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陈靖文座右铭

陈靖文座右铭

2023-08-20 08:26: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esuisJul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陈靖文座右铭,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陈靖文座右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陈靖文座右铭

篇1: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

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秦靖文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学建议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

篇2:我的表弟文靖作文

我的表弟文靖作文

文靖是我的表弟,他是我舅舅的孩子。

文靖的头很大,额头圆圆的,眼睛大大个,滴溜溜的转,好像会讲话。他的皮肤很黑。有一天,文靖出去玩回来,搞得一身都是泥。阿姨和妈妈都笑他,像非洲的小难民一样。

文靖很调皮捣蛋。有一次,一个老奶奶带着她的孙子来到外公的小店买盐。文靖在和老奶奶的孙子玩,老奶奶和外婆在讲话。文靖和老奶奶的孙子趁外婆她们不注意就在放盐的袋子里放了一把沙。老奶奶发现以后,生气地问:“是谁干的`?”文靖说:“是我干的。”外婆说:“好啊!把他抓到派出所去。”文靖马上又说:“不是我干的,是他干的。”

文靖很爱吵架。我们在玩游戏时,我不小心踩到他,文靖就和我打架。文靖打输了,就哇哇大哭。哭完以后又叫我:“姐姐!姐姐!快点过来玩呀。”你知道他为什么叫我吗?因为他把我和他吵架的事情都忘了。

文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具挖土机,一看到真的就大声叫着:“铲泥车车!铲泥车车!”两周岁时,喜欢奥特曼。现在,文靖喜欢看超人的碟。每次出街一看到就吵着舅舅要买。

这就是我的表弟--文靖。他既不是很捣蛋,也不是很乖。

篇3:陈启文简介

散文-迷濛之山

作者:陈启文

我看见太阳从我面前升起来了。

我知道我离天空已经走得很近了。你要想离天空近一点,上九嶷吧。九嶷山至少会给你九次这样的机会。

这个春夏之交的早晨我陷入了一个复杂的迷阵中。九座一模一样的山峰,一样的高大,一样的姿态,一律长满了那种叫苍梧的古老植物,并且都沉默地凝视着一个方向。而我,总是无可奈何地掉在这样的谜团里。何止是我,连诗仙李白爬上来后也使劲地揉着眼睛,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知道九嶷山为什么叫九嶷山了吧,它本来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制造的九座迷宫。

风带着湿润的水腥味吹来。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么高的山,这么晴朗的天空,水汽依然如此充盈,我眼前掠过的每一片树叶,都被雨濡湿了,湿润发亮。你不知道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我站在一座山峰的两棵树之间,偷偷地观察远处另一座一模一样的山峰。我忽然觉得,在那座山上也应该有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也正偷偷地向我窥视。登九嶷的快乐便由这种频繁的幻觉所构成,你在一座山和另一座山之间转悠,就像在一个疑团和另一个疑团之间来回往复。你站在一座山上,会听见有谁在另一座山上喊你,好像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一个声音在喊你,只叫你不断听到它的声音,却看不见它。

九嶷山其实还有第十座山峰,舜峰脚下的舜陵。《史记·五帝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所谓苍梧之野、江南九疑,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地方。舜在哪里死也就在哪里埋了,或许埋葬也是一种冲动,一个人竟然要用一座山来埋葬。面对如此浩大的坟墓,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埋在哪个更具体的位置。这也是一个谜。中国的帝王不但一辈子生活在迷宫里,在他们死后还要制造更大的迷宫。所谓历史,并不是被埋没了,而是另一个意义上失踪了,失踪于“大”。

舜到南方巡狩时已经一百岁了,老头儿仿佛就是为了寻找墓地的。而我感到更奇怪的是,一个一百岁的老头儿,那该老成什么样子了,后面居然还有两位如花似玉的娇妻在风雨兼程地追赶。上古历史的混乱不堪于此可见一斑,又多少让人感到一种古典和浪漫的气质。娥皇、女英一路问讯打听,追赶到洞庭湖的君山时,忽闻夫君崩于苍梧之野,这两位柔情似水的女子,望着水云弥漫的洞庭湖,路断波横,招魂无处,不禁肝肠寸断抱头哀哭,最后竟至双双哭死,连她们哭泣之处的竹子也长出了斑斑泪痕。这个上古的神话以爱情的完美和悲剧性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忠诚的追赶,又永远都达不到那种爱的目标。这是一个民族理想爱情的摹本。

娥皇、女英对丈夫的深情呼唤,还为一片大泽和一座大山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呼应。

