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风俗文化礼仪
“大原本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台湾风俗文化礼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台湾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台湾风俗文化礼仪
风土人情
衣饰
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饮食
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居住
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交通
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风俗文化
文化
台湾人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和繁体中文,另外比较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和台湾高山族语言。由于台湾当局和民间重视英语教育,且台湾曾长期沦为日本殖民地,深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贻害,许多台湾老人普遍可使用日语,所以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与日语。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外文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至今台湾的人名及地名的英语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
,台湾宣布将译音标准改为汉语拼音,如今台湾县级以下行政区划英文译名均使用汉语拼音。
由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台湾部分汉语词汇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一些融入了台湾本地语言和外国语言,例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吉桑”(男性长辈,日语:おじ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还有一些则是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台湾的“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台湾的“奇异果”等同于大陆的“猕猴桃”。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两岸语词也呈相互影响和逐渐融合之势,如“山寨”、“雷人”、“囧”等发源于大陆的流行词汇,都被台湾民众高频率地运用。
民族
组成台湾居民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另一部分是大陆移民。少数民族主要是在文明社会形成之前来自大陆的定居者,他们成为台湾地区最早的居民。
台湾的少数民族分为两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以往称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称为“平埔族”,现在则把少数民族统称为“原住民”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
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篇2:台湾结婚风俗礼仪
台湾的结婚习俗
台湾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结婚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不外乎分传统形式的婚礼和现代形式的婚礼两大类。
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
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说到台湾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湾高山族的婚礼。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台湾高山族新人们的婚礼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鲁凯人的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
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台湾青年各种各样的婚礼,不仅喜庆、吉祥,而且热闹、好玩。新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人生大事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其实透过热闹的婚礼,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台湾年轻人对吉祥快乐的追求。
婚礼当天:
1. 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
2.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为最好。
3. 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并可驱赶邪魔。
4. 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此时,新娘的姊妹或女性好友要请男方喝甜茶<呷甜甜明年生后生>并给女方红包。
6. 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插稻穗的意思是到男方家能带来圆圆满满传子传孙有吃有穿.红花意思是吉祥开花结果~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大厅。
7.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 出閤: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是新娘子有了身孕才用如没就用<竹筛>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为头不能顶天,并希望也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9. 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猪肉和一包红包,。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就是刚帮新娘遮的竹饰,用以驱逐路上之不详。
10.丢扇:新娘上礼车后,出发并向
外丢意思<丢扇丢脾气>的意思在由一名小男孩捡起置于新娘家的米瓮,新娘则的扇子有两个并用用红纸贴一圈。<一个丢出,一个留着到婆家>有些地方习俗是有在扇子上用红线绑红包的但我们的习俗是贴圈红纸圈因是丢扇子是把不好的脾气丢掉所以没用红包。
11.不要说再见和回头:
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口时,绝对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和回头<要不人家会说新娘子生的孩子像娘家而不像婆家。
12.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脸盆挽脸的洗脸水泼出去,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有成。
台湾高山族的结婚习俗
岳母考察准新郎
住在台湾花莲地区的高山族小伙子爱上姑娘后。就砍柴割藤,大大方方地送到姑娘家去,表示爱慕之情。大胆一点的小伙子,放下柴担,还会向姑娘的伊娜(妈妈),阿玛(爸爸)问好。姑娘呢,如果看中了小伙子,也会亲亲热热地到小伙子家帮着挑水、杵米、做饭。
宠爱女儿的伊娜,除平常细细观察小伙子的一举一动之外,还会到部落头目家了解小伙子的劳动、品行和健康情况。如果头目说:“ 马拉格(勤劳)顶呱呱!”姑娘的母亲还会亲自考察小伙子的勇气和能力。这时,她就会悄悄地躲在牛棚边,让部落头目把小伙子叫来。一见到小伙子,她就从牛棚里拉出一头大水牛,并用劲地拍打牛屁服,牛受惊了,迅即朝前奔跑。小伙子见到水牛,就要迅速冲上前去抓住牛角把牛制得服服贴贴。这样,姑娘的母亲才会笑逐颜开,表示放心了。
这以后,姑娘和小伙子就可以公开自由来往了。小伙子为了表现自己勤劳,天亮前就要砍好一大捆柴禾放在姑娘家门口。姑娘也常到小伙子家勤快地挑水做饭。干完活,男的必须送女的回家。按风俗男的必须走在后头,让女的走在前头,这样一应一和地唱着歌回家。过了一、二年,双方便可以定下婚期了。
娘家泼水送新娘
泼面盆水是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着新郎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中抛下,泼面盆水者即刻捡起扇子猛扇,边扇边念着:“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泼面盆水意即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厮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 离婚之意。拿扇子猛扇猛叫意思是“女儿嫁出去了,又了却一桩心愿”,所以“好高兴,好凉快,好痛快啊!”
