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
“gouy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幽州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立命参军事。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吾将复走契丹。”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其城,以功拜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祖崩,哀动左右。太宗朝,封鲁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九年卒,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公。
篇2:《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
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后劝阻道:“他奉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谈话,他的话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降服各部落,韩延徽的`谋划居多。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以安置归降的汉人。又为他们选定配偶,教他们农耕技术,让他们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不久,他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怕招来祸患,于是到幽州看望亲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里。王德明问他要到哪里去,韩延徽说:“我将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道:“他们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见了我一定很高兴。”回到契丹后,太祖问他为什么跑了。韩延徽说:“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太祖非常高兴,赐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语是“又来”的意思。立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天赞四年,跟随辽太祖征讨渤海,渤海王大湮譔请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韩延徽与其它将领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战功被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太宗时,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担任政事令。出使后晋归来,改任南京三司使。
注释
翻译
练习和答案
篇3:《辽史萧韩家奴传》的原文及翻译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
(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篇4:《辽史·顺宗传》的原文及翻译
《辽史·顺宗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六岁,封梁王。明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后遇十鹿,射获其九。帝喜,设宴。八岁,立为皇太子。
及母后被害,太子有忧色。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常不自安。会护卫萧忽古谋害乙辛,事觉,下狱。副点检萧十三谓乙辛曰:“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①,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 乃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谋构陷太子,阴令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谋废立。诏按无迹,不治。
乙辛复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别室,以耶律燕哥鞫按②。太子具陈枉状曰:“吾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之党,易其言为款伏。上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寻遣达鲁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上哀之,命有司葬龙门山。欲召其妃,乙辛阴遣人杀之。
帝后知其冤,悔恨无及,谥曰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玉峰山。乾统初,追尊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妃萧氏贞顺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皇帝。
【注】①阀阅:有功业的世家 ②鞫按:审理考核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有删节)
译文: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的长子,母亲是宣懿皇后萧氏。很小就会说话,好学、通晓文字。道宗曾说:“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大概是天赐的吧!”
顺宗六岁的时候,受封为梁王。第二年,跟从皇帝打猎,三箭连发皆命中。皇上对左右臣僚说:“我的祖宗以来,骑马射箭超越众人,威风震撼天下。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不失祖宗的'风范。”后来遇到十只鹿,顺宗射掉九只。皇帝高兴,设宴庆祝。八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
到母后被杀,太子面有忧色。耶律乙辛担任北院枢密使,常感不安。恰逢护卫萧忽古谋害乙辛,事情被发现,萧忽古被关入监狱。副点检萧十三对乙辛说:“臣下百姓的心归属于太子,你不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太子一旦登基,我们这些人将置身何地呢?”于是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阴谋制造罪过陷害太子,秘密指使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阴谋废立皇帝。皇帝下令审查,没有证据,不予治罪。
乙辛又命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说:“查剌前次所告并非妄言,臣下实际参与了这一阴谋,想杀掉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为帝。臣下若不说,恐事情被发现而遭连坐。”皇帝相信了他的话,就把太子囚禁在另一房间,让耶律燕哥去审理考核。太子详细全面地陈述冤情,说:“我为皇帝的继承人,还要求什么?你应当为我申辩。”燕哥是乙辛的同党,更改太子的话为诚恳伏罪。皇上大怒,废太子为民。太子将出宫,说:“我有什么罪至于这样!”萧十三大声呵斥他上车,派卫兵关上了车门。太子被迁移到上京,囚禁在狱城之中。不久,乙辛派达鲁古、撒八前往上京把他杀了。那时太子刚刚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谎称太子生病死了,奏报上闻。皇帝哀悼他,命令有关部门把他葬在龙门山。皇帝想召见太子的妃子,乙辛又暗中派人把她杀了。
篇5:辽史顺宗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六岁,封梁王。明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后遇十鹿,射获其九。帝喜,设宴。八岁,立为皇太子。
及母后被害,太子有忧色。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常不自安。会护卫萧忽古谋害乙辛,事觉,下狱。副点检萧十三谓乙辛曰:“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①,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 乃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谋构陷太子,阴令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谋废立。诏按无迹,不治。
乙辛复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别室,以耶律燕哥鞫按②。太子具陈枉状曰:“吾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之党,易其言为款伏。上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寻遣达鲁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上哀之,命有司葬龙门山。欲召其妃,乙辛阴遣人杀之。
帝后知其冤,悔恨无及,谥曰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玉峰山。乾统初,追尊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妃萧氏贞顺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皇帝。
【注】①阀阅:有功业的世家 ②鞫按:审理考核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有删节)
译文: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的长子,母亲是宣懿皇后萧氏。很小就会说话,好学、通晓文字。道宗曾说:“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大概是天赐的.吧!”
