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2023-10-20 08:22: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ankang198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篇1: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岳阳楼。岳阳楼是我肚子里的一条老蛔虫了。我心中的岳阳楼该是巍峨的,起码得有五六层吧。唯有如此,人才能极目洞庭湖,放眼大世界。然而,现实中的岳阳楼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才三层!人微微仰头,就能看尽它的全貌。其实,这样的岳阳楼才是合情理的。它的平凡,正好说明这块土地的'贫瘠。而唯其贫瘠,才招致诸多的迁客骚人来这儿吃苦。想当年,还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大环境下,政府才有点资金来修这岳阳楼。这修缮的资金还真是不易!

这样一寻思,我对岳阳楼就谅解且肃然了。

拾级而上,随手触摸那古老的栏杆,我就感觉到一些沧桑的味道。那工正的碑刻,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古人的距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本是前不见逝者后不见来者的匆匆过客。倘若古人没有什么遗物,我们彼此间实在无法联系起来。而我们的世界将是何等的狭小?我们的心境将是何等的寂寥?我们的聪慧的先人们,发明了诸多“在此一活”的方法,或留墨于纸张,或造楼于水滨,或凿河于平原,或架桥于山间……文本流香,飞跃着他们的思想;实物革新,展示着他们的智慧。

岳阳楼算是滕子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遗物,算是范仲淹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遗笔”。它的珍贵就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就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倘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岳阳楼的名声能流传多远?倘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和范仲淹又能流传多久?滕子京的聪明在于借人之笔,留己之为;而范仲淹的聪明刚好在于借人之地,留己之名。

倚窗而望,但见洞庭湖在炎炎烈日之下静静地卧着。没有波澜,没有船只。日光与水光相融,茫茫如雾。极目远眺,不见山峦。

该是怎样的山呢?该是怎样地衔着?该是怎样的长江呢?该是怎样地吞着?疲惫不堪的洞庭湖上,实在也找不着完美的答案。就听听水的絮语罢。

都说鱼儿离不开水,真正离不开水的恰是人的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上去是分开说的,实则是一个整体。山和水都是人心的依赖,是仁者智者共同的乳。一个人,读了万卷书不够,还得行万里路,读万卷山,读万卷水。滚滚长江被多少人读过了?浩浩黄河被多少人读过了?八百里洞庭包蕴了多少世间哲理?又被多少人品味过了?谁能将水的丰厚一一领略?既然读不尽,那就长此以往地读吧,那就修一座楼吧,那就常常抽空儿来坐坐吧,来看看吧。如果说洞庭湖是一部深厚的书,那么岳阳楼就是一把沉稳的座椅。

楼傍水而立,水傍楼而流,楼作中介,是人心走近水的跳板。

楼几经破败,几经修缮,今之楼已非昨之楼。

湖几经屯田,几经缩小,今之湖已非昨之湖。

岁月流逝,人物皆非。多了过客,少了骚人。带走了热闹,而留下了寂寥。

但是《岳阳楼记》伴着两个人的名字,依然醒在碑上,醒在人的心里,且成不朽。

篇2:散文:岳阳楼游记

散文:岳阳楼游记

xxxx年到了一次岳阳楼,到xxxx年才写这篇游记,二十多年了,当时有些细节已经记忆不深了,只能选一些东西写写。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的西北,离岳阳火车站很近。当时登上岳阳楼,心里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读中学时读过《岳阳楼记》,这次能亲临岳阳楼,觉得很亲切,加上这岳阳楼在xxxx年到xxxx年重新修过一次,我去的时候,正是修后的第三年,岳阳楼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都显得崭新、发亮。岳阳楼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是鲁肃阅兵台,到了唐朝,张说(yue)最先建起来更大规模的阁楼,所以叫岳阳楼,后来经过滕子京重新修建。在民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那时候,我看见前来岳阳楼的人还真不少,其中有一伙个子普遍不高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北方人高,南方人矮,南方人又以广东、海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为最。可是,只要是南方的口音,哪怕是最难懂的广东、福建话,我多少也能听懂一些,可是这一帮人的话竟然一句也听不懂,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终于,我听出了两句才知道,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吗?如果不是日本人,有谁会说“撒扬拉拉”,“嗨”?