挂尾蔗示和睦
挂尾蔗是女儿出嫁后第二天回娘家时,由母亲所赠予的,高及二、三丈。“挂尾蔗”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着蔗尾的甘蔗,要刚从田中连根拨起仍保留看青蔗叶的甘蔗,它与带路鸡一样,每逢回娘家都要送,每次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思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着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
篇3:台湾信仰文化礼仪
根据台湾方面的数据显示,台湾人口中有佛教徒约有800万人(35%),而道教徒约有755万人(33%)(该报告里面,将台湾民间信仰纳入道教体)。除了佛、道教之外,其余人口包括80.5万人(3.5%)信奉一贯道,59.8万人(2.6%)为新教徒,29.7万人(1.3%)为天主教信徒,22.9万人(1%)信奉弥勒大道,53,000人(0.2%)为逊尼派穆斯林。信徒不到人口4%的宗教包括:天帝教、天德教、理教、轩辕教(黄帝教)、天理教、先天救教、山达基教、巴哈伊教、耶和华见证人会、真光教团、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世界和平统一家庭联合会(统一教)、长老会、真耶稣会、浸信会、路德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以及圣公会等。剩下20%的人口宗教信仰不明或是没有宗教信仰。在其中佛教道教界线并不明确。除了信仰有组织的宗教外,很多人还信奉传统的民俗宗教,包括某些面向的萨满教、祖先崇奉、动物崇拜等。研究人员与学者估计,有高达80%的人口信奉某种形式的传统民俗宗教,这类民俗宗教经常与个人信奉佛、道、儒教,或其他传统宗教有所重叠。
有数据显示:在台湾3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将近3万3千多个供教(信)徒膜拜、聚会的场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庙或教会(堂),宗教建筑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属罕见(个人觉着这个数据有些夸张)。从本人走访台湾的经历来看,每到任何一个村落或者住宅区,都可以看到道观公庙,正是所谓五里一小庙十里一大庙丝毫不假。
在台湾民众之间有个有意思的“拜拜”的文化,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命运吉凶,甚至夸张到小病小灾都要去寺庙道观等祈求神明保佑。相比于大陆,在台湾,神异事件对大众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比如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宣布参选总统,理由是“妈祖托梦叫我去参选”。这种理由在一个迷信度不高的社会,简直匪夷所思。在台湾,虽然突兀,但是没有人觉得太奇怪,而且还借此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篇4:台湾信仰文化礼仪
妈祖是台湾最多人供奉的神明,早年先民从东南沿海渡海来台将其信仰带来台湾,现在在台湾到处可见妈祖庙(如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此外“王爷”也是重要的信仰之一(见东港东隆宫),不同村庄,不同族群,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而客家人亦有自己的守护神明三山国王以及其“义民信仰”(见新竹新埔);原住民近年多改信,但亦保留了自己传统祭祀方式及祖灵信仰,通常一个汉人村庄是以庙宇为中心,而原住民部落的中心则是教会。
在台湾乡间常会见到一些拜“有应公”的小庙,或者叫万善祠,这就是以前都把战争或械斗中死亡而没有人领回去的尸骨埋在一起祭祀。这些有别于供奉正神、天仙的阳庙,是为“阴庙”,你在台湾各处都可见到这种庙,在这些小庙上面都有红披,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字,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叫它有应公庙。有应,就是因为有求必应,所以信徒很多。在台湾,尤其是赌徒最喜欢去拜有应公,是有应公庙最主要的信众。到现在,常常开挖建设的时候,时不时有挖到大量尸骨的新闻,大概就是当初械斗时留下的集体冢。想不管它吧,心里又毛毛地怕有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建个有应公庙来供奉这些无名的好兄弟。
宗教信仰
台湾人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篇5:台湾用餐文化礼仪
台湾用餐礼仪
1喝汤时使用汤勺,不端碗
2干杯的意思是把杯子里的酒全部喝光
3在餐馆里吃剩的食物可以打包
4吃面类时不可以发出声音
5骨头或核可以直接吐在桌上
6吃饭时打嗝也不失礼
7台湾餐桌饮食
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的限制。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客饮食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如今,台湾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仔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台湾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礼仪的基本要求:尊重为本!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单位。
礼仪的意义修养:修养--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礼貌修养--在礼貌、礼仪、礼节等方面自觉地按照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要求,在待人接物时所特有的风度。
