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孩子七个坑
“豆包不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六个孩子七个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六个孩子七个坑,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六个孩子七个坑
六个孩子七个坑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4个词语,会认7个字。能用“每、打、高、再”口头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句子初步感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读准音,记住形,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难点:弄清元元及孩子们是怎样数人数的,为什么把七个人数成了六个人。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将插图内容制成动态的课件(或投影片)。
3.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1.激趣引出课题,学生对照拼音读课题。
“坑”是要求会认的字,要读准字鼻韵母。
2.提出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3)知道六个孩子怎么会坐出七个坑?
(4)完成课文学习。
二、正确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朗读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借出拼音认读不认识的字(以差生读速为准,给足读书时间,教师巡回辅导)。
3.再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8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和7个要求会认的字,分别做上记事情。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4.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生字卡、词语卡采用多处形式进行检查,反复巩固,直到每个学生读准。
5.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6.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桌或分小组说一说,讲一讲。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利用已学知识自己想办法分析识记生字。
田――力――男 王――见――现
又――寸――对 二――儿――元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
每:上下结构。
再:独体字。
爷:上下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四、朗读全文
思考:六个孩子怎么会坐出了七个坑?
第二课时
一、流利地朗读课文
导语:要把课文读得流利,还能读出感情,就要把课文读懂。这一节课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朗读。
1.练读1-2自然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想象在炎热的夏天,约上几位小朋友到河边游泳、玩水,心情会怎样?读1-2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否和你一样高兴。
(2)教师范读。强调是“七个男孩”。
(3)学生体会模仿自由练,指名读,集体读。
2.练读“元元游到最前边……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叫起来”。
(1)边读边思考:1元元数了几遍都是六个,他们是怎样数的?2孩子们又是怎样数的?结合理解“每”,用“每”口头组词。
(2)可利用插图或动画课件,也可让学生表演如何数数(站在前面回头数),具体感受元元是怎样数的,然后再全班读一遍。
(3)教师范读,学生静听:让学生从“最前边、回过头、大声喊、一个跟一个叫”等朗读中,感受到元元是怎样做的,然后再全班读一遍。
(4)反复模仿体会练读。可用一组开火车喊:“六个,是六个”来理解“跟”的意思。
3.练读“于是……孩子们急得哭了起来”。
(1)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想象: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想?怎样做?
(2)边读边思考:孩子们发现少了一个同伴时,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
(3)学生练读,最好能读出十分着急采取的行动:有的……有的……有的……
(4)教师范读,学生互读互评。评后再练读。
4.练读“在河边打鱼的老爷爷走过来……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
篇2:六个孩子七个坑的教案
六个孩子七个坑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4个词语,会认7个字。能用“每、打、高、再”口头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句子初步感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读准音,记住形,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难点:弄清元元及孩子们是怎样数人数的,为什么把七个人数成了六个人。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将插图内容制成动态的.课件(或投影片)。
3.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1.激趣引出课题,学生对照拼音读课题。
“坑”是要求会认的字,要读准字鼻韵母。
2.提出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3)知道六个孩子怎么会坐出七个坑?
(4)完成课文学习。
二、正确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朗读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借出拼音认读不认识的字(以差生读速为准,给足读书时间,教师巡回辅导)。
3.再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8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和7个要求会认的字,分别做上记事情。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4.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生字卡、词语卡采用多处形式进行检查,反复巩固,直到每个学生读准。
5.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6.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桌或分小组说一说,讲一讲。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利用已学知识自己想办法分析识记生字。
田――力――男王――见――现
又――寸――对二――儿――元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
每:上下结构。
再:独体字。
爷:上下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四、朗读全文
思考:六个孩子怎么会坐出了七个坑?
第二课时
一、流利地朗读课文
导语:要把课文读得流利,还能读出感情,就要把课文读懂。这一节课在正确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朗读。
1.练读1-2自然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想象在炎热的夏天,约上几位小朋友到河边游泳、玩水,心情会怎样?读1-2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否和你一样高兴。
(2)教师范读。强调是“七个男孩”。
(3)学生体会模仿自由练,指名读,集体读。
2.练读“元元游到最前边……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叫起来”。
(1)边读边思考:1元元数了几遍都是六个,他们是怎样数的?2孩子们又是怎样数的?结合理解“每”,用“每”口头组词。
(2)可利用插图或动画.课件,也可让学生表演如何数数(站在前面回头数),具体感受元元是怎样数的,然后再全班读一遍。
(3)教师范读,学生静听:让学生从“最前边、回过头、大声喊、一个跟一个叫”等朗读中,感受到元元是怎样做的,然后再全班读一遍。
(4)反复模仿体会练读。可用一组开火车喊:“六个,是六个”来理解“跟”的意思。
3.练读“于是……孩子们急得哭了起来”。
(1)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想象: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想?怎样做?