原来常常听别人说日本人个头矮,以为是中国人侮蔑日本人的,没想到日本人还真这么矮。可是,这么矮小的日本人当年是怎么大踏步的.进攻中国的,可能是他们的武器先进,可是,先进的武器和他们人口的缺少不是完全抵消了吗?好在现在他们是带着友好的态度来参观的,不然的话,我狠不得上前啐他们一口。是啊,历史过去了很多年,离开xxxx年已经十四年的xxxx年,写过《论持久战》的毛主席都和日本领导握手言好了,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啊?

在岳阳楼,我最先看见的岳阳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写的,那几个字遒劲有力,看着很舒服。看的地方多起来了,我看见很多古人的有关岳阳楼的古诗歌,用各种形式的书法镌刻在大楼的醒目位置,《岳阳楼记》自然是摆在最显著位置,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名篇。其中,杜甫的诗歌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当年誊抄过的字迹,显得意味尤其隽永。

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虽然为江南三大名楼,可是,它们的人文背景很不相同,滕王阁当时还没有修复,且不去说它。黄鹤楼是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而岳阳楼则是知识分子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地方。

到了岳阳楼,自然会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年之后,我成为共产党员,二十年过去了,我对照范老先生的话,应该也是问心无愧的。

篇3:天门怀古散文

天门怀古散文

慕千古名山,披一路风尘,我来到了天门山前。伫立江边,凝神远眺,江水滔滔,奔流东去。水天相接之处,巨轮穿梭往来。天门中断,分为东西梁山,如两扇巨大的闸门,突兀江中。隔江对峙,陡峭挺拔,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水折转北去;雄雄乎力拒狂澜,使湍急的江流惊涛拍岸。

拾级攀登,林木翳荟。小路旖旎,江风习习。站在山顶四周眺望,都市在目,长江如练。东西梁山雄峙江中,如天门大开;江岸,芷兰郁郁,树木葱葱;江中,江水回旋,沙洲起伏,鸥鹭翔集,渔舟泛江,江水开阔,巨轮如织。感谢这大自然的造化,让我赏不尽这鬼斧神工的美景。

时光荏苒,带来历史的厚重;江水悠悠,洗去往事的尘封。“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辞亲远游,乘船出蜀,顺江漂流,出远荆门,开始漫游楚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天他来到芜湖江面,江水澄碧,白帆片片。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朝霞满天,江面金光点点。诗人走出船舱,伫立船头,把酒临风,衣袂飘飘,踌躇满志。诗人凝神远眺,只见长江两岸,两山石状,晓岩尽染,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天门。始知是东西梁山,总谓之天门山。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一派壮丽景象。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气势壮阔,奔腾而去。诗人情感丰富,联想翩翩:天门两山莫非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吗?只因它阻挡着汹涌的江流,于是楚江怒涛,冲荡撞击,打开了“天门”,使它从中折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楚江,这个具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冲决一切阻碍它前行重障,神奇之力量,势不可阻挡。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任由长江浩荡东流。

这一江激荡澎湃的洪流岂不是自己满腔的抱负?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性格,一时间如鲲鹏翔天,直冲云霄。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青山,相对而出。这天门山特有的姿态,使傲立船头,微微酒醺的诗人顿有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诗人走来,显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那么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感慨万千。这从日边而来的孤帆,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诗人欣睹名山胜景、心往神驰,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一下子得到释放,不禁诗兴大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低矮得不起眼的东西梁山,经诗仙轻轻点染,竟散发出不衰的魅力,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前来凭吊怀古。站在这里,冥冥之中,你会觉得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李白正向你举杯频笑,出口成章。

篇4:岳阳楼洞庭水散文

岳阳楼洞庭水散文

长江之南,潇湘之北,巴丘山下,八百里洞庭湖泊,烟波浩渺,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闻名天下的岳阳楼就高高耸立在这岳阳市西门城头,八百里洞庭湖畔。与江西的腾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从外面看,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光四射。登楼远眺,可一览洞庭湖的风光美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名扬四海,洞庭湖享誉九洲。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纷纷前来登楼观景,壮怀抒情。凡是来的人都会发出:“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这样的赞叹。

千百年来,岳阳楼游人不断。或观景,或览胜,或抒怀,或寄情。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文章。来这里的人,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骚客,他们都要登上岳阳楼,一边把酒临风畅想人生,一边倚栏遥看洞庭的山水风光。总想在短暂的人生里,找到一种能使心灵得以安栖的温暖家园。在这里,他们的梦做成了,他们的情留下了,他们的愿实现了。于是,他们的喜怒忧乐,爱恨悲欢化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随着洞庭湖飘散的云烟传向西面八方。

