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叫我小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好事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①残漏:漏声将尽。 残:阑也,垂尽之意。 漏:古计时之器。
②赊:远也。
③凉州:乐曲。
(1)请从情一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4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这两句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1分)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深重。(1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离人相距甚远,词人向西遥望,寄托相思之情。(1分)盼归而不得,词人又回想起过去与他在海棠阴下弹奏《凉州》曲的幸福时光,在心理上聊作慰藉。(1分)
解析:先抓住诗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愁”“不堪”“离肠”;再就是抓住诗歌中的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残”“凄咽”;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瞭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今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如今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延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篇2:好事近,好事近魏夫人,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
好事近,好事近魏夫人,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 -诗词大全
好事近作者:魏夫人 朝代:宋 体裁:词 雨後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篇3:好事近韩元吉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韩元吉所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为国家哀鸣的情感,字字哀婉,句句凄切。
原文: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字词解释:
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翻译:
想起旧日宫廷中的池苑,听到管弦就感凄楚哀怨。那音乐此时此刻一听到,让人悲伤得生出白发来。杏花也无处去躲避灾难,只有依傍荒野独自开放,只有流经皇宫的水断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一侧日伺什么用葸?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答案:
(1)(5分)含蓄地表现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情感。这里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答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2)(5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答出词人情绪的,给2分;答出手法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阴历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赏析: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本来宴会所奏之乐应该是“合乐且闲”春意融融的曲调,然而进入内心悲切的词人耳中却化为凄惨悲切之音。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此时也早已过知天命之年,有极浓的老大迟暮的感慨,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个人资料: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少受业尹l,吕祖谦为其婿。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公元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曾为建安县令。官至吏部尚书。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与叶梦得为世交。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称其“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二十二卷。有自编词集《焦尾集》,原本已佚,《村丛书》辑为《南涧诗馀》一卷。
相关推荐:
好事近咏梅陈亮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4:《好事近·富贵本无心》阅读答案及赏析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阅读答案及赏析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②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1148)胡铨因反对秦桧与金议和,被贬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②刚,即“硬”。
(1)怎样理解“何事故乡轻别”中的“轻”字?(3分)
(2)词的下阕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轻”,轻率,(1分)词人因反对议和被贬,身处蛮荒,懊悔当初轻易放弃了故乡的美景而出来做官,(1分)表现作者自责的心理(1分)。
(2)使用了有关毛遂和陶渊明的典故(如只答用典,后面解说就还要补充说出典故的内容,2分),表面上表现作者自责、悔恨、想归隐田园的心情;实际上揭示了奸臣当道,忠臣进退两难的社会现实;还表现了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每种感情1分,答对两种即可)。
赏析
该词表现了词人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注,表现了词人忠贞的气节。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词人自述他原本无心于富贵功名,不知为何竟离开家乡走上官场这条道路。“轻”乃轻率、任性的意思,包含着深切的自责和懊恼。
“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词人弃家出仕,错过了薜萝秋月的山中美景,连猿、鹤也为他惊忧、怨怒。“猿惊鹤怨”借用了《北山移文》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气节。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一句,词人以囊锥自喻,嘲讽自己看不清时势,在这种世道下居然硬要出头。“囊锥出头”在这里化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此处指的.却是十年前词人上书指斥秦桧之事。此句的感情全都维系在“刚”与“不道”上面。按照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的解释,“刚”是刚硬、直白的意思,“不道”的意思则是不想、不甚了解。词人当年正值年轻气盛、无所顾忌的年纪,因为不顾世道黑暗、抨击权贵,才落得如此下场。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词人满怀悔恨,想如陶渊明那样“或命巾车,或掉孤舟”,不问世事,归隐田间,然而词人悲哀地发现,路上有豺狼当道,令自己想归而不得。“豺狼当辙”,也即豺狼当道,语出《东观汉纪·张纲传》:“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豺狼”在这里指首恶、权奸,词人以此比喻高居相位、把持朝政的秦桧,揭露了其党同伐异、迫害忠良的丑恶嘴脸。
