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照烧鸡排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落后区域,是国家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最脆弱、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分析西部贫困的.特征,认为当前的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而且不同地区,贫困诱因不同,扶贫方式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建议通过生态移民、生态建设,加大扶贫模式等对策解决生态贫困问题.
作 者:朱丹果 ZHU Dan-guo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 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7(3) 分类号:X24 关键词:生态贫困 扶贫 环境意识 生态建设篇2: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吉林省西部地区便深受其害.该文在详细分析吉林省西部荒漠化现状、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揭示了荒漠化防治在该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与意义,提出防治措施对策,并建议为了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区应尽快开展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
作 者:刘明义 王跃邦 房淑琴 戴全厚 LIU Ming-Yi WANG Yue-bang FANG Shu-qin DAI Quan-hou 作者单位:刘明义,王跃邦,LIU Ming-Yi,WANG Yue-bang(吉林省水土保持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房淑琴,FANG Shu-qin(吉林省辽源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吉林,辽源,136200)
戴全厚,DAI Quan-hou(吉林省水土保持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2(4)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荒漠化 成因 防治对策 吉林省西部篇3: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一、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研究计划体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而言,经典作家的原始构思对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成影响甚微。在我看来,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远长于新中国的历史,因此,共产党长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就不会不对新中国的计划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上说,1940年之后形成的以陕甘宁边区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体制,对中国计划体制的起源尤其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起来,与其说是舶来的“苏联模式”决定了中国计划体制的面貌,倒不如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延安模式”才是计划体制的胚胎。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统收统支;二是地方分权,即各根据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分散经营、自力更生。在面临着严峻战争考验的时期,这种模式曾经有效地保障了战时供给,保证了共产党能够最终顺利地夺取政权。到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四边战火犹未平息,政权尚未稳定,所以这种战时体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对于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新政权赖以巩固和发展的庞大的中层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们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从命令为特征的军事组织。可见,面对这样一种丰厚的组织资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恐怕就是“命令式”的计划体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行工业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叁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普遍追求经济增长率之外,充分就业也是其最关心的国家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公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义理性(legitimacy,又译合法性)既然来自“劳动人民当
家作主”,则国家无形之中便负有提供公民“劳动和工作的权利”的义务。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如果由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则自愿和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实现工人全部就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借助计划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实现充分就业,结果只能是压低并限制工资水平。但做为对此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提供各种福利待遇的任务,这就是“企业办社会”这种现象的来源。
二、两种体制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
如何比较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然而,这两个指标都有着很大的偏颇性。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
则发达国家挟其数百年来的深厚积累,自然比后进国家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则落后国家由于基数小,起点低,其潜在的增长机会要比发达国家更多,反映在
[1] [2] [3]
篇4:当前我国转制学校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转制学校成因分析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转制学校的蓬勃兴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有其社会、经济和教育的成因。它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为迎合社会和个体的需求所作出的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这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摘 要 题】决策与管理
【关 键 词】转制学校/民办学校/办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机制――转制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十分迅速,尤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甚。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的办学体制也出现了极其类似的发展状况:部分公立学校在向私营化转化,目前这一趋势正在日益扩大和明显化,为我国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思路。转制学校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昭示出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需求的变更及由此形成的学校体制改革的新走向。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转制学校的蓬勃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其中既有因全球社会变迁大格局而导致的教育变革因素,这反映了各国办学体制变化的趋同现象,也有我国不同地区的本土化特征。归纳而言,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剖析。
