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2023-07-06 08:49: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末網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篇1: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没有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格问题,大部分是后天造成的。生活中,父母的这五大行为正在一步步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偷偷离开孩子

几乎很多都父母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哄睡着了之后,偷偷离开。当孩子醒来的时候,发现父母没有在身边,就会开始慌乱、害怕、哭闹!这是一种非常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

所以,孩子睡着了的情况下,不要离开孩子太久,要时不时看孩子醒了没有,在孩子醒来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抱抱他,安慰他,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今的物质条件好了,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会请保姆来看护孩子,同时花很多的钱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

有些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很少陪孩子,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好,睡得好,有没有生病。但是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却不注重。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内心也会不安,再好的物质条件都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母亲过早与孩子分开

要知道,婴儿与母亲是有母婴依恋关系的,在宝宝1岁半到2岁时,母婴依恋关系已经明确了下来。如果母亲在这个时候离开孩子,就相当于孩子离开了安全的依赖场所,宝宝会是多么恐慌!

要知道,两岁之前的宝宝只有在母亲安全的港湾之下才能勇敢自信地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这种关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所以,宝宝太小的时候,母亲最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频繁更换看护人

一个孩子好几个人带,这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家庭的普遍现象!比如:这个星期奶奶带、下个星期姥姥带,有的请阿姨带,又频繁更换阿姨。

这样频繁地更换看护人,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好不容易跟看护人建立起了信任,马上又换了一个不熟悉的人来看护,孩子又得重新去寻找信任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的安全感会被磨光!

试图控制孩子

孩子哭闹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喜欢端着架子来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对孩子说:“我是你妈妈,你必须听我的!”

面对于这样强势的命令,孩子会觉得自己特别无力,无法抗拒要求。这样的无力感,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

篇2:警惕!家长的这些行为容易宠坏孩子!!

警惕!家长的这些行为容易宠坏孩子!!

导语

孩子是家长的宝,很多家长都觉得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可以过度的宠爱就变成了溺爱,孩子反而会学坏,这些习惯,看看作为家长的你,有吗?

这些行为,家长有吗?

1

给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吃的食品归他一人享用;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还有,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等。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小贴士: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要教育孩子照顾尊敬老人,鼓励孩子“克已利人”,“爱人为乐”。

2

孩子出口成“脏”,你放之任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家长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大人喜欢。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欢的话来讲。

小贴士: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脏话,一定要严肃地的制止,告诉孩子这样说不对,是没有礼貌的,以后不可以再这样说。身边有人说脏话,也是不文明的行为,不能学。

3

从不训练他的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他应该打点自己的年龄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像,孩子的心里多别扭,强词夺理和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做家长的你就慢慢教育吧,甚至纠结你的一生。

小贴士:很小时候就要开始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

4

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小贴士: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5

替他收拾所有脏乱的东西

家长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地上的书、鞋子、脏袜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自然就会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的恶习,别人伺候他当成是理所当然。

很多孩子都觉得收拾内务、洗衣服、搞卫生根本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是妈妈的专利,妈妈唠叨着也会把这么事情都做了。

小贴士: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学习用品。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6

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就象贾政、贾母管宝玉一样。其结果不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小贴士:首先我们要“狠下心”批评孩子的错误,不要不忍心批评。

其次全家人教育观点要保持一致,不可以一个在批评,其他成员却维护他。

还有不要在他人面前袒护孩子,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总而言之,宠爱要适度。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刚柔并济,适度的宠爱孩子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养成独立的性格。

篇3:注意!父母的这些行为会害了孩子!

注意!父母的这些行为会害了孩子!

