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
“是臭酸菜不是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
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
道光年间,常德柳叶湖大堤下的陈家村里,有个叫陈二郎的年轻人考中秀才后,又连考了两次乡试,都没中举,只好在村里办学堂以教书为生。
陈二郎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还会作对子。陈二郎的名气大,请他写对子的人很多。
按理,像陈二郎这样才貌双全又不愁温饱的人,娶房妻室是不该有问题的。可陈二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偏偏遇到了这个问题。人家姑娘长得好,但不识字的他不要;姑娘读过书,但相貌不好的他也不要;也有那才貌出众的姑娘,但又多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陈二郎看得上,可人家又看不上他是个土秀才。所以,他的`婚事难倒了媒人,他自己也十分烦恼。
有一天,陈二郎在房里睡午觉。这时,一个叫阿牛的学生大喊大叫地跑了进来:“先生!先生......”
陈二郎被闹醒了,问阿牛有何事。阿牛说他回家时,泥鳅和竹根在半路上拦住了他,把他藏在书包里的蝈蝈笼抢走了。陈二郎听了生气地说:“活该!谁让你读书时玩蝈蝈?”阿牛见老师不但不给他做主反而批评他,气得一转身走了。
“站住!”陈二郎叫住阿牛说,“为了让你长记性,我罚你对个对子,下午上学时把下联交来。”说罢提笔就在纸上写了上联:学子登堂惊午梦。
下午,阿牛上学时交了下联:先生独枕动春心。
陈二郎看了脸色一变,说:“好小子,这是你对的吗?”一见陈二郎拿起了戒尺,阿牛怕被打掌心就坦白说:“对子是我姐姐对的。”
“是吗?”陈二郎吃了一惊,他知道阿牛有个姐姐叫杏萍,但没见过面。可是,阿牛家穷呀,难道他姐姐读过书?看看所对下联,字是阿牛写的,可简单的七个字中却透出了不一般的功底,而且构思中还挑逗性地调侃了他。于是陈二郎就问阿牛他姐姐多大了,读过几年书,在家里干什么等等。阿牛说他姐姐十八岁了,没上过学,作对子是跟爷爷学的,他爷爷当年也是个秀才。
第二天,陈二郎找到泥鳅家要回了阿牛的蝈蝈笼,接着就以送蝈蝈笼为借口去了阿牛家,见到了阿牛的姐姐杏萍,但只是在和阿牛爹谈话时偷偷地看了她一眼。杏萍姑娘刚好也瞟了他一眼。就是这一眼,杏萍姑娘的美貌让他魂不守舍。
第三天,陈二郎写了个上联,要阿牛悄悄地交给他姐姐。待阿牛把姐姐对的下联交给陈二郎时,他笑了。原来,他出的上联是:山高涧深,叫樵夫如何动斧?
杏萍姑娘明白,陈二郎出这一联是循着她的“先生独枕动春心”来的,知道陈二郎误会了,脸一红只好回了一联:天旱水浅,劝钓者趁早回头。
陈二郎是个聪明人,看了杏萍姑娘回的下联,惊愕之下猜想杏萍姑娘莫不是有了人家?于是就去求郭媒婆说合。郭媒婆去杏萍家一打听,果然,杏萍姑娘已经有了人家,定的是“娃娃亲”:杏萍姑娘小时候许给了邻村高家的孩子,因为两家大人是世交,这才定了亲。
郭媒婆的一番话让陈二郎好生懊恼,他知道感情的事是强求不得的,只好“趁早回头”。但他心里还是有气,怪杏萍姑娘不该用“动春心”来撩逗他。于是又让阿牛给他姐姐带去了一联:竹本无心,节外何生枝叶?第二天上学时,阿牛把姐姐回的下联交给了老师:藕生有节,腹中不染污泥。
“唉,好一个才女佳人......”陈二郎感叹有缘无分,又总是在梦中梦见杏萍姑娘的俏模样,思来想去人就瘦了。
这天,郭媒婆上了门,一见到陈二郎就伸出手说:“二郎,想娶个好媳妇我包了,拿十两银子来!”
“是哪家闺女呀?”
“杏萍!”
“别逗了,”陈二郎笑笑说,“你不是说人家定了娃娃亲吗?”
“那是骗你的!”
原来,当郭媒婆去杏萍家为陈二郎说媒时,杏萍早就从陈二郎以往的寻偶经历中感觉到,他的要求太高,就一口回绝了。因为弟弟在陈二郎的学堂里读书,她怕得罪了陈二郎给弟弟带来不良后果,就打发了郭媒婆两升米要她搪塞过去。这样郭媒婆就编了个杏萍定了“娃娃亲”的借口。
原来,自从杏萍要陈二郎“趁早回头”后,她也把这事忘了。可有一天阿牛只上了半天课就待在家里了,杏萍问弟弟下午怎么不去上课?阿牛说老师病了,放假了。杏萍问老师害的什么病?阿牛说不知道,就听到他躺在床上吟诗。病中还吟诗?杏萍觉得奇怪,又问老师吟的什么诗?阿牛说只记得前两句好像是“杏脸桃腮,萍踪一面......”
