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2023-09-29 08:03: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ersig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篇1: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听说罗胖子说逻辑思维这阵子红火,上网搜索,拜读了罗的很多篇“逻辑”,读后疑问来了:罗胖子是在说逻辑,还是在兜售“罗胖子的逻辑”?

答案毫无悬念的是后者。

“罗胖子的逻辑”和“逻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思考方式就是逻辑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形成的经验也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不尽相同: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各人有各人的逻辑,就是强盗也有自己的逻辑。罗胖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即自己的逻辑当然可以,他想让别人遵循他的逻辑去思维也无可厚非,要强调的是:“罗胖子逻辑”只是罗胖子个人的思维方式。

而“逻辑”前面没有定语,既逻辑不是罗胖子的也不是王胖子的,不属于任何人。

逻辑原始定义,即这个词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含有概念,理由,言语和规律的意思。规律是从前三个中抽象出来的,特别是理由,是推理的结论,不依赖于任何感觉经验。由此,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形式逻辑”,他的书里详尽的罗列出各种违反逻辑的谬误,后又经经院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和现代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的研究,人们已经将思维规律从经验的“干涉”中很完美的'抽象出来,这抽象出来的规律就是“逻辑”。

“罗胖子的逻辑”不是“逻辑”,只是罗胖子他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观点而已。读罗胖子说逻辑,学到的只是罗胖子的逻辑,即罗胖子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了罗胖子的世界观。学会并使用罗胖子的思维习惯,或继承了罗胖子的观点并不错,也不该被谴责,就跟信仰一样,不同宗教,不同哲学观点随你挑,愿意信那个就皈依那个。

问题在于,欲学逻辑,学会,弄懂了某人的观点并赞同之,就认为学了逻辑,虽然很便捷,也感到很容易,但似乎跟逻辑没什么事儿。学逻辑,或了解什么是逻辑,只有老老实实的从基础逻辑书籍读起。

读了某人说某事,就以为自己也知道了某事,其实不过是重复某人的观点而已,眼下这样的现象好像可以随手拈来。

有一次跟朋友去一位“读书人”家做客。进得书房,书桌上镇纸、笔架相映,宣纸上墨迹点点,书香,墨香满屋。椅子背后书架上赫然一排“弘一大师文集”。聊天,主人给我们讲好几个弘一的趣闻轶事,大家齐声赞叹弘一学识渊博,佛学造诣如何如何深。至于弘一的文章,主人避讳不谈,大概是怕我们听不懂吧。我知道弘一是依律宗出家,习天台,研唯识,最后却皈依净土,想着往生呢,问:弘一为什么要依律宗出家,而不直接皈依净土?把话题往律宗,天台,唯识和净土的不同归趣上引。遗憾的是,主人闪烁其词,而对这几个“宗”则是含糊其辞。

一谈到佛教,总能听到“佛说”、“佛教认为”、“佛教的观点是”、“其实,佛教是……你要是跟着聊起来:佛经哪儿是这么说的?佛教那个派持这样的观点?谈论立马戛然而止,原因嘛,简单,谈论的是别人知道的佛教,说来说去都是别人的牙慧,传来传去的就是那点儿八卦,如果叫起佛教,或佛法的真来,不戛然而止是什么?。

不管是赞叹还是贬损某一宗教或哲学思想,杨或抑某一宗派,只能去读经典,或宗派大师们的论述,这样,不管你入门深浅,最起码的是你是用你自己的所知在思考,在推理,在说话。

近来,网上不时见到关于胡适的文章,我说的是关于胡适的文章,而不是胡适的文章。胡适其人人格道德令人敬佩,不用多说。网上文章赞扬胡适是个大学问家,其学识如何渊博等等赞美之词此起彼伏,众口一词。而说胡适读书浅薄,不求甚解的文章,比如方东美,牟宗三等的言论却难见到。

方东美说胡适读书浅薄,正因为浅薄,所以说话齿间漏风,矛盾笑话百出。这是方东美的观点,姑妄听之吧,不做评论,不人云亦云。

说点我知道的。我们都知道,胡适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考据。他用考据的法子,证明“传灯录”不可信,特别是考据了《坛经》,认定是神会所做,跟惠能没什么关系。胡适关于佛教的“考据”文章我基本上都读过,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后来读到唐德刚的一篇文章,顿如醍醐灌顶:宗教怎么能用科学来证明一二三呢?胡适崇拜的西洋哲学家,早就将科学与宗教分开,不混为一谈,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早就分析的很精辟:宗教跟科学不是一会事,理性科学要是参与宗教,或理念,那只能产生悖论。胡适自诩为西方培养出来的哲学家,应该知道的啊?

胡适对咱中国文化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我们不作评论,但是胡适认为中国古人的经典大都是臆想出来的胡说八道,不可靠,不能信。好玩的是,胡适在一篇批判中国“名教”的文章中却屡屡引用古人经典(这篇文章我在乐版过),既然说不可信,那干嘛还要引用来证明自己观点呢?

胡适先生著名的观点之一是,中国没有哲学。他常在各种场合说这句话,有趣的是,胡适居然写过“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趋势”之类的文章。没有哲学哪儿来的“哲学史”,哪儿来的“发展趋势”?