道德: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交际: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民俗: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传播: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审美: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但由于地区、历史、行业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对于礼仪的认识和表现各有差异。
篇6:台湾文化礼仪知识
一般礼仪
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来看,要台湾商人作出一项决定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谈生意时要有耐心。
在某些,家内不穿鞋子,改穿拖鞋。要客从主便。
称谓与问候
与熟人或亲密朋友见面时,习惯上握一下手。初次见面时只须点头打招呼。微微弯腰鞠躬是表示敬意,但不要做得过分。
约会与准时
赴约时,完全可以比规定时间稍早或稍晚一些到达。
款待与馈赠
宴请通常是在饭店里不是在家里。
台湾的饭菜极其丰盛,一顿饭可能有20道菜,所以在开始阶段要吃得少些以留有余地。祝酒是常见的。“干杯”的意思是一饮而尽,杯底朝天。
筷子与瓷调羹是台湾常用的餐具。
登门访问台湾人时,宜带一样小礼品,例如水果、糖果或干点。递送礼品或其他物品时应用双手奉上。接受宴请后写一封感谢信是必须的,并且受主人欢迎。
交谈
别谈论中国大陆和当地的政治。
礼仪基本要求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单位。
礼仪的意义修养:修养--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礼貌修养--在礼貌、礼仪、礼节等方面自觉地按照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要求,在待人接物时所特有的风度。
道德: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交际: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民俗: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传播: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审美: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但由于地区、历史、行业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对于礼仪的认识和表现各有差异。
饮食礼仪
台湾深山的高山族人吃食比较贫乏,他们很少吃白米,一般多以番薯、芋头为主食。台湾兰屿的雅美人多半是吃芋头和鱼类;水田地区的人则以大米为主,夹有玉米等。台湾排湾族人喜欢粘小米混合花生或鸟兽肉等,再用树叶包成棕子。他们一般对西餐、中餐均能适应,坦对中餐更为偏爱。台湾人思念家乡,他们对大陆的家乡风味菜看格外喜欢。到内地观光的人,也愿品尝当地的名贵佳肴。
台湾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丰盛吉祥,注重菜肴的鲜、嫩、滑、爽。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甜味道。
③主食 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
④副食 爱吃鱼类、海产品、鸡、鸭、猪肉、牛肉、羊肉及各种野味品;蔬菜爱吃尤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菜花、竹笋等;调味品喜用胡椒、花椒、丁香、味精、盐、醋、料酒、酱油等。
⑤制法 对国内各种烹调技法烹制的菜肴均能适应,更偏爱煎、干炸、爆炒、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
⑥中餐 对大陆各种风味菜肴都很喜欢,对闽菜、粤菜尤甚。
⑦菜谱 很欣赏龙虎斗、片皮乳猪、冬瓜盅、蚝油牛肉、脆皮鸡、佛跳墙、太极明虾、淡糟炒鲜竹、菊花鲈鱼球、潮洲冻肉、雪花鸡、炒山鸡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爱喝鸡尾酒、葡萄酒、啤酒,饮料喜欢矿泉水、咖啡、桔子汁、果汁等,茶类尤其喜欢乌龙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菠萝、柑、桔、木瓜、柚子、龙眼、芒果、槟榔、洋桃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杏仁等。
篇7:意大利风俗文化礼仪
风俗文化
1、在意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意大利人的守时和集体观念相对就差一点,宴会迟到20分钟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意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烩水果、喝酸牛奶的习惯。酒特别是葡萄酒是意大利人离不开的饮料,不论男女几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时,也要掺上一些酒。
2、意大利人忌讳菊花。意大利的婚丧嫁娶习俗,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仪式多与宗教仪式相关。意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经过订婚(交换订婚戒指)、结婚(分为民政和教堂婚礼)两道仪式,3月、4月是意大利青年选择结婚高峰期。
意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许离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决后,意大利人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3、意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内。
4、意大利人完全以家庭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还有一个“最酷奶奶”的评选(最近的优胜者因赤脚跳快速旋转的塔兰台拉舞而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在比赛中胜出)。