在这清风明月之夜,放下心中的千种尘念,万般俗想。“著我扁舟一叶。”泛舟在这“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洞庭湖上,来感受大自然的奇特与难得一见的月夜湖光景色。你看:一轮明月的清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的荡漾。水天一色,那么的澄澈,那么的幽静,那么的空灵。把酒临风,思古今之贤圣:泛舟独飘,揽天地之灵气。人生在世,生也忧,死也忧。叹只叹,人生不能与天地共长久;忧只忧,宦海进退不能随人心愿。在这湖平月静的秋夜里,又有谁能看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豪迈气势?在那些泛黄的诗文碎纸间,又有几人能读懂自古仁人先贤的志向与品行?

遥想东吴鲁肃当年,筑台巴丘山上,挥舞着战旗,操练着洞庭湖上的水军。他遥望着波涛凶涌的洞庭湖和秀美壮丽的山河,心怀着家国天下,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气势如巴蜀山脉,巍峨壮观,激情似洞庭波涛,凶涌澎湃。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见证了那个时代,一代英雄豪杰们的勃勃雄心壮志。在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画面里,真不知蕴含着多少动人的'传说啊!浩浩长风英气在,滚滚湖水憾岳城。凭栏把酒邀谁饮?碧水倒影一空楼。美文也罢,美诗也好。读罢只能给人的心中凭添些愁绪,令人思之;令人叹之;令人念之;令人恋之。人生就像这洞庭湖景,有时美的清澈透明,一碧万里,水天一色,令人惬意舒畅;有时如朝晖染云红,浓的鲜艳,重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有时似阴雨绵绵,凄风苦雨打心头,令人愁肠白结,悲痛不已;有时如湖上云雾,迷迷蒙蒙,空灵浩荡,不知身在何方,心欲何往?令人身感欲退不能,欲进无路。

鲁肃来了,看后可能会想说:八百里洞庭真寬广,波涛滚滚,巨浪滔天,这里真是个训练水兵的好地方,在这里训练出的水兵一定能战无不胜,不仅能据敌保国,还能拓疆扩土,与天下争锋。一个成熟军人的眼中的美,能据有江河之险,而护国安民。心中装的是冲杀之气。无心顾及这洞庭湖上的风华雪月;也无意留恋着洞庭湖的奇特景观。在他眼中什么湖光山色,什么鲜花小草,都不值一看。

杜甫带着满心忧伤与委屈来了,一生报效家国的心愿未了,到了晚年才有幸能登上这岳阳楼,来观看着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丝丝感念中透露着诗人对坎坷多难人生真实描写,好在今生还能了却人生一桩心事。心中的喜悦之情随着登楼远眺,而激情奔放。“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吞天纳地的气势,与诗人心系国家,挂念百姓疾苦的胸怀融为一体,在悲凉凄苦中。说出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一生飘泊无定的辛酸情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也来了,雄伟的岳阳楼,寬阔的洞庭湖,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那么的气势磅礴:“楼观岳阳尽,川廻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豪迈啊!来的人走了,走了的人又来了。人来人往中。不断的是洞庭湖的人气,不息的是岳阳楼的神气啊!

千百年来,波涛凶涌的洞庭湖水,见证了岳阳楼的盛衰兴亡。有形的是雄伟壮观的乐阳楼和寬广的洞庭湖,还有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诗词文章与绘画雕刻作品。而无形的是那些一代又一代的贤圣、志士、仁人们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贵品质,以及在这里为这个民族所塑造的奋斗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也忧,退也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又登上这雄伟壮观的岳阳楼,思千古,观洞庭。把酒临风中我慷慨高歌,醉意朦胧中凭栏欲飞。真想能生出一对双翅,飞离这岳阳楼,乘长风,跨迷雾,览君山,观湖色,怡心情,壮豪志。将此生、此情、此志。融在这青山碧水之间。永不离去。

篇5:岳阳楼上思悠悠散文

岳阳楼上思悠悠散文

是梦?是幻?皆不是!

