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世界民间故事精选

世界民间故事精选

2024-03-16 08:15: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誓死情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世界民间故事精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世界民间故事精选,欢迎参阅。

世界民间故事精选

篇1:世界民间故事

有一对孤儿兄弟,自小失散。长大后,弟弟听说哥哥在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就决心要去寻找他。风霜雪雨,寒冬酷暑,一路风尘,弟弟无怨无悔,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

这一天,已经累得面黄肌瘦的弟弟来到了苏州城。一打听,人家告诉他说:有啊,是有个北方来的和尚,就在城外枫桥边的一座寺中修行,身材模样都与你差不多。弟弟一高兴,顺手摘下一朵大荷花图个吉利,然后直奔枫桥边去了。

哥哥正在吃饭,听说弟弟来了,端着盛素斋的饭盒就跑了出来。兄弟相见,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欢喜之情难以言表。此后,弟弟也留在了寺里。因哥哥法号寒山,寺名就叫“寒山寺”。

弟弟也起了一个法名,叫拾得。老百姓因为听说他们兄弟相见时,一个拿着“荷”,一个拿着“盒”,就将他们称为了“和合二仙”。

篇2:世界民间故事

在曹州牡丹园里,有一种叫‘花二乔”的牡丹,花朵有两种颜色,鲜艳美丽.很受游人喜爱。若说起这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曹州有—对同胞姐妹,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俩人整天形影不离,相处的—直很好。她们俩都非常喜欢牡丹,一有空就跑到牡丹园里,为牡丹松土、施肥、浇水。

当姐妹俩长到十八岁那年,有一天,突然从北方恶熬熬地飞来一条凶猛、粗壮的大黑龙,它在牡丹国上空盘旋、翻功起来。顿时,牡丹园上空黑云密布,不见了天日,“阿嚏”黑龙打了个震 耳的喷嚏,紧接着,天上便开始下起雨来。细细的雨虽不算大,但奇怪的是雨水却是黑艳色的,像木炭水般的黑水落到牡丹上,牡丹花便枯萎起来.高挺的花朵也无力地垂下了头。

一个时辰后.黑龙飞走了,雨住了,太阳也露出来了。这时,乡亲们都纷纷地跑到牡丹园里,大家被枯萎的牡丹惊呆了。牡丹可是命根子呀,没有了花,就等于没有了粮食,乡亲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从西边的天空飘来一朵白云,白云上站着一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他声若洪钟地对百姓们说:“要救枚丹.只有杀死黑龙,把它的血滴在牡丹花上,牡丹才能复活。记住,被黑水淋过的牡丹只能活七天。”说完,仙翁便不见了。杀死黑龙,谈何容易。连黑龙住的地方都不知道,乡亲们再次陷入无望中。忽然,人群中有人说道;“这不难.杀死黑龙的事,就交给我们吧。” 大家一看,原来是大乔、小乔。“两个小姑娘连条狗都杀不死.怎么去杀大黑龙呢?”但人们又没有其它好办法,只好看姐妹俩的了。

一天过去了,不见姐妹行动,二天过去了。也不见姐妹行动,有人便去催她们,可是姐妹俩却关着大门,呆在屋里不出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天。

第七天早上,枯萎的牡丹园里突然长出了九百九拾九朵新鲜美丽的社丹花、到中午时分,牡丹园上空又开始乌云滚滚,天空又出现那条大黑龙,它盘旋着,飞舞着,看到地上还有一大片牡丹没枯死,便恶狠狠地打了个喷嚏,天上便急唰唰地落起黑雨来,奇怪,新出的九百九拾九朵牡丹花淋着黑水却一点也不枯萎。黑龙感到十分惊异,便落下去看个究竞。

当它落到离地面还有五尺高时,突然,从牡丹叶上钻出了大乔、小乔,每人手中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剑‘姐妹俩使出全身力气,猛地刺向黑龙的左眼、右眼。

“啊!”黑龙痛叫一声,它双眼被刺瞎了,黑龙痛苦地在地翻滚起来。姐妹俩毫不畏惧地与瞎了眼的黑龙搏斗起来。一个时辰,二个时辰,到第三个时辰,姐妹两才把黑龙杀死。大乔、小乔看着死在地上的黑龙,长长地出了口气,说道:“这下牡丹有救了。”说完就累死在黑龙旁边。

原来,这九百九拾九朵牡丹是姐妹俩花了六天六夜时间用纸扎成的。因为她们知道.黑龙第七天一定会来的,便趴在牡丹下,袭击黑龙。

听到了动静的人们,纷纷进来了。他们看到死在地上的大乔、小乔,都心痛地哭了。人们把两个喜爱牡丹的姐妹合埋在了牡丹园里。

人们把黑龙的血抽出来,逐个筋在即将枯死在杜丹身上,不一会牡丹都复活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和芬芳。

