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
“庞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
《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译文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
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着枝条,万叶翻动发出萧萧的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
陵墓的下面,是早已死去的先人,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
寄身于永恒的黑暗中,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千岁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贻误此生。
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赏析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不可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是十分强烈的。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瑟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反复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而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篇2:驱车上东门原文及赏析
[两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陈死人:久死的人。陈,久。
杳杳:幽暗貌。即:就,犹言“身临”。长暮:长夜。这句是说,人死后葬入坟墓,就如同永远处在黑夜里。
潜寐:深眠。
寤(wù):醒。
浩浩:流貌。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
年命:犹言“寿命”。
忽:匆遽貌。寄:旅居。
更:更迭。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过也,犹言“超越”。这句是说圣贤也无法超越“生必有死”这一规律。
被:同“披”,穿戴。
赏析:
这首诗,是用抒》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入景,接着又触景生》。“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篇3:《古诗·驱车上东门》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是东汉时期作,被南朝萧统编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体诗。此诗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译文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
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著杨枝,万叶翻动的萧萧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沈睡於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
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
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注释
⑴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⑵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⑶白杨、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
⑷陈死人:久死的.人。陈,久。
⑸杳杏:幽暗貌。即:就,犹言“身临”。长暮:长夜。这句是说,人死后葬入坟墓,就如同永远处在黑夜里。
⑹潜寐:深眠。
⑺寤(wù):醒。
⑻浩浩:流貌。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
⑼年命:犹言“寿命”。
⑽忽:匆遽貌。寄:旅居。这两句是说人的寿命短促。
⑾更:更迭。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⑿度:过也,犹言“超越”。这句是说圣贤也无法超越“生必有死”这一规律。
⒀被:同“披”。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
篇4:《古诗·驱车上东门》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不可能听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是十分强烈的。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而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篇5:《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译文及原文赏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东门:城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
如云:形容女子众多。
虽则:虽然。
匪:非。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
缟(gǎo):白色;素白绢。綦(qí)巾:暗绿色头巾。
聊:且,愿。员(yún):同“云”,语助词。一说友,亲爱。
闉(yīn)闍(dū):城门外的护门小城,即瓮城门。
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
思且(jū):思念,向往。且,语助词。一说慰藉。
茹(rú)藘(lǘ):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参考译文
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身着白衣绿裙人,才让我乐又亲近。
我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虽然女子多如花,但不是我爱的人。身着白衣红佩巾,才让我爱又欢欣。
赏析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前二说,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并断诗中“缟衣綦巾”者为主人公妻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或其妻子)专一不二的诗。
郑之春月,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这首《郑风·出其东门》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也是富有爱美之心的男人。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虽然社会上美女如云,但我的心思真的没有在她们身上。她们都比不上我的心上人。她虽然成天穿着简陋的衣服,朴素的白娟衣裳,戴着青黑色的头巾;她虽然远不如大街上美女们花枝招展,但我爱她,我也以此生有她而足为乐矣!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接着就是他那幸运的恋人出场:“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了出来。而且,“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主人公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篇6: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洪州东门记
