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圆通寺与冰淇淋》
“szli11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林清玄散文《圆通寺与冰淇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林清玄散文《圆通寺与冰淇淋》,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林清玄散文《圆通寺与冰淇淋》
林清玄散文精选《圆通寺与冰淇淋》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
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劈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着孩子的左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诲等一下吗?不吃会死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原来是圆通寺外有小贩卖冰淇淋,看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孩挡不住诱惑,来向正在拜佛的母亲要零用钱。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他双手抚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
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卖冰淇淋小贩的叭不——喇叭声。
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思维,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冰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吃个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
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
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尊贵的佛性,孩子与佛无二,为什么母亲不能体会呢?
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
她说:“无呀!这块死固仔,跑比飞卡紧,看在佛祖面上,饶他一命,我是拿这个板子回来还给庙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就跑了。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但是,拜着佛的人中,几人能知呢?
篇2:林清玄与散文
林清玄与散文
作家介绍: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 。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 ,《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著名散文:
林清玄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下面是比较出名的散文集。
《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清音五弦》、《在云上》。
散文精选片段:
三个林清玄散文精选片段: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 ——《清净之莲》
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对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片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学是等同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象。 ——《海边的白蝴蝶》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篇3:林清玄散文《生命与散文》
林清玄散文精选《生命与散文》
生命是一种延续的载体。请不要误会,它不是佛经所讲的轮回重现。
我想,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应该把所见所闻积于心,敏于思,幻于野。也许思维的局限因没有语言的明确意识而狂燥不安,抑郁难忍。习惯于声音的沟通行为,会在声调上辨别掌握。我们不难知道语音的驱使力量,以及一种声音的感召力的重要意义。
从文字能正常疏导意识开始,音义的表象渐渐进入语言的空间。不同角度的思维表达均可在文字里辨别。人类文明便从这里起步,走进陌生展现自己的思想。生命从记录行为开始,散文便悄然诞生,伴随延续着的载体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从文字里我们已经知道散文存在的时空领域。若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滋养所有的生命蓬勃旺盛。随字音语义的精选妙运,随生存领域的拓展开发,音声义变化位置充当需要的角色。文字从表象到理性,从粗俗到优雅,一路运载人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无限功能。而人也把文字当成生命旺盛的朋友,交流运用,在不同领域升华自己的才能。
文字的功能是因需要而构建体系的。灿烂的`散文天空,因前人记录的遗留,让我们欣赏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字一义惜墨如金,让我们的思维浓缩到一种局限的空间体验意境,一字多音多义把我们的意识泛化,让我们很难把握意识的准确含义。读经书讲文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解释标准。如一个故事流传千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而领悟的意境不尽相同一样。
生命是在阅读和思考中度过的。虽然散文是所有文学的一种形式,因形散景活,句意短精,交流方便而深受人们的钟爱。它的特点是把意识集中使用,快速传递需要的信号,达到明确目的的可能。且看经书宝典,从问答形式的隐意精选,到诗歌辞赋的寄兴鉴赏,都是高雅的思维运筹,是特殊场所的点缀装饰,很难体现在正常的交往中。再想用意境构思的小说形式,虽说虚构的气氛不乏真实的影子,可幻思幻忧的逻辑形象毕竟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应用而生,跟随所有人的意识,体现在表达的需要中,是那样的悠然安祥和超凡拓拔。
从我们能耳濡目染开始,大人们就用简短的语言传递一种知识;从我们能听懂故事开始,希望自己能学贯中西,满腹经伦;当我们的思维被现实拖的精疲力竭时,我们的意识会幻化成多彩梦境安慰自己的生命。从需要到欣赏,从欣赏到淡化慢慢抚平生命的激情,从多种角度感悟这个世界给自己的启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笔,感觉内心存在了好多好久,抒发一下也成了正常的需要。
阅读别人的作品,其实在思考我们自己。一篇篇美文从我们视线飞过时,几乎每篇都存在我们自身的影子,与自己交流,与心灵碰撞,生命的激情谓然起伏不定。可以说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一片天,都有自己非常钟爱的风景遗留。奉献给大家是一份心境展露,思维呈现,我们跟着意境不断会化千彩梦幻,深化心灵的朦胧和困惑。可以说,生命的表面现象是用文字的传递的功能变化的,生命的深层含义还是由文意的潜在力量影响的。我们的生命始终行走在文字的嘲笑之中,而我们钟爱它的理由,是希望它能尽显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风采。
生命离不开散文的影子。我们每天让它影响自己改变自己,让生命的色彩更亮更鲜艳。可是散文是在我们的行为里行走的,容不得撒慌和欺骗。自己的生存轨迹和活动空间注定了自己抒写散文的色彩亮度。
篇4:林清玄散文 金丝雀与果蝇
林清玄散文 金丝雀与果蝇
从前到矿坑去采访时,发现坑道隔不远处就会挂着一个装金丝雀的笼子,问了矿工,才知道金丝雀是用来检测瓦斯的。
由于金丝雀对瓦斯敏感,只要有一点点瓦斯,它就会躁动不安,惊慌叫喊,因为它的叫声洪亮,可以提醒坑内的人注意,万一看到金丝雀倒地不起,就要准备逃生了。
那美丽可人、啼声僚亮的金丝雀不知道多少次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在矿坑里的人呢?站在笼子下,我这样想着。
最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日本警方搜索奥姆真理教的.总部,每一个小队都带着一只金丝雀,用来检测毒气,又使我想起从前在矿坑的情景,感觉到“众生”正是“共生”,与我们一起存活生长,只是很多人不能体会了解罢。
不只是金丝雀,台湾的农政单位养了许多的果蝇,用来检测蔬果残留的农药,即使在农药验剂非常科学化的今天,果蝇依然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准确的检测方法。
因此,当我们吃着安全的蔬果时,应该感谢一只小小的果蝇。
存在于世间的众生,不论大小、形貌、好坏,都有生存于地球的权利,也各有不同的功能,都应得到人的尊重。
如果以佛教“众生平等,皆有佛性”‘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的观点,我们和众生的佛性根本无别,只是形貌上不断的转换,那些有情有义的“畜牲”与无情无义的“人面”,会在某一个时空中转换面貌,只可惜,很少人能这样深沉的思维呀!