(2)边读边思考:孩子们发现少了一个同伴时,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
(3)学生练读,最好能读出十分着急采取的行动:有的……有的……有的……
(4)教师范读,学生互读互评。评后再练读。
4.练读“在河边打鱼的老爷爷走过来……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1)边读边思考:正在着急的时候,在河边打鱼的老爷爷想办法帮助了他们,是什么办法?(把写办法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怎样?(读出孩子们高兴的语气。)
(2)教师范读,师生互读,同学帮读。在练读的过程中相机处理词语“打鱼、高兴、再数数”用“打、再、高”练习口头组词。
5.练读最后一句话。
(1)联系全文读、思:为什么在水里数的是六个孩子,在岸上数就是七个孩子呢?
(2)组织内部语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六个孩子怎么会坐出了七个坑?进行口语训练,积极鼓励用不同的语言回答。
(3)读课后练习第4题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从中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学习语言。
二、扩展活动
想一想:还有别的办法能让他们确信是七个孩子吗?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篇3:大班综合教案《六个娃娃,七个坑》
活动目标:
1、 认真倾听和理解故事内容。
2、培养幼儿的想像能力、观察能力、自由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4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以谈话的形式引起话题: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放假时有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游泳吗?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中有七个小朋友一起去河里去游泳,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在游泳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教师出示图片
1、教师出示图片1: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这里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总结图片1:图片中七个小朋友到河里去游泳。他们游啊,叫啊,白色的水花溅成一片。
2、教师出示图片2: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觉得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总结图片2:一个小朋友爬上岸,他数起河里的小伙伴。“1、2、3、4、5、6。”他数了一遍又一遍,河里只有六个小伙伴!他着急地喊起来:“谁淹到水里去了?我们来的时候有七个人呀!现在变成六个人了!”小伙伴们到水了找,找来找去,河里还是六个小朋友。
3、教师出示图片3:这幅图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又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图片3:河里的小朋友急急忙忙上了岸,一起坐在河滩上想办法。大家再来数一数吧。小伙伴们一起站起来,点着沙滩上坐出的屁股坑:“1、2、3、4、5、6、7。”
4、教师出示图片4:这幅图中这些小朋友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们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教师总结图片4:咦?沙滩上的屁股坑又变成七个了。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刚才忘了数自己呀!”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四、幼儿自由观看幼儿用书并讲述故事内容
1、教师一旁巡查指导
五、活动结束
篇4:week的七个孩子
一、结构特点。他们都以-day结尾,都属于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
二、语音特点。字母组合ay均读/i/, Thursday 和Saturday中的字母组合读音不同。前者为长音,后者为短音,即“四长六短”,另外,Wednesday 中第一个d不发音。
三、简写特点。他们都可用前三个字母来表示(Tuesday和Thursday通常用前四个字母代替。)
四、句型转换特点。在句型变换中,对他们提问,一律用“What day...?“
五、习惯表达。从用法上看,在西方,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表示在“在星期几”,介词要用”on“;表示”星期几的上午、下午、晚上”,也要用介词”on“, 而不用“in”.
篇5:家庭教育孩子的六个方法
家庭教育孩子的六个方法
一、心理换位法
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不要以为别人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不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家长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的同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认识和处理问题。
把握心理换位的策略,关键是了解孩子,增进与孩子的接触,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常,谈他们关心的问题。
心理换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角色扮演法。
角色固定是心理换位的最大障碍,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认识问题,体验原来体验不到的孩子的某种切身感受。
2、双向对话法。
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相似,只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和家长两个角色,进行双向对话。一旦您进入双向对话的思路,就会发现问题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新认识,处理起来也就比较顺手。
3、迁移感受法。
您可以把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如:开会迟到时的难堪,工作没有做好时的心情迁移到家庭教育的类似情境中。
4、回忆往事法。
家庭教育的许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还是孩子。只有经常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二、严而有慈法
父亲在孩子的眼中应该是权威人物,对孩子的成长关系甚大。
在小孩子已经能够辨别大人脸色的情况下,父亲对子女就要实施严格的家庭教育,应该做的事就引导子女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则应该及时制止。这样,父亲的权威就会逐渐地树立起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增强,父亲的施教便容易为子女所接受。在家庭教育中,只有当家长有了权威,才会少走弯路。
为人父者,其威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还必须做到严而有慈。对孩子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关爱和耐心。只有当孩子明白了道理,认识了错误,孩子才能从心理佩服父亲,责而无怨,心悦诚服,父亲的“威”才能真正地树立起来。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父亲的权威,就不能教育好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无威便是过。
三、双向反思法