1.社会层面
公立学校系统的创立,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公立学校系统因其能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但在后工业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是主体不仅拥有知识、而且能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并具有充分的人格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其所包含的课程、教学是传统的公立学校系统无法提供的,而私立、民营学校则往往因其办学的自主和灵活而显示出了其特色和优势,也因此受到了民众的青睐。
自90年代以来,世界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介于原有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转制型学校就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反映了公立学校系统出现的转制状况。虽然这些学校名称不一,且就其资金来源、资源配备、运作方式、效率高低而言,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在总体上以其适应社会、适合民众的特征而获得了广阔的教育市场,并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如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①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1992年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目前,截止8月30日,全美已有36个州通过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总数已达1682所,在校学生逾35万人。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将拨款1亿美元协助建设1100所特许学校。据预测,21世纪来临之际,全美将建成3000所特许学校,将达5000所,在校生150万人,资助总额达30亿美元。
②美国的公立学校私营管理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马里兰州和康涅狄克州等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的尝试,到美国已经有7个州政府允许教育行政部门将公立学校交由私营的教育管理公司管理。实行“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的学校,继续获得政府的教育拨款,继续按政府的教育目标办学,但私营管理公司有权对学校的管理结构、师资配备、课程教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虽然各地的实施效果不一,但是“公立学校私营管理”创设了一种提高公立学校办学质量的崭新方式。
③英国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Direct-Grant maintained School)英国1988年教育法中确定了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政策,90年代得到推行。19大部分原公立中小学改制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其主要优势在于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90年代起,英国还诞生了公立自治学校,这类学校比直接拨款学校具有更大的优势:可绕过官僚政府的干扰,在基建、教师招聘、教材编制、招生等各方面均享有办学自主权。
④俄罗斯的“非国立学校”1993年叶利钦发布命令,并于6月制定《教育机构私有化法》,后把“私有化”改为“非国有化”,自此俄罗斯的非国有化学校,即私立民办学校蓬勃发展起来。国家发放私有化教育券来建设这些非国有化学校,目前各类“非国立学校”达12大类,如文科中学、实验中学、拜得乌、精英学校、特长学校等,家长择校空间巨大。但这类学校有英才贵族化趋势。
⑤加拿大的特许学校1994年加拿大的Alberta省率先创办特许学校,在此以后,有十二所相继问世。9月成立加拿大特许学校研究和专业发展中心(Canadian Charter School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挂钩于优质教育促进会(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Excellence in Education),为特许学校的大发展提供政策、法规、设计、研究、实施等诸方面的指导。
⑥新加坡的自主学校1988年,新加坡政府经过两年的筹措,着手改革公立学校体制。他们使部分公立学校私营化,转制为自主学校。政府为其提供校舍、场地等基本建设,并继续给予资助,但允许收费。自主学校除必须参加国家制定的基本科目考试以外,其他如学校管理、教师招聘、课程设置等都全面放开,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我国在90年代后出现的办学体制多样化的改革方向,是同这种世界性教育变革的格局相一致的,顺应了全球社会变革和社会变迁的潮流。而转制学校的涌现,正反映出了新的社会格局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冲击。这充分表明,在社会变革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下,各国教育系统均程度不同地发生了这一带有共性特征的'改革趋向,它显示了一种时代的必然。
2.经济层面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1993年增长2.07倍,年递增7.76%。这一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促使了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一战略性的决策对其他各领域均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长期以来被视为僵化的教育系统及其办学体制的冲击尤为明显。如何改革传统、呆板、低效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使之迅速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摆在政府、广大教育决策者和办学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由于其地处发展势头正猛的环太平洋西岸的区位优势,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区,获得了率先的高速增长。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系统形成挑战,这一挑战主要在两方面:数量和质量。传统划一的公立学校系统,由于资金匮乏和办学体制僵化等原因,根本无法满足社会与民众急剧膨胀的对教育的质与量的要求。这一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现行办学体制的强烈的变革愿望,进而促使了办学体制走向多渠道投资、多样化办学的改革方向。按新的办学理念创办的新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的经济发展区,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模式:民办公助模式;公办民助模式;教育储备金模式;多元化办学的温州模式。
到19,我国利用社会力量承办的中小学(包括民办和“转制”)已逾4000多,其迅猛发展表明了社会和民众的需求和其在我国当前教改中的地位、价值及发展的可行性,它缓减了国家包揽教育所造成的财力不足,开发了存在于民间的教育资源,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教育的积极性,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近几年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势头中,我们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在纯公立与全民办之间出现了一块“公”与“民”杂交的边缘地带,而最近大量新生成的学校几乎都处于这一地带之中。它们既有“公”的成分,又有“非公”的成分,并以“公”与“非公”所占份额的多寡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以及多元化的运作方式,进而引发了涉及体制、权属、资产管理、学校管理、教学与课程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述的民办公助与公办民助模式均归此类。
