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08-11 07:52: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是江湖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1: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文中赞扬了和批评了谁即可。

篇2: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题及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提示: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C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2)

(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4)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参考答案:(1)修饰连词 转折连词

(2)比 对

(3)第一个是介词,为了;第二个是动词,做、接受的意思

(4)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通“德”,感恩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时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_________(人名)_________的思想,与之并称为“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之称。其思想核心_________、_________,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提示:本题目的是帮助巩固有关文学常识。

答案:孟子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散文 孔子 儒家 孔孟 亚圣 “仁” “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E.是/亦不可以已乎

提示:A项,所欲/有甚于生者;C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答案:AC

篇3: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2.课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以后会怎样?“失其本心”与作者所宣传的“舍生取义”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导。“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出邪念,做坏事,就成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人了。

参考答案:“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善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本心”丧失,“义”字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耳”,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3.“舍生取义”者在中国历史上一贯受人崇敬,请你举出几位因“舍生取义”而令你崇拜的英雄人物,并写出他的一句曾深刻影响你的名言。

提示:这样的英雄人物可以说不胜枚举,给后人以深刻影响的名言非常之多。

参考答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4.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提示: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5.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快乐时光

抽 烟

两个学生在看法典时是否能抽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他们找教授评理,认为不能抽烟的说:“教授,看法典时能抽烟吗?”教授严肃地说:“当然不能!”认为可以抽烟的学生马上问:“那抽烟时看法典行吗?”“那没问题。”教授回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提示:D项,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D

2.下列“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提示:A、C、D三项表示顺承,B项表示转折。

答案:B

3.(浙江中考“全新”模拟)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自然现象来比拟人生遭遇表达作者自宽自慰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提示:此题考查对名诗名句的准确理解,默写时不能出现错、漏字。

答案:(1)山重水复疑无路

(2)雪上空留马行处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提示:D项中的“本”应为“自己”之意。

答案:D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所识贫乏者得我欤?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向为身死而不受。

译: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译:(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提示:A项应为:吆喝着给他。

答案:A

6.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提示: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A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1)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天性。

(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 ,《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深层探究

篇5: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9.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提示: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我们虽然还不能深深体味文中所包括的丰富内涵,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革命英雄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榜样!

答案:略

中考链接

10.(湖南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长沙市某中学对该校300名高一学生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超级女声”两大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2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超级女声

情况 喜欢 不太关注 喜欢 不太关注

原因 事迹很感人,很受教育 与自己的关系不大 有趣,能表现个性 品位不高

人数 91 209 245 55

比例 30.3% 69.7% 81.7% 18.3%

(1)请概括说明统计表反映的情况。

(2)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简要回答。

提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超级女声”评选活动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近年推出的以电视媒体为依托的互动性活动,备受社会及各种媒体的关注,是近年新出现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题以图表阅读分析的命题形式将两种文化现象引入试题,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和文化色彩。

篇6: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 ,他认为人之初, 。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4)乞人不屑( )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1)今为( )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4)乡为( )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答案。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篇8:《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 (2)dān gēnɡ (3)cù (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

(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①苟且取得 ②厌恶 ③通过某种办法 ④仅仅 ⑤践踏 ⑥本来的思想,即“义” ⑦同“德”感激 ⑧停止⑨丧失⑩原先、从前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嗟来之食

4、舍生以取义,此义是义乎?

5、C 6、C

7.“如使人……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读者易于接受与背诵。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9、舍生取义

10、不为苟得也 患有所不辟也 11、A 12、D

(二)

1、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2、B 3、意在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凡事要认真考虑,不要在讥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目的是以此批评梁惠王没有施行仁政、体察民情的错误。

4、喻所犯错误程度不同,本质一样。

(三)

1、①偷②这①减少

2、D

3、请让我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止偷。

4、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5、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篇9:《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文笔精华]美文中漫步,品咂心灵的鸡汤……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苟( )得 不辟( )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 )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故:

苟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人皆有之。

皆:

(4)弗得则死。

弗: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6)妻妾之奉。

奉: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文学常识填空。

《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____家大师,被后世称为_______。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藉……

(一)课内精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

6.课文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文大意?