此时此刻,我的的确确已经站在岳阳楼上了。

凭轩西望,眼前,是“湖水连天天连水”的八百里洞庭;更远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君山。置身楼头,如临仙境,湖山胜景,尽在目中。

学生时代,津津有味地朗诵《岳阳楼记》。当教师后,神采飞扬地解读《岳阳楼记》。范公的锦绣文章,我早已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范公的阔大襟怀和浩然正气,为当时和后世树起了道德的标杆。就这样,一座千古名楼和一篇千古美文,在我心中交相辉映。

我曾想,若只读名文,而不登名楼,岳阳楼在我心中毕竟是虚幻飘渺的,那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雄峙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心驰神往,并把岳阳楼列为“一生必去的地方”。

驾万里长风,来此临登岳阳楼,于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圆梦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心灵的洗礼。

据说,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未踏足岳阳地面,也未在洞庭湖上泛舟,更未亲自登临岳阳楼。其时,他因倡导改革而与朝中的保守派发生冲突,被贬在偏远的河南邓州,心情肯定不是很爽。“楼记”是受谪守巴陵的友人滕子京书信之托,依照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的一篇命题作文。范仲淹果然没让滕子京失望,不仅很快完成朋友的“约稿”,而且匠心独运,肆意挥洒,惊世骇俗,古今无双,令无数文人竞折腰。文章由楼而景,由景而情,由情而论,随物赋意,一步步通向主题,响亮地回答了关于生命真谛这一宏大的命题,足见其视野之辽阔,想象之丰富,境界之高远,文笔之精妙。短短三百六十余字的《岳阳楼记》,可谓字字珠玑,堪称旷世绝笔,让人千古传诵。而范公、滕公两位圣贤政见相近、互为知己的深厚交情,早已成为文坛佳话。

范公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借洞庭湖四时之景、阴晴变幻的描写,对“古仁人之心”作了一番细致的探究和深切的追怀,抒发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格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震烁古今,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化人的`心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警言,表现了作者安社稷济苍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心怀天下,先忧后乐,成了中国文人的座右铭和最核心的价值观,对他们个人品格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乎,岳阳楼成了中国历代无数文人贤士的精神庙堂。且不说其建筑本身有着怎样的气度神韵和美轮美奂,单是岳阳楼的思想和文化高度,已远远高过天底下任何一座摩天楼宇。

眼前的岳阳楼,楼高三层,重檐盔顶,琉璃金黄,纯木结构,风格奇异,凌空欲飞。其实,它早已不是范公笔下的那座岳阳楼了。岳阳楼,历经千载,命运多舛,几经兴废,几经修葺。即使这样,也并不影响岳阳楼巍峨挺拔、俯视古今的非凡气势,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景仰和膜拜。楼以文显,地以人传,纵观天下之景,莫不如是。这就是文学强大而神奇的力量啊!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是雄浑壮阔、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托出一座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岳阳楼。是范公的不朽文章,将岳阳楼推向极致,让岳阳楼从此名冠天下,益增其美。一湖一楼一记,各美其美,且互为映衬,共同构成睥睨天下的奇绝之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站在岳阳楼上,沐着清凉的湖风,许多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名诗佳句,顷刻之间纷纷涌入脑际。恍惚之中,感觉我已经完全打开厚重的时光之门,穿过悠长的时空隧道,正在和衣袂飘飘的先贤前哲进行一次晤面和畅快淋漓的对话。在感受“古仁人”千古风流的同时,也深切地体悟到,人生贵有大境界,生命须有大气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抛开个人的命运沉浮,位卑未敢忘忧国。举凡天下英伟磊落之士,无不如此。

江山何其俊秀!心情何其美哉!站在岳阳楼上,我一字一句地默诵《岳阳楼记》,心中的思绪和眼前洞庭的苍茫云水一样,翻卷不息。

篇6:运河怀古的散文

运河怀古的散文

4月9日,星期一,阴,有小阵雨。

杭州,天上偶而有丝丝小雨,出门要带伞。我不沮丧,我知道——在杭州能遇到“风霜雨雪”也是一件乐事——我可以撑着雨伞游“雨西湖”啊。

我还是按照计划,趁着雨天去游古运河。

杭州有一条河,叫“京杭大运河”。一千多年前的隋炀帝,为了满足他极度奢华的生活,不惜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从洛阳起开凿了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

其实,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蜿蜒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至今,还被人类利用,为人类造福的一项水利工程。

