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证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营养与健康论文食品营养与健康探究
营养与健康论文食品营养与健康探究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 :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外围。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 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 -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灵枢>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日月,人有两目”;而<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 、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灵枢>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篇2: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论文
1食品、营养的概念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的定义是:食品(Food)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生会摄取大量的食品,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品能够供给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源,能源支撑人体完成生命活动,人类的正常生活永远离不开食品。
营养(Nutrition)指的是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总和,包括人体在摄取、消化、吸收和同化的物质。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将食物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就能够制成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品种繁多、食用安全的食品。人体摄取食品,消化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衰老、防御病毒、延年益寿等生命过程的进行。
2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食品与营养是当今广大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与营养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的营养指标也成为了食品制造加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人们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食物供给,人体摄取食物是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从食品中吸收基本的营养物质,同时,人们追求“好吃”的食品,为了使人体味觉得到满足,现在人们渴望“健康”的食品,健康而有营养的食品既是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体对食品的功能性需求。
篇3: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论文
人体必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七大营养素,食品中含有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需要营养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人体从事劳动及活动需要营养物质。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学习能力、抵抗病菌的能力、运动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智力、体力、身高体重、寿命等都与饮食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人体摄入营养素不平衡,就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生命健康,例如,蛋白质的缺乏会令人感到恐慌、脂肪的缺乏会使人懒惰和不爱思考、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维生素B1的缺乏会使人得脚气病等不良症状的出现都与营养素不平衡有关。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食品能够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所以,要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人体必须摄入多种多样的食品,让人体所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总之,人类的生命需要食物来维持,人类的健康好坏与食品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食品营养强化措施
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营养强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通过在食品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强化食品的营养指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营养学知识,对待食品一味的追求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从而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食品应当是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包含多的营养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成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厂商为了谋求私利,迎合广大消费者视觉和味觉的享受,却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人体的健康。
食品营养强化就是针对人体的特性,根据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向食物中添加营养强化剂。一般来说,营养强化剂往往是食物中比较缺乏的,同时人体所必须的。针对特殊的人群生产营养强化的特殊食品,平衡这些人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强化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对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食品进行营养强化,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地效果,例如,人类主食大米、面粉、面包、面条等。在我国,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能够享用的物质基础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出现营养不良症状的现象较多,所以,食品营养强化要面向广大农民,把农村当作开展食品营养强化工作的重点。食品营养强化除了面向人类主食,还要面向人类日用品,例如,食用油、食盐、食醋、酱油等调味品,这些生活日用品对于促进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向这些生活日用品中添加钙、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也能够提高它们的营养标准。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饮品,所以,食品营养强化也应该面向饮品,特别是牛奶、饮料等经常饮用的饮品,往这些饮品中添加营养素,有助于人体吸收,对人体的营养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往食品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既要有针对性的添加营养素,还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人体的安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添加营养强化剂,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此外,政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不达标的食品要将其杜绝在市场内,要制定合理的食品营养标准。
5结束语
食品营养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营养强化对于解决人体营养不良症状有积极作用。人体摄入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要注意调节膳食结构平衡,保证营养平衡,从而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魏福华浅淡营养强化食品与国民健康的关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6):55-57
[2]耿渊源保健食品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进程预测[J]企业导报,2009,(1)
[3]武立平有关食品科学与营养关系探讨[J]经济论丛,(9):218-219
[4]罗俊粦食品营养强化与人类健康[J]现代食品科技,(3):206-207
篇4: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
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三)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 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未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未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 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 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布为:高胆固醇症2.9%,高甘油脂三酯血症11.9%,低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5) 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果冻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篇5: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
一、中国人现阶段营养状况
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指出,百姓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及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儿童中因铁、碘、维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导致儿童死亡率的升高,进而将会影响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并且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天死于慢性病的人数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营养素之间关系密切,补充时必须强调平衡。但当今市场上产品的配方多来自于西方国家。饮食习惯和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所缺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西方人不同,使用西方国家配方并不科学。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知之甚少,导致盲目补充的现象比比皆是。建立科学补充营养素的观念,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世界营养科学联合会理事、著名营养学家葛可佑教授在20xx年9月27日的一个科学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通俗易懂的比喻(木桶理论):中国人目前的营养状况是:有一些营养素不够,需要立刻补充;有一些营养素已经充足,就不需要再补了。
各种营养素在身体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关系十分复杂,比如:维生素A得到维生素E的保护、维生素A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维生素B群、D、E及钙、磷、锌要成一定的比例、维生素B1、B2、B6必须符合1∶1∶1的比例、维生素B2与C要成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铜过量,锌会损失 、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6一起增加摄入量为上。
因此,人体补充营养素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把所缺的全部补齐,不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达到均衡。
(一) 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
(1)钙
