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统寓意
“小飞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秋节的传统寓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秋节的传统寓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秋节的传统寓意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寓意也有团圆的意思。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篇2:中秋节的传统寓意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篇3:中秋节的传统寓意
1、月饼
提起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饼。其实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要迟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应节的瓜果为主。至于月饼的起源,再民间有一项流传甚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想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说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开月饼,发觉里面藏张条子,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这个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
2、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3、栗子
秋凉乍起,街头就开始飘起了糖炒栗的香气。板栗,原先与芋头、菱角一样,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最适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量品尝,对老龄体弱者最为适宜。板栗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馔,著名的菜肴就有板栗鸭,板栗烧鸡,板栗炖鸡汤等,美味的同时,又可以完全的将板栗的美味发挥,中秋节要吃的健康,板栗菜式必不可少的。
篇4:传统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什么
1、团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寄托情怀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光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中秋节有什么禁忌
1、早回家
有俗语“自古中秋月最圆”说明了中秋月被认为是最圆的。月最圆之时则最阴。最阴之夜,对于一些要对阴气预防一下的人,则需要有所忌讳。如民间说的火焰低的人如老人小孩,久病体虚的人。月凉如水,也得早早回家休息。虽然中秋祭月是女性主持,但女性在阴气最旺的夜晚,也是不支持深夜在外面溜达的。
2、失意的人不赏月
主要原因是夜越深,月更阴。失意的人自身能量场本来就虚弱,再被阴性能量冲击一下,就更易消极,用消极意识做的判断,很容易出最糟糕的结果。
3、不适合结婚
中秋节这天不适合结婚,大家想想中秋节怎么来的就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一段非常凄惨的爱情悲剧,爱人之间的生死别离才铸成了这段关于中秋的神话传说,喜庆的节日对于部分人来说并非都是好日子,要因人而异,比如与今年相冲的属相一定要注意,当然从现实生活来说这一天很多人都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结婚客人可能会缺席,所以要慎重考虑。
4、不要用手指月亮
用手指月亮是对月神的不尊重,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用手指指月神,会遭到月神的严厉惩罚,惩罚的方式就是梦中割掉指月神的那支手指。
5、男不祭月
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自明清以来,拜月慢慢的多由女性主持。但“男不拜月”之说就极度愚蠢荒谬了。女性主持并不意味着男人就不能拜月,只是习俗上以女性为主持,以女性为先而已。这也是难得的尊重女性,以女性为主持的一个习俗。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
北京中秋节习俗
兔儿爷传统习俗。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儿爷,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
对月祭祀招运气。古人素有将圆月视为美满、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敬月习俗源远流长。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十五赏月。北京人喜欢一边看电视里面的中秋节目,一边赏月,有像过年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这种习俗同样起源于周朝,不过当时是上街游玩,看戏比较多。
上海中秋节习俗
祭月。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走月亮。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烧香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青苗会。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篇5:中秋节传统食物有什么及寓意
中秋节吃的传统食物
1、柿子
正是柿子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柿子又大又甜,新鲜柿子只能当季用,不宜存放,只有中秋前后才能吃到新鲜的柿子,过季后,只能吃到柿饼。中秋柿子正是丰收之时,所以中秋吃柿子。
2、桂花酒
古人认为桂花富贵吉祥,而饮用桂花酒可以长寿,同时桂花通常是在八月成熟,因此在南方,桂花酒也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
3、螃蟹
中秋节吃螃蟹也是从古人开始的习俗,中秋节肘螃蟹是最鮮美的时候,中秋吃螃蟹最好。但.是螃蟹要注意不能吃死蟹,吃螃蟹的时候不能吃柿子。
4、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丶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丶吉祥和团圆。
5、月饼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直到明朝才盛行,至今已是约定俗成。月饼圆又圆,又是阖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必食之品。
6、莲藕盒夹
莲藕盒夹是中秋节的特意美食,中秋前后正是吃莲藕的季节,中秋当无吃盒夹寓意阖家欢乐,困团圆圆,幸福圆满,所以一些地区的人们把它当作中秋美食。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有关。
中秋节的由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传统寓意】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