九嶷山和洞庭湖一南一北,远隔千里一脉相连,这一脉便是潇湘,而她现在成了湘南山地文明和湘北大湖文明的一种精神维系,从此结束了两种文明各自孤悬的历史。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整体性地域文明,比它成为一个整体性行政区域要久远得多。肇自舜帝,中原、三楚以及东吴的各种先进文明纷至沓来,一大批杰出而悲惨的人物,如屈原、贾谊、柳宗元等,一个一个地走来,这一片荒凉而丰饶的土地,这满涨着水的河流与湖泊,将不仅只作为他们失败人生的背景而设,而且将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惊悚与暗示。他们将在这强悍的民风中去掉他们最后的矫情,最终在这无遮无挡的裸露的自然力量中结束自己,同时开始自己,当屈原的《离骚》和湘地的巫歌被土著们以笨拙的方式混在一起大声歌唱时,湖湘文明的精神内核已经长成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最奇特的文明,地处江南却无江南的柔软灵秀;它是强大的,有着可以与北方对峙的力度,却又完全不是北方的那种硬朗。它可以忍受一切,就像舜那样抱着悲悯仁慈的念头;它又可以摧毁一切,就像曾国藩一样显现出残酷的赶尽杀绝的狰狞。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悲观的,这种悲观由太多失败者的情绪郁结而成,它觉得整个世界一直都处在无可救药的状态,惟有自己可以去拯救,而且是用一种绝望的方式去拯救,绝望的反抗,绝望的杀戮或者自杀。没有哪一种文明会繁殖蔓延出如此复杂的含义,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培养蓄积起如此巨大的能量,孤独,高傲,绝对,狂热,又包含了深深的诡谲。没有它,中华文明里或许就缺少了一种诡丽的格调。

按照自然地理学上的意义,湘江源出广西境内海洋山西麓,然而一条河流又怎能只有这样一个源头?回首江河发源的青山,就像回溯人类早年的历史,悠远曲折而又纷纭无序。一条河流就是一棵树,比如湘江,那源出湘南岭北的潇水、春陵水以及众多无名的小溪小江,无不是湘江的源头,它们是湘江这棵大树繁茂的根系,而洞庭湖就是湘江伸向四周的蓬勃茂盛的树冠。这样你才觉得地理学是活的。至少我,更愿意以一种地理学之外的眼光去触摸去感觉一条精神与生命意义上的河流。就这个意义而言,九嶷山无疑是湘江源头的第一座名山,源自九嶷西麓的潇水,和湘江其实是一条河,一条紧密相连的河———潇湘。这是一个优美而又略含忧郁的语词,有些湿润,有些凄迷,还有那么多纠缠不清又萦绕不断的东西,它以其无所不在的气息,弥漫到这个多山多丘多湖泊多江河的省境里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从宽广敞亮的中原远道而来,会感觉到这里妖氛弥漫瘴气丛生。他受不了这阴冷潮湿的气候,很快就死在这里了。舜其实是个历尽奇险而大难不死的人。他的亲生父亲瞽叟想置他于死地,叫他爬到粮堆上去干活,却从下面纵火焚烧粮堆,舜撑开两个斗笠像鸟张着翅膀一样从粮堆上飞下来了。舜的弟弟象也想害死他,有一次瞽叟命舜下去掏井,象从上面往井里填土,看来这一次舜是必死无疑了,谁知道井旁边还有一口井,井与井有暗道相通,舜从另一口井里爬了出来。我不知道舜究竟是怎么了,竟遭到这么多莫名的仇恨和杀身之祸,或许是中国上古的神话需要把一种宽容和爱保存在情感的绝境中。舜在每次死里逃生之后,都会更加孝顺瞽叟,更加疼爱弟弟,舜并没有被上古史塑造为神,从开始他就是一个人,一个超尘出世以德报怨的人,一个唾面自干换颊受打徒忍徒屈的人。忍受需要一种比反抗更强大的力量,这力量产生于一种伟大的人格。他让我想到了西方的受难者耶稣。

领悟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和舜从容对视了。在我的印象中,帝王的眼睛大多没有什么表情,惟有舜是个例外,是个异数,他那双被工匠雕刻出来的眼睛,有着淡淡的重环。谁都知道,舜是生有重瞳的,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然而这并未让他变得加倍的森严,你反而觉得他不像个帝王,那宽厚的脸上满透出家常的、底层的慈祥与温和,有如你的农民父亲。舜本来就是一个农民啊,一个净做傻事的农民。

从舜庙里走出来,我看见的每一个脸膛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老农,都觉得是舜。

一条河流是应该有这样一个源头的。像人一样的生活,像大山一样的死去。大山与父亲,只有两者一起被理解,你才算理解了源头的全部意义。当河流挣出那久久流不出的迷惘,哗哗地开始奔涌,我知道我也该上路了,追踪着它,踏上一条条我还不知道的路。

【陈靖文座右铭】相关文章:

1.尤长靖座右铭是什么

2.语文古诗教案 秦靖文

3.靖港游记作文

4.贾靖恺寒假日记

5.巨岸集团董事长陈文豹的获奖感言

6.长沙靖港古镇的导游词

7.给张靖晗的一封信

8.次韵乐文卿北园,次韵乐文卿北园陈与义,次韵乐文卿北园的意思,次韵乐文卿北

9.金东文

10.广播稿文

下载word文档
《陈靖文座右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