该词上阕展示了词人对出仕为官的懊恼以及对山中归隐生活的向往,然而词人的感情不限于此,表面上以埋怨、自责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悔恨,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宁赴东海而死”,也不愿“处小朝廷求活”的气节。
篇5:刘子寰《好事近》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子寰《好事近》阅读答案及赏析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⑦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5分)
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3.词的上阕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4.“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两句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
2.“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3分)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3分)
3.词的上阕使用了用典和拟人两种表达技巧。(1分)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陶渊明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点明节令和吟咏对象。(1分)然后用“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红菊想到大自然的精华英秀都冷落、萧条了,便摘取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季节带来光彩。(1分)既暗示了词人隐居田园之意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1分)
4.“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远离尘嚣,保持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1分)但“妖艳”句,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要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原来词人之所以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2分)词句托物言志地抒发了“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的情怀。(1分)
赏析:
这是首极少见的咏红菊之作,红色的菊花在词中成为词人倾诉心曲、寄托情感的对象。菊,花色以黄、白、紫、粉为主,红菊实为鲜见,故其十分珍贵,而以词的形式吟咏红菊者,更是寥若晨星。
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秋色“点明节令,“东篱”则让人一望而知吟咏对象,且又有暗示词人隐居田园之意。紧接着突兀而起,“一种”句不禁使人疑窦顿起。句中之“露红”所指显然是菊之色彩,显示出此花的非同一般,然为什么说“先占”呢?要得到圆满的回答,尚需读完后面的句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如三月桃花,却又不像桃花那样红花满树冠若云霞,故词中有“小桃花”之说。“霜蕊破霞脸”,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脸,红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红红的俏脸。两个巧妙的比喻作为对其细部的描写,直将其形、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工笔细描一般。“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
自陶渊明之后,凡咏菊者无不奉其为咏菊之鼻祖,本词中“东篱”、“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记》)、“渊明风致”等一系列词汇、意象,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意象的展开,红菊的诸多不凡特征与作者的复杂矛盾思想渐次表露而至清晰,却又分寸适度,露而不直,给人以思索想象的回旋余地。在创作手法上,本词故设悬念,欲扬先抑;词汇色彩鲜艳,运用典故娴熟自如,全词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调高雅,耐人咀嚼寻味的咏菊精品。(周荃)
篇6:《好事近·渔父词》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好事近·渔父词》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二: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
(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
(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意境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好事近·渔父词》是宋代诗人朱敦儒写的一组词。作者通过这组词来歌咏自己漫游江湖的闲适生活,作品通过对渔父的咏叹,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全词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
第一首(“摇首出红尘”)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像“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后片切然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附:
好事近
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锦鳞拨剌满篮鱼⑴,取酒价相敌⑵。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
第二首(“短棹钓船轻”)上片描写打鱼归来江上的景色。“短棹”二句,在晚烟笼罩的辽阔江面上自己的钓船悠悠划来,桨短舟轻,江水清澈碧绿。抬头仰望天空,塞雁与海鸥在天空分飞,平分江天秋色。此二句既点明时间是在秋季,又以天上飞鸟为江景平添一片生机。下片描写渔父满载而归的喜悦和豪情。“锦鳞”二句极为生动地描写了篓中活鱼欢蹦乱跳的景象,锦鳞是视觉印象,鱼鳞用一“锦”字,足见其美,透露了词人对鱼儿的喜爱。“拨剌”逼真地描写活鱼振鳍泼尾之态,鱼儿的鲜活可想而知。“取酒价相敌”,意谓可将鲜鱼换酒,价值相抵。打鱼换酒,表现了他的豪饮和旷达。最后“风顺”两句,写他在江上扬帆随风而归,无人可以留住他,暗示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上感到十分惬意,谁也阻挡不了他自由生活的决心。词人笔下渔父的生活悠然自得,实际上寄托了他的理想。远离人世、放浪不羁,旷达超迈、豪情满怀,这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也是他晚年词作的风格。
篇7:好事近韩元吉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好事近韩元吉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原文: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字词解释:
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翻译:
