“停车”太久。
结句:“霜叶红于二月花”,重笔浓墨地刻画了秋山红叶,不仅点出了诗人“停车”的具体原因。也抒发了诗人对秋山红叶的热恋之情。诗人以“霜叶”同江南的二月花相比,一个“红”字准确地绘出了枫叶经秋时如丹似醉的娇艳,给“寒山”笼罩出一片热情的火焰,一扫历代咏秋诗中充斥的悲秋伤逝、萧瑟冷落之习气,别具一格。
在这首诗中,杜牧善于以情驭景,他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唐诗鉴赏:引水行】相关文章:
1.《山行》唐诗鉴赏
5.《春晓》唐诗鉴赏
6.兵车行唐诗鉴赏
7.《剑客》唐诗鉴赏
10.《乌衣巷》唐诗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