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

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

2023-12-01 08:16: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羊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

篇1: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

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以《桃花源记》为例对初中文言文考点进行专项梳理,为大家学好文言文、备战中考提供一些方便。

一、文言实词的考查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平时应该注意以下五种文言实词现象: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如“便要(yáo)还家”,“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文中类似的古字通假词还有“具”、“志”等。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方的配偶,即老婆。文中类似的古今异义词还有“鲜美”、“交通”、“绝境”、“无论”、“缘”、“延”、“津”“乃”等。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舍”字,在“便舍船”句中作“舍弃”讲,在“屋舍俨然”句中作“房子”讲。文中类似的一词多义词还有“寻”、“志”等。四是词类活用现象。如“处处志之”,句中“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做标记”讲;“渔人甚异之”,句中的“异”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认为异”讲。五是辨析同义词。如文中“悉”、“并”、“具”、“咸”、“皆”都有“都”的意思,但也有细微差别:,“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

二、文言虚词的考查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一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一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等。平时要注意熟练掌握常用文言文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特别是“之”、“其”、“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而”、“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如“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文章中有“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悠闲、安详的样子)”、“欣然(高兴地、愉快地)”几个词可注意区分差异。

三、文言句式的把握与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一是判断句,文言中多用“者”“也”表示判断句的标志,也有用“乃”和“是”的,如“见渔人,乃大惊”,可可译为“看见渔人,他们是非常吃惊的”;“问今是何世”,可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二是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其外还有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谓语的。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我们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三是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如“忘路之远近”,定语后置句,“远近”为偏义复词,“近”无意义,可译为“不知不觉中,渔人几不得他已经走了多远的路。”又如,“问所从来”,介词结构后置句,“所”作介词“从”的宾语,可译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四、文意的分析与评价

文言文进行文意分析或评价,主要通过对作品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中心思想、表达意图等。有时也通过分析作品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来了解文意写作特点、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等。如:文章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还需注意的是,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形看,对文意的分析与评价并不局限于我们课内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有时也会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知识,灵活地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如:请你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自志”中的“志”是什么?比较中,你会发现:“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篇2: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三、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四、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篇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关于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篇4: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是古文的一个常见考点,现今喜欢阅读古文的同学相对较少,对文言的各种用法不怎么熟悉,小编这整理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享给各位同学,帮助大家考前复习,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之:

(一)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句:

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Y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一)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五)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醉翁亭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归纳: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一、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二、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临于泉上者:靠近。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5、“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6、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相关文章:

1.文言文考试考点

2.[中考复习教案]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醉翁亭记

4.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5.中考语文文言文《岳阳楼记》考点

6.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考点

7.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8.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如梦令》

9.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0.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下载word文档
《初中经典文言文考点梳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