而目前在这一杂交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并正引起政府和民众格外关注的是公立转制型学校。这类学校原为公办,转制后政府或提供校产和设备,或仍维持一定数额的拨款,但采用了民办学校的运作方式,如收费,灵活的教学与课程管理,教师聘用制等。在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资办学,公立学校基础雄厚,现进入经济转型,转制学校便以优于其他地区的步子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成状态。以上海为例,90年代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新型住宅小区的建设,作为配套的学校,其在数量与质量上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而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费投资、校舍建造、人员配备等方面又牢牢地束缚住了学校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挖掘一部分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对一些公立学校试行转制,不仅将缓和教育供需的紧张局面,而且能拓宽办学的渠道,促进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改革。
3.教育层面
从教育本身来看,传统办学体制的僵化和低效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择校愿望之间的矛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逐渐尖锐起来,这是促成转制学校问世的教育成因,而政府教育决策部门一系列有关办学体制改革政策、条例的及时出台,更规范了转制学校的生成和运行,从而最终推动了转制学校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如前所述,面对着急剧的社会变迁,无论我国还是其它主要发达国家,社会和民众都对教育有着急迫的要求,因而传统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存在于公立学校系统内的固有的问题和弊病在新的社会变迁之下愈益展露,并逐渐扩大而成为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羁绊。而与此同时,原来私立的“贵族性”学校系统也受到了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冲击,而“慈善性”的私立学校面对剧增的教育成本和激烈的生源争夺,又往往力不从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财政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一种新的学校体制与办学模式,创建一种新颖的、享有充分自主权并适合民众多样化要求的体制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势。有鉴于此,随着公共服务性事业出现日益扩大的私营化、民营化趋势,不少国家提出了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相结合,寻求优势互补的新思路,这便构成了公立学校发生“转制”的基础。美国、加拿大“特许学校”的诞生,英国“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涌现,我国各类民办学校、转制学校的大发展正体现了这一改革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这类“转制”型学校的价值、优势以及对于社会的巨大适应性。
与此同时,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个体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必然追求优质的教育,“选择好学校、接受好教育”已是人民大众的迫切愿望,择校也因此成为不少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民众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不满和对新时代新教育的呼唤。具体而言,民众的择校愿望是基于他们的求学目标的变更而生成的: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们的求学目标基本定位于掌握一二样谋生的技能,而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之际,这一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希望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手段都是全新的,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
其二,希望受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个性的教育。而现今的公立学校系统很难充分实现这二个目标,因而发生了人们选择非公立学校求学的现象,也导致了公立学校民营化的趋势。
在这一形势下,政府教育决策部门及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办学体制的意见、政策、条例,热情鼓励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极大地推动了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改革进程。如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
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政策是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规范和调节,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与思路。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变动的基点,应立足于切合社会和民众不断变更的教育需求,顺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出台有利于繁荣教育事业的政策,将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确保办学体制改革的规范发展,反之将束缚前进的步伐。90年代后,上海乃至全国转制学校的出现和大发展,是同各级政府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及时颁布密不可分的。如1993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19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等等,以及其他省市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条例的出台,均引导了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向规范和深入,从而保证了转制学校――这一新生事物能在合理统筹之下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培鸿,胡卫主编.开拓民办教育的空间――上海市普陀区民办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杨雄.中国民办教育模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7).
[4] 王彦才.美国转许学校的成因、特征及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5).
[5] 刘杭玲.美国教育改革的薪动向:公立学校私营管理[J].教育参考,1996.(5).
[6] 金辉.上海市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J].教育参考,1996.(6).
[7] OERI,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A National Study of Charter Schools.
[12] Second-Year Report,Washington DC.USDEd.
[13] “Charter Schools:A State Legislative Update”Research Today December 1998.
[14] OERI,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The Charter School Roadmap,Washington.