钙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到RDA(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营养素不足,就会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某一数值时,人们就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该数值称为RDA值。)要求的800毫克的49.2%。因缺钙,会有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
(2)维生素B2
维生素B2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二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0.8毫克,仅占RDA要求的1.3毫克的58.4%。缺乏状况各地区之间差异不是很大。因缺乏维生素B2,一些人已出现嘴唇脱皮、皮肤发痒的症状。
(3) 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中国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为维生素A,319微克来自β-胡萝卜素的转化),仅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不少人都有皮肤干燥、粗糙,眼睛干涩、怕光的现象。
(二) 中国人缺乏的营养素
(1)锌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0毫克,比RDA的要求量少20%,属中国人缺乏的营养素。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儿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
(2)维生素B1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2毫克,离RDA的要求差11.3%。因城市居民已广泛使用精白米面,而维生素B1主要含在大米、小麦的表面上,所以城市居民实
际缺乏情况比调查数据还要严重。煮熟的大米所含的维生素B1基本上已被破坏。
(3)硒
中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2微克,离RDA要求相差11.7%。
(4)铁
调查食物摄入数据,中国人每天摄入铁已达到RDA要求,但据调查后分析,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黑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另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铁并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仍然广泛存在着贫血现象。
(5)维生素C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DRI的100毫克的要求。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其中多数维生素C已被破坏。
(三) 中国人不缺的营养素
(1) 磷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58毫克,而RDA的要求为700毫克,超出358毫克。因磷和钙最佳的比例为1∶1,如果磷大于钙的摄入量,钙的吸收就会被破坏。中国居民实际摄入比例为钙∶磷=406∶1058,钙与磷的比例严重倒置。这一点已引起中国营养界的高度重视。
(2) 铜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2.4毫克,DRI推荐量为2.0毫克。过量的铜有明显的毒性,且铜过量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摄入的铜是多了而不是少了。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尚未发现任何国家有过铜不足的记录,反而关于铜中毒的记载却不少。
(3) 女士不缺维生素D
因成年妇女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5微克,仅为儿童和老人的一半,中国成
年妇女已达到5微克的标准,故不缺维生素D,但儿童和老人因需求量比成年妇女大一倍,故有一定的缺乏。
(4)泛酸
中国居民饮食范围较广,而泛酸广泛地存在于各类食物中。所以,调查发现,中国人根本不缺泛酸。
(5) 儿童、青少年不缺维生素E
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均每天摄入的维生素E偏高,达到RDA的300%。主要是因为我国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远高于西方国家。维生素E对提高成年人生育能力、抗氧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儿童、青少年过量则有较大风险。
(6)镁
镁缺乏症患者并不多,几乎只有患呼吸不良症、呕吐情形严重或注射大量缺镁输液,才会发生缺镁症状。镁过量会引起运动肌障碍,且会妨碍体内的铁效利用,建议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7)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和在人体内仅停留4小时的维生素C不同,维生素B12在肝内的储存可以供3~6年之需。因此,中国缺乏维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见。维生素B12过量,不仅会导致叶酸缺乏,还会出现哮喘、湿疹、面部浮肿、寒颤等过敏反应,发生心前区痛、心悸,常能使心绞痛的病情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二、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的健康与寿命,生活方式决定了百分之六十,环境因素决定了百分之十七,生物学因素决定了百分之十五,医疗卫生只决定了百分之八。生活方式中有百分之三十是由饮食决定的。
所以膳食结构变化是影响疾病谱的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张平平曾指出“如果人们平衡膳食,适度地运动,80%以上的冠心病病例,还有90%以上的二型糖尿病病例,还有三分之一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近来人们对肉类、油脂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而谷类、蔬果等消费相应减少,导致了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物的不健康方向发展。谷类加工过精,以致有的地区儿童出现维生素B1缺乏。即使在农村,高收入者也出现同样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如不及时加以引导,不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我国目前有2亿人超重,6000万人肥胖,其中城市超两成儿童超重或肥胖。我国已经迈入肥胖者增加最快的国家行列。肥胖或超重将大大增加青少年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是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而造成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膳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育锻炼。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
目前,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禽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不断上升。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且以每年100万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速度增长。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并且,世界上糖尿病的发生多在65岁左右;而在中国,则提前到45岁左右。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达到1.6亿,高脂血症患者也有1.6亿;也就是说,平均每8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和一个高脂血症患者。而高血压、高血脂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病”,“富贵病”,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是因为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饮食变得和以前大为不同,而这种不同就会给我们健康带来风险和威胁。
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围45.1%。 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每标准人日389mg,还不到适宜摄入量的半数。
现代人的饮食过于精致,吃入太多高糖、高精制淀粉、高不良油脂、高热量、高化肥、高农药和高化学添加物的食物,反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都很缺乏,所以长期处于一种 “营养不均衡”的状态。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便服用人工综合维生素来补充,但这类人工合成的综合维生素会让身体添加许多毒素,反而雪上加霜。现代人不是虚胖就是太瘦,体力也不好。
篇6:浅谈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论文
浅谈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人口的老龄化也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世界平均期望寿命已达66岁,60岁以上的老人约为5.8亿,占人口总数的9.6%。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2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按世界同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2.4%的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长寿必须健康这是人们的普遍要求,表明了人们的观念已从延年益寿转向健康长寿。
人体要维持健康,必须与疾病作斗争,要防病保健。目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主要有三种,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国家卫生信息统计中心19发表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死亡人口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三者合计要占死因的60%以上。此外,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0.5%,全国有万-3000万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在绝经期之后的妇女患病率可高达60%。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注意饮食,防病保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癌症的饮食预防
目前我国居民癌症中主要以肺癌、胃癌、肝癌为主,肠癌、胰腺癌亦有上升趋势。这些肿瘤除肺肺癌与吸烟、大气污染有关外,其他的肿瘤都与饮食因素有关。饮食预防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避免摄入致癌物,如亚硝胺、苯并芘及黄曲霉毒素等。减少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的摄入量,少食油炸、烟熏、烘烤的鱼肉制品、腌制食品。控制脂肪、食盐的摄入量,不食隔夜蔬菜。饮酒要适量。增加抗氧化营养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的摄入,如新鲜蔬菜和水果、海带、紫菜等。多食含多糖类物质较丰富的菌类食物。同事要精神开朗,情绪乐观,不生闷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有益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心脑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有关联。过多的摄入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蔗糖及动物性食物,或者蔬菜、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维生素C、B6、B12、叶酸、硒缺乏等,都可成为发病的因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药从多方面做起。首先,防止热能摄入过多;其次限制总脂肪、动物性脂肪、胆固醇、食盐的摄入量,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三是多食高膳食纤维和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香菇、木耳、豆制品和鱼类等。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防止肥胖。
3糖尿病的饮食营养保健
糖尿病发病主要是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升高所引起代谢紊乱性疾病。因此用药物和饮食疗法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的水平是治疗的原则,而饮食保健治疗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是膳食纤维要充足,它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放慢。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藻类多糖、树胶等。膳食纤维中水溶性纤维保健作用较大,除通便外,还具有防结肠癌、降低血糖和降胆固醇的作用,每日需要的膳食纤维可来自蔬菜和水果;二是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燕麦片、甘薯、豌豆、黄豆、酸乳酪、小扁豆及花生米等;三要满足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适当增加抗氧化的维生素如β-萝卜素、维生素C、E、B1、B2的摄入量,以防止并发症。锌与胰岛素的活动有关,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的作用,硒有抗氧化作用和保护胰岛细胞之功能,这些微量元素要摄入充足;四是少饮酒类,特别是烈性酒,吃饭要少食多餐。