杏萍大吃一惊,没想到眼睛长到头顶上的陈才子竞把她的名字写在藏头诗中了。一激动她找到郭媒婆说:“二郎若是有意,本姑娘就应了他。”
郭媒婆马上去陈二郎家报了好消息。陈二郎喜出望外,赶忙拿出十两银子求郭媒婆玉成好事。郭媒婆接了银子乐呵呵地走了......
闲话少说。到了洞房花烛之夜,没想到新娘子杏萍又起波澜,说:“夫君,我出个对子,对得上你就进得房、上得床;对不上罚你在房外过夜。怎么样?”陈二郎说:“此雅事也,请娘子出上联。”
此时正值隆冬,望着天上一轮冷月,杏萍忽来灵感,吟道:“月朗星稀,今宵一定不雨。”不料陈二郎马上吟道:“天寒地冻,此夜自然成霜。”
若是陈二郎对不上杏萍出的上联,在房外过夜二人肯定说不上话。她用“不雨”暗示了她将会和他“不语”;没料到陈二郎想都没想就对上了,而且巧妙地将“成霜”暗示了要和她“成双”。
陈才子果然名不虚传,杏萍含情脉脉,一激动就情不自禁地投进了陈二郎的怀抱......
篇2:对联对出金木姻缘的民间传说
对联对出金木姻缘的民间传说
民国年间,朗州乡下的赵家村有个铁匠叫赵青山,有一独生女儿宝翠,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小美人,又读过书,十分聪明。宝翠17岁这年,有个大户人家托媒人来向赵家提亲。赵青山两口子也想把女儿嫁出去,可宝翠不答应,说爹妈老了没人管,她想招个上门女婿。赵青山两口子感动之余只好依了她。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赵青山有4个徒弟,他想从中招一个女婿。宝翠同几个师兄感情都不错,知道师兄们都喜欢她,但她不想因为嫁了一人而伤了另外3个人的`心。为了公平起见,宝翠决定仿效古人,出联招亲。
这天,赵青山陪女儿来到打铁间,对徒弟们说,女儿宝翠准备出联招亲,她出一上联,谁对出来、对得好,就招谁当女婿。徒弟们一听,个个喜笑颜开。宝翠见大师兄用钢钳夹住烧红了的铁块在铁墩上锤打,就问他打的是什么东西,大师兄说是一把铲子。宝翠灵机一动,出了上联:
铁锤打铁铲铁打铁。
师兄们一惊,想了好一阵子也没回答上来。
“这样吧!”宝翠说,“我给师兄们3天时间,谁先对上我嫁谁。如果对不上来我再出一联。”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一晃3天过去了,赵青山的徒弟们谁也没对出来。宝翠对联中8个字就有6个字是“金”旁,想要对出来,除非下联中也有6个字用同一个偏旁,这也太难了。
恰好这天,赵家来了3个姓鲁的木匠,是父子仨。赵家的小楼房有几根檩条因长期漏雨朽了,赵青山请他们来换新的。
老木匠的小儿子鲁小亮见几个小铁匠因为答不出师妹出的上联唉声叹气,便去问赵青山,他可不可以参加应对。赵青山同意后,鲁小亮笑了笑说,要当着宝翠的面对下联。宝翠出来站在小楼上,见小亮一表人才,心里一高兴就把上联说了出来。小亮看了一眼要修的楼房,吟道:
杉木修杉楼杉连杉。
“对得好!”赵青山高兴地对老木匠说,“老哥,看来俺闺女和你家小儿子有缘啊!”
“慢!”不料宝翠却说,“他家是木匠,俺家是铁匠,小木匠能对出来是巧合,不一定有真才。如果我再出两联,他都对出来了,我才服他。”
鲁小亮微微一笑,说:“请姑娘出联吧!”
宝翠在走廊上边走边想,突然看见村外的一条河,灵机一动吟道:
清溪潺潺浊河滚滚海涌浪。
众人一惊,好联啊!溪水流到河里,河水流到海里,每一个字都有“水”,看小木匠怎么对得出来!