第二年春天,在姐妹俩的坟上.长出一棵牡丹,到谷雨时分,那棵牡丹开花了一朵花却有两种颜色,人们都说这是姐妹俩的化身,便把这种牡丹叫做“花二乔”。

篇3:世界民间故事精选

唐朝德宗年间有个叫钟馗的举子此人长得豹头虎额铁面环眼脸上长满虬须。这钟馗外貌虽丑可才华出众武艺超群。这年恰逢秋季科举考试钟馗告别了亲友进京赶考。

钟馗风尘仆仆来到长安见京城楼台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自是十分高兴便在街上游逛起来。他见前面有个测字卦摊就走到摊前说道:”先生我是赶考的举子你给我卜个吉凶算算前程。”

说着写了一个”馗”字。测字先生仔细看了看”馗”字沉思片刻慢条斯理地说:”相公此次科考文章定然独占鳌头但你时运不济到时不但名落孙山且凶多吉少。”测字先生停顿片刻说:”馗字拆开是九和首现在时序九月你来应试必然名列榜首。但是这个首字被抛在一边恐怕旬日内必有大祸临头望相公谨慎才是。”钟馗听了心想:大丈夫在世只要行得端正怎会有大祸降临因此他也没往心里去付了银子便扬长而去。

几天后钟馗进了考场应试钟馗看了考题立即”刷刷刷”一气呵成写完文章交了上去。当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大学士陆贽。两人看了钟馗的卷子不由眼前一亮异口同声地说道:”奇才奇才这文章字字珠玑堪继李太白、杜子美之后”于是将钟馗点为第一名。

德宗皇帝听韩愈禀奏说新科状元钟馗才华出众便在金殿上召见钟馗。

德宗一看钟馗相貌丑陋顿时心中不悦道:”我朝取士全在身言书判此等丑陋之人如何点为金科状元”韩愈连忙跪奏道:”人之优劣全不在貌圣主岂不闻晏婴三尺而为齐相周昌口吃而能辅汉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万望陛下三思。”德宗皇帝沉吟片刻说:”韩爱卿之言虽说有理但我朝太宗帝时曾有十八学士登瀛州之美谈此人为状元恐世人笑朕不识人才也。”

宰相卢杞为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听了皇上的话忙跪奏道:”金科状元须内外兼修今科考生三百人众岂少其人何不另选一个。”钟馗一看此人如此糊涂不由怒发冲冠指着卢杞大骂道:”

如此昏官在朝岂不误国”说罢挥拳向卢杞打去。德宗见状大怒道:”胆大举子竟敢大闹金殿速速拿下”钟馗盛怒之下顺手拔出站殿将军腰间的宝剑高声叹道:”失意猫儿难学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说罢自刎而死。

德宗见钟馗一怒之下竟自刎而死大出意外为了笼络人心他下旨将钟馗以状元官职殡葬又封钟馗为驱魔神以祛人间邪魔。

世界民间故事精选3:大雾梁上两棵枫

在播阳镇、地阳坪乡和牙屯堡乡交界的大雾梁上,有两棵紧紧相挨的大枫树。枝枝叶叶相互交错覆盖,象两把大雨伞。每年谷雨前三天,侗族青年都身穿民族盛装,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大雾梁歌会。

两棵枫树为腊汉①腊灭②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歇荫场地。提起大雾梁上两棵枫,老辈人还传下来一段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就在离大雾梁不远的一个山寨里,有个漂亮能干的腊灭叫兰妹,她的父亲就是本寨寨佬。由于兰妹人善心好,聪明贤慧,乡亲们都很喜欢她。方圆几十里,人人都夸她是“山窝里的一只金凤凰。”

金凤凰的翅膀丰满了,就该出窝了。兰妹满十八岁了,就可以赶大雾梁了。这年三月初兰妹早早准备了新衣裳、银首饰,盼着歌会这一天的到来。四乡的腊汉、腊灭们晓得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急着结识这只“金凤凰”呢。离大雾梁很远的一个汉族村庄里,有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名叫玉哥。

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家境虽不宽裕,但玉哥勤劳肯干,日子过得倒也满意。玉哥长得一表人才,吹得一口好笛子,惹得许多姑娘偷偷地害了“单相思”。

这年,他听说兰妹要赶大雾梁,就打一主意也上大雾梁见识一下这只远近闻名的“金凤凰”。于是,他早早地做好了赶歌会的一切准备。

这一天终于到了。兰妹穿着美丽的衣裙,戴着各种各样的银项圈、手饰,在一群腊灭有簇拥下,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梁上,青年们尽情地欢乐,表演了各种节目,接着就开始对歌了。腊汉们一个个争着与兰妹对歌,可是没有一个比得地兰示的金嗓子。对歌稍歌的时候,腊汉群里突然传来悠扬明快的笛音,腊灭们的视线立即被吸引到了一个后生身上。

只见他侗装打扮,容貌俊秀,笛子发出一个个美妙的音符,那么清脆婉转,那么动人心弦!不用说,兰妹的心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歌会快结束的时候,兰妹结识了这吹笛的人——玉哥,致命伤互相换了“把凭”:兰妹把亲手绣的一幅侗锦赠给了玉哥;玉哥把一支玉笛给了兰妹。他们还商定:过了六月六,玉哥就上门来订亲。

玉哥回到家里,把结交兰妹的事情告诉母亲,母亲十分欣喜。为了给玉哥提亲,娘就把事情禀报族公。族公听说兰妹是侗族姑娘,就连连摇头,说:“族谱记载分明,汉侗不准通婚,如果谁敢违反族规,就是不孝子孙!”