1、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都是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当看到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孩子心中会留下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父母如果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变得特别胆小,甚至十分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支招:父母之间如果有矛盾,尽量到房间里争吵,或者把孩子支开,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顾虑到孩子们的感受。

2、对孩子说谎

孩子都是最单纯的,他们毫无保留地相信着父母,可要是父母对孩子说谎的话,会染黑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不再去相信父母,同时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会让孩子以后也学会说谎。

支招: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一定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要真诚对待孩子,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随便忽悠。

3、带孩子横穿马路

父母带孩子横穿马路,看似是一次不起眼的“冒险”,实际上却让孩子在心里埋下了将来突破一切人间规矩的冲动。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支招:勿以恶小而为之,横穿马路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做了就是错了,父母千万不要带着孩子做这些事情。

4、对孩子的爱不稳定

有些父母自身情绪起伏很大,因此对孩子总是忽冷忽热,这样会导致的是孩子极不稳定的情绪和性格,从而也就注定了孩子极不稳定的命运。

支招:父母们一定要先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将自身的情绪带给孩子。

5、硬让孩子说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

很多父母都喜欢问宝宝是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其实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就算宝宝真的说出答案来那也不是一件好事。在宝宝心里,爸爸和妈妈都是一样重要的存在,而如果硬要让宝宝回答这个问题,则会让宝宝对父母产生轻重之分。

支招:从小就应该为宝宝树立爸妈是平等的观念

6、对其他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好

这种行为看似无私而高尚,实际上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残忍,孩子都渴望得到自己父母的疼爱,而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疼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支招:父母应该注重宝宝的情绪,懂得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也要适度。

7、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只会夺掉上天赋予孩子的独特权,而且每个孩子都不喜欢与别人比较,父母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时,孩子心中都会十分厌恶。

支招:就算别人家的孩子再厉害,也不要贬损自己的孩子来夸别人,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忘了鼓励自己的'孩子。

8、忽视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有些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就无法向你呈现优点,由此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优势。

支招:父母应该经常从生活中和学习上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让孩子肯定自己,然后发扬自己的优点。

9、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性情暴躁,经常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打击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也可能是其一生的自信心。

支招: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到一个角落里去批评。

10、父母之间总是不说“谢谢”

很多夫妻认为感情好,就没必要说谢谢了,因此总是什么事情都理所当然,互不谦让,从来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这样孩子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感谢的,便会不懂得去感恩。

支招:在家里,父母之间也要注重礼貌,该说谢谢的时候就说谢谢,这样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写在最后/

父母的行为时刻在影响着孩子们,因此当着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害了孩子。

篇4:儿童心理特征决定孩子破坏行为

儿童心理特征决定孩子破坏行为

人产生破坏行为的动力来自于:

1、童心特征(好奇、好动、好问、好探索)

2、发泄心态(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孩子是“学习的天才”,是由孩子的童心特征所决定的。当一个人失去了童心特征时,他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当一个孩子失去了童心特征时,一个学习天才、一个智慧大师、一匹千里马也就消失了。

・人生不同时期的‘破坏行为’

1、0~3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几乎都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

2、4~7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大部分还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发泄心态”已产生,家长们要特别注意。

3、成人的破坏行为:几乎都是由“发泄心态”所决定的。今天,只讲孩子的破坏行为。

父母应如何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只要孩子的行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使是破坏行为,也劳请各位家长们:不要去阻止!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别人

3、不破坏环境(乱涂、乱丢、乱摘)

孩子的破坏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损坏玩具。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用玩具来启发孩子的智慧吗?玩玩具,孩子是天才,不用父母去教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怎么玩”,而不是按照说明书所讲去玩。

想让您的孩子成为学习的天才、智慧大师、千里马吗?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是关键。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一个人潜能的方法是:长期让他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学习英语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人问李嘉诚“您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吗?”李嘉诚说:“不是”,“哪您一定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了?”李嘉诚说:“也不是”,“哪您从什么地方学会了这么流利的英语呢?”李嘉诚说:“其实,很简单,我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学习英语,已坚持了58年”。这就是李嘉诚所说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核心理念。

篇5: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国外一档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父母告诉孩子,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完后,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不知道朋友们前几天有没有凑热闹,让孩子打扮打扮去过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一天,小孩子们可以装扮成各种可爱的吓人的形象,晚上开始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讨要,在外面游荡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获得一篮子甜蜜的糖果。

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在你睡觉的时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们瞬间的表现都非常夸张,有些冲过来动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装平静,默默流泪,更多的是听到消息后直接崩溃大哭……

逗孩子,是为了让她笑

而不是让她哭

我跟这位好友说,你这样回复是不是让人“下不来台”?