顺宗六岁的时候,受封为梁王。第二年,跟从皇帝打猎,三箭连发皆命中。皇上对左右臣僚说:“我的祖宗以来,骑马射箭超越众人,威风震撼天下。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不失祖宗的风范。”后来遇到十只鹿,顺宗射掉九只。皇帝高兴,设宴庆祝。八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
到母后被杀,太子面有忧色。耶律乙辛担任北院枢密使,常感不安。恰逢护卫萧忽古谋害乙辛,事情被发现,萧忽古被关入监狱。副点检萧十三对乙辛说:“臣下百姓的心归属于太子,你不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太子一旦登基,我们这些人将置身何地呢?”于是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阴谋制造罪过陷害太子,秘密指使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阴谋废立皇帝。皇帝下令审查,没有证据,不予治罪。
乙辛又命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说:“查剌前次所告并非妄言,臣下实际参与了这一阴谋,想杀掉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为帝。臣下若不说,恐事情被发现而遭连坐。”皇帝相信了他的话,就把太子囚禁在另一房间,让耶律燕哥去审理考核。太子详细全面地陈述冤情,说:“我为皇帝的继承人,还要求什么?你应当为我申辩。”燕哥是乙辛的同党,更改太子的话为诚恳伏罪。皇上大怒,废太子为民。太子将出宫,说:“我有什么罪至于这样!”萧十三大声呵斥他上车,派卫兵关上了车门。太子被迁移到上京,囚禁在狱城之中。不久,乙辛派达鲁古、撒八前往上京把他杀了。那时太子刚刚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谎称太子生病死了,奏报上闻。皇帝哀悼他,命令有关部门把他葬在龙门山。皇帝想召见太子的妃子,乙辛又暗中派人把她杀了。
皇帝后来知道太子冤枉,悔恨不已,谥称昭怀太子,以天子的礼仪把他改葬到玉峰山。乾统初年,又追封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为顺宗,妃子萧氏为贞顺皇后。太子有一个儿子叫延禧,就是天祚皇帝。
篇6:《金史·韩玉传》的原文及翻译
《金史·韩玉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译文:
韩玉,字温甫,他的祖先是相州人,曾祖父韩锡在金朝做官,以济南尹的身份辞官退休。韩玉在明昌五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奉,奉诏令一天写文章一百篇,一气呵成,不用修改。他又撰写《元勋传》,符合旨意,章宗感叹道:“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个人为他们作传。“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通州潞水漕运河渠,漕船载运货物直达京城他晋升官职两级,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困。西夏军队接连攻陷邠州、泾州,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凤翔总管判官的身份为都统府招募军士,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与西夏军队作战,击败了他们,缴获牛马千余只。当时西夏军队五万人正围攻平凉,又和全军在北原开战,两夏人怀疑金的大军到了,当晚解围撤走。掌权的人嫉妒韩玉的功劳,快马奏报韩玉与西夏贼人有勾结,朝廷怀疑韩玉,派遣使者授予韩玉河平军节度副史一职,并暗中监督他的军队。
在此之前,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他的军队可以调用,也想要做派兵救援王室的`事,于是传送橄文给州郡说: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又说:携带干粮,安坐着耗费,耗尽百姓的脂膏血肉。抛弃武器逃散了又重新前来,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又说: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李公直的军队出发有很多天了,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国朝中有不顺从的人,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京兆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攻取华州,于是李公直被处以极刑。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韩玉预先并不知道,这封信就被安抚司获得,等到朝廷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又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就落实了他的罪名。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韩玉的儿子韩不疑,字居之。因为他父亲死于强加之罪,发誓不出来做官。珍藏他父亲临终时亲手写的书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烈正直的气概,必定不会下沉,我儿不用担心。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 间与人世不同,难道就见不到你吗? ”读到这些话的人都很伤心。
