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

《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5-01-14 09:29: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abb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王韬《鸭沼观荷》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韬《鸭沼观荷》阅读答案及译文

鸭沼观荷王 韬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①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危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一联云:“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领略尤胜。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乡,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②,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③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④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节选自《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③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④洵:确实,诚然。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卷危坐  危:端正。

B.领略尤胜 胜:优美。

C.肴核以四簋为度度:次数。

D.余违甫里几四十年 违:离开。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从视觉角度描写池沼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方塘如鉴,一水潆洄

②四周环植榆柳桃李

③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

④池种荷花,红白相半

⑤花时清芬远彻

⑥沉李浮瓜,青红错杂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老师在对联中拿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D.文章以“观荷”为线索,侧重描绘“鸭沼”中的荷花及其周边景物的自然之美。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3分)

(2)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3分)

参考答案

2.(3分)

C(度:标准,限度。)

3.(3分)

B(⑤是从嗅觉角度描写;⑥描写的是果品,不是池沼之景。)

4.(3分)

D(既写自然之美,也写人文之美,侧重在人文之美。)

5.(6分)

(1)(3分)

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许”“但”各1分。)

(2)(3分)

它们的头都回转朝着先生(的画像),因为先生(的画像)本来就靠北朝南。(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以”“固”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出生在甫里,甫里就是因为唐代的陆龟蒙而得名。陆龟蒙隐居不做官,时常和皮日休以诗词相酬答,自号甫里先生,曾经写了《江湖散人传》来表明志向。陆龟蒙去世后,他的高风亮节让同乡的人思念不已。因为先生在世的时候喜欢斗鸭,设有斗鸭圈,于是同乡的人就将斗鸭圈凿成池塘,方形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池水回旋其中。池塘的中央修筑一个亭子,叫“清风亭”,亭的东西两侧用小桥连通到岸,四周环绕种植着榆、柳、桃、李等树木。盛夏时节,新叶茂盛地生长,树阴覆盖屋檐的边沿,窗户四面敞开,凉风袭袭,吹人衣襟。亭中供奉陆龟蒙的画像,先生手持书卷端坐,胡须眉毛栩栩如生。距离亭子一百多步的地方,先生的墓就在那里。有人说这是后人埋葬他的衣冠的处所,是用来保留古迹寄托长远思念的地方。亭中的楹联很多,我的老师题有一联为“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地拿陶渊明和张志和来比拟先生,真恰当啊。

池中种着荷花,红色和白色的各一半。花开时荷花的清香向远方飘散,在有风的清晨有月的晚上,感觉特别优美。同乡的诗人夏天在这个亭子设立诗社,我也得到机会,跟随在各位君子之后入了诗社,每次诗会我都早早就到。

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一定邀请众英才,替荷花庆祝生日。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我认定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具有四种美德:香气清馨,韵味幽远,品性高洁,花色纯粹。

观赏荷花的约定,从花开的那天开始,三天一次聚会,酒菜果品以四簋为限度,只求真心实意,不许奢华浪费。甫里本属水乡,多有菱角和芡实这类东西。冷食的瓜果,青色红色的交错混杂,堆放在盘子中,也很能解暑。

各位社友因为先生平生原本喜欢蓄养鸭子,于是在池边另外建了鸭舍,蓄养了几只白鸭,漂亮洁净讨人喜爱。红花绿叶之中,点缀着白色羽毛的鸭子,白鸭动作飘逸,也算不俗。池边围绕着石栏杆,栏柱上都雕刻着鸭子,它们的头都回转朝着先生(的画像),因为先生(的画像)本来就靠北朝南。鸭子在禽类中,只是一种愚笨的动物罢了;自从先生有了鸭子“能言”这一说,鸭子于是就成了可以放在园林供人赏玩的雅致之物,(由此看来)文人的话确实像这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啊。

我离开甫里将近四十年了,回首往事,没有不同的梦影。每当荷花盛开,就仿佛置身于莲亭鸭沼中间。

篇2:鸭沼观荷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鸭沼观荷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①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危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一联云:“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领略尤胜。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乡,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②,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③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④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节选自《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③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④洵:确实,诚然。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卷危坐 危:端正。

B.领略尤胜 胜:优美。

C.肴核以四簋为度 度:次数。

D.余违甫里几四十年 违:离开。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从视觉角度描写池沼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方塘如鉴,一水潆洄

②四周环植榆柳桃李

③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

④池种荷花,红白相半

⑤花时清芬远彻

⑥沉李浮瓜,青红错杂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老师在对联中拿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D.文章以“观荷”为线索,侧重描绘“鸭沼”中的荷花及其周边景物的自然之美。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3分)

译:

(2)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3分)

译:

答案解析:

2.(3分)

C(度:标准,限度。)

3.(3分)

B(⑤是从嗅觉角度描写;⑥描写的是果品,不是池沼之景。)

4.(3分)

D(既写自然之美,也写人文之美,侧重在人文之美。)

5.(6分)

(1)(3分)

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许”“但”各1分。)

(2)(3分)

它们的头都回转朝着先生(的画像),因为先生(的画像)本来就靠北朝南。(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以”“固”各1分。)

篇3:《观潮》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潮》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

白话译文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接着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4]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总体赏析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精彩,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精彩。

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篇4:观沧海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沧海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下面是观沧海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整体赏析

原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咋看之下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还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1.江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2.落日怅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3.观别者原文及赏析

4.蝶恋花原文译文赏析

5.《金石录后序》 原文及译文赏析

6.《驱车上东门》原文译文及赏析

7.《苦斋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8.黔之驴原文及译文赏析

9.闻鹊喜原文译文及赏析

10.《鹦鹉救火》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鸭沼观荷》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