4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病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变化而发生骨质大量损耗,使单位体积的骨组织减少或骨密度降低所致。患该病的老年人容易发生手抖、肌肉痉挛、腿抽筋以及摔倒时容易骨折的情况。因此,对老年人来说防止骨质疏松症有着重要意义。
防止骨质疏松症应采取如下营养措施:一是要保证膳食中钙的充足供应。一般来说,每人每日钙的摄入量应达到800毫克,为此,多食一些含钙丰富的乳类、豆类和蔬菜类食物,在膳食供应不足时可适当选用该片加以补充;二是维生素D有促进该吸收和利用的作用,注意多使用一些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三是应注意保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如脂肪和膳食纤维用量过多则会影响钙的吸收;四是增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钙的吸收利用,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篇7:浅谈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浅谈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学问群体,祖国的接班人,他们营养素质的上下,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将来。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气、构成健康的体魄,是顺应将来社会开展的必要前提。因而,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无视的问题。本文将讨论当代大学生饮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院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通过对500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半数大学生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其原因分析如下:
不重视均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了解,存在滥吃现象,不重视本人膳食平衡问题,不讲究科学性及营养性,饮食随意性较大,有某些问题带有普遍性。1、碳水化合物明显摄入不足。尤其是女生摄入热量普遍偏低,只有标准热量的69%左右。2、三餐热量分布不当。很多学生因晚上熬夜,睡眠时间不足,早晨根本来不及吃早餐,还有的学生养成上午10:00大课间休息匆匆进餐的不良习惯。3、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生蛋白质摄入量为标准供给量的70%,女生为75%。4、维生素摄入不足。因我校地处偏远,校内商贩很少,蔬菜和水果购买要去较远的市场,一部分大学生为此宁愿不吃。
不良饮食习惯。调查显示大学生偏食、挑食者占42%,其中女生占64%,以偏零食、素食为主,男生占36%,以偏荤食、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吃早餐者或早餐以零食替代者占32%,这是引起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此期学习负担较重,活动量大,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都超过其他成年人。长期饮食中以零食、素食代替主食,食物单调,这是引起女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饮食中长期偏荤食、偏碳水化合物食品,使体内脂肪、能量过多,再加上缺乏锻炼,久而久之会引起肥胖,这是引起男生肥胖的主要原因。另有一些女生为了减肥盲目节食,午餐不吃饱,晚餐几乎不吃或以水果代替、酸奶代替,引起营养不良。
均衡膳食对大学生的.作用
均衡膳食Υ笱生的生长发育、学习精神以及疾病的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有着亲密的关系。
均衡的膳食构造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营养是大学生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体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合理的膳食是大学生生长发育的质根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脑力膂力劳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质代谢。而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必需不时地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丰厚食物,才干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充分人体的精神。
均衡的膳食构造能进步大学生学习效率。合理营养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的有相当重大的作用,因此,合理营养与膳食平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合理的膳食构造能够进步大脑的活动力,进步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大学生饮食营养
提高认识普及营养学知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宣传科学合理的营养学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成人膳食宝塔的构成,明白自身每日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的量,食物要求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少吃糖、盐。帮助学生建立膳食平衡的观念,了解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关系,彻底纠正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需要,也是文明的表现。
调整大学生膳食结构。注意食品烹调艺术,进行食品合理调配合理烹调是保证膳食质量和营养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完全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因此大学生必须广泛食用多种食物,科学分配每餐的营养和食品数量,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适当的营养原则,满足大学生需要的营养物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食堂的工作人员亦应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市场情况等,选择营养丰富,价格合理的食物,根据食物的属性增加令人愉快的色、香、味等感官效果,同时也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提高所含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尽量设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营养素,避免破坏损失。
总之,大学生目前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饮食关于对大学生身心发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关注大学生饮食健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紧要工作。
篇8:营养健康与运动力浅析论文
营养健康与运动力浅析论文
我国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优秀运动员营养推荐标准”,此标准给出了运动员每日总能量供给推荐参考值,三大热能营养素的供能比例(糖50%—60%、脂肪25%—30%、蛋白质12%—15%),早中晚三餐及训练中加餐的热能分配(早餐25%、午餐35%—40%、晚餐不超过30%、训练中加餐5%—10%)。
我国运动员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营养平衡;2.食量和运动量平衡,保持适宜身重和体脂;3.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类及制品;4.每天喝牛奶及酸奶;5.肉类食物要适量,多吃水产品;6.注重早餐和必要的加餐;7.重视补液和补糖;8.在医学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品。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保证最佳的运动状态,运动员有必要适当补充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
糖类
研究发现,人的运动能力与糖的储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体内枢神经的能量中有99%以上来自糖,糖类是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因此,对于运动员而言,不应削减糖的摄入,如果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能导致疲劳,最终影响成绩。
补糖可选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分别补充。运动前补糖时,每千克体重约补充1克糖为宜,如果参加比赛,在赛前15分钟或赛前2小时补糖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运动中补糖一般是每隔30—60分钟补充适量含糖饮料,少量多次;运动后的补糖一般讲究越早越好,因为运动后的6小时内,肌肉中糖原合成酶活性高,可使肌糖原的恢复达到最大。
在食物方面,专家建议其多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片、全麦面包、薯类)。因为全谷物既能给运动员提供热量,还能提供其它营养素,但是建议要少吃处理和精加工的食物,如白面包、精制糖等。不建议运动员在训练前或赛前吃糖果类的含糖零食,这样会使运动员产生快速的能量爆发,然后在全程结束前又快速回落,影响水平的发挥
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是维持机体组织更新、生长、修复的重要物质。在针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方面,蛋白质一方面可以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运动性贫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同时,蛋白质在长时间运动时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一般来讲,1克食物蛋白质在体内约产生4千卡的能量。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是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合成供能从其他来源中合成,有的氨基酸在人体的合成能力较低或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营养中获取。摄取蛋白质最丰富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瘦肉、水产品、脏器、奶类、蛋类,这些被称为优质蛋白。大豆及制品、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硬果类(花生、瓜子、核桃)这些植物性食物也富含蛋白质。
每天补充蛋白质很重要,但不要过量,否则会对肾脏造成负担。
脂肪
脂肪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可以供给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须脂肪酸,还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提高人的食欲和维持饱腹感。从运动方面起到的作用来看,脂肪可以储存能量并长期持续地提供能量;还可以维持体温,这点对游泳运动员很重要;脏器间的脂肪能使内脏免受震动损伤;此外,脂肪还有利于维生素A、D、E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要注意的是,选择何时摄入脂肪,油腻食物会减慢消化速度,因此在运动前后几个小时要避免吃这些食物。
维生素
参加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应重视对各种维生素的补充,增进体力和体能,从而保证身体健康,提高竞技能力。具体来讲,对运动影响较多的维生素主要有:
(一)维生素A。维生素A是细胞代谢的重要成分,长期接触消毒水的游泳运动员有较高需求量。天然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尤其是动物肝脏、乳制品和鱼肝油中。
(二)维生素B1。如果缺乏维生素B1会损害有氧运动能力,影响正常神经冲动和传导,并使消化功能受影响。维生素B1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粗粮,如:米、面、豆类等。
(三)维生素B2。维生素B2可保持代谢正常进行,还可以参与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对肌肉发育有特殊意义。维生素B2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奶类、蛋类、各种肉类、动物内脏、谷类、蔬菜和水果。其中粮谷类中的维生素B2主要在谷皮和胚芽中。
(四)维生素B6。维生素B6能直接作用于肌肉系统和循环系统,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延长肌肉工作时间,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供能,再加上运动训练会加强维生素B6的'代谢,因此常锻炼的人对其需要量增加。维生素B6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其中豆类、畜肉及肝脏、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丰富,其次为蛋类、水果和蔬菜。