想起旧日宫廷中的池苑,听到管弦就感凄楚哀怨。那音乐此时此刻一听到,让人悲伤得生出白发来。杏花也无处去躲避灾难,只有依傍荒野独自开放,只有流经皇宫的水断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呜咽。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一侧日伺什么用葸?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答案:
(1)(5分)含蓄地表现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情感。这里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答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2)(5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答出词人情绪的,给2分;答出手法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阴历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赏析: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本来宴会所奏之乐应该是“合乐且闲”春意融融的曲调,然而进入内心悲切的词人耳中却化为凄惨悲切之音。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此时也早已过知天命之年,有极浓的老大迟暮的感慨,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个人资料: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少受业尹焞,吕祖谦为其婿。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公元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曾为建安县令。官至吏部尚书。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与叶梦得为世交。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称其“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二十二卷。有自编词集《焦尾集》,原本已佚,《彊村丛书》辑为《南涧诗馀》一卷。
篇8:陈亮《好事近·咏梅》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陈亮《好事近·咏梅》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咏梅
陈亮
的跞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跞: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1“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傍 字写梅花来陪伴吹笛的美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灵性,在美人和笛声的映衬下,梅花秀洁清纯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自己想在梦中化蝶飞去,追踪梅花的香迹,但是又担心寻觅不到梅花的幽香。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
二:
(1)请对上片中的“傍”作简要赏析。(4分)
(2)“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傍,陪伴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地刻画出梅花“斜入”“傍”着玉奴吹笛的美景,既表现了梅花的鲜明高洁,又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2分)
(2)抒情主人公想在梦中化为一只自由的飞蝶,又怕梅花的“幽香难觅”,(译句2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孤傲不群的情怀。(2分)
参考译文
烟霭浓,暮色苍,几枝疏梅分外亮。清瘦的枝条探过屋檐,把吹笛的美人轻轻依傍。石苔上花影婆娑,月华如水映照着林塘。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
赏析:
《好事近·咏梅》是南宋词人陈亮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词的上片中作者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岁末,几枝绽放的梅花勾起了作者赏玩的兴致,便写下了这首词。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情感。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中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像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势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篇9:魏夫人——《好事近》
【年代】:宋
【作者】:魏夫人——《好事近》
雨後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作者】:
魏夫人(?-?) 名字失传,襄阳(今属湖北)人。文学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之妻,封鲁国夫人,时称魏夫人。现存其词十四首,语言清丽,音调谐婉,后人对其词评价颇高。周泳先辑有《鲁国夫人词》。
【注释】:
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 漏:古计时之器。
赊:远也。
凉州:乐曲。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之作。雨后轻寒,晓莺啼歇,隔溪残漏凄咽,撩人愁思。上片着重写景,借景抒情。下片抒写别后的相思。去路遥远,不堪西望。离绪满怀,柔肠百结。全词清新雅丽,含蓄凄婉。
薛砺若《宋词通论》:魏夫人词见于《词综》者仅《菩萨蛮》、《好事近》、《点绛唇》三阕。她的天才,也由此仅有的三阕,略一窥见。她深得力于《花间集》,其婉柔蕴藉处,极近少游。
篇10:《好事近》阅读答案
陈亮
横玉①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
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
惊落小梅②香粉,点一庭苔绿。
【注】①横玉:笛的代称。②小梅:古代笛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
8.此词上片重点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赏析“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两句。(6分)
参考答案
8.(5分)此词上片重点描写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2分)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人在画楼高处”两句,乃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吹笛之人。(3分)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层次丰富。“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词人既以优美的景物形象表现笛声之美,又通过“香”字表现敏锐的嗅觉感受,通过“点”字表现细微的听觉感受,描写出笛声具有活、色、声、香的艺术感染力。(2分)②善于炼字、炼句。“惊”“落”“点”三字,前后呼应,用字飞动传神,词句流转遒劲。(2分)③意境浑成雅洁。以景语作结,余音绕梁,低回婉转。(2分)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魏夫人好事近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2.好事近李清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