风俗礼仪
意大利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或用手示意
有些意大利人约会时不守时。交谈中不要谈美式橄榄球和政治。在意大利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
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
赴宴迟到是常事。意大利人时间观念不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15或2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真是对不起。”
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
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第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用餐时要注意礼 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过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铛作响,在吃面条时,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往嘴里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汤时,不要发出响 声。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在意大利的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
意大利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已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风土人情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正式场合,穿着十分讲究。见面礼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对长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称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荣誉职称;在就餐、乘车、乘电梯等情况下,都会让女士先行。和意大利人谈话要注意分寸,一般谈论工作、新闻、足球;不要谈论政治和美式橄榄球。意大利人忌讳交叉握手,忌讳数字“13”。
意大利人忌讳菊花(葬礼用)。
意大利的婚丧嫁娶习俗,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仪式多与宗教仪式相关。意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经过订婚(交换订婚戒指)、结婚(分为民政和教堂婚礼)两道仪式,3月、4月是意大利青年选择结婚高峰期。意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许离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决后,意大利人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意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内。
意大利人完全以家庭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还有一个“最酷奶奶”的评选(优胜者因赤脚跳快速旋转的塔兰台拉舞而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在比赛中胜出)。
意大利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或用手示意。有些意大利人约会时不守时。在意大利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
意大利人忌数字“13”。凡住房号、剧院座位号等都不准有13的字样。赠送纪念品时,切忌送手帕,认为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眼泪用的不祥之物;送花时忌送菊花,因为菊花盛开的季节正是他们扫墓的时候;送花的花枝、花朵应为单数。无论男士,女士都不得穿短裤、短裙或无袖衬衫到教堂或天主教博物馆参观。
篇8:英国风俗文化礼仪
1、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2、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3、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传统习俗
1 英国夏季的莫里斯舞
这个传统已经有5的历史了,起源于15世纪,一代一代的英国人将这个传统流传了下来!如果你也有幸正好遇上英国人在跳莫里斯舞,他们也是会邀请你叫入进来哦~
2 英国五朔节花柱舞
是的,英国人只要是个节日都要跳个舞啥的!五朔花柱舞在英国还有欧洲都很流行,一般来说,在英国,5月份,这个舞蹈就开始流行起来了。这个舞蹈起源于14世纪的威尔士。人们围着五朔节花柱跳舞是为了祈求丰收富足,也是给大家伙儿们聚在一起找了个绝佳的机会。十分有趣的庆祝方式哦~
3 英国春季的滚奶酪大赛
每年在格洛斯特的库珀山上,英国人都要进行滚奶酪大赛,是不是很奇怪啊~一般说来,这个比赛会在英国春季银行休假日里举行,这一天,英国人会追着9磅重的格洛斯特郡的奶酪滚下山!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冬季的结束!不得不说,英国人真会玩!
4 冬季的篝火之夜
烟花,篝火,火花和大量的苹果味太妃糖,这就是整个篝火之夜的主要内容。幸亏在17世纪的时候,盖伊·福克斯没有把国会大厦给炸了,要不然哪有这么好看的烟火可看了呀?
5 夏季威尔士的沼泽潜水铁人比赛
在英国,最奇怪的比赛应该是威尔士的沼泽潜水铁人比赛了,一般说来,这个比赛是在夏季举办,如果,小伙伴们要参加,那么最好是准备好湿式防寒衣,因为沼泽里还是蛮冷的!