鲁小亮也吃了一惊,他从小跟教私塾的爷爷学做对联,难道今天要败在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手下?他一时想不出来如何应对,一着急也学宝翠那样踱来踱去。这时,他瞥见了打铁间里的火炉,叫了声“有了”,随即脱口而出:
篇3:王安石巧对对联定姻缘
王安石巧对对联定姻缘
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与政治家,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大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的。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真有几分文采,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之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以“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为下联,求对上联。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这真是双喜临门。正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两大喜事都让王安石同时遇上了。
王安石真是个有才华的人。
王安石 简历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更多有关对联请点击:
经典对联集锦
对联的要求
好的对联
有趣的对联集锦
数字对联大全
篇4:关于林则徐对对联的故事
虎门销烟、抗拒列强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时,他的父亲就教他作文、吟诗、对句。
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做客。姑父家的门槛特别高,姑父见他半天还迈不过门槛,便取笑说:
神童足短;
林则徐马上回答:
姑父门高。
当天,姑父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其中,一位客人指着塘里游水的鸭子,出了个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马上答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客人们惊奇不已,连声夸奖。其中,有位麻脸的客人有些不服气,他看林则徐长得瘦弱,便出联相嘲:
小孩子两腿木耳;
林则徐马上反唇相讥:
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那位麻脸客人面红耳赤,尴尬得很。
晚上,月上中天,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一位客人望着水中的北斗七星,又出了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林则徐沉思片刻,一抬头,看见空中孤雁飞过,便答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过了年,林则徐上学,随私塾先生念书。开学伊始,适逢上元佳节。先生针对上元佳节闹花灯的情景,出了上联,叫学生应对。联文是: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抢先应声答对:
打一声鼓,替天地行威。
先生连声称好,对这下联十分赞赏。
[关于林则徐对对联的故事]
篇5:南岳才子对对联故事
一日,清代澧州郭春山和临澧马鹏飞两位才子,相约游南岳衡山。
南岳大庙东有一学馆,郭春山同马鹏飞想进去会会学馆的先生。郭一进门,便问其中一位学生:“你们的.先生呢?”该生摇头斜眼,暗示上面坐的那老头就是。
篇6:南岳才子对对联故事
只见那老先生头也不抬,口出上联:
何须挑水江中卖;
郭春山装作没听见,弯腰看另一学生写字。马鹏飞便立即走上前,对出下联:
特地移花岭上栽。
老先生抬头问道:“你是谁?”马鹏飞指着郭春山答道:“我是书童,那位才是先生。”
老先生见书童这么有才,心想先生更不用说,立马下位相迎,临别时还送给他们一些银两。
郭、马两人离开学馆,登上了南岳祝融峰,马鹏飞嘲笑郭春山空有其名,银两应该归他所得。郭春山说:“我是故意让你对的。你若不信,尽管出对来比试,我若对不上,就算我输了。”马鹏飞答应了,脱口便说:
破浪乘长风,洞庭九跌;
郭春山随口对曰:
登高来绝顶,衡岳一低。
切时应景,信手拈来。马鹏飞只好认输,自此,再也不敢在郭春山面前卖弄学问了。
篇7:对联故事——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篇8:纪晓岚对对联的名人故事
纪晓岚对对联的名人故事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一次奉旨巡查,乘船过一个河道。走到一处很窄的地方,正好与一大船相遇,互不相让。纪晓岚就呵斥对方让路。没想到对方是当朝的一员战功赫赫的老武将。对方也不示弱,正在僵持着。那个老武将听说是纪晓岚大学士,就提出了对对联的要求,。武将出上联,纪晓岚对下联,如果对上了,老武将自己让路,对不上,他纪晓岚让路。纪晓岚一听连说行,没问题。武将的上联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暗含三国的文臣鲁肃。帆快,暗指刘邦手下的武将樊哙。整句话是说”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也看出来了这副对联的巧妙,就是一时对不上。急得一头汗也没对上,只好认输,给武将让路。纪晓岚闷闷不乐乘船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船,欢迎他的场面特别热闹。有锣鼓,有唢呐,有吹笛的',有吹箫的。他突然来了灵感,想到了下联: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和。(笛清,暗指,西汉武将狄青。箫和,暗指刘邦手下的文官,有名的宰相萧何。整句话说武将不如文臣。)正好对上句,可惜纪大学士当时没对上,输了一回,总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
篇9:对联民间对联故事-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
”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篇10:对联故事——村姑巧对罗秀才
扁担挑笋父担子
禾秆缚秧母抱儿
古时候,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他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近田陌,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蔸?”中年农夫贸然被问,愕然不知所答。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英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苗?”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都呆了,想不到,这荒山野地里的村姑,竟能出口成章,几句话,就弄得自己无言以对,想到这里,他一抖才绳,准备跨上小毛驴溜了。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罗秀才只好翻身下驴说:“你要问我,就请吧!”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罗秀才见问,不由暗自心惊:姑娘果然厉害,她明知骑驴赶路,只能以里计程,偏要以脚步相问,存心捉弄,无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得巧,也来得狠。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所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制扁担挑着一担笋乾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此乃天助我也!”他如释重负地,对莲妹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吧,上联是:
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枝秧来,对道:“我则以此秧为题,下联是:
禾秆缚秧母抱儿。
联成,众人赞口不绝。罗秀才不得不承认说:“对得好,妙哉,佳句!”
篇11:磊桥戏对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磊桥戏对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篇12:对联故事——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蚕吐丝以自缚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 一八四八--一九o五年) 宇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末维新派。他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新加坡领事二八九六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工诗,是清末著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在在显示了他的才华过人。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的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相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对联对出美姻缘的故事】相关文章:
1.出闺的对联
2.对对联
3.对联故事
4.在线对对联
5.怎样对对联
6.怎么对对联
7.如何对对联
8.纪晓岚对联故事
9.对联的故事
10.简短对联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