娘只好回屋来,把族公的意见告诉了玉哥,劝玉哥另找同族的情人。谁知玉哥早已打定主意,宁可触犯族规,也要娶回兰妹,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到了六月六就直奔侗寨来求亲了。

再说兰妹回到家里,一心等着玉哥前来提亲。不料过了四月八,舅舅家派人带着优厚的彩礼来订亲了。寨佬见是舅家来结“姑表亲”。二话不讲就应允了。兰妹听见父亲的话,就不顾礼节跑出堂屋来,当着舅家客人的面拒绝嫁给舅表兄弟。这一来,气走了客人,触怒了父亲。寨佬要强迫女儿接受这门亲事,兰妹却抱定主意硬是不从。天长日久,寨佬终于弄清了兰妹拒婚的原因,是爱上了一个汉族的后生。

寨佬对女儿说:“祖辈有规矩,异族不能嫁娶。谁敢违背,就要按款论罪!”说完,他就把女儿关在房里,不让兰妹与外人往来。

再说玉哥满怀希望找上门上提亲。寨佬听说玉哥就是兰妹意中的那个汉族后生,就横蛮地不准玉哥进门。玉哥跪在门外苦苦哀求见兰妹一面,寨佬就是不答应。玉哥心里知道哀求是无望的,他一个人悲愤地爬到大雾梁上。在与兰寻换把凭的地方,他想到那天与兰妹相处的幸福情景,内心里感到万分痛苦!他就这样呆呆地站在梁上,眼睛紧紧地盯着兰妹的家门……不晓得过了多少个日子,大雾梁上突然挺立着一棵枫树,人们传说那就是玉哥的化身。

八月中秋到了,舅家通知寨佬来迎娶兰妹了,迎亲的队伍来到了寨门前,寨佬才把兰妹放了出来。几个月不见,兰妹的样子完全变了。她向舅家提出要求:一定要单独上一趟大雾梁,否则就绝不进舅家门。舅家的人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兰妹拖着虚弱的身子爬到了大雾梁上,一眼就看见了她与玉哥定情的地方,挺立着一棵大枫树。她对着枫树,悲泪如雨,最后她喊了一声“玉哥”便一头撞在树杆上……年长月久,在玉哥变成的枫树边又紧挨着生起一棵枫树,人们说那就是兰妹呢。两棵树并列挺立,郁郁葱葱,自由生长。从那以后,人们走到这两棵枫树下面,就要讲起这个玉哥与兰妹忠贞相爱的故事。

篇4:世界民间故事带图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深受武陟老百姓世世代代颂扬。因此,在武陟县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董宣的很多传说故事。

据《后汉书》记载: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他早年豪爽直率,爱打抱不平。为官后克己奉公,政绩显著,没几年就升任为北海(今山东昌乐县西)相。在北海,他不畏强暴,依法处斩了残害无辜百姓的武官公孙丹父子及其朋党三十多人,董宣以“酷吏滥杀”的罪名被押送京城判为死刑。临斩前,汉光武帝刘秀得知董宣实属秉公执法,被杀的公孙丹等人罪有应得,遂派人飞马传诏,刀下留人,赦免了董宣,并把其调任为怀县县令。董宣任江夏太守时,不动刀兵,大智大勇,分化瓦解了夏喜武装抢劫集团,江夏大治,天下闻名。董宣任洛阳令后,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当面斩决了皇帝姐姐湖阳公主包庇的犯了死罪的心爱男仆,不怕皇帝棒杀,据理死谏,拒不低头向公主认错,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董宣死后,光武帝很悲痛,派专人前去吊唁,只见到董宣遗体上仅盖着一块破布被头,家中除了一辆破车和几斗大麦,别无他物。光武帝闻奏后感慨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令以大夫之礼厚葬董宣。

刘秀把怀县县城作为战时首都,建有怀宫。建武元年(公元25年)8月,光武帝于怀宫祭社稷,并祭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后进洛阳定都。刘秀把怀宫作为陪都,在此设立工官,各种作坊应有尽有,各大商业市场繁荣,负责首都皇宫供应,称怀县城为怀都。首都洛阳至怀都之间一百多里,建有直达驰道,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交通非常快捷,当天能打个来回。刘秀经常来怀宫居住与听政,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更是常来常往。有的皇亲国戚、文武高官依仗权势,在怀都城中恣意妄为,巧取豪夺,把怀都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地方官员对此装聋作哑,不敢去管。城中商户有怨难诉,怨声载道。刘秀得知这种态势愈演愈烈,感到非常头疼,生怕发展下去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就点名叫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董宣当上了怀县令。

董宣一当上怀县令,就深入市场,访问商户,了解百姓呼声,贴出了“维护买卖公平,严禁巧取豪夺”的安民告示,全城百姓无不拍手叫好。董宣又请示了刘秀,得到了刘秀的圣谕,发出了“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通令,违法乱纪者顿时收敛了许多,市场秩序空前好转。但是,也有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个通令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不把小小的怀县令董宣放在眼里,驻扎在怀都的偏将军阴国舅就是其中的“挑尖人”。