方东美曾就胡适对“哲学”一词定义模糊“为难”了胡适一把,搞的胡适很尴尬。

去年,我国出版了一批五四以来名人的著作文章汇集,胡适在其中,收集了他老人家几十篇文章,南图收藏,得以阅读。读完的感受:的确,胡适知识丰富,令人仰望,但正如方东美所言,胡适绝对不是一个做学问之人,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修养,品德高尚的政治家而已。

网上关于胡适的文章读多了,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全是他老人家的趣闻轶事啊?那些口若悬河谈论胡适的人怎么不见他们来一篇分析胡适文章,或胡适某观点的文章呢?要想褒贬某一观点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根据原著所做出的分析啊!可惜,没有,依旧是人云亦云。弄来弄去,还是顺着别人的逻辑在走路,拿着别人的观点在呐喊。

是啊,佛教、基督教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你当然可以接受某个人,或某篇文章的逻辑或观点;但也不妨试试去读读佛经或圣经来不假他人之手来了解佛教或基督教;

什么是哲学?你当然可以接受某个大师或名人的观点,也完全可以找几本哲学书来读读的啊,自己形成关于哲学的定义;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最好先在脑子里有个你认为不错的“哲学”定义,接着读一些老外哲学名著,再读读貌似哲学的中国古代文章,自己来判断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当然你完全可以在弄不清哲学的定义是什么,也没读过所谓的哲学书情况下,接受某些中国有或没有哲学的观点,就跟宗教信仰一样,信就是一切。

想学点儿逻辑,接受罗胖子或别的胖子,瘦子的逻辑当然可以;但也不妨试着弄几本逻辑教科书或逻辑通俗读本来读读,知道点儿逻辑后,再去读“罗胖子的逻辑”,估计你就可以来接罗胖子和他的团队了。

篇2:我想你,却不知从哪说起杂文随笔

我想你,却不知从哪说起杂文随笔

3月10号早晨。距离没和你说话微信聊天已经过去两天,失眠多梦的我总感觉失去了什么

过去我们总互相关注着对方。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叫对方起床,谁起的晚谁就要被当一天的猪;晚上谁也不愿意自己先睡,直到扛不住了才弱弱的跟对方说我要去睡觉了。结果一大早醒来都给对方带着重重的黑眼圈去上班,调侃着谁的黑

每逢周末休息就是我们的二人时间,我们都是爱吃的主,每次休息必少不了的话题“休息了今天我们去哪撮一顿大餐”“饭后我们去哪玩”,然后每次笨笨的你老是拿不定主意让我来选,搞得我一头雾水。你很懂事懂事的让我心疼。你每月挣的工资都供给你姐姐弟弟读书去了每月就留那么点生活费,你喜欢的东西你会舍不得买,每次我都偷偷给你买回来给你自己却笑的跟小孩一样,但你还会气气的.说我乱花这钱干嘛多贵啊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的我们之间少了很多话,除了一些工作上的问候以及每天的基本的问候之外我们好像还真的没话好说了。久而久之直到最近我发现你都不愿意沟通了,是的我承认我是有点直男癌有点轴,每次你跟我说事时我们都不在一个频道,搞得自己很尴尬你却很气愤。我想你每次找你唠嗑的时候都一些无关要紧的事结果被你几个字草草的打发掉了,瞬时场面冷了下来

如今每点开你的微信想给你发条信息却哑口无言,我好想却不知从哪说起…

篇3:从伪善良的婆婆说起杂文随笔

从伪善良的婆婆说起杂文随笔

晨起,一边拖地一边看了某群里发的一篇微小说《婆婆》。一来作者在我的好友圈里,二来作者也在群里公开说希望有人可以帮她润色,我便一时没忍住,在群里说了一句,“没有写清婆婆的死因。”很快作者回复说:“……文章内已交代俊俊患的是肾衰竭,当然是需要换肾的,而婆婆的死因也源于此。”我便笑回了一句,“可是换肾是死不了人的。”然后对方说“婆婆年龄大,加上身体原因,导致死亡也是有可能的,过去我写过类似的。本篇宗旨是描写婆婆善良的。”看到此处,我便不再多话,发了一个“OK”的手势过去,事情就此结束。

争论虽然没有继续,但我的心颇不平静。说实话,我真的不认同这样的所谓“正能量”的小说。小说其实很简单。俊俊是个恶媳妇,嫁了个老实憨厚的男人,却看不惯婆婆的一举一动,对其非打即骂,而男人却敢怒不敢言,这助长了俊俊的嚣张气焰,对婆婆的恶行更加肆无忌惮。忽然有一天,大病袭来,俊俊患了肾衰竭,生命危在旦夕,至少需要三十万。不久俊俊康复出院,却只见一抔黄土掩埋的婆婆……