【宋】曾巩
南昌于《禹贡》为扬州之野,于地志为吴分。其部所领八州,其境属于荆闽南粤,方数千里。其田宜秔稌①,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在江湖之间,东南一都会也。其城之西为大江,江之外为西山。州治所,因城之面势,为门东西出。其西门既新,而东门独故弊。熙宁九年,余为是州,将易而新之。明年,会移福州。又明年,自福州被召还京师,过南昌,视其东门,则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盖天下诸侯之门制,见于经者不明,学礼者以谓诸侯之制,有皋应路门,天子之门加库雉。然见于《春秋》者,鲁有库门,有雉门。见于《孔子家语》者,卫有库门。或以谓褒周公、康叔,非诸侯常制,其果然欤?盖莫得而考也。在《雅》之《绵》,古公亶②父徒宅于岐,作为宫室,门墉得宜应礼,后世原大推功,述而歌之,其辞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释者曰:伉,言其高也。又曰:“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释者曰:将将,言其严正也。则诸侯之门,维高且严,固诗人之所善。圣人定诗,取而列之,所以为后世法也。
今元侯于其东门革陋兴坏,不违于礼,是可书也。将求予之识,会予未至京师,易守明州,元侯则使人于途,于明州,速予文不已。
按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识于其栋间者曰:皇第六子,镇南节度、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以籍考之,徐国会后封密王,太宗第六子,受命保兹南土,实留京师,则作门者盖象舆也。至门之改作,凡八十有九年。元侯之于是役,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其工取于役卒之羡者,其瓦甓金石髹彤黝垩③之费,取于库钱之常入者。自七月戊子始事,至十月壬子而毕。既成,而南北之广十寻,东南之深半之,而高如其广,于以出政今,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元侯名积中云④。又明年,实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卷十九》)
【注】①秔稌(jīng tú),粳稻,糯稻。②古会亶(dǎn),周太王,周之兴,源于其德。③瓦甓金石髹彤黝垩:璧(Pì),砖;髹(xiū),涂油漆;垩(è),白色。④中云,中,同“衷”,内心;云,如此而已。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赋粟输于京师。赋:赋税
B.明年,会移福州。移:调任
C.固诗人之所善固:本来
D.知洪州军州事陈象舆知:明确
3.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体现元侯兴建东门“不违于礼”的一组是()(3分)
①而东门独故弊;②今守元侯既撤而易之
③于其东门革陋兴坏;④南昌之东门,作于淳化五年
⑤其木取于地之不在民者;⑥于以出政令,谨禁限,时启闭,通往来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昌城呈“坐东朝西”走向,西门崭新,东门破旧,破坏风水卦象,因而要下决心整修它。
B.诸侯的门制是“皋应路”三种,天子是“皋应路库雉”五种,虽有例外,但原则上应遵循。
C.公亶父按规定建城门,依礼办事,受到诗人赞扬,孔子修订《诗经》正式确定了这种门制。
D.实施建造南昌东门的是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工作的陈象舆,而元侯只是依礼整修。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3分)
译:
(2)称其于东南为一都会者,而役盖不及民也。(3分)
译:
参考答案:
2.(3分)D(知:任……知州。)
3.(3分)C(①为兴建前旧象,谈不上“不违礼”;④只讲东门作的时间,无法体现“不违于礼”;⑥讲东门使用情况,与“兴建”“不违于礼”无关。)
4.(3分)A(“破坏风水卦象”属无中生有。)
5.(6分)
(1)(3分)元侯认为我对这(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来写一篇记。”(“以”“旧”各1分,意思时、语句通顺l分)
(2)(3分)赞誉它(南昌)在东南为第一都会,是因为(旧城改建的)劳役没有加到老百姓身上。(“于”、判断句式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南昌在《禹贡》里是扬州的管辖范围,在记载地理的书中说它是吴国的一部分。它隶属八州(豫州、幽州、充州、冀州、荆州、青州、徐州、扬州)管理(扬州的一部分)。四境与楚、闽、粤接壤,方圆几千里,田地适宜种植粳稻糯稻,粮食运到京城,是天下第一的。在全国,南昌是东南方的大都会。南昌城西边是长江,长江之外是西山。州郡管理处(南昌),按城市的朝向,所建的城门由东向西。它西门崭新,而东门特别破旧。熙宁九年,我做这里的太守,准备改变旧观,新建城门。第二年恰好遇上我调任福州。再过一年又从福州被召回京城,经过南昌,察看东门,就发现现任太守元侯已将它拆旧新建,元侯认为我对洪州有感情,来请求说:“希望您写一篇记。”我推辞说“写不出”,但他不断请求。
天下诸侯王城门的制式,在经典书藉上规定得并不清楚,重视礼仪的人认为,诸侯王的城门有皋、应、路三类,天子的大门是在诸侯王的门类中再加上库、雉两种。但是从《春秋》中发现,鲁国有库门,有雉门,从《孔子家语》中发现,卫国也有库门,有人认为这是用这种方法来褒扬周公、康叔(兴周的功劳),因而超越(没有正确执行)了侯门的一般规定,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事大约已经没办法考证了。在《诗经·雅》的《绵》诗中,古代的公亶父(周太王)迁住宅到岐,把那里作为宫殿,他的城门依情按礼构建“应门”(不超规定),后代人考究原理,大力推崇他的`功德,渲染他,歌颂他,那赞词上说:“他立皋门,皋门很高。”解释的人说:“伉”,是说它很高。又说“他立应门,应门严正。”解释的人说:“将将”,是说它严正。那么诸侯的大门,又高又严正,这本来就是诗人的赞词,但孔子审定诗稿时,肯定了这种做法并列出类别,用来作为后代城门构建标准。
现在元侯除去旧陋的,兴建毁坏的,不违背礼仪,这是可以褒扬的。他又请我写记,恰好遇上我还没到京城,改任明州太守,元侯就派人在路上等我,到明州,不断向我索取文稿。
经考察:南昌的东门,在淳化五年建造。熟悉内情的人说:主建东门的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镇南节度使、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徐国公元偓,尚书户部郎中、掌管洪州军政的陈象舆。从典籍中查证到,徐国公后来封为密王,是太宗第六子,受命守卫南边一方土地,实际上留在京城,于是实施建造东门人的大约只有陈象舆。(从开始建造)到了洪州城门的这次改建,总共有八十九年时间。元侯这次对东门的整修活动,那些木材取之于当地而并没从百性中搜刮,它的工艺取自于服劳役的军士中的热心人,那瓦砖石头和各种油漆颜料等费用也是从国库的正常收入里支出。从七月戊子日开始动工,到十月壬子日竣工。建成后,南北拓宽了八丈,向东南推进了四丈,高和宽相等,在这里发布政令,严格执行各种制度,按时开关,开通往来,南昌在东南方被称赞为大都会,是因为它的所有活动都不累及老百性。元侯的名望积藏在人们的内心。过一年,到了元丰二年,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曾巩写了这篇记。
【《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