阴国舅是皇后阴丽华的弟弟,姐姐阴丽华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仗着立有战功,在姐夫刘秀面前也很受宠爱。因此,他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贪财好色,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成了怀都城里的臭名远扬的“花花太岁”。

腊月里的一天,阴国舅闻知城中一家药店里珍藏有一棵世上罕见的特大山药王,号称补肾仙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据为己有。他骑上高头大马,带着四名亲兵,一阵风似地来到了这家药店里,只见到有一位妙龄少女正在收拾药品。他色狼本性难改,就肆无忌惮地调戏起了这位美丽姑娘。他用两手比划着说:“我要买,圆圆的,粗粗的,长长的,带毛的。”说得姑娘满面羞惭,低头不语。他淫笑着继续说:“我要买‘受不了’,就是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女人都吃了床受不了的那种东西。”姑娘受不了这般侮辱,禁不住掩面哭了起来。阴国舅嬉笑着说:“我只不过说的是买山药,堂堂正正,你歪想到哪里去了?小美人梨花带雨,更是好看。得知你家藏有一株特大山药王,本将军夜夜当新郎,房事无度,肾力空虚,急需滋补,快献出来,免你无事!”姑娘战战兢兢地哭着答道:“家父不在,请改日再来商议。”阴国舅勃然大怒吼道:“我是当今国舅,谁敢如此怠慢!给你好你不要好,莫怪我手狠。小的们,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出来!”如狼似虎的四个亲兵翻箱倒柜,将珍藏的特大山药王搜了出来,呈献在阴国舅面前。阴国舅淫笑着下令:“连人带物,押送回府,让这小美人‘送货上门’,今晚上我要既试药力,又试魅力,不怕她不从。”

药店姑娘在大街上抱树拖地,就是不走,放声大哭,高喊呼救,引来了很多围观百姓,群众们害怕阴国舅淫威,都是敢怒而不敢出声,无人敢上前搭救。这时正好怀县令董宣带人巡查到此,分开围观人群,上前问了个明白。阴国舅对董宣说:“药店刁民,囤积居奇,依法严惩,军法从事。”董宣对阴国舅陪着笑脸说:“既是刁民,当属民事管辖,不劳将军费心,下官一定尽力。你我二人押解刁民同至县衙,下官摆酒为将军消气,咱俩边饮边审,岂不是一件美事?”阴国舅听了哈哈大笑说:“如此更好!”

到了县衙门前,董宣对阴国舅拱手道:“请留下亲兵在外守候,咱俩先行入内商议如何办案。”阴国舅道:“不需商量,人犯和赃物交我带走便是。”董宣为难地说:“总得做个样子,走个过场。请您先到后堂饮酒,稍等片刻,我即可对您做出交待。”

阴国舅一个人在后堂左等右等,等不来董宣,正想出去问个明白。十几个捕快涌了进来,二话不说,将阴国舅绑了个结结实实。阴国舅暴跳如雷,大喊大叫。董宣板着脸走进来宣布:“现已审查落实,人证物证俱在,阴将军抢劫民女民财,罪不可恕,依律当囚,速速押入大牢。”

县衙门外的四个亲兵得知阴国舅被囚,都吓得屁滚尿流,赶紧奔到洛阳皇宫向皇后阴丽华求救。

阴皇后得知弟弟被囚入大牢,顾不得宫廷礼仪,披头散发赤着脚跑到光武帝刘秀面前哭闹,逼着刘秀立刻下诏,罢免董宣,释放弟弟。刘秀被缠得无法,只好下诏令董宣快马进京。

在朝堂上,董宣拜见了光武帝刘秀和阴皇后。刘秀假装大怒,装腔作势,要用宝剑砍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您让我说句话再死不迟。”刘秀狠狠道:“但说无妨。”董宣道:“陛下圣明,汉室中兴,圣上发出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圣谕,深得万民称颂。今阴将军远非王子,岂能例外;若不按律,置圣上金口玉言于何地,陛下以后如何治国?”刘秀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阴皇后自知理亏,只好哀求董宣高抬贵手。刘秀赐座,让董宣从容对话。董宣道:“整顿纲纪,必惩首恶,斩决阴将军,方能震慑天下。”阴皇后跪下哭求刘秀:“只求留得小弟一条活命!”刘秀无奈道:“杀之只可震慑一时,囚之倒可震慑多年。判处他长期监禁,也算给皇后一个面子吧。”

董宣回到怀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阴国舅套上木枷,叫人用锁链牵着他游街示众。达官贵人,土豪劣强,地痞流氓,莫不心惊胆战,惶惶不安,无人再敢横行不法。怀县(今武陟县)大治,老百姓都过上了秩序井然的安定日子 。从此,武陟县就留下了董宣“掐尖儿”(即“惩首恶”的土语)的历史故事,一直流传到如今。