(五)维生素E。维生素E有较强抗氧化作用,所以在大强度无氧耐力训练期间,应适当增加维生素E摄入量,在特殊条件下进行训练后补充维生素E有提高最大吸氧量的作用。维生素E只能在植物中合成,绿色植物中的维生素E含量高于黄色植物。
(六)维生素C。维生素C可提高运动能力、减轻疲劳,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明显降低训练引起的氧化应激,适量额外补充维生素C可改善竞技状态。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水果中的柑橘、草莓、猕猴桃、柠檬等,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干豆生成的豆芽也含维生素C。
矿物质
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还能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及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矿物质中的常量素——钙,可以帮助人体形成强健的骨骼,还可以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平时要注意钙的补充。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且吸收率高,豆类、坚果类、绿色蔬菜、各种瓜子也是钙的较好来源。
矿物质中还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经研究发现,在体育运动中比较容易出现营养问题的是铁和锌,因此运动者应根据需要补充。
铁会在运动中通过汗液大量流失,从而导致耐力耐力降低,所以运动员对铁的需求量高于一般人。一般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含量和吸收率较高,主要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
锌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缺锌会降低机能,使运动成绩下降。食物中,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都是锌的极好来源。
运动员了需要补充上述的几种营养成分以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成分——水
水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体在运动时要通过大量的排汗来控制体温,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会造成大量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变现出口渴、尿少、心率加快、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等脱水症状,也就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运动。为了保证让运动中水分满足人体需要,科学补水是很必要的。
一般来讲,多数运动员运动前15分钟内需要饮用300—500ml水,作为“预留”水分;运动中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切忌一次大量补水,因为会增加心脏负担,降低运动能力,因此应在运动中每隔20—30分钟饮用150—200ml水;运动后的1小时内再补充150—300ml水,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补水要视不同运动强度而定,但都要小口慢喝,水温不能过低。
综上所述,表明运动和营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能源,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减轻运动性疲劳,还有助于剧烈运动后的恢复。在运动营养方面,应做到饮食科学,平衡膳食,从而使运动者的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1672-157805-0078-02]《读与写杂志》王素文.刘含辉.5月
[2][1674-151X(2011)10-053-03]《竞技体育》袁礼锋20第27期
[3]《健康教育》张永才2011年第3期
篇9:功能性食品与健康论文-高血压
――高血压
摘要: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药物治疗,还要注意食物治疗,防治病从口入。因为很多高血压的诱发原因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中饮食不当或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而且,食物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无副作用,更健康。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用功能性食品帮助我们进行食疗是最科学的选择。
关键字:功能性食品、高血压、原因、建议
正文:
一、功能性食品及高血压
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它的范围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具有上述特点的食品,都属于功能性食品。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经过科学实验反复论证,以下人群易患高血压:
1、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属有高血压病史者;
2、肥胖者;酸性体质(体内负离子含量不足)者;
3、过分摄取盐分者;
4、过度饮酒者;
5、孤独者,美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感会使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这项研究因此也证明朋友和家庭对人们的健康有益;
6、过度食用油腻事物者。
二、高血压的诱发原因及危害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
1、遗传因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环境因素。
3、其他:
(1) 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2) 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症。
(4) 年龄:发病率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 饮食: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0g/日,发病率30%。
科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缺乏负离子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空气负离子经呼吸道入肺,通过膜交换系统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直接刺激、神经反射以及通过体液方式作用于
机体各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当负离子进入血液后,释放出电荷,尽管微乎其微,但对于平衡状态下的血液电荷却很敏感。它会直接影响血液中带电粒子(蛋白质、血细胞)的组成与分布情况,使异常的血液形态与理化特征正常化;并通过促进机体组织的氧化还原过程,特别是通过加强肝、脑、肾等重要组织的氧化过程,激活多种酶系统,对机体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及电解质代谢起到调整与优化作用。因此,空气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临床表现为:
1、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2、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3、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4、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5、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6、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高血压危象等。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
三、防治高血压的饮食建议
(一) 给高血压患者的几点饮食建议
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药物治疗,还要注意食物治疗,防治病从口入。因为很多高血压的诱发原因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中饮食不当或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而且,食物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无副作用,更健康。
下面是给高血压患者的几点饮食建议:
1、改变饮食习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饮食进行分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限制某些食物,这样才能符合营养要求,提高生活质量。
2、控制热量供应:合适的热量应该根据病情决定,一般以维持理想体重为标准。由于这类患者往往有脂质代谢紊乱,所以减少脂肪摄入不但有助于控制热量,而且还能改善代谢紊乱。
3、低盐、高维生素饮食:高血压肾病患者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避免盐腌食品;加了防腐剂的食品也应少吃。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对调节体内代谢有益,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补充剂。
3、适量饮茶:如怡尚茶品杜仲茶,含有榭皮素成分,可双向平衡血压、安神助眠、软化血管、提供免疫力,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
4、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如果蛋白质摄入过高,就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重肾脏损害;如果摄入不足,就会影响人体的营养供给。现代药理表明,冬虫夏草具有改善老年人及体制虚弱人群的作用,可以恢复患者的活力和精力;科学的食用虫草可以提升对工作、环境等压力的耐受能力。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每周吃鱼四次以上与吃鱼最少的相比,冠心病发病率减28%。建议减少食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中豆类最好。
5、高血压肾病患者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二)多食蔬果好降压
增加蔬果是关键点,对帮助高血压患者尽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患者要积极掌握自身健康饮食的要点,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促高血压症状的去除。
1、多吃蔬果,补充钾钙
患者在日常应该适当增加蔬果的进食量,这对降低高血压的危害性具有很大帮助。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其它含钾高的食物如土豆、红薯、香蕉等。但如果是高血压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就要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而木耳、海带、紫菜等也含有丰富的钾,更适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食用。这类食物包括豆类、冬菇、黑枣、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笋、瘦肉、鱼、禽肉类,根茎类蔬菜如苋菜、油菜及大葱等,水果如香蕉、枣、桃、橘子等。鱼不论对哪种高血压患者,鱼是首选的,因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星期吃一次鱼的比不吃鱼者,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低。
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量最理想。有人提倡,每天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补钙有人让高血压患者每天服1克钙,8星期后发现血压下降。因此应多吃些富含钙的食品,如黄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鲜雪里蕻、蒜苗、紫菜等。
2、高血压患者不能忽视水果降压
高血压患者在平时做好饮食方面的自我调理对于自己的顺利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高血压不仅需要低脂低盐的饮食结构,多吃一些利于降压的水果也是高血压患者不可或缺的降压良方。下面大家一起了解一些有利于高血压患者健康的水果。
1、山楂: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果,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发现山楂可促进食物消化,能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镇静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在平时多食山楂来降压。
2、香蕉:香蕉是吃了可以使人快乐的十种食物之一,对于调整高血压患者的情绪有积极意义。同时香蕉可治疗便秘,促进胃部消化。据研究发现,香蕉可治疗高血压,因为香蕉的含钾量十分丰富,可平衡由钠引起的高血压。多吃香蕉可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每天吃两条香蕉,可有效降低10%血压。
3、猕猴桃:猕猴桃有“水果之王”的美称,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是高血压患者不能忽视的。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精氨酸,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对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特别大的功效。