篇5:当前我国转制学校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转制学校成因分析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转制学校的蓬勃兴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有其社会、经济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成因。它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迎合社会和个体的需求所作出的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这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摘 要 题】决策与管理
【关 键 词】转制学校/民办学校/办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机制――转制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十分迅速,尤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甚。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的办学体制也出现了极其类似的发展状况:部分公立学校在向私营化转化,目前这一趋势正在日益扩大和明显化,为我国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思路。转制学校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昭示出社会、民众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需求的变更及由此形成的学校体制改革的新走向。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转制学校的蓬勃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其中既有因全球社会变迁大格局而导致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革因素,这反映了各国办学体制变化的趋同现象,也有我国不同地区的本土化特征。归纳而言,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剖析。
1.社会层面
公立学校系统的创立,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公立学校系统因其能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但在后工业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是主体不仅拥有知识、而且能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并具有充分的人格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及其所包含的'课程、教学是传统的公立学校系统无法提供的,而私立、民营学校则往往因其办学的自主和灵活而显示出了其特色和优势,也因此受到了民众的青睐。
自90年代以来,世界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介于原有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转制型学校就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反映了公立学校系统出现的转制状况。虽然这些学校名称不一,且就其资金来源、资源配备、运作方式、效率高低而言,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在总体上以其适应社会、适合民众的特征而获得了广阔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并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如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①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1992年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目前,截止1999年8月30日,全美已有36个州通过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总数已达1682所,在校学生逾35万人。1997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将拨款1亿美元协助建设1100所特许学校。据预测,21世纪来临之际,全美将建成3000所特许学校,20将达5000所,在校生150万人,资助总额达30亿美元。
②美国的公立学校私营管理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马里兰州和康涅狄克州等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的尝试,到1996年美国已经有7个州政府允许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将公立学校交由私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公司管理。实行“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的学校,继续获得政府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拨款,继续按政府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办学,但私营管理公司有权对学校的管理结构、师资配备、课程教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虽然各地的实施效果不一,但是“公立学校私营管理”创设了一种提高公立学校办学质量的崭新方式。
③英国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Direct-Grant maintained School)英国1988年教育
[1] [2] [3] [4]
篇6:农村工业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工业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农村工业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发展对农村环境和农业资源危害加重,农村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受到威胁.农村工业污染的`防治需要政府、社会中间层组织、企业及社会公众这四者有机结合.探讨协调政府、社会中间层组织、企业与社会公众多维关系的同时寻求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解决路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提出治理农村工业污染对策,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帮助.作 者:周帮扬 李娟 梅章慧 ZHOU Bang-yang LI Juan MEI Zhang-hui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期 刊: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09(2) 分类号:X32 D912.6 关键词:环境法律关系主体 农村工业污染 防治对策 环境弱势群体篇7:当前我国西部土壤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西部土壤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土壤污染问题是国际社会和我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发生在西部省区的数个土壤污染案例,归纳出西部土壤污染的`特点,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对策,以期探索出治理西部土壤污染的综合措施.
作 者:马晓媛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 年,卷(期): 37(3) 分类号:X5 关键词:西部土壤污染 治理对策 食品安全篇8: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2011年12月
总第213期第1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Dec.,2011SerialNo.2I3No.12
篇9: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董剑
(英中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英国伦敦BR75AQ)
[摘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陡升,2007年3月以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物价水平
在世界性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高位。cPI在2008年2月同比上涨8.7%之后开始下降,在2011
年7月又迎来了6.5%的涨幅,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备受我国百姓和经济学界关注的话题。中国本
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本
轮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成因,同时,按其他标准划分外生性通货膨胀特征明显,国际因素传递成为我
国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治理本轮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需求政
策、供给政策和结构政策方面要加大力度,在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业的基础
性地位,严格把关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克服各级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进一步完善人民币
汇率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鹏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1)12―0095一04
耶鲁大学的费雪教授(InringFisher)与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MiltonFriedman)提出“货币数量论”,以货币数量解释物价高涨现象。通货膨胀(IrIflation)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在界定通货膨胀时,应注意:一是物价上升不是个别商品的物价,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二是物价水平的上升不是一时上升而是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CPI(Con―sumer蹦ceIndex)指数连续增幅超过3%时,即可认为进入通货膨胀期间。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无可否认,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水平较高,通胀压力陡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但还不属于奔驰型或恶性通货膨胀,处于可控的范围内。早在2007年3月,本轮通货膨胀就已开始,2008年2月,cPI达8.7%,爬升到新高。2008年7月,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疲软,大宗商品及居民生活消费用品价格逐渐下降,在2009年7月,CPI为一1.8%,达到最低点。2009年11月,CPI为0.6%,再次出现正增长。如图l所示:2010年7月以来,国内cPI已经连续15个月超过3%的通货膨胀警戒线。2011年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份以来37个月的新高,PPI(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较之7月份稍有回落。
从图1可知,物价开始下跌时,PPI较CPI跌幅更大、跌速更快;物价开始上涨时,PPI比CPI涨幅大、涨速快,但趋于稳定。例如,2009年2月至2009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CPI和PPI双双出现负增长,而PPl下跌速度更快。2009年5月,CPI同比增长一1.4%,PPI同比增长一7.2%,较同比’CPI降幅多5.8个百分点;7月cPI同比增长一1.8%,PPI同比增长一8.2%,较同比cPI降幅多6.4个
【收稿日期】20ll―lO一09
【作者简介]董剑(1987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投资研究。?95?