篇5:世界民间故事带图

武陟县的小董乡岗头村和宁郭乡小麻村相距6公里,都是三、四千人口的大村庄。岗头村是汉族村,小麻村是回族村,两个村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却团结得像亲兄弟一样,已有了360年的悠久历史,在民间称之为社亲,就是说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全都是响当当的硬亲戚。这是什么缘故呢?说来话长。

大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春天,风和日丽,草长莺飞。岗头村的王老汉唱着怀梆,甩着响鞭,赶着一群绵羊在远离村庄的草滩上放牧。突然,一个戴着回族白帽的恶霸骑着黑马,领着几个打手来到了他的面前,只出很低的价钱,就要强买走他的这一群成羊。王老汉说什么也不答应。这个恶霸恼羞成怒,诬陷王老汉“出尔反尔,破坏行规”,喝令手下几个人对王老汉进行殴打。王老汉头破血流,高声呼救。正在这时,一位骑白马的年轻人闻讯赶到,下得马来,听罢了王老汉的诉说,就拱手对恶霸相劝:“虽然汤锅急需,别忘买卖公平。买卖不成仁义在,值不得如此动怒。看我薄面,各自走开为好。”恶霸不听劝告,反而咒骂年轻人狗逮老鼠多管闲事。二人言语不和,动起手来。年轻人武艺高强,一番格斗,打得恶霸和几个打手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年轻人把王老汉搀了起来,王老汉直骂回族人坏。年轻人说:“老伯,您看我是啥族人?”王老汉说:“你是咱汉族人,要不然你咋会救我哩?”年轻人说:“我也是回族人,家住小麻村,名叫马小义,长年在外经商。回族人里有坏人也有好人,这您看到了。汉族人里有好人也有坏人,刚才那些打手们不都是汉人吗?这族那族一个样,都是中国人,理应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王老汉细细一想,品品都在理。俩人越说越对劲儿,越说越亲热。王老汉为了感谢马小义,就把马小义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酒宴之后,王老汉又叫三个儿子和马小义结拜为异姓兄弟。从此后,两家人礼尚往来,频繁走动,遂成了情深意厚的异族亲戚。

转眼到了第二年(公元1650年)的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王老汉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那在县衙里任职的三儿子急忙请假回家探望,吃晚饭的时候,无意中泄露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小麻村有些回民在周围汉族村庄偷盗耕牛暗地屠宰,激起了众多汉民的强烈愤恨,纷纷进县衙告状。县太爷吴天植(辽阳人,贡生)暴怒,不分青红皂白,秘密传令准备在当夜黎明前对小麻村全部回民进行四面包围、血洗灭村。王老汉得知了这个秘密,就叫大儿子和二儿子尽快套上马车火速赶到小麻村去抢救马小义一家人。

当夜四更时分,马小义一家人被抢救到了马车上。马小义一见马车上还有空位,就又叫醒了邻居买家、卢家、丁家一同逃命。马车上的人坐得挤满塞满,堆打堆,摞打摞,失急慌忙地赶出了小麻村。马车刚刚离开村子西口二三里,大队官兵就把小麻村包围得水泄不通,开始了血腥屠杀。王家两兄弟把马车赶得飞快,将一车人运到岗头村自己家藏了起来。

后来,“屠回事件”闹得太大了,县太爷吴天植被判为“滥杀无辜”的罪名丢了官职,下了大狱。一直等到太平无事了,岗头村的王家兄弟才将藏在自己家里的回族亲戚送回了小麻村。王家兄弟经常给他们送米送面,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又给他们资助钱物,帮助他们逐渐恢复了生意经营。

从此,两个村子的汉回兄弟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友谊。这个友谊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三百多年来久盛不衰,两个村子的人一见面,不笑骂不说话,不拉扯不让走,一遇到事情,口径一致,共同对外,一方有难,双方共担,亲热得让外人感到惊奇。这个友谊发展到现在,两个村子的群众已改掉了历来已久的低俗笑骂,亲密无间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文明礼貌,你帮我,我帮你,共同走上了致富大道,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篇6:世界民间故事带图

世界民间故事带图1:英勇就义的焦作民族英雄

1920xx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从此,外国侵略军在中国各地横冲直闯,为所欲为,掠夺矿产,残害百姓,中国人民对这些衣冠禽兽恨之入骨,把他们称之为“洋人”或“洋鬼子”。

英国侵略者为了掠夺焦作煤炭,镇压焦作人民的反抗,就在李封矿一带建立了很多碉堡和炮楼,老百姓统统称之为“洋楼”。洋鬼子不断在洋楼上射出冷枪,打死了许多无辜群众。英国的火轮船在黄河、沁河的水面上吐着黑烟,速度飞快,激起的浪头把渔民的小船经常掀翻、撞沉,很多渔民死于非命。

武陟县西陶镇北阳村有个武林好汉,名字就叫穆金碧。他自幼习武,经常到沁河对岸的小董村拜师学习董永拳和董家枪,艺成后一杆长枪使得神出鬼没,在江湖上很有名气,人送外号“穆神枪”。练武之余,他爱好唱戏,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天生好嗓子。他性格豪爽,广结朋友,急公好义,替天行道,是当时武陟西半县自然形成的群众领袖。当他看到英国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时,怒火万丈,义愤填膺,就组织了一百多个反帝义士用土枪土炮在黄河、沁河岸边伏击洋人的火轮船,还在晚上潜伏到焦作李封矿附近的碉堡旁边,用弓箭射出带火种的箭头焚烧英国的“洋楼”。他们的反帝行动得到了焦作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但是,反动的清朝官府为了讨好外国洋人,不但不支持中国老百姓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反倒把穆金碧在半夜里秘密逮捕,三天后就被押上了刑场。