4、苹果:苹果是受大众喜爱的水果之一,对人体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也具有很大的功效。苹果含有充足的钾,可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压。同时,钾离子能有效保护血管,并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率。另外苹果皮具有很好的收敛作用,将苹果皮晒干研末,空腹调服对高血压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除此之外,还有补充足量维生素C:高血压患者可以在平时多吃一些含有维C的食物。因为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排出体外,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桔子、大枣、番茄、芹菜叶、油菜、小白菜、莴笋叶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
以上是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食用的水果,这些水果对治疗高血压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在平时做好自我调节是顺利康复必不可少的,其中对于水果的降压作用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积极利用。生活中饮食要坚持清淡温热为主,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才是科学规范的。多吃蔬菜瓜果,保持情绪相对稳定。
(三)其他一些降压效果显著的.食品 经最新科学研究实验表明,大蒜、芹菜、鸡蛋、蓝莓等食品降低高血压效果显著。
1、大蒜成为高血压患者降压的好帮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血压的正常值,不论年龄大
小,都应该小于120/80毫米汞柱,如果动脉壁硬化或血液黏稠度高,血管的压力就会增大。
全蒜物质有效平稳调节血压
全蒜物质具有可靠的调节血压的作用。其中的含硫活性物质,能够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动性变好,还能够通过软化血管壁,增加血管弹性等多种途径来调节血压。可以说是全方位调节血压。最新研究成果证实,血中的一氧化氮值低,也会促发高血压,而全蒜物质中的活性物质,可以提高血液形成一氧化氮的能力,从而对血压产生积极影响。
大蒜降压作用有两大特点:
1、没有副作用全蒜物质是纯天然制剂,没有降压药所具有的任何副作用,安全性很高,可长期放心服用,可见其实降低高血压的好帮手。
2、降压平稳持久人体在不知不觉中,血压逐渐调整至正常水平,而且降压作用持续时间长,患者容易接受,很少发生因血压骤降引起的不适反应,如体位性低血压、昏倒等。所以,和药物相比,全蒜物质的这种降压过程没有不适感,就像下楼梯一样,是一步一步降下来的,“下楼梯式”的降压。
2、多吃芹菜有助于缓解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一方面要按照医师的医嘱,积极的用药,进行符合机体承受能力的运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科学的饮食疗法。通过食补辅助性的调节血压,维持机体的健康。民间有一种说法,常吃芹菜可以缓解高血压病症,这是真的吗?
芹菜含有一定成分的钙元素,对预防高血压有比较大的医学价值。芹菜是中国人常吃的蔬菜之一,是美国第三位做色拉的主要蔬菜,它既可热炒、又能凉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芹菜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据说芹菜还能促进性兴奋,西方称之为“夫妻菜”,曾被古希腊的僧侣列为禁食。泰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常吃芹菜能减少男性精子的数量,可能对避孕有所帮助。芹菜叶柄含水分高,热量低,是钾的优质来源,但含维生素C和A一般,芹菜中白色品种和发白的绿色品种维生素A的含量明显低于不发白的绿色品种。只要可能,芹菜叶柄应该尽可能的与叶子一起食用,因为芹菜叶含钙、铁、钾、维生素A和C的量较叶柄要丰富得多。
多吃芹菜可以有效的改善机体水钠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芹菜含铁量较高,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佳蔬。芹菜中含有丰富的钾,是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首选之品,对于血管硬化、神经衰弱患者亦有辅助治疗作用。芹菜的叶、茎含有挥发性物质,别具芳香,能增强人的食欲。芹菜汁还有降血糖作用。经常吃些芹菜,可以中和尿酸及体内的酸性物质,对防治痛风有较好的效果。芹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草本植物学家广泛使用芹菜治疗各种小疾病,最普通的是消除浮肿(人体组织过分积水)等,因为吃了芹菜叶、柄和根能够利尿,可促进人体组织内过量水分的排泄。芹菜、胡萝卜切成小丁用热水烫一下,花生米煮熟,放入调料一起调拌即可。该菜清爽可口,尤适宜肥胖、高血压、便秘的人食用。
饮食疗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特别是原发性高血压,除了采取正规的药物降血压之外,还可以采取适宜的食疗。比如多吃芹菜,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开拓大家治疗高血压病症的视野。 3、英国最新研究称:吃鸡蛋还可治疗高血压
鸡蛋对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它不仅富含我们人体所需的高蛋白质,还可以治疗高血压。
英国《每日邮报》2月25日报道,鸡蛋有益心脏健康,鸡蛋对心脏的影响和处方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种药通过抑制血管收缩素来降低血压)的工作原理一样,可降低血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鸡蛋接触到胃酶后就会生成一种与降压药原理相同的蛋白质。
实验显示,煎鸡蛋在防止血管收缩方面尤其有效。英国萨里大学的布鲁斯・格里芬教授说:“一直以来,人们以为吃鸡蛋与高胆固醇和心脏病有关,现在这种观念需要被推翻。饮食中饱和脂肪的量对我们血液中的胆固醇有一定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比我们饮食中胆固醇的量大几倍。英国公众不需要限制吃鸡蛋的数量,应该把鸡蛋列入健康食品行列。
4、多吃富含花青素蓝莓有效预防高血压
英美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多吃富含花青素的蓝莓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及其引起的各种疾病。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和美国同行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报告说,为研究饮食对血压的影响,他们对十多万志愿者进行了长达的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其间,这些志愿者每两年报告一次健康状况,每4年报告一次饮食情况。
研究人员对志愿者的饮食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经常吃富含花青素的蓝莓,并因此大量摄入花青素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与不怎么吃蓝莓的人相比要低10%。
参与研究的东英吉利大学教授艾丁・卡西迪说,这项研究证实了花青素具有降血压的功效。花青素属于黄酮类物质,茶、果汁、红酒、黑巧克力等食物中也都含有这类物质。此前人们已经知道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压的功效,而本次研究显示,虽然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摄入黄酮类物质,但还是富含花青素的蓝莓降血压功效最为显著,同样富含花青素的草莓降血压效果也不错。
篇10: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人群的营养指导、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防病治病、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指导食品配制。
就业单位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宾馆、医院营养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和卫生管理机构等。就业岗位:营养师、区域经理或主管、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厨师、销售代表、区域经理、学术推广员、城市经理、农业技术销售培训生、营养咨询代表、客服专员等。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前景:营养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其中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共17个专业,营养学专业在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6位。针对营养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63%;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4%;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63%。截止到 12月24日,37538位营养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938 元,其中0-2年工资2999元,3-5年工资6999元。
篇1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现况论文
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学科领域涉及到营养与食品安全两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具体的内容不仅涉及到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涉及研究可能存在于食物中的、对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于机体本身作用的规律和内在机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宏观和微观的预防措施,达到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以及保护食用者安全的一门科学[1]。近年来,食品安全与国民健康以及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年来暴发的“阜阳劣质奶粉”“广州假白酒中毒”以及“三鹿奶粉”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在大众的聚焦视野范围内,对于食品安全社会大众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2]。本文分析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针对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毕业的去向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主,在这些地方的主要工作内容主要是食品检测,以及食品安全监督为主,因此,对于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工作的需要。
篇1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现况论文
现阶段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讯速发展,营养素与其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3]。在现阶段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注重新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都是注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路,同时也可以提升研究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并且单独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应用和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同时不但发挥了个人创造的能力和培养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提升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目前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加强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学生们的研究培养期间要建立起独立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运用符合这一阶段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研创新和独立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符合当下对营养需求的专业人才[4]。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对于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究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是欠缺,然而这方面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从事未来的工作很重要。就目前的社会需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本文从课程的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最后的考核与考试形式的这几个方面提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的在食品卫生方面的培养。
