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3-04-22 08:39: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清风明月的尾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分)(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4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分)

试题答案:

4.c操,解释为“持”,意思是所持的处世方法。

5.D((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6.c(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7.(1)一百多年来,拥有强大的力量,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得分点:擅、相属和逡巡,各1分,“擅”解释为“独揽、凭借”也可以)(2)这就是(表明)他的本心并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满足,遗弃世人而不顾。(得分点: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各1分)(3)描绘了徐孺子的肖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祠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得分点:图、祠和焉各1分)

参考译文:

汉元兴以后,朝政由宦官掌握,小人依仗他们的威福,互相鼓动煽惑做坏事,中材之人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汉朝既失掉了它的权柄,朝政彻底败坏。但在位的公卿大夫都是豪俊出色的人,相互发愤同心,行正直之道,说严正之话,区分辨别是非黑白,不稍微屈服他们的意志,以至于不被(宦官小人)所容,有罗织罪名株连党人的案子发生。(但)他们的观点更坚定,他们的行为更激烈。(他们的)志向虽然没有完成,但忠心有余。在这个时候,天下听说他们风采,仰慕他们大义的人,个个感慨愤激,以至于解下印绶,抛弃家族骨肉互相勉励,赴死而不避。一百多年来,拥有强权,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但)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汉朝能在败亡的情势下继续存在,就是这些公卿大夫的力量。

徐孺子在这个时候,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征召他,他都不去。荐举有道之人,授予他太原太守的官职,安排好车马,备好礼节,召他(他)都不到。舍身而为人,与隐居而独善其身,那选择虽然不同,但有志于仁则是一样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乱世保持他们刚正不屈的节操,不因生死问题动摇他们的意志,与(那些)贪图俸禄的大臣差异太大了;然而(他们)不惜抛弃官位,大义在于救济世人的缘故。徐孺子曾经对郭林宗说:“大树将倾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没空闲安宁自处呢?”这(表明)他的本心也并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满足,遗弃世人而不顾啊!《易经》对君子小人的消长进退,选择恰当的处世方法,未尝不是主张只要(社会)正常合理就现身,混乱不可就停止。这就是徐孺子未能用隐居来换取出仕的原因。

徐孺子是豫章南昌人。据《图记》记载:“章水向北流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流过南塘,它东面是东湖。湖南部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称‘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在孺子墓道种松,太守谢景在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在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到拓拔氏的北魏,称之为聘君亭。”现在亭子还在,而湖南小洲,世人不知它曾经是孺子的住宅,又曾经是台。我做太守的第二年,方才就在那地方。结茅为堂,描绘了孺子的肖像,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祠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祭拜他。汉到现在将近千年,富贵而埋没无闻的人无法计算。孺子身居陋巷,偏偏被人称许思念至今。孺子的墓已经搞不清它确切的地方,而孺子台幸而可考查搞清。祭祠他,是用来向州民展示高尚的德行,所以一起收集了他出仕和隐居的观点写下这篇“记”。

篇2:《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解析:C项,操:所持的处世方法。

答案:C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解析:C项文中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答案:C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解析:关键词语“擅”“相属”和“逡巡”;

答案:一百多年来,掌握强大的'权力,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解析:关键词语“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

答案: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解析:关键词语“图”“祠”和“焉”。

答案:绘了徐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祀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

篇3: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元兴以后,政令出自宦官之手,小人依仗权势,滥行赏罚,相互煽孽,为非作歹;中等才德之人徘徊观望,无所适从。东汉朝廷已失去了权柄,法制伦常都败坏了。然而在位的公卿大夫,不少是才能杰出的豪俊之士,他们一起发愤努力,同心同德,坚守正道,敢于直言,分辨是非黑白,毫不委曲求全,以至于为当权者所不容,罗织罪名,兴起党锢之狱,而他们的操守更加坚定,行为更加振奋,壮志虽未遂,忠心却有余。所以到他们死后,汉室也跟着灭亡了。在这个时候,天下闻知他们的高风、仰慕他们的亮节的人,个个感慨奋激,以至于丢官职,弃家庭,骨肉亲人相互勉励,慷慨赴死决不退避。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汉室能在危亡中苟安图存,是他们的力量呀!