在武陟县城莲花池边的杀人刑场上,刀枪林立,戒备森严,手持利刃的刽子手站立两旁,一个个满脸横肉,一身杀气。正值英年、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穆金碧被五花大绑押入刑场,他神色怡然,满脸微笑,向围观人群频频点头致意。老百姓们奔走相告,涌至刑场,眼含泪花,纷纷赞叹,满腔悲愤地为英雄送行。

穆金碧微笑着对大家说:“为了感谢乡亲们的深情厚意,我大行前为你们唱上一段老怀梆。”监斩官不许。围观群众顿时鼓噪不已,监斩官一见民怨沸腾,生怕激起民变,只好闭口默许。

一位老艺人自报奋勇拉起板胡为英雄伴奏,穆金碧用足了毕生的精气神,慷慨激昂地唱起了家乡戏老怀梆:

英雄怒气冲牛斗,两眼喷火恨不休,

稳站刑场开了口,说与乡亲众朋友,

俺不是响马与贼寇,也不是贪赃卖法把命丢,

俺只为洋人祸害重,炮打洋船烧洋楼,

当官不为民做主,反把良民罪名究,

可恨洋人势力重,威逼官府杀俺头,

罢罢罢来休休休,钢刀面前命难留,

可叹我无罪绑法绳,天大冤屈一笔勾,

一愿英雄站着死,二愿地上无头颅,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顶天汉,

到那时俺率人马大报冤仇。

一曲唱罢,围观人群中响起了“好”,“好”,“好汉”,“好汉”,“英雄”,“英雄”的经久不息的欢呼声,群情振奋,如痴如狂。

穆金碧将自己带镣的双脚用力踩入深深的黄土中,昂首挺胸,声如洪钟,对监斩官说道:“我为国为民,无罪受诛,决不下跪,一定要站着死。”监斩官无奈,只好妥协。

穆金碧又大声喊道:“我是条堂堂正正的英雄好汉,可杀不可辱,好汉的头颅决不能落地。”当时人们坚信头不落地就是宁死不屈,就会死而复生。监斩官迫于形势,只好答应让一个刽子手提着穆金碧的头发,由另一个刽子手准备行刑。人群中发生了骚动,一些围观者把头低了下来,许多女人用手捂住了眼睛,小孩子已经吓得哭了起来。人群中一位教书先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不顾生死挤上前来,高声喊道:“英雄为国家尊严和民族大义而死,比泰山还重。不准刽子手亵渎英雄头发,我愿用袍襟接住英雄头颅,决不让英雄头颅落在地上。”

穆金碧望着教书先生,感激地连连点头,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笑声,高兴地把头颅伸到了教书先生双手张开的袍襟上面。

三声炮响,一道寒光,刽子手明晃晃的鬼头大刀猛地砍下,英雄的一腔热血喷涌而出,高贵的头颅稳稳地落在了教书先生的袍襟当中,他欣慰地看了看先生,含笑闭上了双眼。

穆金碧的鲜血没有白流,他的死唤起了更多的反抗外国侵略的焦作人民。直到今天,焦作老百姓仍然没有忘记穆金碧这位英勇就义的民族英雄。

世界民间故事带图2:强项令计囚阴国舅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深受武陟老百姓世世代代颂扬。因此,在武陟县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董宣的很多传说故事。

据《后汉书》记载: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他早年豪爽直率,爱打抱不平。为官后克己奉公,政绩显著,没几年就升任为北海(今山东昌乐县西)相。在北海,他不畏强暴,依法处斩了残害无辜百姓的武官公孙丹父子及其朋党三十多人,董宣以“酷吏滥杀”的罪名被押送京城判为死刑。临斩前,汉光武帝刘秀得知董宣实属秉公执法,被杀的公孙丹等人罪有应得,遂派人飞马传诏,刀下留人,赦免了董宣,并把其调任为怀县县令。董宣任江夏太守时,不动刀兵,大智大勇,分化瓦解了夏喜武装抢劫集团,江夏大治,天下闻名。董宣任洛阳令后,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当面斩决了皇帝姐姐湖阳公主包庇的犯了死罪的心爱男仆,不怕皇帝棒杀,据理死谏,拒不低头向公主认错,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董宣死后,光武帝很悲痛,派专人前去吊唁,只见到董宣遗体上仅盖着一块破布被头,家中除了一辆破车和几斗大麦,别无他物。光武帝闻奏后感慨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令以大夫之礼厚葬董宣。

