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节处暑的由来
“徐清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24时节处暑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4时节处暑的由来,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24时节处暑的由来
24时节处暑的由来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
处暑处于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体也会变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段时间要早睡早起,多休息来调养身体。
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二、补充水分
处暑时节也是入秋的季节,秋季干燥这是人人皆知的,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所以要多补充水分,要多喝水,还可以隔两天敷一次面膜,经常保持皮肤湿润也是处暑养生的方法。
三、多吃豆类食物
豆类食物有健脾去湿的功效,处暑季节很多人的脾胃都比较虚弱,可以多吃一些豆类食物,如红豆、黑豆之类的,可以帮助除湿,少吃辛辣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帮助健胃去湿。
四、坚持午睡
处暑时节坚持中午睡一觉也很重要,因为经历了一个夏天,饮食和睡眠都会使身体的脾胃变弱,除了要在食物上加以调理,午睡也非常重要,午睡时间不要求太长,十到三十分钟就足够了。
五、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六、少吹空调、电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处暑时节养生适合吃的食物
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秋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梨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药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银耳汤
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阴虚型神经衰弱和失眠多梦等。而且银耳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热,养胃之阴;能补脾开胃,滋润而不腻滞,有扶正固本和很好的滋补润泽作用。
鸭肉
处暑之后,炎热的天气一时半会还难以退却,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吃点可口的鸭肉吧,既可增加营养,还可除去秋燥。中医认为,鸭肉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健脾的功效。鸭肉适宜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老鸭汤富含骨胶原蛋白、钙、磷、铁等成分,更营养,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潮流。《名医别录》中称鸭肉为“妙药”和滋补上品,民间认为老鸭汤是“补虚劳的圣药”。
篇2:24节气之处暑时节的由来及习俗
四季变迁,春夏秋冬轮轮转,处暑时节,夏逝而秋已然至。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时节,悄悄然的进入了秋季,袅袅秋风而万物枯黄,秋风起,雁南归;连绵秋雨而落叶归根,起秋雨,人思情。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时节的由来及习俗
处暑的由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的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篇3:处暑时节的谚语「24节气」
关于处暑时节的谚语「24节气」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
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篇4:24节气立春时节的由来
立春是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只知道打猎,不知道种田,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很苦。后来,出了个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人们才开始种庄稼,生活慢慢好起来。所以,前三皇后五帝都很关心农事,到了周朝的时候更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与民同耕。传说那时的仪式很隆重,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完澡,穿上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摆桌上供,烧香磕头,并在供桌前做一个象征春牛的土牛,让衙役扮做象征丰收的勾芒神举鞭去打,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立春包涵了我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立春三候及含义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负冰,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养生要点
顺应自然
立春之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顺应春天的特点,健康养生需注意保护阳气。保护阳气,要从饮食、起居、心理和运动等方面进行养生。
注意防疾
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滋生细菌,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防虫害,多开窗通风,防止疾病发生。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所以,春天都为风邪致病。《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
饮食调养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时,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立春的简介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节律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篇5:24节气夏至时节的由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的风俗
一、观莲节
夏至是观赏莲花的最好时节,民间把6月24日作为荷花的生日,早在宋代就有“观莲”节了。荷花亭亭玉立,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经典诗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表现了荷花,圣洁无瑕的气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夏至吃面
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日要吃饺子,而从夏至开始则要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这是因为夏至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夏至一到,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完毕的时候。
三、夏至祭祀
在古人看来,夏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是重要的节日,所以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在节日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但祭地是皇上的特权。祭的礼仪是国之大典。
宋朝夏至时节,百官可以放假三天。到了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让皇帝在夏至日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现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就是明清留下的祭祀遗址。
官方重视夏至的祭祀,渐渐到了民间夏至日,也有荐新祭祖的仪式。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对祖先的祭祀的。夏至鼎盛的阳气催熟了瓜果蔬菜。这些新鲜的食物摘下来以后,活着的人不是自己来享受它,而是呈上新收的麦子与祖先共享。不过时至今日,祭祀的习俗已渐渐被人们淡忘。
四、放荷灯
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夏至节气的风俗食物
1、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5、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6、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7、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8、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9、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10、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11、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2、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3、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4、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篇6:24节气小寒时节的由来
小寒这个名字的由来,得追溯到古代的民俗传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了,寓意着我们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小寒为什么是最冷的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小寒为什么是最冷的时候?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小寒是不是最冷的,具体也要看当地的气候变化。
小寒的具体介绍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冬天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之内。但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一些。
古时候对小寒是非常看重的,例如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北方人就会吃煮菜,主要是一些偏暖性的食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已经慢慢的淡化,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注意适当的养生和保暖。
并且一般到了小寒的时候,也将接近一年的尾声了,这个时候的年味也会变得非常的浓。大家已经差不多在准备过年要用的东西了,大街小巷也能够听到喜气洋洋的新年歌,而小商小贩也开始卖起了各种各样的年货了。
古人时候在意小寒的,还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小寒到了,寒冬腊月也就即将来了,这个时候的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满身,牛到大寒草满栏。”
而小寒和大寒之间,也有气候上的相互对应关系,谚称“小寒不寒寒大寒”。类似说法还有:“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冻土,大寒冻河”。这些谚语,都是在提醒人们注意早做准备,防冻防灾,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小寒时节的寒冷并没有阻碍一些耐寒植物的生长,二十叫番花信风中的前三信开放了,“一信梅花开”,梅花因为在寒冬腊月开放,所以又称腊梅。
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在横斜的枝枝桠上,梅花顶着寒风绽放了,也会时不时的散发出香气,这种不畏严寒的高贵品格引得世人大加赞颂“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气寒冷滴水成冰的季节,是人们赏冬景的大好时间。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冰雕巧夺天工,松花江上的雾凇堪称一绝,林海雪原呼号的朔风及不畏严寒的野生动物,把个寒冷的冬季给搅动得栩栩如生。
人们耐不住长夜的寒冷和寂寞,大家都纷纷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广外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冬练三九”是说冬季适合人体热量的散发,是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最佳时机。
篇7:24节气夏至时节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吗
不是的,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最热的应该在三伏天内。
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层的作用。大气层有很强的保温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夏至以后,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日缩短,接收热量一天比一天少,散失的热量一天比一天多,温度就会逐日下降。但是,由于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一天中,总的日照时间大于黑天时间,也就是说总的接收热量时间,大于散失热量的时间,所以,在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下,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夏至的忌讳
1、忌讳剃头理发
每年夏至是不可以剃头发的 “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夏至日忌讳剃头的习俗来源于清朝时期,据说这天不仅要按时起居,不准撒谎骂人,而且这天如果剃头理发则影响人的财运。
2、忌坐门槛
江苏、浙江等地,夏至日坐门槛,俗信坐门槛就会患疰夏,夏至日气温比较高,因此最好坐在阴凉的地方。
3、忌有雷雨
农谚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对农民来说,最害怕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因为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时候,比较忌讳夏至的时候打雷下雨。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特点:对流天气、暴雨天气、江淮梅雨、高温桑拿。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24时节处暑的由来】相关文章:
2.处暑时节的诗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