篇5:林清玄散文《危险与感谢》
林清玄散文《危险与感谢》
堵车堵了好久,好不容易才走到前方路口,原来是发生车祸了,一辆倒在地上的摩托车,一辆车头凹陷的小货车,还有一辆警车,几个警察。
最令人心凉的是呈T字的两个人,以白布覆盖着,地上的血迹已经凝结成为黑色,不用说,那盖在白布里的两个人已经死了。
我想着,这相载的两个人,可能是一对年轻人,也可能是一对恋人,在今天清晨,他们才兴高采烈地出门,却永远回不去了,他们的父母亲人可能到现在还没有接到他们的`死讯。
这样想着,使我因悲哀而感到心酸,类似这样的画面,在“这个城市却每天都在发生。现代人不断地发展更快的交通工具,也不断地制造更高度的危险,使城市变成危险的城市,使社会变成危险的社会,使时代变成危险的时代。”
只要一走出门,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危险之中。
在如此危险的城市,社会、时代,我们每一天的活着都是奇迹,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奇迹,在内心维持和平、宁静与喜悦。
当我们鲜红的血液还能流动与运转,就以感谢的心来为社豁做一点什么吧!我一边这样想,一边为地上黑色的血液默哀。
篇6:林清玄散文 陶器与纸屑
林清玄散文 陶器与纸屑
在香港的中国百货公司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我从前旅行时总是反对购买那些沉重易碎的物品,这一次忍不住还是买了,因为那陶器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
百货公司里有专门为陶瓷玻璃包装的房间,负责包装的是一位讲标准北京话的中年妇人。她从满地满墙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有我的石湾陶器的四倍大。
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陶器放中间,四周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好,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是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了。”
我的石湾陶器本来有两尺长、一尺高、半尺宽,现在成为一个庞然的箱子了,好不容易提回旅馆,我立刻觉得烦恼,这样大的箱子要如何提回台北呢?它的体积早就超过手提的规定了,如果用空运,破的机率太大,还是不要冒险才好,一个再好的陶瓷,摔破就一文不值了。
后来,我做了决定,决定仍然用手提,舍弃纸箱、碎纸和破报纸,找来一个手提袋提着,从旅馆到飞机场一路无事,但是上飞机走没几步,一个踉跄,手提袋撞到身旁的椅子,只听到清脆的一声,我的心震了一下,完了!
惊魂甫定地坐在自己的机位上,把陶器拿出来检视,果然犀牛的右前脚断裂,头上的角则完全断了。
我心里非常非常的后悔,后悔没有信任包装妇人的话,更悔把纸箱丢弃。这时我心里浮起一个声音说:
“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相同珍贵的.。”
确实,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
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包着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少年带到中年,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人生里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的人生,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于成长了。
对于一朵美丽的花,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一样珍贵的。
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有意义的。
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
篇7:林清玄散文 《玫瑰与刺》
林清玄散文 《玫瑰与刺》
下面一起来欣赏台湾自由作家林清玄优美的散文精选。
《玫瑰与刺》
在为玫瑰剪枝的时候,不小心被刺刺到,一滴血珠渗出拇指,鲜红的血,颜色和盛放的红玫瑰一模一样。
玫瑰为什么要有刺呢?我在心里疑惑着。
我一边吸着手指渗出的血珠,一边想着,这作为情侣们爱情象征的玫瑰,有刺,是不是也是一种象征呢?象征美好的爱情总要付出刺伤的代价。
把玫瑰插在花瓶,我本想将所有的刺刮去,但是并没有这样做,我想到,那流人玫瑰花的汁液,也同样流人它的刺,花与刺的'本质原是一样的;就好像流入毛虫的血液与流入蝴蝶的血液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只欣赏蝴蝶,不包容毛虫。
流在爱情里的血液也是一样呀!滋润了温柔的玫瑰花,也滋润了尖锐的棘刺。流出了欢喜与幸福的,也流出了忧伤与悲痛。在闪动爱的泪光中,也闪动仇恨的绿光。
但是我始终相信,真正圆满纯粹的爱情,是没有任何怨恨的,就像我们爱玫瑰花,也可以承受它的刺,以及偶然的刺伤。
以上就是林清玄作者的一篇短文,下面补充一下关于林清玄作者的简介: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散文《圆通寺与冰淇淋》】相关文章:
1.圆通寺记散文
2.林清玄散文
3.林清玄散文精选
4.林清玄散文好词
5.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6.林清玄散文菩提
7.林清玄哲理散文
8.林清玄 记事散文
10.林清玄优美散文短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