刘秀把怀县县城作为战时首都,建有怀宫。建武元年(公元20xx年)8月,光武帝于怀宫祭社稷,并祭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后进洛阳定都。刘秀把怀宫作为陪都,在此设立工官,各种作坊应有尽有,各大商业市场繁荣,负责首都皇宫供应,称怀县城为怀都。首都洛阳至怀都之间一百多里,建有直达驰道,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交通非常快捷,当天能打个来回。刘秀经常来怀宫居住与听政,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更是常来常往。有的皇亲国戚、文武高官依仗权势,在怀都城中恣意妄为,巧取豪夺,把怀都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地方官员对此装聋作哑,不敢去管。城中商户有怨难诉,怨声载道。刘秀得知这种态势愈演愈烈,感到非常头疼,生怕发展下去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就点名叫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董宣当上了怀县令。

董宣一当上怀县令,就深入市场,访问商户,了解百姓呼声,贴出了“维护买卖公平,严禁巧取豪夺”的安民告示,全城百姓无不拍手叫好。董宣又请示了刘秀,得到了刘秀的圣谕,发出了“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通令,违法乱纪者顿时收敛了许多,市场秩序空前好转。但是,也有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个通令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不把小小的怀县令董宣放在眼里,驻扎在怀都的偏将军阴国舅就是其中的“挑尖人”。

阴国舅是皇后阴丽华的弟弟,姐姐阴丽华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仗着立有战功,在姐夫刘秀面前也很受宠爱。因此,他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贪财好色,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成了怀都城里的臭名远扬的“花花太岁”。

腊月里的一天,阴国舅闻知城中一家药店里珍藏有一棵世上罕见的特大山药王,号称补肾仙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据为己有。他骑上高头大马,带着四名亲兵,一阵风似地来到了这家药店里,只见到有一位妙龄少女正在收拾药品。他色狼本性难改,就肆无忌惮地调戏起了这位美丽姑娘。他用两手比划着说:“我要买,圆圆的,粗粗的,长长的,带毛的。”说得姑娘满面羞惭,低头不语。他淫笑着继续说:“我要买‘受不了’,就是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女人都吃了床受不了的那种东西。”姑娘受不了这般侮辱,禁不住掩面哭了起来。阴国舅嬉笑着说:“我只不过说的是买山药,堂堂正正,你歪想到哪里去了?小美人梨花带雨,更是好看。得知你家藏有一株特大山药王,本将军夜夜当新郎,房事无度,肾力空虚,急需滋补,快献出来,免你无事!”姑娘战战兢兢地哭着答道:“家父不在,请改日再来商议。”阴国舅勃然大怒吼道:“我是当今国舅,谁敢如此怠慢!给你好你不要好,莫怪我手狠。小的们,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出来!”如狼似虎的四个亲兵翻箱倒柜,将珍藏的特大山药王搜了出来,呈献在阴国舅面前。阴国舅淫笑着下令:“连人带物,押送回府,让这小美人‘送货上门’,今晚上我要既试药力,又试魅力,不怕她不从。”

药店姑娘在大街上抱树拖地,就是不走,放声大哭,高喊呼救,引来了很多围观百姓,群众们害怕阴国舅淫威,都是敢怒而不敢出声,无人敢上前搭救。这时正好怀县令董宣带人巡查到此,分开围观人群,上前问了个明白。阴国舅对董宣说:“药店刁民,囤积居奇,依法严惩,军法从事。”董宣对阴国舅陪着笑脸说:“既是刁民,当属民事管辖,不劳将军费心,下官一定尽力。你我二人押解刁民同至县衙,下官摆酒为将军消气,咱俩边饮边审,岂不是一件美事?”阴国舅听了哈哈大笑说:“如此更好!”

到了县衙门前,董宣对阴国舅拱手道:“请留下亲兵在外守候,咱俩先行入内商议如何办案。”阴国舅道:“不需商量,人犯和赃物交我带走便是。”董宣为难地说:“总得做个样子,走个过场。请您先到后堂饮酒,稍等片刻,我即可对您做出交待。”

阴国舅一个人在后堂左等右等,等不来董宣,正想出去问个明白。十几个捕快涌了进来,二话不说,将阴国舅绑了个结结实实。阴国舅暴跳如雷,大喊大叫。董宣板着脸走进来宣布:“现已审查落实,人证物证俱在,阴将军抢劫民女民财,罪不可恕,依律当囚,速速押入大牢。”

县衙门外的四个亲兵得知阴国舅被囚,都吓得屁滚尿流,赶紧奔到洛阳皇宫向皇后阴丽华求救。

阴皇后得知弟弟被囚入大牢,顾不得宫廷礼仪,披头散发赤着脚跑到光武帝刘秀面前哭闹,逼着刘秀立刻下诏,罢免董宣,释放弟弟。刘秀被缠得无法,只好下诏令董宣快马进京。

在朝堂上,董宣拜见了光武帝刘秀和阴皇后。刘秀假装大怒,装腔作势,要用宝剑砍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您让我说句话再死不迟。”刘秀狠狠道:“但说无妨。”董宣道:“陛下圣明,汉室中兴,圣上发出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圣谕,深得万民称颂。今阴将军远非王子,岂能例外;若不按律,置圣上金口玉言于何地,陛下以后如何治国?”刘秀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阴皇后自知理亏,只好哀求董宣高抬贵手。刘秀赐座,让董宣从容对话。董宣道:“整顿纲纪,必惩首恶,斩决阴将军,方能震慑天下。”阴皇后跪下哭求刘秀:“只求留得小弟一条活命!”刘秀无奈道:“杀之只可震慑一时,囚之倒可震慑多年。判处他长期监禁,也算给皇后一个面子吧。”