然后好友跟我说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小时候,可能是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时候吧,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自己看手工书上的做法,做了一个小的零钱包。自己非常喜欢,就把平时攒下的零钱全都放进了那个小包里面。

钱也不多,只有2块7毛钱。最大面额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这样。后来她把零钱包藏在一本书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来后发现书桌被收拾过了,自己的零钱包也不在了。她赶忙过去问自己的妈妈,妈妈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说:“哦,你说那个纸包是吧,我给你收拾书桌的时候以为是废纸,扔掉了。”

好友说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直接冲着自己的'妈妈问:“扔到哪里了?那里面是我的钱啊!”

她爸爸过来补刀:“那谁知道扔哪里了,可能早被人捡走了吧,谁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说她后来开始大哭,特别委屈也特别无奈,天都塌了的那种感觉。后来妈妈从一个架子上把零钱包还给她,然后还挺不耐烦的说:“还你还你,为这点事儿还值得一哭啊。”

是啊,2块7毛钱,又算什么大钱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来,这些钱代表着她的努力和自由。是每次看到辣条雪糕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攒起来的。

那些钱意味着,以后遇到喜欢的小东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妈妈发出请求,靠自己也可以拥有。

而她最信赖的父亲母亲,却联合在一起用这件事情来逗弄她。

现在好友的女儿已经5岁了,她说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类似手段逗过的次数太多,所以从女儿出生起,就给自己和老公订立了一个原则,逗孩子笑可以,但绝对不能用类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话是:“被父母那样逗了之后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像一个傻瓜、小丑。”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儿玩”,已经类似于“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制作出让儿童欢乐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则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单纯和信任,故意让孩子担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确的方法逗孩子

后果可能比想象更严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面,曾经说过自己女儿圆圆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篇6:大人这些行为 对孩子伤害大

千万不要去捉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样的挫折,做父母的,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担这些挫折前使孩子尽量远离这些挫折。

家长应该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当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乐。一般来说,“逗”孩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捉弄”孩子,则是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不是盲目地取悦孩子,而是一种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

妈妈很喜欢“逗”自己两岁的儿子玩,她经常和儿子玩一种小游戏。妈妈和儿子分别蹲在桌子边,谁也不能看见谁。然后儿子开始数3下,当数到3的时候,他们都要从桌子的左边或右边露出头来,如果儿子发现了妈妈,就算儿子赢了。妈妈一会儿从左边出现,一会儿又从右边出现,儿子扑了好几次空。儿子后来想了个小计谋,每次都从左边出来,结果一连抓到妈妈两次,乐得手舞足蹈,妈妈也夸他聪明,儿子看上去兴奋不已。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而我们常看到成人用手段去捉弄一个孩子,然后看着哭泣的孩子哈哈大笑。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过一阵儿就没事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社会交往变得恐惧不安。

篇7:孩子有这些行为,家长肝肠寸断

孩子有这些行为,家长肝肠寸断

知识王国

在去娘家的公交车上,孩子好奇的转过头问我,妈妈,今天你怎么也在公交车上刷手机做低头一族了?

妈妈在替那个失联孩子的父母感谢那些转发的朋友。从3月28日晚上8点多,孩子失联的消息,得到众多好心人的转发,为早日找到孩子多了一份希望。在此过程中,她的家长俩天三夜没有合眼,她的奶奶和姥姥因此而病倒在医院。刚才得知孩子找到了,我心里也终于缓了一口气,一直不敢往深处想,怕这可控因素变成不可控因素,怕简单的离家出走,演变成遇人不淑,识人不善……回家了,比什么都好, 得赶紧发条信息告知那些热心帮忙的朋友。

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她有没有什么事情呀?还有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呀……孩子一连串的问题向我抛来。

在微头条里编辑好消息发送成功后,正准备回答女儿的问题,突然一条消息跳出来。有人邀请我回答,说是初中毕业不想读书的女儿跟别人去广东打工,现在打电话,哭着说想回家了。作为妈妈,她该怎么样安慰女儿?