万方数据
百分点。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PPI同比上涨7.o%,较cPI上涨高出1.6个百分点;8月份CPI同比上涨6.2%,PPI同比上涨7.3%,较CPI上涨高出1.1个百分点;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较cPI上涨高出O.4个百分点,继续拉高CPI,预计cPI继续上涨的压力将变小。
图l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国CPI及PPl走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特点明显,流动性过剩的因素突出,大宗产品价格上升迅速,国际输入因素引起外生性通胀压力增加。全社会都已经明显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最为严重,任其继续发展,会进一步加大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导致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2011年9月15日,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仅为14.8%,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依然非常强烈。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超过9%,印度通货膨胀率将超过8%,越南通货膨胀率将高达13.5%,巴西通货膨胀率将达7%,印尼通货膨胀率将达7.1%,等等。美国和欧盟中的各发达国家也相继出现了通货膨胀,如美国9月cPI上升3.9%,创三年以来最大增幅;意大利9月cPI上升3.1%,为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9月份通货膨胀率也上升至5.2%,追平2008年9月以来最高涨幅纪录。从全球视角观察,这是一次全球性通货膨胀。我国这轮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更深层次的集中表现。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流动性过剩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成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全力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减少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政府转向了“保增长、扩内需”经济调控的思路,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2009年,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贷款只需要增加5万亿元,结果达到了9.7万亿,多增加了4.7万亿元,造成2009年的大规模信贷需要好几年才能消化的局面。货币主义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我国货币存量明显偏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了当前的通货膨胀。经济学界普遍认为,M2(广义货币)/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常用的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超过实际需求量的重要指标。在全部经济交易中,它实际衡量的是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时所占的比重。这一比值越大,证明经济中货币超发现象越严重。本文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M2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GDP数据,计算了2004年以来的M2与GDP的比值,详细数据见图2、图3。
由图2、图3可知,我国货币超经济投放,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M2与GDP的比值从总体趋势上看,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M2与GDP的比值2004qol0年一直高于1.5,2010年达到最高值1.81。从2004年至2010年,M2增长年均为19.26%,2009年增长最多,达到28.42%。2010年9月。?96?
万方数据
M2是GDP的2.6倍,为历史最高点。
根据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理论,能够分析出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在超出经济增长需要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中,有70%左右将成为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从近年来我国几次过快的货币投放都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2.大宗产品价格上升迅速,形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政府推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打破了经济实体的市场供求关系。近年来,我国的投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109998亿元、2007年137323亿元、2008年172828亿元、2009年224598亿元到2010年大幅上涨到27814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6.14%,大大超过我国经济增长率,投资的高速增长引发对大宗产品的需求量。同时,我国是资源的进口大国,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产品的大部分依赖进口,基础原材料消耗量持续增加。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迅速攀升。投资的相对过度和大宗产品价格PPI趋势性上涨,形成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HJ42…年我旧m(,『)IJ,0n4,010、聊驯,
88
78
67
7
56
46
35
5
4
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4
3㈣姗㈣删㈣姗咖姗咖姗
图2、图32004年―2010年我国h忆、GDP及其比值
3.国际输入因素引起外生性通胀压力增加
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困境,美联储连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别2次向市场注入1万亿和6千亿美元巨额资金。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风险,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新兴市场国家。同时,欧盟推行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希望借此防止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国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蔓延,并解决英、法、意等欧盟大国面临的巨大的清偿风险和赤字规模。这势必造成美欧巨额资金陆续注人中国市场。表现为:一方面,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过资本流通渠道,从境外涌入的大量热钱,成为我国外汇储备近两年同比增速年均保持在20%以上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商品流通渠道,将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飙升的价格,通过输入机制传导至国内。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例如劳动力、资源、环境及土地等成本上涨,市场恶意囤积、哄抬物价等投机行为,中东、非洲局势及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等突发事件,强烈的通胀预期等,都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现状。
三、抑制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同以往的通货膨胀相比更为复杂,但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如何调控,理论界与实务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治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
?97?