孺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豫章太守陈蕃、大尉黄琼征聘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去;荐举他为“有道”,拜他为太原太守,用安车、备厚礼前去召请,他都拒绝不到。这是因为忘却自己来为别人造福的人与在穷愁忧困中洁身自好的人,他们的处世态度虽然不同,但他们志义仁道是一致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乱世中坚持高尚的志节,不因死生而动摇心志,他们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的臣子当然是大不相同的,但还不屑弃官而去,这是因为他们把济世当作做人的准则。孺子曾对郭林宗说:“大树将要倾倒了,不是一条绳子所能系得住的,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不定,顾不上过安宁的日子呢?”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孔子曾称赞颜回:“任用我,就出仕;不用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孟子也称赞孔子:“ 可以仕进就仕进,可以隐退就隐退。至于我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易经》上有关于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彼此消长进退的说法,要选择处置得宜,没有不是以时势许可就出来、不许可就退止作为原则的。这正是孺子未能以这一条去改换成那一条的缘故。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县人。根据图记:“章水向北经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经过南塘,它的东面是东湖,湖南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台。三国吴嘉禾年间,太守徐熙在孺子墓的墓道上种植松树;太 守谢景在墓旁立碑。晋永安年间,太守夏侯嵩在碑旁建思贤亭,代代修整,一直到北魏时,改名聘君亭。”现在亭还 在,而东湖南面的小洲,世人不知道那里曾经是孺子的住处,又曾经被称作孺子台。我当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个地方用茅草造起一座祠堂,画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祭祀他,率领州里的宾客拜奠他。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力取胜的人,难道不是迷了心窍吗?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台还可以考察得知。祭祀他是为了教育乡人崇尚道德,所以我采辑了前人出仕和退隐的意义一并记在这里。

篇4:徐孺子祠堂原文及翻译

宋代: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徐稚,字孺子。陈蕃为豫章太守,专门做了一张榻给他坐。

②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简析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篇5:徐孺子年九岁阅读答案

徐孺子年九岁阅读答案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问题】: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阅读答案】:

徐孺子的回答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正是这机敏睿智使徐孺子赢得了“南州高士”的美誉。

【翻译】

徐孺子九岁时,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上没有其它东西,应该更明亮吧?” 徐孺子说:“不是这样。这正如人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这瞳仁,人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篇6:徐孺子祠堂,徐孺子祠堂黄庭坚,徐孺子祠堂的意思,徐孺子祠堂赏析

徐孺子祠堂,徐孺子祠堂黄庭坚,徐孺子祠堂的意思,徐孺子祠堂赏析 -诗词大全

徐孺子祠堂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篇7: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宜都记

原文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曰: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答案: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1)泠泠不(绝) ( 停止 ) (2)常闻峡中水疾( 快 ) (3)(悉)以临惧相戒( 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答: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3、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答:“欣” “惊”

4、文中说西陵峡“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篇8:徐怀玉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徐怀玉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徐怀玉,本名琮,毫州焦夷县人。少以雄杰自任,随太祖起军。唐中和末,从至大梁。光启初,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又从破蔡贼于板桥,收秦宗权八寨,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文德初,同诸军解河阳之围,复从破徐、宿。乾宁中,奏加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名怀玉。破朱瑾于金乡南,擒宗江以献,表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乾宁四年,庞师古失利于清口,怀玉独完军以退。光化初,转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俄奏授沂州刺史。顷之,王师范以青州叛,屡出兵侵轶,怀玉击退之。天复四年,转齐州防御使,加检校司空,从大军迎驾于岐下。归署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复领所部兵戍雍州,寻召赴河中,补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开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检校司徒。明年,除晋州刺史。其秋,晋军大至,已乘其墉,怀玉选亲兵五十余人,拥杀下城。晋军既退,出家财以赏战士。岁中,晋军又至,怀玉领兵败之于洪洞。三年,制授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练兵缮壁,人颇安之,加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谦拒命,遣兵袭鄜州,怀玉无备,寻为河中所掳,囚于公馆。及友珪遣康怀英率师围河中,友谦虑怀玉有变,遂害之。怀玉才气刚勇,临阵 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选自《旧五代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B.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C.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D.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递公文用的马。

B.尚书,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C.署,文中指官府,即华州观察留后的办公地点。

D.特进,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始于汉,隋为散官,唐改为文职散官,后世多沿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怀玉跟随朱温在板桥打败蔡州的敌人收复秦宗权的八座营寨后,被朱温授予检校右散骑常待官职。

B.开平二年秋天,晋军进攻晋州,徐怀玉率领五十名亲兵杀退已经登上城墙的晋军,后又拿出家财重赏这些亲兵勇士。

C.担任检校司空后,徐怀玉跟随大军到岐山迎接唐朝皇帝,回来后担任华州观察留后。

D.徐怀玉一生勇猛,未曾临阵退却,最后死于朱氏兄弟内部争斗,实在可惜。

7.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5分)