我对该篇小说不认同的第一点就是情节的不合理性,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婆婆的死因不清。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双肾衰竭是能致人死亡的,但换肾却不会。因为符合换肾条件的人也只能捐出自己的一个肾,而非双肾。当然,这只是对健康的活着的人来说,遗体捐献不在此例,也跟本文无关,所以不再赘述。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医患纠纷很多,做换肾这样的手术,医院是要经过严格排查的。不要说婆婆跟俊俊没有血缘关系,能够换肾的可能根本微乎其微,就算真的配对成功,医院也会严格筛查,杜绝各种危险之后,才能做这个手术。为了救一个人而让另一个人失去生命,这是任何一家医院,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我对该篇小说不认同的第二点就是人物塑造的不合理性。该篇小说出现的人物一共有三个,俊俊,俊俊的男人富贵,俊俊的婆婆。小说对这个唯一的男人着墨不多,粗粗两笔,勾画的'是一个窝囊的男人形象。他对媳妇儿的恶行其实是不赞成的,但却不敢管。为啥不敢管,因为不硬气,文章虽然没有多做说明,但大体可以猜到,富贵并不像他的名字一样大富大贵或者非富即贵,最有可能的是既不富又不贵,这样在媳妇儿面前硬气不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说中的婆婆是个最不能让人理解的人。诚然如作者所言,该篇的宗旨是描写婆婆善良的。善良在哪体现出来?就是因为儿媳妇俊俊生了大病,肾衰竭,命在旦夕,婆婆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肾,救出了儿媳,自己却死于非命。这话说出来,不知道作者自己会不会信,但作为读者,我是不会相信的。为啥不信?首先,她们二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如果她们是母女,母亲知道女儿得了不治之症,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肾,这是有可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们只是婆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其次,平时二人关系并不好。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但儿媳俊俊对婆婆不但没有好脸色,更是动辄非打即骂。二人之所以还能够相处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富贵的存在,换句话说,婆婆不想因为自己让儿子失去好不容易讨到的媳妇,所以能忍则忍,不能忍也要忍。那么介于这种情况下,恶媳妇儿病了,而且是大病,那么我想很多人都应该如作者所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算婆婆碍于儿子的身份和情面,不去计较俊俊曾经的所作所为,耐心周到地服侍她于病床前也足够了,有什么理由要去献出自己的肾,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呢?这样强加给她的“善良”不显得太虚伪么?

想我神州华夏乃泱泱大国,尊老爱幼实为传统美德。俊俊为人妻,为人媳,不说尊重长辈善待夫君,甚至连一点点做人的礼仪和家教都没有。这样的人最后生了大病,说她一句,咎由自取,自食恶果,也不为过吧?也许有人会说,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反衬婆婆的善良。可是婆婆真的善良吗?为了儿子不失去这个所谓的媳妇儿,婆婆对媳妇儿的打骂一味地忍让和退缩,导致了俊俊不但不知收敛,反而愈加得寸进尺。这对谁能说是善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明知是恶,却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能算善吗?

我们常说,广结善缘,多积福报。虽然谁也不能够确定地说,善恶终有报,但我们都在往这个方向上努力,我们都情愿这样相信着,不是吗?倘若婆婆也知道这一点,也相信这一点的话,那么她对俊俊的纵容是不是一种故意呢?这种故意纵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细思极恐,这时候还有人敢说这是善吗?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样说,太过较真,说这毕竟是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是杜撰的。可是,朋友们,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有真实的影子在里面。我们的人物可以是虚构的,我们的故事可以是杜撰的,但是我们的作品要给人真实的感觉,感觉这个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这件事可能就发生在某某身上。我们提倡正能量,宣导正义的力量,这都无可厚非,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让这种正能量有一种可信度,然后才能成为榜样和楷模呢?这应该是我们每个热爱文字的人都需要考量的问题吧?

当然,本篇小作只是对文中内容说说不同之处,并无针对任何人的意思。文学需要争论,也可以争论,倘若对本文有任何不同意见,也欢迎大家就此展开更广泛的善意的讨论。倘若有人可以从这种争论中得到一二启示,那不能不说是一种幸事。

附《婆婆》原文:

婆婆

俊俊自嫁给富贵,对婆婆横眉竖目,左看不顺,右瞧不惯,于是乎,非打即骂。

富贵憨厚老,虽有不满,但只敢怒而未敢言,俊俊更加得寸进尺,肆无忌惮,恶行从未收敛。

也许应了那句老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终于有一天,俊俊受到了上苍的严惩,一场大病来袭,顿时,卧床不起,生命危在旦夕。

三十万!

犹如晴天划霹雳。

俊俊患的是“肾蓑竭〃,难逃鬼门关!

不久,俊俊康复出院。

大雨倾盆。

雷鸣电闪。

大树摇曳。

小河呜咽......

村西北地,又添一座新坟,芳草长满。

俊俊泪水涟涟。

一声〃娘”,喊得惊地撼天!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我想你,却不知从哪说起杂文随笔

2.从归根结底说起

3.从时尚说起作文

4.从矿泉水瓶说起初一作文

5.从感恩说起经典散文

6.从“像作文”和“不像作文”说起

7.角色扮演杂文随笔

8.踏雪寻梅杂文随笔

9.玫瑰杂文随笔

10.乡愁杂文随笔

下载word文档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