看着身边的女儿,我突然很想知道,这些事情,在她心里是怎么样想的?我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初中毕业去打工女孩的朋友。她现在这种状况,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我又不知道她现在是怎么样的状况。不过离开爸爸妈妈了,她很多事情都要独挡一面了,没有爸爸妈妈这个坚强的后盾了。

嗯,说的很有道理,但这种独立现象是每一个孩子以后都要经历的,并不是她现在状况所独有的一面。你想想看,她现在初中毕业,才几岁?她这样的年龄公司会需要吗?她有她的技能吗?你认为她能从事哪些行业呢?她为什么要哭呢?

初中毕业,一般16周岁还未满吧,但现在很多大公司招聘,好像要16周岁或18周岁吧,她都没有满足,那她就不能签订合同,就不能受到法律应有的那种保护。那万一出工伤怎么办?或者万一老板跑路,她工资还能要得回来吗?

嗯,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她现在只能去那些小工厂或者黑店里。她这个学历,对她自身从事工作有优势吗?妈妈并不是说学历一定很重要,但是你认为她除了这个学历以外,还有别的能力吗?你认为她能从事什么工作呢?

很多大公司招聘,不是都要一本二本的`吗?没学历,又没能力的话,那只能去一线做装配工啊,操作工啊之类的。她还可以去店里做服务员,营业员。

分析的很有道理,那她为什么要哭呢?

可能她上了社会以后有很多不如意,所以她就哭了。

有哪些不如意呢?比如说。

比如说,由于她没有能力,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但工作很辛苦,可能很累,或者经常加班,所以她心里感到委屈而哭了。还有可能是她上了社会以后发现人与人之间相处,并不是那么简单,人家或许不喜欢她为难她,她哭了。

是的,你讲的这几种都有可能,也就说她想象中的工作及环境和现实中的工作及环境落差很大,所以她在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说想家,哭了。那你认为现在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回来复读或者说学门技术吧。

是的,我想这个时候家长求助该怎么安慰?并不是真的是想要一个安慰的话语,更多的可能是想要一个方向。在你妈看来,除非一个家庭特别特别的困难,经济实在无法承担孩子的学业。否则永远不要考虑让孩子不读书了这个念头。有时候读书确实是穷人最快的一块跳板,读书还丰富了你的大脑,思想观念的改变比什么都重要。

回想这两个女孩的事情,脑海里突然回想起某些家长说的,()哎,现在孩子管也管不住了。孩子都不听我的,一进门就把门反锁。你们都怎么管孩子的?

为什么是问我如何管孩子?难道不是应该问如何跟孩子沟通吗?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一直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太明白道理的时候,应该严加管教。这样才能树立好习惯,才能树立家长的威信。但一般到了孩子上小学的年纪,不是应该跟他沟通了吗?凡事拿到台面上把话说开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语言去沟通。在所谓的叛逆期,他为什么可以跟朋友讲,而家长为什么不能做那个他所谓的朋友呢?

孩子离家出走,最根本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某一件事导致的,那都只是表面现象。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他的观点得不到家人理解。他的情绪无法得到宣泄,他要逃离这个让他有窒息感的家庭。

我看着一路嘣哒吹着泡泡的女儿问道:孩子,你叛逆了会怎么样呢?

我会顶撞你,你做好心理准备哦!

比如说怎么样的顶撞呢?想一想平时你感到委屈的时候,你现在试着顶撞我一下,让我感受一下你那洪荒之力的愤怒。

你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我! 你还没搞清楚呢,我又没做错!

孩子,你这也不叫顶撞,你在为自己据理力争呢,这可以有,如果妈妈做错了会向你道歉。

离家出走,缀学打工,这些离孩子有多远,值得每一个做家长的深思。

【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相关文章:

1.养生警惕:六个炒菜陋习破坏营养会致癌

2.这些坏习惯破坏臀形

3.职场新人看过来 这些行为不应该

4.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的性格

5.警惕职场上最愚蠢的几种行为

6.儿童睡前故事:这些适合说给孩子听

7.会埋没聪明孩子教育误区

8.教育孩子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9.孩子个子矮怎么办 这些方法能帮孩子长高

10.父母情绪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下载word文档
《警惕!这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