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2023-06-20 07:56: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株小花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篇1:《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谷郡君家传 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选自《二程文选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①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②事姑舅以孝谨称 ③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④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⑤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⑥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

5.(3分)A(归:女子出嫁)

6.(3分)C(①表现其聪悟;⑥表现其精鉴)

7,(3分)D(程颐放弃科举考试)

8.(1)(3分)夫人谦逊温顺,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使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

评分建议:“自牧”、“专”、语意通顺,各1分。

(2)(3分)如果在(没有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失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评分建议:“苟”、“何为”、语意通顺,各1分。

(3)(4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后代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评分建议:“手泽”、“精鉴”,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

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

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逢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换,使得衣食不致于缺乏。夫人安于贫穷简朴的生活,衣服器用节俭朴素。看到亲族之间竞相崇尚奢华,就像没看见一样。小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忽然走失,乳母们悲痛哭泣,大呼小叫。夫人斥骂并阻止她们,说:“如果在(没立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我们兄弟幼小的时候,夫人鼓励我们读书,便在线贴上写道:“我爱勤奋读书的孩子。”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延寿)是先兄小时候的名字。一行写“处士”。等到先兄考上进士,我自己因为没有才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这才知道夫人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才能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夫人从小多病,跟随先父在岭南做官时,偶然因为乘凉露天睡觉,于是染上了瘴疠。到返回北方的时候,在路上病情加重,叫来医生把脉,医生说可以治好。夫人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这是)骗你们的。”临终前一天,吩咐我说:“今天是寒食节,你替我祭祀父母,我明年不能再祭他们了。”壬辰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江宁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开始封为寿安县君,后来追封上谷郡君。

篇2:《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题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题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选自《二程文选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①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②事姑舅以孝谨称

③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④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⑤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⑥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

篇3:《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理解的答案

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保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选自《二程文选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①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②事姑舅以孝谨称

③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④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⑤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⑥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

阅读答案:

5.(3分)A(归:女子出嫁)

6.(3分)C(①表现其聪悟;⑥表现其精鉴)

7,(3分)D(程颐放弃科举考试)

8.(1)(3分)夫人谦逊温顺,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使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

(2)(3分)如果在(没有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失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3)(4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后代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参考译文:

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

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

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

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逢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换,使得衣食不致于缺乏。夫人安于贫穷简朴的生活,衣服器用节俭朴素。看到亲族之间竞相崇尚奢华,就像没看见一样。小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忽然走失,乳母们悲痛哭泣,大呼小叫。夫人斥骂并阻止她们,说:“如果在(没立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我们兄弟幼小的时候,夫人鼓励我们读书,便在线贴上写道:“我爱勤奋读书的孩子。”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延寿)是先兄小时候的名字。一行写“处士”。等到先兄考上进士,我自己因为没有才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这才知道夫人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才能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夫人从小多病,跟随先父在岭南做官时,偶然因为乘凉露天睡觉,于是染上了瘴疠。到返回北方的时候,在路上病情加重,叫来医生把脉,医生说可以治好。夫人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这是)骗你们的。”临终前一天,吩咐我说:“今天是寒食节,你替我祭祀父母,我明年不能再祭他们了。”壬辰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江宁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开始封为寿安县君,后来追封上谷郡君。

篇4:《文学徐君家传》阅读答案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1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2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活甚众 全:全部

C.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瑾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

(2)乡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2、A

【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3、D

【解析】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4、D

【解析】“有叙有议”错,应为“先叙后议”。

5、(1)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解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篇5:魏禧《文学徐君家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禧《文学徐君家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②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②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③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鼎革:指改朝换代。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2)又劝助有力之家()

(3)没葬而岁祀之()(3)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好施与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游侠士以好义乱国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君古游侠之流也久之,能以音辨人

19.把第③段画线内容译成现代汉语。(6分)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20.第③段画浪线句“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言之”的对象还有谁?(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各用4个字概括徐君的主要品质。(3分)

相关事迹徐君的品质
呈报时弊

(1)

                                               

资助亲友

(2)

                                               

提供饮食

(3)

                                               

挺身守御(4)英勇无私

答案:

17(4分)(1)粮仓(2)勉励、鼓励(3)同“殁”,死去(4)和好人交友

18.(2分) C

19.(6分)所以(只要)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就)足够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君一样的人,大概差不多在这中间吧?

20.(2分)好义之士,朝廷官员。

21.(3分)

相关事迹徐君的品质
呈报时弊关爱百姓
资助亲友重义轻财
提供饮食亲贤友善
挺身守御英勇无私

翻译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看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乡里有纷争,必定登门去寻求是非曲直,徐谦尊常一句话就能令人折服。家道衰落后,徐谦尊殷勤地奉养父母,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老友在山水间歌咏吟啸,(过这种闲适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和料理,从不将(它们)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恭谨。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就阻碍他),而是竭尽力量帮助他。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张公广施义田来周济全地区的百姓,设置役田给各户丁口,至今百姓还蒙受这些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都减少(消耗)官府给自己的粮食,余下的用来资助乡里人,又鼓励扶助有劳力的'家庭,被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一年老而无子的人,徐谦尊奉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拜他。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于非命,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姻亲喜欢侠义之举,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祸,徐谦尊为援救他,倾尽家财。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能,与善者为友作为第一要务。改朝换代(清朝)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贤人义士大多都到邓尉山、太湖畔避居,徐谦尊不停地为他们资助房屋饮食,不再把得失利害放在心上。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以一己之力保障一方百姓安宁。每逢听说有盗贼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年轻力壮之人来防守。盗贼非常痛恨他,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谦尊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崇尚侠义的人因为喜爱大义而会误国,而徐谦尊因为喜好大义而保护百姓,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社会昌盛之时,居上位者洁身自好励精图治来让百姓得到好处,居下位者尽职尽责来供养上司,上下相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起来作乱。社会衰落时,大官们放纵自己的贪婪和武力来统治下属官员,小的官吏就欺负盘剥百姓,用来供养自己的上司,弱小的百姓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那么贫穷百姓在饥饿寒冷时就会有所凭依,战争和盗贼出现时有所依仗,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又或者有的人因为畏惧这个人的威力感念恩德,不敢做坏事,不忍心辜负那个人。所以地方上有崇尚节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有关官员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谦尊这样的人,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谦尊所撰写的。