(2)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5分)

答案:

4.B(根据情节推进确定句读)

5.C(C项“署“为动词,意为“授予官职”。)

6.A(A项涉及原文第一段第五句,此时朱温尚为唐朝节度使,徐怀玉的官职是朱温奏明朝廷经过朝廷批准的。文中多次出现“奏”“表”字,需要注意。)

7.(1)蔡州敌人屯兵金提驿,徐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将”“破”“累迁”各1分,句意2分)

(2)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满身躯,有点将的名气。(“折”“金创”“被”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徐怀玉,本名叫琮,是毫州焦夷县人。他年轻时就将成为英雄豪杰作为自己的目标,跟随梁太祖起兵。唐朝中和末年,他跟随太祖到了大梁。光启初年,蔡州敌人屯兵金堤驿,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接着跟随太祖在板桥打败蔡州敌人,收复秦宗权投降黄巢时的八卒营寨,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右散骑常侍职务。文德初年,徐怀玉与各路军马解除河阳之围,又跟随太祖攻破徐州、宿州。乾宁年间,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予他名字怀玉。在金乡南打败朱瑾军队,生擒宗江献给太祖,太祖上表授予徐怀玉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官职。

乾宁四年,庞师古在清口作战失利,唯独徐怀玉部完整地撤退回来。光化初年,转任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不久太祖又上奏让他担任沂州刺吏。不久,王师范在青州叛乱,多次出兵侵入,怀玉打退了他。天复四年,转任齐州防御使,并被提拔为检校司空,跟随大军在岐山下面迎接圣上。回来后被任命为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后,又领兵守卫雍州,不久又被召至河中被授予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官职。天右三年,被授予左羽林统军,接着担任右龙虎统军,他统帅六军将士奔赴泽州,不久就被晋军进攻,晋军昼夜不停地攻击,还挖地道进城,怀玉率领亲兵在地道里阻击敌军,晋军因此退却。

开平元年,担任曹州刺吏,又被授予检样司徒官职。第二年,担任晋州刺史。当年秋天,晋军大规模进攻,已经登上城墙,怀玉挑选五十名亲兵,冲上去将敌人杀下城墙。晋军已经退却,徐怀玉拿出家财用来奖赏将士。当年之中,晋军又来犯,怀玉领兵在洪洞将其打败。开平三年,皇上下令授予他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官职,他训练军队修缮城墙,老百姓都能安定地生活,又被提拔为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子朱友珪已经弑父篡位,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拒绝听从朱友珪命令,并且派兵袭击鄜州,徐怀玉没有防备,不久就被朱友谦抓获,被囚禁在公馆。等到友珪派遣康怀英率领军队包围河中郡,朱友谦担心徐怀玉有兵变,就杀害了他。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身躯,有战将的名气。

篇9:谜语故事徐孺子随父访友及答案

谜语是一种游戏性质的短小韵文或具有艺术技巧的只言片语,是我国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园地里一朵别致的花儿,一种带娱乐性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在茶余饭后,工作之暇,用于锻炼机智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种文学趣味语言,既供人们玩赏,又是群众在娱乐中积累文化知识的手段。

徐孺子跟随父亲走访朋友,不料到朋友家的时候,朋友正在院子里砍树。父亲忙问:“老哥,这么好的树,为什么要砍掉?”朋友说:“院子方方正正像‘口’字,树就是木,口中加木就是困,不吉利!”

一旁的徐孺子听了,不觉笑了起来。他对父亲的朋友说:“大伯,你要砍了这棵树,更加不吉利!”说着便给这位大伯讲了一些道理。这位大伯听了以后,立即笑着说:“对,贤侄说的对,这树不能砍。”

你知道徐孺子说了什么道理吗?

谜底:砍了树后,院子里就只剩下人,于是变成了“囚”,囚比困更不吉利。

篇10: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图谋

B.载欲有所壅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烈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参考答案】A ( 构:陷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

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

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

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参考答案】B (“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原意是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5分)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5分)

【参考答案】(1)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

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5分,“陷”“惭”“卒”“缢”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关键点:“祠”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风”译为“教化”“感化”;“为”译为“做”;“是”译为“这”,判断句。)(5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4分)

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正直”答出一点即可)、笃信大道、功业赫赫

参考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1.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2.徐孺子祠堂原文及翻译

3.徐孺子年九岁阅读答案

4.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5.窗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6.生日阅读理解及答案

7.合欢树阅读理解及答案

8.《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答案

9.《财富》阅读理解及答案

10.《梯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