2结合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事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选取适当的食品安全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使用的教材限于本科生的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食品卫生部分,然而没有一部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培养在食品安全的这方面没有一部指定教材。为了更好的学习食品安全的知识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技能。在课程设计之前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进行联系,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现阶段开展的业务以及突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课程安排和教材编写。从而按照目前的工作结合当代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常规监测工作或是突发的食品安全的卫生学事件,根据食品安全的事件的情况安排系统的实验教材的课程。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系统的学习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规工作任务以及突发的食品安全任务。因此,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以及当下大众密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做出制定、修改、调整、补充教学内容,灵活组建一本适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在食品卫生学培养的教材,为学生今后工作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提供基础。
3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即“双素质型”,是指授课教师即需要具备教授理论的素质又要付诸于实践教学的素质[5]。对于食品卫生方向要建议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即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理论课授课教师,在“双师型”标准的要求该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又要拥有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为了更好的完成食品卫生的教学工作,既要达到食品卫生学技术人员从业标准,即拥有宽泛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专业实践以及实训技能熟练掌握,能够完成食品卫生的实践与实训的工作。于此同时还要进行示范教学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遇到的各种疑难的问题并且进行指导。并且对于学生的实训和实践方案的设计进行指导,并且编写实训和实践教材。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双师型”模式,不是打造单纯是个人教师的“双师型”,而是要打造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模式已达到内部的通力合作,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6—7]。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要求在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具有“双师型”的素质,而是要大家通力合作各自取长补短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做到“理论型”和“技能型”教师相结合,即让教学经验得到了总结与发挥,同时发挥了教师们理论和实践教师的各自能力。要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中的食品卫生方向的教师团队,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的教师合作,这些教师都是从事疾控工作很多年,有着丰富的从事食品安全的工作的经验。而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食品安全这方面,所以在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中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师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的教师合作,这样才能满足食品卫生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有必要构建一直各有所长的教学团队,将“理论型”和“技能型”的教师相结合,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达到全面共享教学和实践成果与经验,以求达到提高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4开展食品卫生学的针对性的课程的学习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具有三性和四新的特点: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的三性以及新概念、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四新[8],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可以使从事相关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持续终生的教育过程[9]。通过这样的形势可以很快的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的手段。因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硕士在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程教育太少,食品卫生学方面的专业课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利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食品卫生科室举行继续教育的培训班的时候要求学生参加这样的培训并且算学分。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在从事食品卫生学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大型检测使用的仪器如: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质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等。这样可以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下学校理论教育之外学习到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前言,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有一个知识的储备对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一个积极促进推动作用。目前“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而继续教育项目能为学生们提供了“终生教育”的机会。此外,让研究生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日常以及相关会务的工作,锻炼他们对多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个人能力,为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加强大的主力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0]。
5设立综合考核体系,提高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专业素质
对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成果考核的评价,要考虑到该学生平时的上课与实践的表现、听课笔记记录情况、平时布置的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和食品安全相关课题完成情况这四种情况进行综合性考虑进行考核,采用优、良、及格、差的等级制度对成绩进行划分,同时对于考核的内容和学生作答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求更好地反映考核指标的选择的情况,对于不好的情况进行改正以提高学生考核质量。分析学生考核结果,使学生们了解自己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在该专业的学习方向;同时也是授课教师洞察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的调整教学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以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的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要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情况,以及当前大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修改、调整、补充实验教学内容和考察形势,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在食品卫生学的专业素质,为学生们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
6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的适合现在工作需求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高校和相关导师的重视、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不同的教学功能的单位和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家集思广益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拓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麻微微,肖荣,余焕玲,等。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3(1):14—16。
[2]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14(3):1—8。
[3]文朝阳,王雅梅,杨晓梅,等。以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为契机探索建立生物化学全程素质考核系统[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2):278—280。
[4]李松涛,宁华,冯任南,等。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11):16。
[5]苗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7(3):39—43。
[6]覃武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197—200。
[7]徐芳。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3(6):64—67。
[8]黄志,徐酉华,陈琼,迎接挑战加速发展继续医学教育[J]。重庆医学,2004,33(1):118—120。
[9]张锐梅。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17(4):808—809,832。
[10]丁晓静,刘丽萍,李疆,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99—1002。
篇13:谈体育锻炼合理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谈体育锻炼合理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逐步被人类所重视。经科学研究表明,依据个人条件不同采取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合理的饮食又可保证人体每日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提高人体免疫力。因此人体健康与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对待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体育锻炼合理营养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正逐步被定义为人生命中的最大财富。正如古稀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世界卫生组织(wto)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虑弱,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和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近年来,wto在健康的概念作出具体阐述的同时,补充了衡量健康的10条标准,并且指出,规律的体育运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达到这些标准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有了50%~55%。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加合理营养对健康非常重要的。
1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及激烈竞争造成的压力等,首先可能使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即体力和体能明显下降但不是疾病)。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保持良好心态,有规律地生活,再加上膳食结构的合理调整,就可以脱离这种亚健康状况,恢复良好的精力和体力。