篇6:周梅圃君家传阅读答案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篇7:周梅圃君家传阅读答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任烦剧 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制:式样

C.因公累解职 累:积累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 知:交好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3分)

⑵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⑶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篇8:周梅圃君家传阅读答案

9.(3分)C(累:牵累,连累)

10.(3分)C( 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11.(3分)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

12.⑴(3分)(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⑵(3分)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⑶(3分)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13.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后 数 日∕陵 败 书 闻∕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听 朝 不 怡。(每正确断开一处给0.5分,满分3分;每错误断开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篇9:文学徐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学徐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1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2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活甚众 全:全部

C.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瑾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

(2)乡里人皆欷钦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2、A

【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3、D

【解析】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4、D

【解析】“有叙有议”错,应为“先叙后议”。

5、(1)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解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阅读理解答疑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篇10:周梅圃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梅圃君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任烦剧 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制:式样。

C.因公累解职 累:积累。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 知:交好。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3分)

(2)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3分)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分)

(4)而良人未知之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3分)

参考答案:

1.C(累:牵累,连累)

2.C( 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3.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

4

(1)(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德:感激,1分。)

(2)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

(3)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得1分,句式得1分,句意得1分)

(4)喜悦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妻妾面前做出傲慢的样子。(“施施”得1分,句式得1分,句意得1分)

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阅读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等等。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篇11:《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弃,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15.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其皆出于此乎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3分)

答: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4分)

答:

17.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本文作者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13.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来秦国攻打了赵国两次,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或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17.

(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弊在赂秦(不超过5个字)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篇12:《河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河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逮:等到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极:到达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徙:改道,转向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济:渡过

答案:

D(济:济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 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

D(D均为连词,来、用来,表目的。 A副词,这才,表时间上的承接/副词,竟然。B介词,跟,同,与/介词,向。C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B(②介绍汶河流向,④分析会通河北段无水可补的情况,⑤介绍水柜、陡门分布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答案

C(原文意思应是:先流出三十里后,再汇合宁阳的泉水,流向济宁东边)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3分)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3分)

答案

(1)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4分。注意 “决”“东”“淤”“复”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的“于”“流泻”)

(2)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边,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的北面及寨子村。(3分。注意“出”“阴”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介词“于”)

(3)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3分。注意“复”“浚”“会”等词语的翻译)

译文:

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路陆路同时运输,依照元人的旧例,同时采用海运。等到会通河开通,海运陆运才一起停止。南边到达长江口,北边到达大通桥,漕运河道三千余里,总名叫做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令平江伯陈瑄监督转运,一方面仍然从海上转运,而另一方面则舟运从淮河然后进入黄河,到达阳武,陆路运输一百七十里直达卫辉,又在卫辉舟运,这就是所说的陆上海上同时运输。海上运输有很多危险,陆上运输也很艰难。永乐九年二月,朝廷于是这才采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通会通河。会通河,是元朝转漕运粮的故道。元朝末年,已经废弃不用。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从济宁到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导汶河、泗河之水流入其中。泗河发源于泗水县陪尾山,四条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兖州城东,汇合了沂河。汶河有二条,小汶河发源于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静丰镇合流一处,环绕到徂徕山南,而小汶河流来汇合。经过宁阳北堈城,往西南流一百余里,到达汶上。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汇合宁阳诸泉水后,经过济宁东,与泗河汇合。元朝初年,毕辅国开始在堈城左边汶水北建造斗状闸门,引导汶水流入洸河。至元年间,又分流往北流入济水,从寿张到临清,经过漳、御流入大海。

南旺,被称做南北水流分流的水脊。从左向南,距离济宁九十里,汇合了沂河、泗河以增加水流;从右向北,距离临清三百余里,没有其他水流,只依赖汶水。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在东平的戴村筑坝,阻止汶水使它不流入洸河,而全部流到南旺。并在南旺南北建置闸门三十八座。又开掘新河,从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寿张的沙湾,以连接旧河。这年秋天,宋礼回京,又请求疏通东平东边沙河的三里淤沙,筑拦河堰保护它,汇合马常泊的水流进会通河以济助漕运。又在汶上、东平、济宁、沛县有湖泊的地方设立水柜、陡门。在漕河西边的叫做水柜,东边的叫做陡门,水柜用来蓄积泉水,陡门在涨水时用来泄洪。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到永乐十四年,漕运河道得以确定。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陶潜》文言文练习答案及译文

2.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3.《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4.《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5.《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6.《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7.《近乡情更怯 》阅读练习及答案

8.《威尼斯商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9.《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10.《盲人摸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上谷郡君家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