解放前,杭州有十座城门。其中武林门就是杭州城北的一座城门。我小时候在杭州生活,就知道:出了武林门就是城外。在武林门外有一处码头,一边直通大运河,一边连接钱塘江。

前些日子,我从电视中看到。杭州的大运河上开通了水上公交巴士——运河中的交通船。

于是,我决定要去尝试一下,乘坐运河巴士的滋味。

上午,我从武林门西湖文化广场出发,乘运河巴士去拱宸桥大运河文化广场。

乘上运河巴士,坐在舒适的皮椅上,我举着相机,搜寻着玻璃窗外,运河两岸的明媚春光——运河两岸经过多年的整治,沿河砌着整齐的条石。岸上桃红柳绿,一片片绿荫掺杂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之间。

从武林门到拱宸桥,8公里的两岸,修建着人行便道,附近的杭州人在这条便道上散步,晨练。我乘坐的交通船,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前进,两岸不时地闪过一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还有一座座桥梁,其中,有些是古代的石拱桥,更多的是一些现代化的公路桥。

从武林门码头出发,中途要停靠卖鱼桥码头。我探出身,用相机将卖鱼桥码头拍了下来。

顾名思义——卖鱼桥就是古代的打渔人,上岸卖鱼的一个码头。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卖鱼桥是“江北佬”撑船进杭州城的最后一站。

过去的老杭州人,不懂得教育孩子。每当小伢儿,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我是谁生的?”

妈妈就总是回答:“你是‘江北佬’生的!”

“那我是哪里来的?”

妈妈说:“你是卖鱼桥,螺蛳船上捡来的!”

或许,妈妈以为这样和孩子对话,孩子就会乖一些,听话一些。小孩子也好带一些。

岂不知,这样误导孩子。会给小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

运河巴士,行驶了半个小时,到达拱宸桥码头。

我下船后,便举着相机到处去拍摄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在拱宸桥桥东有大运河文化广场,广场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集文化、商贸、观赏旅游和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运河文化广场有“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而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连接大运河两岸的,是一座宏伟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三孔石拱桥,那就是杭州著名的拱宸桥。

在拱宸桥周边有御码头、纤夫公园、富义仓遗址公园、北新关亲水平台、桥西历史街区……

走过桥,来到桥西历史街区。这里有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等……

我从桥东的大运河广场到桥西的历史街区,转了一大圈。中午,便在历史街区的.杭州“知味觀”饭店的分店,用了午餐,发现这里的食品要比其他景区的饭店便宜。

午后,我用公交LC卡在路边的自行车租车点,借了一辆自行车。

杭州市政府为了减轻汽车的尾气排放,推崇绿色环保的旅行,方便市民的出行。花巨资,在大街小巷设立了许多“自行车租车点”。每个租车点不过相距1公里左右。市民,或者外地游客,只要凭公交LC卡就可以自主借车,自行还车。而且,借车时间不超过1小时,就不用收费。借车时间超过1小时的,每小时收1元钱(从LC卡上扣)。

我游兴未尽,便骑着自行车把每个街巷都转个遍。

当我再次转到拱宸桥西头时,天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下雨。我把自行车停靠在“方回春堂”店铺的屋檐下,避雨。

“方回春堂”是杭州有名的传统的中医药店铺。面对拱宸桥的正面,是方回春堂——中医坐堂的店铺。方回春堂的侧面,是“大运河国医舘”。

我举着相机拍摄拱宸桥,还有街景。此时,从店铺内出来一位老中医,大约七十多岁,戴一副眼镜,他是出门来吸烟的。

老中医看见我,就笑嘻嘻地,主动上来搭讪:“你是来旅游的?哪里人啊?”

我看见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中医,便用地道的杭州话和他攀谈。他很惊讶:“你杭州话,说得这么好!”

于是,我把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我生在杭州,小时候在杭州读书。爸爸是杭州城站的“值班站长”,五十年代是浙江省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上海铁路局的派遣,去了江西。创建鹰潭-厦门的鹰厦铁路,最关键的鹰潭枢纽站。妈妈和我们一家人都跟着去了江西,一晃就是五十年了。一堆儿女也就跟着他支援铁路建设,一去而不返还……

十年前,我父亲去世了,我不忍心让他安放在江西。

于是,我到杭州,找了浙江省总工会,要求将父亲的骨灰叶落归根……总工会的领导很同情我们一家人的遭遇,给我出具了一份证明,要求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南山陵园,给我父亲安排墓地。总工会领导在证明中满怀热情地写道:

让老人家魂归故里,背靠玉皇山,面对钱塘江!守望着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在浙江省总工会领导的支持下,我先后将父母的骨灰捧回了杭州——安葬于玉皇山下,八卦田边的南山陵园……

这次,我是来杭州扫墓祭祖!