2合理营养
简单地讲,合理营养就是指运动者一日三餐的食物中提供的热量和多种营养素与其完成每日训练的运动量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从营养素来讲,要有充足的热能,而且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要适当,有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份,也就是说,每日各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选择要得当、充足。
3实现合理营养的来源及途径
合理的营养来自于合理的饮食,即全面、均衡、适量。修改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的8条要求,即
⑴食物要多样,以谷类为主。
⑵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⑶常吃奶类、豆类及豆制品。
⑷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⑸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⑹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⑺如饮酒应限量。
⑻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大面积的营养学调查表明,我国居民有不少方面都未能达到这一合理饮食的.要求。对于从事不同健身运动的人群来说,营养需要有其各自的特点,要通过更高水准的饮食改善来满足其各自的需要。
4营养从儿童开始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活动较多,基础代谢和肌肉活动所消耗的热量高,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比较严格。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下一代的身高,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明显滞后,我国32.85%的0~5岁儿童身高达不到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关注儿童的营养平衡(尤其是维生素b、钙、磷、碘锌、蛋白质的足够补充)、心理健康、有规律的正确运动和生活及社会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人们同样关注的儿童肥胖和营养缺乏症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要用营养学手段来解决。
中小学生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关键时期,一方面,营养不良的患病率还有0.8%~11.7%;另一方面,体重超重和肥胖学生从1985年的2.63%~3.32%,上升到1995年的7.28%~8.15%,平均增加了2~3倍。中小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源于热能、营养素摄入的失衡,膳食结构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良和营养学知识的缺乏。
中青年人面对激烈的竞争,过快的工作节奏,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常无暇顾及饮食营养。但紧张和心理压力使热能和营养素消耗加大,这种入不敷出最终使工作能力下降,易患疾病和早衰。因此,对中青年人除保证规律的体育运动外,特别注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和水的摄入和补充。
营养和运动[3]是高质量生活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二者结合在一起给机体带来一些良性的改变,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和树立自信心。合理的膳食和营养补充会使我们更强壮、更健康、更长寿。
参考文献
[1]世界营养会议.世界营养宣言.营养学报,1994,16:1.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营养学报,,19:139.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6.
篇14:浅谈高中生物中的营养与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中的营养与健康教育论文
一、分子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分子与细胞模块《组成细胞的分子》一节中大量涉及到营养与健康理念。比如:对于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学习,文章不仅给出定义,更深层次地涉及到营养元素缺乏症,因此教材体现出健康生活的理念。教师可以一次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预防和防治方法,一来满足学生求知欲,二来将学科内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针对于元素缺乏症这一了解层次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缺乏症症状,并以实践生活为基础,讲述元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震撼和注意,之后请学生查资料,教师总结来获得预防和防治的方法。比如,Ca的作用的学习,可以直接有学生总结,之后用学生的体验来加深缺Ca的症状,比如生长期抽搐,并由学生讨论或查阅资料,互相交流预防方法。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同样渗透营养与健康。教材特别帮助学生构建了健康生活的理念。比如,牛奶除含有大量的Ca元素外,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富含大量的蛋白质。鸡蛋之所以成为大众喜欢的营养品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且鸡蛋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接近人体。有学生说得好,吃米饭的时候同时吃一些豆类食品,可以补充米饭中缺乏的某些氨基酸,从而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糖类和脂质的学习,则涉及糖尿病脂肪肝等健康问题。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糖的平衡,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善待自己,保持健康。比如,在血糖不足时,糖原的分解首先需要供给大脑的需糖量。大脑没有糖原可用,供糖不足会造成头晕嗜睡等等现象,座椅早餐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又比如,脂肪肝的形成是由于不能将脂肪从肝脏中运走的原因,其中磷脂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朝着寻求富含磷脂的营养食物上寻找。结果发现,鸡蛋又是很好的预防食品。但是同时要告诉孩子们,鸡蛋的摄入过量或导致固醇在体内过剩,同样不利于健康。因此平衡的理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必修三的学习打下基础。
细胞中无机物的教学,讲水的重要性,提供代谢液体环境,运送排泄营养物质和废物,并参与化学反应等等。所以人体必需每天补充适量水分。由此引出讨论:同学们是如何摄入的水分的?学生讨论中发现,饮料的大量饮用是共性问题。由此老师用多媒体展示饮料中的成分,警醒学生饮料会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失衡,从而用大量饮料大量饮用的实例来引导大家正确饮水。
二、细胞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讲细胞液的浓度决定细胞失水与吸水。所以建议学生们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告诫学生家有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同时适量补充有助于降血压的钾盐的摄入。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讲解ATP以及其来源。因为ATP是能量的直接来源,在短跑和长跑中对能量的利用有所差异,所以有氧呼吸的效率就可以引进课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生活理念。比如教会学生保持快步走的习惯,一来增加肺叶扩张能力,使血液供氧能力加大,二来使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悬疑式让学生猜想锻炼的最好时间,将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知识构建健康生活同时也有效引进。为利用有氧呼吸的效率引导学生适当锻炼,构建强健的机体,可采用图片对照法,对照健康和患病的肺叶,对照肺叶在不同情况下的吸收氧气的效率,对照血液在不同情况下的运氧效率和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敲响吸烟危害健康的警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理念。又比如,互相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帮助母亲进行低温低氧适度来储存果蔬食品,保持水果新鲜,杜绝食用因微生物大量滋生和呼吸而腐烂的食品蔬果,保持健康营养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基因学习过程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基因突变》中引发变异的原因教材交代的很清楚,以此为出发点,给学生布置作业,寻求基因突变的疾病以及导致基因突变的食物有哪些,帮助学生认识农药的危害,以及洗干净再食用的健康生活方式。教会孩子避免辐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不可以过长,带领孩子们形成保护环境,杜绝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可以用广告以及食品的标签入手,引出转基因食品。用辩论的方式看转基因食品的益处和害处,教会孩子,面对转基因食品应该如何处理,减少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
四、稳态学习中营养与健康的教材切入点及方法探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健康知识渗透的又一大模块。内环境的组成,以及环境变化,比如水,盐,糖等都会引起人的健康受损。因此,教会孩子健康饮水,健康排尿,健康摄取食物的方法,比例,维持体内糖平衡脂平衡。在此,维生素的摄入也可以讲进去,果蔬,粗粮均衡深入保持健康。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借体液调节讲解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播放激素失衡案例,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反季蔬菜的激素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当然,对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从性激素谈起。
五、结语
通过分析新课标人教版生物教材中与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文章可以为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修祥。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J]。。5。
[2]马守兴。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2013。6
[3]姚远。论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策略。[J]。2013。4
篇15:肉类消费:营养功效与健康影响论文
肉类消费:营养功效与健康影响论文
摘 要:肉类消费常被认为是导致一些疾病的原因。对于代谢性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来说,肉类消费本身不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但饮食模式可能与疾病的产生有关。至于结直肠癌,已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过量食肉(特别是烹饪方式不当的情况下)的确会增加患病的风险。一些相关的营养学和遗传学因素可以有保护(或抗癌)作用。适当食肉,并配以健康的烹饪方式,对平衡饮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肉类;健康;烹饪;营养;代谢性疾病;结直肠癌
Meat Consumption: Nutritional Benefits and Health Effects
Jean-Michel LECERF
(Lille Pasteur Institute(Lille), Nutrition Unit, Lille 59000, France)
Abstract: Meat consump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as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of some diseases. The role of meat consumption in metabolic diseases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but the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style. Data concerning colorectal cancer suggest the direct rious role of an excessive meat consumption, especially when cooked improperly. Some nutritional and genetic factors may play a cancer-protective role. Consumption of a moderate amount of meat cooked in a healthy way holds an important place in a balanced diet.