双向反思法是指面对犯了错误乃至严重错误的孩子,家长既不暴跳如雷、拳脚相加,也不视而不见、迁就掩饰,而是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自我批评的态度承担责任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之所以犯错误,要么是父母的关心不够,要么就是直接受到了家长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孩子反思的同时,为人父母者不妨也进行一番“自我反思”,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中,自己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然后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意见,勇敢地进行自我批评,再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才是新时代的家长风范。
四、幽默教育法
幽默教育法是指借助幽默,用讽喻、轻松的口吻指出孩子行为不通情理的地方,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有时会故意打破常规做出异常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勇敢,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此刻,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硬碰硬”的方式,孩子很可能由此会变得更加强横。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最好采用幽默教育法。
五、孩子互换法
在假期或双休日里,我们不妨让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父母,到自己的朋友、亲戚的家庭里生活一段时间,当然选择让孩子去居住的家庭应该具有良好的家风。
在新的环境里,孩子会受到环境约束,改变自己的角色,可以得到新的`熏陶和影响,改变诸如好吃懒做、为所欲为等不良习惯。一般来说,孩子在新的环境里都会比在自己家中变得勤快,能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有农村亲友的家长,利用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农村,让孩子去吃一点“苦”,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父母成长的足迹,体验的生活。这对城市独生子女无疑是一次生活的磨练和意志的考验。当然,也可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家做客,让孩子学会如何当好小主人。在招待客人的同时,学习农村孩子纯朴、勤劳的优良品质。
六、家庭角色互换法
家庭角色互换法是指选择双休日的一天,孩子和父母来个角色互换,让孩子当一天家长,使孩子从中体验当父母的辛劳,从而学会体贴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承担责任,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责任就会有风险,只有敢于面对风险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许多“好心”的父母担心孩子独立承担责任会伤害他们,殊不知不让孩子承担责任更是对孩子的伤害,以致孩子将来无所作为。承担责任并不是强人所难,只要他们力所能及,应让他们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并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篇6:七个关于让孩子学会思考
关于我是从哪来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那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啊!”
“那你先说你是怎么种花生的呢?”
“我把花生米放在花盆土里,花生就长出来了。”
“是啊,当初爸爸也给了妈妈一颗种子,并种在妈妈肚子里,后来就长出了你。花生米就相当于爸爸给的种子,土壤相当于妈妈的肚子,长出的花生就相当于你。”
关于做人
“妈妈,为什么你总说要先学会做人?”
“孩子,还记得你搭积木时,为什么越高越容易倒吗?”
“不知道。”
“因为根基不牢固,搭的越高,压力就越大,倒的就越快。做人就相当于搭积木,人做不好,你走的再远,也会像积木一样最终倒下。而做人要善良、诚信、大气、懂得尊重、有担当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就相当于一块块积木,优秀品质越多,你才能有机会搭的越高,否则你连积木都没有几块,怎么谈得上搭的高呢?”
关于交往
“妈妈,强强打我!”
“为什么啊?”
“他说我这次没给他东西。”
“那你以前为什么给他东西。”
“我想有小朋友玩~”
“你看,孩子,当你总是给别人东西时,别人就习惯从你这里得到,并觉得这是你应该给的。而有一次你没东西可给时,别人就会不习惯,就觉得你很不好,所以就打你了。
而你应该明白,交朋友是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别人成为你的朋友,比如你学下棋,就会交到棋友,你会讲故事,就会遇到爱听故事的小朋友,只有你学的本领足够多,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交到一样爱好的朋友,而不是靠拿自己的东西换取朋友,靠用东西换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关于主见
“孩子,老师说的话你都听吗?”
“听啊!”
“那如果红灯时老师说,赶紧过马路,你过吗?”
“我不过。”
“为什么啊?”
“因为红灯应该停啊!”
“对啊,所以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话都是对的,包括老师,包括妈妈,你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自己判断。”
关于自我管理
“妈妈,我想买烤肠。”
“去吧!”
“妈妈,我想坐摇摇车。”
“去吧!”
“可是妈妈,我只有一块钱啊。”
“是啊,你只有一块钱啊,你如果选择买烤肠就坐不成摇摇车,如果选择坐摇摇车就买不了烤肠。妈妈把结果告诉你,但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选择吧。你怎么选妈妈不管,但你需要承受选择后的代价,比如选了摇摇车,你就得承受没吃到烤肠的事实。”
“嗯,妈妈,我买烤肠。”
关于勇敢
“妈妈,我不会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是吗,那你回答妈妈几个问题,小马开始敢不敢过河,都问了哪些动物,最后过去了吗?它妈妈告诉他什么了?”
“小马开始不敢过,问了小松鼠和牛伯伯,最后过去了,他妈妈说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深浅。”
“是啊,孩子,你看你回答的多好,把这些答案串起来,再讲一遍就是个很好的故事了"。就像小马妈妈说的那样,你不自己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呢,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敢于尝试。
关于学习
“孩子,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吗?”
“不知道。”
“因为学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那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
“因为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比如你想抓小偷帮助受害者,那你是不是先得自己学会很多防身本领,侦查本领等等。”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当你努力学习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时,说不定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警察了,这不就是帮助了自己了吗?
【六个孩子七个坑】相关文章:
2.坑爹语录
3.党支部七个职责
5.六个方面对照检查
6.六个破除对照检查
8.枣树坑散文欣赏
10.发货流程七个步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