篇7:《金史·韩企先传》原文与翻译
《金史·韩企先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知古,仕辽为中书令.徙居柳城,世贵显。
乾统间,企先中进士第,回翔不振。都统杲定中京,擢枢密副都承旨,稍迁转运使。宗斡为都统经略山西,表署西京留守。天会六年,刘彦宗薨,企先代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七年,迁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
十二年,以企先为尚书右丞相,召至上京。入见,太宗甚惊异日:“朕畴昔尝梦此人,今果见之。”于是,方议礼制度,损益旧章。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企先为相,每欲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责任。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皇统元年,封濮王。六年,薨,年六十五。正隆二年,例降封齐国公。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庙廷。
十年,司空李德固孙引庆求袭其祖猛安,世宗日:“德目无功,其猛安且缺之。汉人宰相惟韩企先最贤,他不及也。”十一年,将图功臣像于衍庆宫,上日:“丞相企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于关决大政,与大臣谋议,不使外人知之,由是无人能知其功。前后汉人宰相无能及者,置功臣画像中,亦足以示劝后人。”十五年,谥“简懿”。(节选自《金史·韩企先传》)
译文: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韩知古,在辽朝为官,做中书令,移居柳城,世代富贵显赫。
乾统年间,韩企先考中进士,等待很久,不得进用。都统完颜呆平定中京,提拔韩企先为枢密副都承旨,后升为转运使。完颜宗斡任都统经营治理山西时,上表让韩企先代理西京留守。天会六年,刘彦宗去世,韩企先代替他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七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为楚国公。
天会十二年,任命韩企先为尚书右丞相,召他进京。韩企先入宫朝见,太宗十分惊奇地说:“我以前曾经梦到过这个人,今天果然见到了他。”在这时,朝廷正讨论礼仪制度,增补和删除以前旧的规章。韩企先学识渊博、贯通经史,知晓以前朝代的旧制,有的沿袭,有的更改,都使之调和适中、没有偏颇。韩企先做宰相时,常常想为官府选拔人才,专门以培养扶植奖励后学者为己任。推荐读书人,鉴别人才,一时间,台省官府里有很多有德行的君子。弥补政事的遗漏和不足,在进行秘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劝谏时,韩企先必定向诸王征求意见。完颜宗斡很敬重他,当时的人称他为贤明的宰相。
皇统元年,韩企先被封为濮王。六年,韩企先去世,终年六十五岁。正隆二年,依照旧例降封为齐国公。大定八年,诏令韩企先配享太宗庙廷。
大定十年,司空李德固的孙子李引庆请求继承他祖父的猛安爵号,世宗说:“李德固没
有什么功劳,他的.猛安称号姑且空缺。汉人宰相只有韩企先最为贤明,其他人比不上。”
一年,将在衍庆宫画功臣像时,皇上说:“丞相韩企先,本朝的典章制度多是由他制定的,至于处理和决定国家大事,都与大臣们谋划商议,没有让外人知道,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功劳。前后汉人宰相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把他的画像放置在功臣画像中,也足以昭示和勉励后人。”十五年,赐韩企先谥号为“简懿”。
篇8:《史记·韩安国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韩安国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 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俗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辽史·韩延徽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2.班超传原文及翻译
3.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6.蒋贵传原文及翻译
7.郝逢传原文及翻译
8.郗鉴传原文及翻译
10.《汉书京房传》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