万方数据
实行紧缩货币需求措施。通过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银行的贴现率及再贴现率等手段,降低银行的信贷总额和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适当减少我国流通中的货币供应,以此来减少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进而控制物价的上涨。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20日起第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再创历史新高,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高达18%。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月9日、4月6日、7月7日连续三次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是希望在最早的时机、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大的力度回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缓解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而且采用利率工具来遏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虽然能释放更加强烈和明确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信号,传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但由于提高利率会加大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差,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吸引海外热钱的大规模流人,因此,会给资本管制带来巨大的难度。
2.切实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
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本的方法在于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加大对总供给的管理力度,并使用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回顾以往我国发生的历次通货膨胀,无一不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尤其是百姓消费最多的粮食和肉禽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食品价格一直是cPI的领涨因素,对cPI涨幅贡献最大。本轮通胀结构性特征明显,在各个月份里以粮食、肉禽等为主的食品消费价格的涨幅都大大高于其他7类商品价格,2011年,三季度食品消费价格总涨幅达到了12.47%,7月涨幅最高达到14.8%。在食品消费价格中,粮食、肉禽及蛋类价格涨幅最为突出。粮食价格三季度涨幅13.4%,1月涨幅最高达15.1%;肉禽价格三季度涨幅23.4%,7月涨幅最高达到33.6%;蛋类价格三季度涨幅17.3%,6月涨幅最高达到22.1%。所以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对农业给予高度重视。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着力增加农业生产和供给。国家对农业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对农民实施有效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推动农业机械化,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出,从根本上保证粮食供给。
3.优化投资结构,克服各级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
2008年年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银行贷款9.7万亿。当前,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投资资金和银行信贷的监管,严格把关新开工项目,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项目上。投资要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
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体制性根源。200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年均维持在两位数以上,各级领导决策部门和一些地方领导人将GDP增长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和晋级立功受奖的阶梯。为了克服片面追求GDP的倾向,中央政府将“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确定为7%,还突出地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就是要杜绝通货膨胀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4.缓解国际输入因素的压力,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双边波动明显增强。当务之急,要形成一个公认的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审慎地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早日实现人民币独立浮动,以缓解国际输入因素引起外生性通胀压力。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ll,(4).
[2]饶璐,徐佩秋.我国通货膨胀的一般性原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3]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20lO年草案报告[EB/oL].新华网,2010一03―16.
[责任编辑:冯胜利]?98?
万方数据
篇10: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董剑英中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英国伦敦BR7 5AQ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12)2次
1.陈胜祥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期刊论文]-理论探索 2011(04)
2.饶璐;徐佩秋 我国通货膨胀的一般性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08)
3.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与草案报告 2010
1.李琴 浅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9)
2.黄佳琳 论当前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期刊论文]-江苏商论 2012(6)
本文链接: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jl201112025.aspx
篇11: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化对策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生态建设和保护与经济效益脱钩,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文中提出了将生态环境资源化的8个方向,并提出了加速生态环境资源化的一些措施.
作 者:陈钊 刘学彬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610071 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UNIVERSITY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年,卷(期): “”(3) 分类号:F320 关键词:生态环境 资源化 西部篇12: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会员资料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人口体制经济结构劳动力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1)没有工作: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2)目前可以工作: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3)正在寻找工作: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具体数字见下表。
(篇幅:12000余字)
【当前西部生态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