7.在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试举一个典型事例并作简要评论。

8.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课外拓展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9.下列各句中加黑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10.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1.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陕西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日:“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日:“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日:“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1)闻准入相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莫谕其意

1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张公谓我矣。

14.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二)新题链接(河南省洛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

15.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16.孟子在宣传“舍生取义”的主张时,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人在“生”与“义”发生冲突时主张“取义”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写一篇文章,来宣传你的某种主张。

参考答案

1.ɡǒu bì dān ɡēnɡ cù

2.(1)所以。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祸患,灾难。(3)都。(4)不。(5)通“欤”。(6)侍奉。

3.(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2)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4.《孟子·告子上》 儒 亚圣

5.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答案示例:文天样誓死不降元的故事(评论略。)

8.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了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使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道理说得清楚,给人印象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D(应为“只是”之意。)

lo.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11.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12-(1)听说、听到。(2)恰好。(3)明白。

13.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14.示例: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15.示例:一次受伤后的救助垂一朵花 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意思对即可。)

16.(略)

篇10:《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①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阅读题目:

1.在括号里应填入的原文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跟下文中提到的_________前后呼应,反映了孟子关于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4.这段文字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是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这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有什么不能用呢?

B.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C.如果使人喜爱的`不可能超过生命,那么凡是据此得以生存的东西什么不可以用呢?

D.如果使得人们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能做呢?

阅读答案:

1.①故不为苟得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2.第一层:"火至“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层:到“所恶有丛于死者”;第三层最后一句。

3.。人固有的“善性” 本心 人性本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5.B

篇11:鱼我所欲也 练习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篇12:鱼我所欲也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8、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2004四川自贡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短语。(2分)

①患:

②何不用也:

10、按要求填空。(4分)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2004湖北襄樊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2、下列句中“穷”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穷山之高而止。

13、文中“ ”这几句话与“嗟来之食”的故事相近。(2分)

14、请引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原因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004广东梅州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 苟: (2)辟: (3)丧: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已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19、简答:(5分)

(1) 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

(2)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2分)

答:

2004江苏常州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23、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6分)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2005重庆

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5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3分)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2分)

2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27、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3分)

答:

2004江苏镇江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30、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31、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2004山东日照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即与之化矣(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甲)文观点:

(乙)文观点:

35、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分)

36、对于两文中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请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05甘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3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9、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41、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2005山东临沂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 往之女家 之:

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4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4、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

答:

45、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3分)

答:

2006广西钦州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4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48、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49、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答对1空给1分)

2、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5-8略

9、①祸患,灾难。 ②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①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反。 ②义,不义。

11、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分)

②已:停止(或放弃)(1分)

12、C(2分)

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分)

14、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贫乏者得我 失其本心

15、(见了)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或:(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奉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辩、“受”、“加”四个词应译出)

16、3分 (1)苟且(2)通“避”,躲避(3)丢掉、遗失

17、(1) 2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 2分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18、2分 A

19、(1) 3分 舍生取义

(2) 2分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0、(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通假字如只答出本字不得分。)

21、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2分。意思对即可。)

22、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从正面阐述亦可。如只是套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简单翻译,最多只能得1分。)

23、(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

(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24C (3分)

25、⑴生 义 舍生取义 (3分,每空1分)⑵贤者(2分)

26、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分)

27符合题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分)

28、(4分)(1)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3)(既然)这样,那么 (4)非,(如果)没有(每个词1分)

29、(3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

30、(3分)(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1分)

31、(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

32①同“避”,躲避 ②同化

33、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②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4(甲)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5、比喻论证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6同意与否均可,但须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分析。

37、苟且偷生 因此

38、D

39、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0、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1、舍生取义 君子慎其所处 比喻论证。

42、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顺:顺从(2分,解释对两个给1分)

43、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44、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分,各2分)

45、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1分)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46(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47、A

48、(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49、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2.《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3.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4.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

5.《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答案

6.《鱼我所欲也》

7.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8.《鱼我所欲也》相关试题及答案

9.《鱼我所欲也》学案

10.鱼我所欲也教案

下载word文档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