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2024-03-14 08:07: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左手烟右手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篇1:《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2:

①在

②所以

③铺排

④自然

⑤紧密约束

⑥于是

小题3:

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4: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篇2:《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题3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3:比较阅读《口技》《梵天寺木塔》附答案

比较阅读《口技》《梵天寺木塔》附答案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③,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履其板,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熟。

沈括《梦溪笔谈》略有删改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后文的“钱帅”,即钱镠的孙子钱俶。②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讫:完。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杭 州 梵 天 寺 建 一 木 塔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⑴会宾客大宴( ▲ ) ⑵众妙毕备( ▲ )

⑶以为妙绝( ▲ ) ⑷上轻,故如此( ▲ )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甲文中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模仿得 ▲ (填一成语),乙文中喻皓对“ ▲ ”(用乙文原句填写)的回答真是胸有成竹。他们俩在自己所从事的`的技艺上都达到了 ▲ (用一个成语形容)的境地。(3分)

参考答案:

8. (2分)于 杭 州 梵 天 寺/ 建/ 一 木 塔

9.(4分)⑴适逢,正赶上 ⑵全,都⑶认为 ⑷所以(各1分,共4分)

10.(4分,一个分句1分)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11.惟妙惟肖(1分,近义成语即可);“塔动之因”(1分);炉火纯青(近义成语即可,1分)

篇4: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和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文中写钱帅心理的.一个词是________,写匠师窘境的一个词是________。

3.文言文用词精当,往往一个字便能传达很多内容。如文段中“密使其妻”的“密”字、“皓笑曰”的“笑”字,都极省俭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殊心理,试分别简析一下。

4.解释加粗的字。

(1)钱氏据两浙时________________

(2)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________

(3)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

(4)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伏”通“服”,佩服。

2.患 无可奈何

3.“密”是秘密地之意,表现了匠师不愿让钱帅知道自己“无可奈何”、技术不佳而被迫去求他人的心态。“笑”描写喻皓当时的心情,笑匠师技术平庸,或笑难题对他来说太易。

4.(1)占据,统治。

(2)在。

(3)所以。

(4)于是,就。

5.写众人的反应,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篇5:《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篇6:《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篇7:《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8:《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患其塔动 患:

B.故如此 故:

C.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D.人皆伏其精练 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翻译:

13.请用原文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以及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1 .A.嫌,担心 B. 所以 C.因为 D.同“服”,佩服 (共2分。每项0.5分)

1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2分)

13.未布瓦,上轻。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共4分。原因2分,方法2分)

篇9:《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回答下面问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用“||”在文中把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这三层的大意。(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④自不能动()

⑤盖钉板上下弥束()⑥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2分)

答案:

【小题1】 ① “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无可奈何……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小题1】①在②所以③铺排④自然⑤紧密约束⑥于是

【小题1】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小题1】嘲笑匠师以及自信的心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能力。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即可。第一层次“钱氏……而动如初” :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是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无可奈何……塔遂定。”是事情的经过;第三层次“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是事情的结果。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于,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此句中的意思就是“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伏是佩服的意思、精炼是高明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喻皓自身的才能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分析其当时怎样的心态即可。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篇10:《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小题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小题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篇11:《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4题。(共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钱氏据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4)人皆伏其精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3.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4分)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附答案】:(共12分)

1.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2分,对2-3个得1分)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3.(4分)未布瓦,上轻;(2分)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2分)(多与少均不给分)

4.(4分)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梵天寺木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游梵天寺作文

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4.《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5.三峡阅读附答案

6.会风阅读附答案

7.《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8.骗子附阅读答案

9.《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10.沙漠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梵天寺木塔》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