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

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

2024-03-04 07:49: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uhui186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

篇1: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

寄普门上人

作者:唐·刘长卿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

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辛勤羞薄禄,依止爱闲田。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篇2:灵一上人刘长卿翻译原文云门注释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作品介绍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8卷第55首。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原文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一作皇甫曾诗)

作者:唐·刘长卿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

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

篇3:灵一上人刘长卿翻译原文云门注释

①此诗重见皇甫曾集、张南史集、张籍集,题作《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寄静虚上人云门》、《寄灵一上人初归云门寺》。按张籍年辈晚于灵一,诗当非其所作。《文苑英华》二一九收此诗作张南史。

②霜:皇甫集作“踪”,南史集作“旦”,张籍集作“山”。

③相:皇甫、南史集俱作“提”,张集作“招”。

④风:皇甫等三人俱作“门”。

⑤作:南史集作“自”,皇甫集作“似”。

⑥知心:皇甫集作“方知”,南史集作“心疑”,张集作“遥看”。

⑦高峰:张集作“秋风”。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刘长卿的诗全集栏目。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繁体对照

卷148_55寄靈壹上人初還雲門(壹作皇甫曾詩)劉長卿

寒霜白雲裏,法侶自相攜。

竹徑通城下,松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知心處,高峰是會稽。

篇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篇5:《寄赞上人》唐诗原文及注释

《寄赞上人》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寄赞上人》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8首。

【原文】

寄赞上人

作者:唐·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注释】

①这首诗是杜甫乾元二年(759)秋在秦州所作。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

②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代指赞公。

③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惟邻是卜。”

④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⑤未便:不便。

⑥竟日:终日,整天。

⑦买:全诗校:“一作置。”

⑧杉:指树。黍:指庄稼。全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⑨亭午:中午。

⑩石:全诗校:“一作沙。”

11、塞:全诗校:“一作寒。”

12、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13、裴回:同“徘徊”。虎穴:山名。

14、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15、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16、径:全诗校:“一作遥。”

17、二老:指自己与赞公。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篇6:寄普门上人,寄普门上人刘长卿,寄普门上人的意思,寄普门上人赏析

寄普门上人,寄普门上人刘长卿,寄普门上人的意思,寄普门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寄普门上人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辛勤羞薄禄,依止爱闲田。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篇7:寄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寄人

唐代: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láng)回合曲阑(lán)斜。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篇8: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注释免费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注释免费下载

夜雨寄北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翻译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夜雨寄北注释

(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__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夜雨寄北练习题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篇9:寻香山湛上人原文翻译及注释

《寻香山湛上人》作品介绍

《寻香山湛上人》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26首。

篇10:寻香山湛上人原文翻译及注释

寻香山湛上人

作者:唐·孟浩然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杖策寻故人,解鞍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迳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篇11:寻香山湛上人原文翻译及注释

①湛上人:或即僧湛然。

②在:一作“若”。

③:“谷口”二句原在“苔壁饶古意”后,近本根据诗意改。

④豁,一作“壑”。篁:竹田。森,一作“深”。

⑤:探灵异,或作“探奇异”、“求灵异”、“探多异”等。

⑥:田,一作“云”。

⑦:逸,一作“清”。

篇12: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送方外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译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注释: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将:携带,带领。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相关文章:

1.寄普门上人,寄普门上人刘长卿,寄普门上人的意思,寄普门上人赏析

2.王安石《上人书》原文翻译

3.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翻译分析

4.赵普原文和翻译

5.《赵普》原文及翻译

6.赠普门上人,赠普门上人皇甫冉,赠普门上人的意思,赠普门上人赏析

7.寄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8.陋室铭原文及翻译注释

9.口技原文及翻译注释

10.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寄普门上人原文注释及其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