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2023-07-21 09:01: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酒精蜜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1:《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与欣赏。

伯瑜①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遏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②!”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③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释]①伯瑜:人名。②母老,唯在诸君:我的母亲年纪大了,她的'养老就拜托给诸位了。③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篇2:《三国志·司马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参考答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 .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篇3:《韩诗外传》《三国志·司马芝传》比较阅读答案

《韩诗外传》《三国志·司马芝传》比较阅读答案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22 .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0. D

21.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22.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篇4: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诡责:要求

B.县掾吏穷困 穷困:贫穷

C.师旅不息 师旅:战争

D.不矜廉隅 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B.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D.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5分)

(2)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您是大家族,然而宾客常常不参加兵役,已经让老百姓怨恨了,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

(2)(5分)与宾客谈论,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离开以后就不再说任何别的话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是表明孝顺,②句是刘勋的行为,④句是闲居时坚守节操。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1)译出大意1分:“大宗”、“每”、“怨望”、“或”4处,每译对1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可”、“面”、“折”3处,每译对1处给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5: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 一22 题。(8 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22 .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0. D

21.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22.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篇6:《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①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

②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②!”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③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顷之,特进③曹洪乳母当④,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⑤无涧神系狱。卞太后遣黄门⑥诣府传令,芝不通,辄敕洛阳狱考⑦竟。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其在公卿间,直道而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⑧。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 ①折:判决。②可不各勉之哉: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③特进:官职名。④当:人名。⑤事:祭祀。⑥黄门:官职名。⑦考:通“拷”。⑧隅:方正廉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若不胜掠(掠夺)B.辄敕洛阳狱考竟(下令) C.而多所属托(通 “嘱”)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自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而多所属托而形貌i丽9 ?.夫刑罪之失臣之妻私臣"C.昭犹惮芝,不为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D.收以付狱夫不能以游堕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小题4】司马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C

【小题1】(1)后来刘勋因为不遵守法度被诛杀,与他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但司马芝却因不循私而被人们称道。(2)君王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

【小题1】依法办事,不循私情;善于断案;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一心为国,不谋私利。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A.若不胜掠(拷问)。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B项中的“之”都为“的”意思,C项中的“为”都为“给”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司马芝”的具体描写来分析该人物形象即可。

篇7:《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因芝妻伯父董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为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参考答案:

1.D(报:回复)2.C(两个“因”都是介词,相当于“通过”。其余三项,A项两个“也”字,前者表示判断语气,后者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D项的两个“为”字,前者是介词,给、替,后者是连词,因为)

3.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

4.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篇8:《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因芝妻伯父董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为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参考答案:

1.D(报:回复)

2.C(两个“因”都是介词,相当于“通过”。其余三项,A项两个“也”字,前者表示判断语气,后者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D项的两个“为”字,前者是介词,给、替,后者是连词,因为)

3.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

4.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人。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说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篇9:三国志司马朗传的阅读附答案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篇10:三国志司马朗传的阅读附答案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 谢: ▲ ②监试者异之 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 窃: ▲ ④以病去 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参考答案:

7.(2分)A(因为)

8.(2分)C

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

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 和为)

阅读练习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6分)

②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4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D【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 、反复、辨句式。

11.答案:D,东汉末期朝廷由曹操掌控,后来窃取政权。

12.答案:C【考查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所以选C。

13. 答案:(1)①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喻岂唯各1分,句意1分)

②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喻岂唯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篇11:《司马芝传》文言文翻译

《司马芝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人。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说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2.《三国志·甘宁传》阅读答案

3.《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4.《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5.《三国志先主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6.《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7.《三国志·邓艾传》文言文阅读

8.三国志·朱桓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9.《芝阁记》阅读答案

10.《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