董宣回到怀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阴国舅套上木枷,叫人用锁链牵着他游街示众。达官贵人,土豪劣强,地痞流氓,莫不心惊胆战,惶惶不安,无人再敢横行不法。怀县(今武陟县)大治,老百姓都过上了秩序井然的安定日子 。从此,武陟县就留下了董宣“掐尖儿”(即“惩首恶”的土语)的历史故事,一直流传到如今。

世界民间故事带图3:民族团结话社亲

武陟县的小董乡岗头村和宁郭乡小麻村相距6公里,都是三、四千人口的大村庄。岗头村是汉族村,小麻村是回族村,两个村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却团结得像亲兄弟一样,已有了360年的悠久历史,在民间称之为社亲,就是说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全都是响当当的硬亲戚。这是什么缘故呢?说来话长。

大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春天,风和日丽,草长莺飞。岗头村的王老汉唱着怀梆,甩着响鞭,赶着一群绵羊在远离村庄的草滩上放牧。突然,一个戴着回族白帽的恶霸骑着黑马,领着几个打手来到了他的面前,只出很低的价钱,就要强买走他的这一群成羊。王老汉说什么也不答应。这个恶霸恼羞成怒,诬陷王老汉“出尔反尔,破坏行规”,喝令手下几个人对王老汉进行殴打。王老汉头破血流,高声呼救。正在这时,一位骑白马的年轻人闻讯赶到,下得马来,听罢了王老汉的诉说,就拱手对恶霸相劝:“虽然汤锅急需,别忘买卖公平。买卖不成仁义在,值不得如此动怒。看我薄面,各自走开为好。”恶霸不听劝告,反而咒骂年轻人狗逮老鼠多管闲事。二人言语不和,动起手来。年轻人武艺高强,一番格斗,打得恶霸和几个打手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年轻人把王老汉搀了起来,王老汉直骂回族人坏。年轻人说:“老伯,您看我是啥族人?”王老汉说:“你是咱汉族人,要不然你咋会救我哩?”年轻人说:“我也是回族人,家住小麻村,名叫马小义,长年在外经商。回族人里有坏人也有好人,这您看到了。汉族人里有好人也有坏人,刚才那些打手们不都是汉人吗?这族那族一个样,都是中国人,理应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王老汉细细一想,品品都在理。俩人越说越对劲儿,越说越亲热。王老汉为了感谢马小义,就把马小义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酒宴之后,王老汉又叫三个儿子和马小义结拜为异姓兄弟。从此后,两家人礼尚往来,频繁走动,遂成了情深意厚的异族亲戚。

转眼到了第二年(公元1650年)的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王老汉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那在县衙里任职的三儿子急忙请假回家探望,吃晚饭的时候,无意中泄露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小麻村有些回民在周围汉族村庄偷盗耕牛暗地屠宰,激起了众多汉民的强烈愤恨,纷纷进县衙告状。县太爷吴天植(辽阳人,贡生)暴怒,不分青红皂白,秘密传令准备在当夜黎明前对小麻村全部回民进行四面包围、血洗灭村。王老汉得知了这个秘密,就叫大儿子和二儿子尽快套上马车火速赶到小麻村去抢救马小义一家人。

当夜四更时分,马小义一家人被抢救到了马车上。马小义一见马车上还有空位,就又叫醒了邻居买家、卢家、丁家一同逃命。马车上的人坐得挤满塞满,堆打堆,摞打摞,失急慌忙地赶出了小麻村。马车刚刚离开村子西口二三里,大队官兵就把小麻村包围得水泄不通,开始了血腥屠杀。王家两兄弟把马车赶得飞快,将一车人运到岗头村自己家藏了起来。

后来,“屠回事件”闹得太大了,县太爷吴天植被判为“滥杀无辜”的罪名丢了官职,下了大狱。一直等到太平无事了,岗头村的王家兄弟才将藏在自己家里的回族亲戚送回了小麻村。王家兄弟经常给他们送米送面,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又给他们资助钱物,帮助他们逐渐恢复了生意经营。

从此,两个村子的汉回兄弟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民族友谊。这个友谊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三百多年来久盛不衰,两个村子的人一见面,不笑骂不说话,不拉扯不让走,一遇到事情,口径一致,共同对外,一方有难,双方共担,亲热得让外人感到惊奇。这个友谊发展到现在,两个村子的群众已改掉了历来已久的低俗笑骂,亲密无间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文明礼貌,你帮我,我帮你,共同走上了致富大道,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

【世界民间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1.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2.《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

3.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合集

4.优质的民间故事五年级精选

5.俄罗斯民间故事

6.民间故事英语版

7.陕北民间故事

8.东北民间故事

9.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10.优秀民间故事

下载word文档
《世界民间故事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