6 威尔士康沃尔郡的投掷比赛
起源于凯尔特人的一个习俗,目前只在英国的康沃尔举办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一般都在二月份的第一个周日举办,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英国人会参加这个比赛,比赛优胜者可以获得5便士的奖励哦~
7 冬季苏格兰除夕
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举行狂欢,开始这只是苏格兰人的节日,现在已经世界闻名啦!每年爱丁堡、格拉斯哥和阿伯丁等英国主要城市也会跟着一起狂欢。音乐,威士忌,接头派对,还有“Auld Lang Syne”,为了这气氛,小伙伴们也得来看看啊~
8 冬季苏格兰的彭斯晚宴
每年的1月25日,苏格兰人都会有举办彭斯晚宴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医生还有他的作品而开设的节日。小伙伴们不认识罗伯特彭斯的自觉去面壁吧!
9 夏至日巨石阵的庆祝日出
每年在夏至日,英国人都回去巨石阵举行庆祝活动。每年都会有大约4万人次会在夏至日前来巨石阵迎接日出!的夏至日在6月20日,周一,小伙伴们记得去看哦~人头攒动,不来你也会后悔滴哦~
篇9:非洲风俗文化礼仪
非洲的礼仪文化
非洲人民十分注重礼节,无论是会面,还是饮食、禁忌,都有许多讲究。
见面:埃及:常称对方“阿凡提”。在埃及,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常称呼对方为“阿凡提”。阿凡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先生”、“阁下”。最广泛使用的问候语是“赛拉姆而来依库姆”,意思是祝你平安。对方要回答的是“而来依库姆赛拉姆”,意思是也祝你平安。
禁忌:在非洲,还要特别注意他们忌讳(食指指人、左手递东西)。例如尼日利亚忌讳用食指指向别人,也忌讳别人用食指指着自己,认为这样做是一种挑衅行为;若是有人伸手并张开五指指向自己,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它相当于辱骂祖宗。阿尔及利亚人忌讳左手传递食物和东西。他们认为左手下贱、肮脏,所以,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因此在非洲进行贸易或者旅游的人在和非洲友人交流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 风情各异的绘画、雕塑中,我们一下子就能体会到非洲人澎湃的艺术激情,非洲人无以伦比的“头上功夫“也使我们讶异不已,神秘的土著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禁忌,都使我们对这个美丽的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站在非洲的大地上尽情的呼吸。
南非商务礼仪
南非位于非洲最南端,北邻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三面濒印度洋大西洋。南非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10—零下12度,夏季最高气温32—38度,温差较大。南非的主要出口产品有:钻石,黄金,各种金属及其制品,烟草、食品、饮料,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进口产品大部分为:化工产品、石油、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 南非基础设施较好,资源丰富,经济开放程度高,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生产总值占全非22%,对外贸易占全非24%,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
中国于1998年初与南非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目前中国是南非十大贸易伙伴之一,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8年,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额为15.18亿美元,其中中国向南非出口额为8.67亿美元,从南非进口额为6.51亿美元。
据业内人士说,中国与南非的海上运输能力不久的将来也会大幅增加。南非希望它的港口能成为中国销往拉美、加勒比和西非货物的中转站。在南非进行商务活动,持英语名片最为方便。在商务谈判桌上,只允许使用英语对话。南非人很少外出旅游,因此,一年四季均可造访。南非货币名称为兰特,按政府规定,兰特进出关没有严格的限制,近期内美元与兰特的官方比价为1:6.6左右。
到南非进行商务活动,穿着比较随意,参加一般的商务谈判,穿两件套或三件套的西装均可。南非分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洲人四大种族。大多数人信奉新教和天主教。英语和阿非利卡语为通用语言。
基本礼仪
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通行的打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这种方式的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
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被普遍地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但都象征友好。
禁忌词
非洲人对Negro、Black二词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认它的含意。
强调肤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非洲,所谓的African并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即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此,非洲土著碰到别人称他们为African,会露骨地表示厌恶
不要瞪眼
古时候的埃塞俄比亚,侍者是背对主人(或客人) 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有个迷信,那就是: 有人瞪看时,被瞪看的人不是灾祸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这个国家,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可不能目不转睛地瞪看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
【台湾风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1.搬家风俗文化礼仪
3.水族风俗文化礼仪
4.广州风俗文化礼仪
5.建水风俗文化礼仪
6.元宵风俗文化礼仪
7.藏族风俗文化礼仪
10.义乌婚嫁风俗礼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