老中医,听完我的叙述。十分感慨,他说:

——那个年代的人,太老实了!你父亲是个忠臣,为人忠心啊!

此时,雨下大了!仿佛父母在天有灵!

——天在哭了!

雨停了,我告别了那位老中医。

我推着自行车过了拱宸桥,找个地方还车……

我将自行车,推到装有电子锁的车位上,将公交LC卡一刷,自行车就锁住了。亲戚告诉我:还了车,还应该去刷卡器上验证一下,以防意外。我照做了,去刷卡器上一测。刷卡器上的数字显示:

借车时间:13:25

还车时间:14:25

我诧异!

篇7:端午怀古的散文

端午怀古的散文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黄酒。麦子急不可待,一个个倒在娘的怀抱里。发黄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种子也急着舒躺水田里。

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入俗流的人,一个写楚辞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宽阔的胸怀,你把汨罗江装在心中。从楚地汨罗江畔开始,一个古老的传说,穿越无数的历史云烟,沿着华夏的血脉在流淌。

五月,镰刀把自己磨得锋利,等待收割艾条,收割离骚。龙舟腾出空间,太沉的是粽子,包满娘的一颗心。

清香、忙碌、收获。厚重的季节,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声里,龙舟飞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 粽香里怀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对面同醉。麦子羡慕地看着我们,蠢蠢欲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带我去写一首浪漫的诗歌。

回望处,我看见麦子的笑脸,在风中点着头。这时,忽然想起一条鱼,陪伴大夫的一条鱼,你饿否?我和娘为你准备好了粽子,鱼香肉丝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别再吞噬屈原的灵魂,还我一首端午颂,我的思绪太枯燥。端着雄黄酒,一个人喝没有意思。

远处,一个身影背着五月,向我走来,太阳为他送行。 汨罗江边,屈原端起雄黄酒。我大声唱起来:五月初五看龙舟兮,端午怀古杯中游,谁人解我意?向天问,我写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没有?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节日,一个人,一段辞赋。写在五月的日历上。

中国人端午啊!踩着无尽诗意而来,悠悠千年,美丽成了六月繁花。

篇8: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未到岳阳楼重读岳阳楼记散文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也到过全国不少地方,尽管囊中羞涩。可我居然没有到过岳阳楼,深以为憾。

对于岳阳楼,我还是30年多前初中时读过一篇必背的课文,才有那么一点印象。那篇课文就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今30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但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现在已成为至理名言而千古传诵。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就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970周年了。近千年来,这篇文章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爱家爱国,近千年来,这篇文章鼓舞了多少有识之士忧国忧民?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无法体会她的壮美,但我能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觉到她的雄壮气势,你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你看,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北宋王朝(960-1127)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从来没有统一过全国,与之对峙的政权还有辽、西夏、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和大理等。北宋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的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外全部由中央掌控,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据史料统计,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100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了三倍多。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部门入不敷出。

范仲淹写此文时(1046),正是积贫积弱的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夭折后被贬流放之日,于邓州知州任上。庆历年间(1041-1048),包括宋仁宗在内的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人,都感觉到,若不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庆历三年(1043年),他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掌实权),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到邠州、邓州任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堂堂国家副宰相,从中央贬到地方做知州,心理落差有多大?那种报国无门、为君分忧的理想从此无法实现。但范仲淹没有怨恨,还在处江湖之远忧其君。这种思想,就是今天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有的吗?

我作为一个湖南人,因未到岳阳楼而遗憾;因北宋从没统一全国,积贫积弱而遗憾;因范仲淹新政夭折,壮志未酬而遗憾……

我作为一个湖南人,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欣慰;因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而欣慰;因他“先忧后乐”的崇高思想而欣慰……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被贬官员,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难道这不值得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公仆们学习和反思吗?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天门怀古散文

2.端午怀古的散文

3.岳阳楼导游词

4.登岳阳楼教案

5.等岳阳楼有感

6.登岳阳楼 杜甫

7.登岳阳楼翻译

8.去岳阳楼作文

9.春之怀古散文阅读答案

10.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岳阳楼怀古的经典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