Key words: meat; health; cooking; nutrition; metabolic diseases; colorectal cancer
食肉常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它与肉类营养成分、消费模式或过量进食有什么关联?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的文献数据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多样化的饮食模式被认为是作为杂食动物的人类的最重要的原则。这就是说,肉类和其他所有食品一样,都是组成人类三餐的基础。而且,食肉的重要性在饮食活动的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首先是提供营养物质;其次是带来满足感(或美食的享受感);最后是促进情感和文化的交流。在许多国家,肉类都在当地文化和美食学中占据了比其他食品更重要的位置。
然而,肉类也是近年来透过不同方式,在公共卫生危机或素食主义者引起的媒体事件中被批判的对象之一,因此就需要合理地考虑食肉的营养功效和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后者到底是由肉的成分、食肉方式还是烹饪方式造成的?另外,营养基因组学因素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1 食肉对人体的营养功效
肉类的营养成分(至少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是比较均衡的,其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0%。和其他动物源蛋白质一样,肉类的氨基酸组成良好。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必需氨基酸,肉类可以有效地满足人类的蛋白质营养需要。肉类的脂类成分和含量差异较大,这取决于许多众所周知的因素:如动物种类、分割部位、动物年龄、动物活动量及饲料供应。
根据法国生活条件研究和观测中心2007年《法国食品消费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进食肉类较少的居民(70 g/d)的居民。
2 食肉可能引起的病症
2011年,笔者曾在医学会杂志发表了题为《肉类与人体健康》[1]的文章。这里只阐述其主要结论,并加入一些最新的研究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术语“红肉”与法语的惯称并不完全一致,这里包括了猪肉、牛肉、小白牛肉和绵羊肉,只有禽肉不包括在内。
2.1 食肉和肥胖症的关系
一些研究指出,食用肉类的人群平均体质量或体质指数高于素食主义者或只吃鱼肉的人群[2]。食用肉类的人体质量增加也更高一些[3],但这个差异不是很大,尽管统计分析结果显著。目前还没有研究显示食肉对健康的剂量效应,但一项研究指出,食肉较多人群卡路里摄入量高于其他人群[4]。这应该与食物整体摄入量提高有关,而不只是食入肉类本身的问题。 2.2 食肉与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关系
最近,一项针对美国护士人群的研究显示,红肉高摄入量与一些炎症和对葡萄糖不耐受症有关,表现是C蛋白、血铁蛋白、血浆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脂联素的含量都低。但经过体质指数校正后,除了血铁蛋白以外其他生物标记物都不再出现,表明这些症状可能与体质量有关[9]。
2.3 食肉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010年,一项荟萃分析发现[5],与食肉类加工产品相反,吃红肉与冠状动脉疾病没有任何关联。而其他大多研究却显示,素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低于食肉人群。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食肉和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无直接关联,但按5等级分类标准排在
第5位的人群日平均肉类摄入量并不高,只有77.6 g(而第1位为10.4 g)[10]。
2.4 食肉和癌症的关系
2.5 食肉与患病死亡率
3 食肉的真实病理学作用
引起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都有多种病因。除了综合的营养因素外,还有其他先天性因素(如年龄、遗传等)或后天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饮酒等)。至于饮食,当然要考虑不同食物的搭配以及有无抗病和致病成分。
对于肉类,食用量的多少才是致病的决定性因素。和其他所有食物一样,过量食用是不合适的。至于食用量到底多少才算合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针对发病死亡率的研究认为,红肉(除禽肉外)摄入量高于每日70 g为不健康(这也是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16]建议的标准)。研究建议,禽肉(不包括禽肉加工产品)每日摄入量标准不应超过100 g。根据法国生活条件研究与观测中心所做的“法国食品消费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法国居民每日肉产品(加工品、禽肉、野味、肠肚和肉类)平均摄入总量为117 g。
其他影响疾病的因素是什么呢?长期以来,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目前已经有人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22-24];并指出肉类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也不是很高。一些研究还指出,不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25-26]。比如,乳产品中可能存在其他抗心血管疾病的成分。另外,肉类中除饱和脂肪酸以外的其他成分,如最近被报道的左旋
[20] KAPPELER R, EICHHOLZER M, ROHRMANN S. Meat consumption and diet quality and mortality in nhanes iii[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67: 598-606.
[25] de OLIVEIRA OTTO M C, MOZAFFARIAN D, KROMHOUT D, et al. Dietary intake of saturated fat by food source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96: 397-404.
[27] KOETH R A, WANG Z, LEVISON B S, et al. 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 a nutrient in red meat,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J]. Nature Medicine, 2013, 19: 576-585.
[28] LECERF J M. Cuisson et cancer: pourquoi pas?[J]. Correspondances en métabolisme Hormone Diabètes et Nutrition, 2012,16: 155-160.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1.营养与健康论文
5.营养与膳食论文
7.体育与健康论文
9.健康食品推广口号
10.小班食品健康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